① 網路信息安全技術的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圖書
書名:網路信息安全技術
書號:7-113-12926
作者:劉永華
定價:28.00元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開本:16開
出版單位:中國鐵道出版社 本書的內容涵蓋了網路安全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術。全書共分8章,主要內容包括網路安全概述、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與數據安全、數字加密與認證、防火牆技術、入侵監測技術、網路病毒的防治、網路維護等內容。本書內容全面,取材新穎,既有網路安全和管理的理論知識,又有實用技術,反映了網路安全和管理技術的最新發展狀況。
本書適合作為普通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及相關專業本科教材,也可作為成人高等教育計算機網路安全教材,還可作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科技參考書。 第1章 網路安全概述 1
1.1 網路安全簡介 1
1.1.1 網路安全的概念 1
1.1.2 網路安全模型 2
1.1.3 計算機安全的分級 3
1.1.4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 4
1.2 網路安全現狀 4
1.3 網路安全威脅 6
1.3.1 網路安全攻擊 6
1.3.2 基本的威脅 7
1.3.3 主要的可實現威脅 8
1.3.4 病毒 8
1.4 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 9
1.4.1 計算機系統因素 9
1.4.2 操作系統因素 9
1.4.3 人為因素 10
1.5 網路安全技術 10
1.5.1 數據加密與認證 10
1.5.2 防火牆 11
1.5.3 入侵檢測 12
1.5.4 病毒防治 13
復習思考題一 13
第2章 操作系統安全技術 15
2.1 操作系統的漏洞 15
2.1.1 系統漏洞的概念 16
2.1.2 漏洞的類型 16
2.1.3 漏洞對網路安全的影響 18
2.2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 19
2.2.1 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模型 19
2.2.2 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隱患 22
2.2.3 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防範措施 23
2.3 Linux網路操作系統的安全 34
2.3.1 Linux網路操作系統的基本安全機制 34
2.3.2 Linux網路系統可能受到的攻擊 35
2.3.3 Linux網路安全防範策略 36
2.3.4 加強Linux網路伺服器的管理 38
復習思考題二 40
第3章 資料庫與數據安全技術 42
3.1 資料庫安全概述 42
3.1.1 資料庫安全的概念 42
3.1.2 資料庫管理系統及特性 44
3.1.3 資料庫系統的缺陷和威脅 46
3.2 資料庫的安全特性 48
3.2.1 資料庫的安全性 48
3.2.2 資料庫的完整性 50
3.2.3 資料庫的並發控制 52
3.2.4 資料庫的恢復 53
3.3 資料庫的安全保護 55
3.3.1 資料庫的安全保護層次 55
3.3.2 資料庫的審計 56
3.3.3 資料庫的加密保護 56
3.4 數據的完整性 60
3.4.1 影響數據完整性的因素 60
3.4.2 保證數據完整性的方法 61
3.5 數據備份和恢復 63
3.5.1 數據備份 63
3.5.2 數據恢復 66
3.6 網路備份系統 67
3.6.1 單機備份和網路備份 67
3.6.2 網路備份系統的組成 68
3.6.3 網路備份系統方案 68
3.7 數據容災 70
3.7.1 數據容災概述 70
3.7.2 數據容災技術 74
復習思考題三 76
第4章 數字加密與認證技術 78
4.1 密碼學 79
4.1.1 加密的起源 79
4.1.2 密碼學基本概念 79
4.1.3 傳統加密技術 80
4.1.4 對稱密鑰演算法 82
4.1.5 公開密鑰演算法 83
4.1.6 加密技術在網路中的應用 85
4.1.7 密碼分析 86
4.2 密鑰管理 86
4.2.1 密鑰的分類和作用 87
4.2.2 密鑰長度 87
4.2.3 密鑰的產生技術 88
4.2.4 密鑰的組織結構 90
4.2.5 密鑰分發 91
4.2.6 密鑰的保護 93
4.3 數字簽名與數字證書 94
4.3.1 電子簽名 95
4.3.2 認證機構(CA) 96
4.3.3 數字簽名 96
4.3.4 公鑰基礎設施(PKI) 98
4.3.5 數字證書 100
4.3.6 數字時間戳技術 102
4.4 認證技術 103
4.4.1 身份認證的重要性 103
4.4.2 身份認證的方式 104
4.4.3 消息認證 105
4.4.4 認證技術的實際應用 108
4.5 數字證書應用實例 110
4.5.1 獲得及安裝免費數字證書 110
4.5.2 在IE中查看數字證書 111
4.5.3 發送安全郵件 112
4.5.4 檢查Windows是否為微軟正版 118
復習思考題四 119
第5章 防火牆技術 121
5.1 防火牆基本概念與分類 121
5.1.1 防火牆基本概念 121
5.1.2 防火牆的作用 123
5.1.3 防火牆的優、缺點 124
5.1.4 防火牆分類 124
5.2 防火牆技術 125
5.2.1 包過濾技術 125
5.2.2 應用代理技術 127
5.2.3 狀態監視技術 129
5.2.4 技術展望 132
5.3 防火牆的體系結構 133
5.3.1 雙重宿主主機結構 133
5.3.2 屏蔽主機結構 134
5.3.3 屏蔽子網結構 135
5.3.4 防火牆的組合結構 136
5.4 選擇防火牆的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 136
5.4.1 選擇防火牆的基本原則 136
5.4.2 選擇防火牆的注意事項 137
復習思考題五 141
第6章 入侵監測技術 144
6.1 入侵檢測概述 144
6.1.1 入侵檢測概念 144
6.1.2 入侵檢測系統組成 145
6.1.3 入侵檢測功能 146
6.2 入侵檢測系統分類 147
6.2.1 根據數據源分類 147
6.2.2 根據檢測原理分類 148
6.2.3 根據體系結構分類 148
6.2.4 根據工作方式分類 148
6.2.5 根據系統其他特徵分類 149
6.3 入侵檢測技術 149
6.3.1 誤用檢測技術 150
6.3.2 異常檢測技術 151
6.3.3 高級檢測技術 152
6.3.4 入侵誘騙技術 154
6.3.5 入侵響應技術 155
6.4 入侵檢測體系 157
6.4.1 入侵檢測模型 157
6.4.2 入侵檢測體系結構 159
6.5 入侵檢測系統與協同 162
6.5.1 數據採集協同 163
6.5.2 數據分析協同 163
6.5.3 響應協同 164
6.6 入侵檢測分析 166
6.7 入侵檢測的發展 168
6.7.1 入侵檢測標准 168
6.7.2 入侵檢測評測 168
6.7.3 入侵檢測發展 170
復習思考題六 172
第7章 網路病毒的防治技術 173
7.1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特點及危害 173
7.1.1 計算機病毒的概念 173
7.1.2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174
7.1.3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175
7.1.4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概念 179
7.1.5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特點 179
7.1.6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分類 180
7.1.7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危害 182
7.2 幾種典型病毒的分析 183
7.2.1 CIH病毒 183
7.2.2 宏病毒 184
7.2.3 蠕蟲病毒 186
7.2.4 木馬病毒 189
7.3 計算機病毒的症狀 194
7.3.1 病毒發作前的症狀 194
7.3.2 病毒發作時的症狀 195
7.3.3 病毒發作後的症狀 196
7.4 反病毒技術 198
7.4.1 預防病毒技術 198
7.4.2 檢測病毒技術 201
7.4.3 殺毒技術 207
7.5 計算機病毒發展的新技術 209
7.5.1 抗分析病毒技術 210
7.5.2 隱蔽性病毒技術 210
7.5.3 多態性病毒技術 210
7.5.4 超級病毒技術 210
7.5.5 插入性病毒技術 211
7.5.6 破壞性感染病毒技術 211
7.5.7 病毒自動生產技術 212
7.5.8 Internet病毒技術 212
7.6 防殺網路病毒的軟體 212
7.6.1 防毒軟體 212
7.6.2 反病毒軟體 213
7.6.3 瑞星殺毒軟體 213
7.6.4 金山毒霸 213
7.6.5 江民殺毒軟體 214
復習思考題七 214
第8章 網路維護技術 216
8.1 Windows自帶的網路工具 216
8.1.1 Ping命令 216
8.1.2 Ipconfig/Winipcfg命令 222
8.1.3 Netstat命令 224
8.1.4 Tracert命令 225
8.2 網路連接設備的維護 226
8.2.1 網卡 226
8.2.2 集線器和交換機 226
8.2.3 路由器 227
8.2.4 網線 228
8.2.5 RJ-45接頭 228
8.3 網路性能優化 228
8.3.1 系統內存優化 228
8.3.2 CPU的優化 230
8.3.3 硬碟優化 231
8.3.4 網路介面優化 232
8.4 網路故障和排除 233
8.4.1 網路常見故障概述 233
8.4.2 網路故障排除的思路 234
8.4.3 區域網故障與排除 236
8.4.4 Windows 區域網使用過程中的常見故障 244
8.4.5 故障實例及排除方法 247
復習思考題八 251
參考文獻 252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images/loading.jpg)
② 《Linux網路安全技術與實現第二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Linux網路安全技術與實現第二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OKq--8KIe7f0xJkBegX_A
?pwd=qtdz 提取碼:qtdz
簡介:《Linux網路安全技術與實現(第2版)》首先討論網路基礎架構,然後循序漸進地講解安全、基於策略的路由、流量控制和虛擬專用網路等知識,帶您在網路安全世界中盡情暢游。如果您准備投身Linux安全領域,那麼這本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書籍將是您的良師益友,將全面系統地指導您構建固若金湯的企業網路安全屏障。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images/loading.jpg)
③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應用技術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應用技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name="description" />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應用技術
④ 求學習「網路安全技術」後的心得!
內部網
目前的區域網基本上都採用以廣播為技術基礎的乙太網,任何兩個節點之間的通信數據包,不僅為這兩個節點的網卡所接收,也同時為處在同一乙太網上的任何一個節點的網卡所截取。因此,黑客只要接入乙太網上的任一節點進行偵聽,就可以捕獲發生在這個乙太網上的所有數據包,對其進行解包分析,從而竊取關鍵信息,這就是乙太網所固有的安全隱患。
⑤ 速求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1 緒論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安全逐漸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問題。網路安全性是一個涉及面很廣泛的問題,其中也會涉及到是否構成犯罪行為的問題。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它主要關心的是確保無關人員不能讀取,更不能修改傳送給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時,它關心的對象是那些無權使用,但卻試圖獲得遠程服務的人。安全性也處理合法消息被截獲和重播的問題,以及發送者是否曾發送過該條消息的問題。
大多數安全性問題的出現都是由於有惡意的人試圖獲得某種好處或損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證網路安全不僅僅是使它沒有編程錯誤。它包括要防範那些聰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專業的,並且在時間和金錢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能夠制止偶然實施破壞行為的敵人的方法對那些慣於作案的老手來說,收效甚微。
網路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為4個相互交織的部分:保密、鑒別、反拒認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護信息不被未授權者訪問,這是人們提到的網路安全性時最常想到的內容。鑒別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進行事務處理之前先確認對方的身份。反拒認主要與簽名有關。保密和完整性通過使用注冊過的郵件和文件鎖來實現。2 方案目標本方案主要從網路層次考慮,將網路系統設計成一個支持各級別用戶或用戶群的安全網路,該網在保證系統內部網路安全的同時,還實現與Internet或國內其它網路的安全互連。本方案在保證網路安全可以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比如:可以滿足個人的通話保密性,也可以滿足企業客戶的計算機系統的安全保障,資料庫不被非法訪問和破壞,系統不被病毒侵犯,同時也可以防止諸如反動淫穢等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等。
需要明確的是,安全技術並不能杜絕所有的對網路的侵擾和破壞,它的作用僅在於最大限度地防範,以及在受到侵擾的破壞後將損失盡旦降低。具體地說,網路安全技術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1.採用多層防衛手段,將受到侵擾和破壞的概率降到最低;
2.提供迅速檢測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進入點的手段,核查跟蹤侵入者的活動;
3.提供恢復被破壞的數據和系統的手段,盡量降低損失;
4.提供查獲侵入者的手段。
網路安全技術是實現安全管理的基礎,近年來,網路安全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已經產生了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際內容。3 安全需求通過對網路系統的風險分析及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我們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來確保網路系統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與可審查性。即,
可用性: 授權實體有權訪問數據
機密性: 信息不暴露給未授權實體或進程
完整性: 保證數據不被未授權修改
可控性: 控制授權范圍內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
可審查性:對出現的安全問題提供依據與手段
訪問控制:需要由防火牆將內部網路與外部不可信任的網路隔離,對與外部網路交換數據的內部網路及其主機、所交換的數據進行嚴格的訪問控制。同樣,對內部網路,由於不同的應用業務以及不同的安全級別,也需要使用防火牆將不同的LAN或網段進行隔離,並實現相互的訪問控制。
數據加密:數據加密是在數據傳輸、存儲過程中防止非法竊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
安全審計: 是識別與防止網路攻擊行為、追查網路泄密行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採用網路監控與入侵防範系統,識別網路各種違規操作與攻擊行為,即時響應(如報警)並進行阻斷;二是對信息內容的審計,可以防止內部機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4 風險分析網路安全是網路正常運行的前提。網路安全不單是單點的安全,而是整個信息網的安全,需要從物理、網路、系統、應用和管理方面進行立體的防護。要知道如何防護,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風險來自於何處。網路安全系統必須包括技術和管理兩方面,涵蓋物理層、系統層、網路層、應用層和管理層各個層面上的諸多風險類。無論哪個層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都有可能造成網路的中斷。根據國內網路系統的網路結構和應用情況,應當從網路安全、系統安全、應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地分析。
風險分析是網路安全技術需要提供的一個重要功能。它要連續不斷地對網路中的消息和事件進行檢測,對系統受到侵擾和破壞的風險進行分析。風險分析必須包括網路中所有有關的成分。5 解決方案5.1 設計原則
針對網路系統實際情況,解決網路的安全保密問題是當務之急,考慮技術難度及經費等因素,設計時應遵循如下思想:
1.大幅度地提高系統
⑥ 信息安全技術 與此課題有關的國內,國外研究情況、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目的和意義
熱心相助
您好!
國內外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現狀
1.國外網路安全技術的現狀
(1)構建完善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針對未來網路信息戰和各種網路威脅、安全隱患越來越暴露的安全問題。新的安全需求、新的網路環境、新的威脅,促使美國和其他很多發達國家為具體的技術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特點的整體網路安全平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2)優化安全智能防禦技術
美國等國家對入侵檢測、漏洞掃描、入侵防禦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禦、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進其實現技術,為國防等重要機構研發了新型的智能入侵防禦系統、檢測系統、漏洞掃描系統、防火牆、統一資源管理等多種安全產品。
另外,美國還結合生物識別、公鑰基礎設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和智能卡技術研究訪問控制技術。美國軍隊將生物測量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重點。從美國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進一步意識到生物識別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潛力。除利用指紋、聲音成功鑒別身份外,還發展了遠距人臉掃描和遠距虹膜掃描的技術,避免了傳統識別方法易丟失、易欺騙等許多缺陷。
(3)強化雲安全信息關聯分析
目前,針對各種更加復雜及頻繁的網路攻擊,加強對單個入侵監測系統數據和漏洞掃描分析等層次的雲安全技術的研究,及時地將不同安全設備、不同地區的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快速而深入地掌握攻擊者的攻擊策略等信息。美國在捕獲攻擊信息和掃描系統弱點等傳統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4)加強安全產品測評技術
系統安全評估技術包括安全產品評估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技校。
美國受恐怖襲擊「9.11」事件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產品測評技術,軍隊的網路安全產品逐步採用在網路安全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和安全等級的劃分,作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5)提高網路生存(抗毀)技術
美軍注重研究當網路系統受到攻擊或遭遇突發事件、面臨失效的威脅時,盡快使系統關鍵部分能夠繼續提供關鍵服務,並能盡快恢復所有或部分服務。結合系統安全技術,從系統整體考慮安全問題,是網路系統更具有韌性、抗毀性,從而達到提高系統安全性的目的。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進程的基本控制技術、容錯服務、失效檢測和失效分類、服務分布式技術、服務高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管理、服務再協商技術。
(6)優化應急響應技術
在美國「9.11」 襲擊事件五角大樓被炸的災難性事件中,應急響應技術在網路安全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在遭受襲擊後幾小時就基本成功地恢復其網路系統的正常運作,主要是得益於事前在西海岸的數據備份和有效的遠程恢復技術。在技術上有所准備,是美軍五角大樓的信息系統得以避免致命破壞的重要原因。
(7)新密碼技術的研究
美國政府在進一步加強傳統密碼技術研究的同時,研究和應用改進新橢圓曲線和AES等對稱密碼,積極進行量子密碼新技術的研究。量子技術在密碼學上的應用分為兩類:一是利用量子計算機對傳統密碼體制進行分析;二是利用單光子的測不準原理在光纖一級實現密鑰管理和信息加密,即量子密碼學。
2. 我國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差距
我國對網路安全技術研究非常重視,已經納入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高新技術研究項目,而且在密碼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是,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等方面相比還有差距,應當引起警覺和高度重視,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必須盡快趕上,否則「被動就要挨打」。
(1)安全意識差,忽視風險分析
我國較多企事業機構在進行構建及實施網路信息系統前,經常忽略或簡化風險分析,導致無法全面地認識系統存在的威脅,很可能導致安全策略、防護方案脫離實際。
(2)急需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
現在,我國計算機軟硬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等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而且缺乏網路傳輸專用安全協議,這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風險和缺陷,一旦發生信息戰時,非國產的晶元、操作系統都有可能成為對方利用的工具。所以,急需進行操作系統等安全化研究,並加強專用協議的研究,增強內部信息傳輸的保密性。
對於已有的安全技術體系,包括訪問控制技術體系、認證授權技術體系、安全DNS體系、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體系等,並制訂持續性發展研究計劃,不斷發展完善,為網路安全保障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
(3)安全檢測防禦薄弱
網路安全檢測與防禦是網路信息有效保障的動態措施,通過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等手段,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安全問題,進行安全預警,對安全漏洞進行修補加固,防止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故。
我國在安全檢測與防禦方面比較薄弱,應研究將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路由等技術相結合,實現跨越多邊界的網路入侵攻擊事件的檢測、防禦、追蹤和取證。
(4)安全測試與評估不完善
如測試評估的標准還不完整,測試評估的自動化工具匱乏,測試評估的手段不全面,滲透性測試的技術方法貧乏,尤其在評估網路整體安全性方面。
(5)應急響應能力欠缺
應急響應就是對網路系統遭受的意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其應急響應能力是衡量系統生存性的重要指標。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系統必須具備應急響應能力,使系統的損失降至最低,保證系統能夠維持最必需的服務,以便進行系統恢復。
我國應急處理的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對系統存在的脆弱性、漏洞、入侵、安全突發事件等相關知識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在跟蹤定位、現場取證、攻擊隔離等方面的技術,缺乏研究和相應的產品。
(6)強化系統恢復技術不足
網路系統恢復指系統在遭受破壞後,能夠恢復為可用狀態或仍然維持最基本服務的能力。我國在網路系統恢復方面的工作,主要從系統可靠性角度進行考慮,以磁碟鏡像備份、數據備份為主,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然而,系統可恢復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當系統遭受毀滅性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包括整個運行系統的恢復和數據信息的恢復等。在這方面的研究明顯存在差距,應注重相關遠程備份、異地備份與恢復技術的研究,包括研究遠程備份中數據一致性、完整性、訪問控制等關鍵技術。
3.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態勢
網路安全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路安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網路安全威脅的不斷加劇和變化,網路安全技術正在不斷創新和提高,從傳統安全技術向可信技術、深度檢測、終端安全管控和Web安全等新技術發展,也不斷出現一些雲安全、智能檢測、智能防禦技術、加固技術、網路隔離、可信服務、虛擬技術、信息隱藏技術和軟體安全掃描等新技術。可信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可信計算技術、可信對象技術和可信網路技術,用於提供從終端及網路系統的整體安全可信環境。
(2)安全管理技術高度集成
網路安全技術優化集成已成趨勢,如殺毒軟體與防火牆集成、虛擬網VPN與防火牆的集成、入侵檢測系統IDS與防火牆的集成,以及安全網關、主機安全防護系統、網路監控系統等集成技術。
(3)新型網路安全平台
統一威脅管理UTM(UnifiedThreat Management)是實現網路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網路安全技術發展的一大趨勢,已成為集多種網路安全防護技術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在保障網路安全的同時大量降低運維成本。主要包括:網路安全平台、統一威脅管理工具和日誌審計分析系統等。將在5.5.5中具體進行介紹。
【案例1-6】國際互聯網安全聯盟DMARC(Domain-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Reporting & Conformance)。由於全球知名互聯網公司多次出現網站被黑、域名被更改及詐騙性郵件等網路安全問題,在2012年由谷歌、Facebook、微軟、雅虎、網易等15家組建成立,僅1年多時間就使約19.76億的電子郵箱用戶受益,約為全球33億電子郵箱用戶中三分之二,每月攔截過上億封詐騙性郵件。
2013年中國互聯網安全聯盟成立。由網易、網路、人人、騰訊、新浪、微軟、阿里巴巴集團及支付寶七家企業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優勢互補、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共同發起組建,制定了《互聯網企業安全漏洞披露與處理公約》。其中,擁有超過5.3億郵箱用戶的網易公司,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
(4)高水平的服務和人才
網路安全威脅的嚴重性及新變化,對解決網路安全技術和經驗要求更高,急需高水平的網路安全服務和人才。隨著網路安全產業和業務的發展網路安全服務必將擴展,對網路系統進行定期的風險評估,通過各種措施對網路系統進行安全加固,逐漸交給網路安全服務公司或團隊將成為一種趨勢。為用戶提供有效的網路安全方案是服務的基本手段,對網路系統建設方案的安全評估、對人員安全培訓也是服務的重要內容。
(5)特殊專用安全工具
對網路安全影響范圍廣、危害大的一些特殊威脅,應採用特殊專用工具,如專門針對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的防範系統,專門解決網路安全認證、授權與計費的AAA(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ccounting)認證系統、單點登錄系統、入侵防禦系統、智能防火牆和內網非法外聯系統等。
近年來,世界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經濟從「金融危機」影響下的持續低迷中艱難崛起,企業更注重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先保護品牌、用戶數據、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等。同時,在面臨新的挑戰中精打細算,減少非生產項目的投入,使用更少的信息安全人員,以更少的預算保護企業資產和資源。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網路安全技術與實踐,賈鐵軍教授新書。
⑦ 高分求《網路安全原理與技術》 第二版 (馮登國 徐靜 編著)課後答案~在線等~發到[email protected]
你好!
如果你網路、google的話網路上說有都是極少的幾個答案!
建議你參考一下這個文檔:
http://wenku..com/view/828bfbd528ea81c758f5780a.html
⑧ 網路安全的技術原理
網路安全性問題關繫到未來網路應用的深入發展,它涉及安全策略、移動代碼、指令保護、密碼學、操作系統、軟體工程和網路安全管理等內容。一般專用的內部網與公用的互聯網的隔離主要使用「防火牆」技 術。
「防火牆」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實它是一種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組合,使互聯網與內部網之間建立起 一個安全網關,從而保護內部網免受非法用戶的侵入。
能夠完成「防火牆」工作的可以是簡單的隱蔽路由器,這種「防火牆」如果是一台普通的路由器則僅能起到一種隔離作用。隱蔽路由器也可以在互聯網協議埠級上阻止網間或主機間通信,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 由於隱蔽路由器僅僅是對路由器的參數做些修改,因而也有人不把它歸入「防火牆」一級的措施。
真正意義的「防火牆」有兩類,一類被稱為標准「防火牆」;一類叫雙家網關。標准」防火牆」系統包括一個Unix工作站,該工作站的兩端各有一個路由器進行緩沖。其中一個路由器的介面是外部世界,即公用網;而另一個則聯接內部網。標准「防火牆」使用專門的軟體,並要求較高的管理水平,而且在信息傳輸上有一定的延遲。而雙家網關則是對標准「防火牆」的擴充。雙家網關又稱堡壘主機或應用層網關,它是一個單個的系統,但卻能同時完成標准「防火牆」的所有功能。其優點是能運行更復雜的應用,同時防止在互聯網和內部系統之間建立的任何直接的連接,可以確保數據包不能直接從外部網路到達內部網路,反之亦然。
隨著「防火牆」技術的進步,在雙家網關的基礎上又演化出兩種「防火牆」配置,一種是隱蔽主機網關,另一種是隱蔽智能網關(隱蔽子網)。隱蔽主機網關當前也許是一種常見的「防火牆」配置。顧名思義,這種配置一方面將路由器進行隱藏,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和內部網之間安裝堡壘主機。堡壘主機裝在內部網上,通過路由器的配置,使該堡壘主機成為內部網與互聯網進行通信的唯一系統。目前技術最為復雜而且安全級別最高的」防火牆」當屬隱蔽智能網關。所謂隱蔽智能網關是將網關隱藏在公共系統之後,它是互聯網用戶唯一能見到的系統。所有互聯網功能則是經過這個隱藏在公共系統之後的保護軟體來進行的。一般來說,這種「防火牆」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
與「防火牆」配合使用的安全技術還有數據加密技術。數據加密技術是為提高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數據被外部破壞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安全與信息保密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各國除了從法律上、管理上加強數據的安全保護外,從技術上分別在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採取措施,推動著數據加密技術和物理防範技術的不斷發展。按作用不同,數據加密技術主要分為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完整性的鑒別以及密鑰管理技術4種。
與數據加密技術緊密相關的另一項技術則是智能卡技術。所謂智能卡就是密鑰的一種媒體,一般就像信用卡一樣,由授權用戶所持有並由該用戶賦予它一個口令或密碼字。該密碼字與內部網路伺服器上注冊的密碼一致。當口令與身份特徵共同使用時,智能卡的保密性能還是相當有效的。
這些網路安全和數據保護的防範措施都有一定的限度,並不是越安全就越可靠。因而,看一個內部網是否安全時不僅要考慮其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對該網路所採取的各種措施,其中不僅是物理防範,而且還有人員素質等其他「軟」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得出是否安全的結論。
安全服務
對等實體認證服務
訪問控制服務
數據保密服務
數據完整性服務
數據源點認證服務
禁止否認服務
安全機制
加密機制
數字簽名機制
訪問控制機制
數據完整性機制
認證機制
信息流填充機制
路由控制機制
公證機制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images/loading.jpg)
⑨ 網路安全技術與應用的作品目錄
第1章網路安全概述1
1.1網路安全的發展1
1.1.1網路安全的概念1
1.1.2網路安全的需求2
1.1.3網路安全的發展趨勢3
1.2安全威脅與防護4
1.2.1安全威脅4
1.2.2安全防護措施5
1.3網路安全策略9
1.3.1安全策略的功能9
1.3.2安全策略的類型10
1.3.3安全策略的使用11
1.4安全攻擊的種類和常見形式11
1.4.1網路攻擊綜述11
1.4.2主動攻擊12
1.4.3被動攻擊13
1.5網路安全體系結構13
1.5.1網路體系結構13
1.5.2OSI安全體系結構15
1.5.3安全服務與機制16
1.6小結17
第2章網路協議的安全性19
2.1基本協議19
2.1.1IP協議20
2.1.2TCP和UDP22
2.1.3ARP和ICMP24
2.1.4路由協議和域名系統26
2.2應用協議28
2.2.1SMTP和POP328
2.2.2MIME和IMAP431
2.2.3網路地址轉換34
2.2.4基於RPC的協議37
2.2.5VoIP39
2.2.6遠程登錄協議41
2.3下一代互聯網IPv642
2.3.1IPv6的概述42
2.3.2IPv6的安全性44
2.4小結45
第3章密碼學基礎46
3.1古典密碼學46
3.1.1古典密碼簡介46
3.1.2古典密碼的安全性47
3.2流密碼的基本概念47
3.2.1流密碼原理和分類48
3.2.2密鑰流生成演算法48
3.2.3流密碼演算法49
3.3對稱密碼體制基本概念50
3.4數據加密標准53
3.4.1DES概述54
3.4.2DES分析56
3.4.3AES概述56
3.4.4AES分析57
3.5其他重要的分組密碼演算法59
3.5.1IDEA59
3.5.2RC559
3.6公鑰密碼體制60
3.6.1RSA密碼61
3.6.2橢圓曲線密碼62
3.7消息認證與散列函數63
3.7.1散列函數和數據完整性63
3.7.2散列函數的安全性64
3.7.3消息認證碼64
3.7.4散列函數及其在密碼學中的應用65
3.7.5MD4和MD566
3.7.6SHA67
3.7.7SHA與MD4、MD5的比較68
3.8數字簽名68
3.8.1數字簽名的基本概念69
3.8.2DSS簽名標准69
3.8.3其他數字簽名標准70
3.8.4數字簽名的應用71
3.9小結71
第4章身份認證72
4.1身份認證概述72
4.1.1基於密碼的認證74
4.1.2基於地址的認證76
4.1.3密碼認證協議77
4.1.4動態身份認證80
4.2生物特徵身份認證81
4.2.1指紋身份認證82
4.2.2聲音身份認證82
4.2.3虹膜身份認證82
4.3零知識證明身份認證82
4.3.1零知識證明協議83
4.3.2並行零知識證明85
4.3.3非互動式零知識證明85
4.3.4零知識證明在身份認證中的應用86
4.4身份認證協議應用87
4.4.1Kerberos鑒別87
4.4.2SSL和TSL93
4.4.3雙因素身份認證97
4.5小結99
第5章數據機密性與密鑰管理100
5.1數據機密性的保證措施100
5.1.1鏈路加密100
5.1.2端-端加密101
5.1.3鏈路加密與端-端加密的結合102
5.2硬體加密和軟體加密103
5.2.1硬體加密103
5.2.2軟體加密103
5.2.3硬體加密和軟體加密性能分析104
5.3存儲數據的加密104
5.4密鑰管理基本概念106
5.4.1密鑰管理106
5.4.2密鑰的種類106
5.4.3密鑰生成106
5.4.4密鑰分配107
5.5密鑰的保護與控制109
5.5.1密鑰的保護、存儲109
5.5.2密鑰的備份109
5.5.3密鑰的生命周期控制110
5.6密鑰託管112
5.6.1密鑰託管的基本原理112
5.6.2密鑰託管應用113
5.7小結113
第6章公鑰基礎設施114
6.1PKI基礎114
6.1.1網路安全對於PKI的需求115
6.1.2認證機構和數字證書116
6.1.3公鑰基礎設施組件117
6.1.4授權的作用119
6.2PKI服務和實現121
6.2.1密鑰的生命周期管理121
6.2.2證書的生命周期管理123
6.2.3部署PKI服務127
6.3PKI的體系結構130
6.3.1公鑰基礎設施體系結構130
6.3.2PKI實體132
6.3.3PKIX證書驗證133
6.4許可權管理基礎設施PMI概況133
6.5屬性權威和許可權管理136
6.5.1屬性權威136
6.5.2許可權管理137
6.6基於PMI建立安全應用138
6.6.1PMI應用結構138
6.6.2應用方式139
6.6.3建立訪問控制系統140
6.6.4訪問控制流程140
6.7小結140
第7章防火牆技術141
7.1防火牆概述141
7.2防火牆技術143
7.2.1包過濾技術143
7.2.2應用網關技術144
7.2.3狀態檢測防火牆144
7.2.4電路級網關145
7.2.5空氣隙防火牆145
7.2.6代理伺服器技術146
7.3防火牆的體系結構147
7.3.1雙重宿主主機體系結構147
7.3.2被屏蔽主機體系結構147
7.3.3被屏蔽子網體系結構148
7.4堡壘主機149
7.5數據包過濾150
7.5.1數據包的過濾特點150
7.5.2數據包的過濾應用150
7.5.3過濾規則的制定策略152
7.6狀態檢測數據包過濾153
7.7防火牆應用實例157
7.7.1瑞星防火牆的性能特點157
7.7.2應用環境及語言支持158
7.7.3防火牆設置158
7.8關於防火牆的其他問題的思考164
7.9小結165
第8章入侵檢測系統166
8.1IDS的概述166
8.1.1IDS的基本概念166
8.1.2IDS的基本結構167
8.2IDS系統分類168
8.2.1基於主機的IDS168
8.2.2基於網路的IDS170
8.2.3分布式的入侵檢測系統172
8.3IDS的檢測方式173
8.3.1基於行為的檢測173
8.3.2基於知識的檢測174
8.3.3其他入侵檢測技術175
8.4IDS的應用176
8.4.1IDS設置176
8.4.2IDS部署177
8.4.3報警策略設置180
8.4.4如何構建一個基於網路的IDS180
8.5IDS的發展方向182
8.6小結185
第9章虛擬專用網路(VPN)186
9.1VPN概述186
9.1.1VPN基本概念186
9.1.2VPN的類型188
9.1.3VPN的優缺點189
9.2VPN網路安全技術190
9.2.1密碼技術190
9.2.2密鑰管理技術191
9.2.3隧道技術191
9.2.4身份認證技術192
9.3隧道協議與VPN實現192
9.3.1隧道協議的基本概念192
9.3.2L2FP194
9.3.3PPTP194
9.3.4L2TP195
9.4VPN的配置與實現198
9.4.1Windows中VPN的設置198
9.4.2Linux中VPN的設置201
9.5第三層隧道協議203
9.6小結204
第10章惡意代碼和計算機病毒防治206
10.1惡意代碼206
10.1.1惡意代碼的概念206
10.1.2惡意代碼的種類206
10.2計算機病毒210
10.2.1計算機病毒概念210
10.2.2計算機病毒的組成211
10.3防治措施212
10.3.1病毒防治技術212
10.3.2病毒防治部署215
10.3.3病毒防治管理215
10.3.4病毒防治軟體215
10.4小結216
第11章無線網路安全218
11.1無線網路協議218
11.1.1802.11標准218
11.1.2HomeRF221
11.1.3IrDA222
11.1.4藍牙技術223
11.2無線網路的安全性223
11.2.1802.11的安全性224
11.2.2WEP的安全性224
11.2.3藍牙技術的安全性226
11.3無線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228
11.4針對安全威脅的解決方案231
11.4.1採用適當的安全策略231
11.4.2802.1x認證協議233
11.4.3802.11i235
11.4.4WAPI237
11.5無線網路安全應用實例239
11.6小結242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images/loading.jpg)
⑩ 網路安全技術主要是什麼
網路安全技術指致力於解決諸多如何有效進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術,網路結構安全分析技術,系統安全分析技術,管理安全分析技術,及其它的安全服務和安全機制策略等。
網路安全技術是一種特殊的伴生技術,為其所服務的底層應用而開發,隨著底層應用進一步的互聯、普及和智能化,安全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幾年來,雲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4.0、大數據以及區塊鏈技術等新興領域尖端計算和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影響深遠,但也帶來了嚴峻的安全挑戰。
網路安全技術是一種特殊的伴生技術,它為其所服務的底層應用而開發。隨著這些底層應用變得越來越互聯、普及和智能化,安全技術在當今社會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網路安全一直是一個受到持續關注的熱點領域。不斷發展的安全技術本質上是由新生技術的成功推動的,如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隨著這些嶄新應用所面對的不斷變化的安全威脅的出現,網路安全技術的前沿也不斷拓展。新的網路安全技術需要將網路、計算系統、安全理論以及工程基礎作為多學科課題進行整體研究與實踐。通過調查實際應用的系統功能和安全需求,我們最終可以解決不斷出現的具有高度挑戰性的全新安全問題並共同構建真正安全的網路空間。
與黃曉芳網路安全技術原理與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抖動異常
發布:2025-02-12 03:02:37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