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媒體的把關人要注意哪些問題
由於網路媒體的互動性、發散性和相對自由性的特徵,網路媒體的把關人有必要在 遵循傳統把關原則的基礎上,對一些新問題加以注意; (1)應當對信息的發布施加延遲發布的控制,必須對相關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過濾; (2)由於互動性強,:「斑竹」等。
❷ 編輯如何當好新聞傳播把關人
在傳統新聞業把關人的作用是預防,現代新型新聞業把關人作用後置,即在事件報道發生後出現。
❸ 如何從把關人理論來優化我們的網路環境
把關人理論的定義是:「把關人」又稱「守門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把關人」,從積極層面來說,因為每個人的參與和發聲,使整個網路環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還原,且幫助受眾能夠更真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
❹ 作為網路媒體的把關人,除了遵循傳統媒體的一般原則外,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互動性,想辦法讓用戶參與互動,並注重傳播性、時效性。
❺ 作為網路媒體的把關人,除了遵循傳統媒體的一般原則,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由於網路媒體的互動性、發散性和相對自由性的特徵,網路媒體的把關人有必要在
遵循傳統把關原則的基礎上,對一些新問題加以注意;
(1)應當對信息的發布施加延遲發布的控制,必須對相關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過濾;
(2)由於互動性強,:「斑竹」等把關人很多時候是作為參與者出現在網路媒體中,因此,
這些把關人必須注意與網路傳播參與者就某些把關行為達成一定的共識;
(3)由於網路信息的來源多樣,虛假信息相對傳統媒體比較多,因此,把關人必須嚴格
對待相關的信息來源,對於無法把握來源可信度的住處,應該延遲發布,並在力所能及的情
況下核實之;
(4)應當注意對網路媒體的輿論引導,防止網路成為不良的溫床等等。
❻ 以如何遵守網路道德論文
大學生如何遵守網路道德
一、網路道德
所謂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網路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准。
當前社會,互聯網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目前,中國網民已突破3億人,大學生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抽樣調查顯示,北京重點高校大學生經常上網的人數達到80%。
二、網路道德現狀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有相當的負面效應。垃圾郵件、色情傳播、暴力恐怖、網上犯罪不一而足。上網聊天時常有頹廢消極不負責任的言論情緒,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
某校在本校范圍內作了一次網路道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3%的同學收到過不文明的網路信息,93.2%的同學遇到過網上不文明現象,比如謾罵和恐嚇。即使是在學校較受歡迎的BBS,也僅有17.2%的同學認為那上面發表的個人見解值得一看,87.3%的同學認為提倡網路道德勢在必行。
三、大學生自覺遵守網路道德
在無序的網上世界提倡網路道德實在必要。道德主要是通過自律來實現的。大學生如何做到上網自律呢?
1.對反動、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覺地不看,不聽,不信。對這些精神「毒品」,不要抱著好奇、試試看的心理,一「吃」就上癮,一上癮就難以自拔。與其以後進「戒毒所」,不如一開始就抵制它。一個不懂得抵制的人,總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時髦走的人,是不可能實現道德自律的。
2.不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網上聊天,可幫助我們交流信息和思想。如果認為在那個虛擬的世界裡可以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那就錯了。虛 擬的世界連著真實的世界,影響著每一個坐在電腦前面的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的人,在生活中會處處(包括上網)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主持正義,反對邪惡。
3.參與電腦娛樂和網路游戲,也要掌握「度」。2005年,上海某大學退學試讀和轉學的學生237名,80%以上是因為過度沉迷於電腦娛樂和網路游戲。偶爾玩玩,未嘗不可;一旦沉迷,每日里幾小時、十幾小時搭進去,荒廢學業,辜負了大好時光;嚴重者導致退學,這就因小失大,損失慘重了。
我國領導人指出:「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採取有力措施應對這種挑戰。」對大學生來說,提倡網路道德,用道德來自律;對學校的管理者來說,主要的是「研究其特點,採取有力措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盡量抵制負面效應,以利大學生健康成長。
❼ 網編修煉:網路編輯該如何把關
編輯工作是人類高層次的社會文化活動,編輯是優化、凈化社會文化信息的把關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編輯作為媒介傳遞信息的最後一道關口,其作用舉足輕重。編輯工作是一門把關的藝術,具有角色的雙重性、再創造性、超前性等特點。編輯把關體現在編輯對科學文化成果選擇加工的全過程。新技術的發展為編輯工作拓展了嶄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作為網路媒體的編輯必須不斷更新觀念,適應新環境,以新的編輯思維和理念面對技術變革,優化、凈化人類傳播環境。 一、受眾本位:編輯把關的圓心 網路媒體以其信息的雙向交互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公眾參與的廣泛性而改寫著大眾傳媒的歷史。互聯網超鏈接技術、刺激互動、超媒體化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傳媒神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時代,受眾處於主體缺失和傳播被動地位。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從大眾傳媒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他們既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傳播符號的解碼者;既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傳播效果的反饋者。網路時代,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編輯的權威被解構,「把關人」不再是議程設置者,受眾的信息控制權得到了極大的增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的文化水平與鑒別能力的提高,受眾成為社會生活中更加主動的一方。網路時代,受眾不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還可以自由而隱匿地發布想發布的任何信息。編輯主體應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文化與價值觀、心理需求與利益關系等,選擇受眾需要的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網路時代的編輯應充分尊重受眾個體性、創新性,適時更新觀念,調整戰略,以一種客觀、公正、平等的評判准則與評判精神選擇、建構信息。編輯主體要善於觀察生活、解析生活,了解受眾心理,尊重受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加強受眾本位意識,建立具有科學形態的現代編輯理念。 二、文化選擇:編輯把關的核心 傳統時代的輿論把關人、導向者在網路時代被消解為既是傳者又是受者的角色,在文化選擇過程中,編輯在限制與自由這一矛盾的對立統一中「戴著腳鐐跳舞。」互聯網就像一個大型信息超市,編輯就如同購物的顧客,必須快速、便捷的搜索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網路時代,編輯在文化傳播中更要有針對性地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剔除不健康的部分,傳播真正有文化價值的精品。惟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當傳統媒介傳播信息量不足時,人們對網路傳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而當網路傳播的信息量大大超過需求時,人們又渴望用最經濟的方式獲得最有價值的少量信息。這是一個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過程⑴。正如在文化轉型期,中國面臨著更為激烈的文化沖突,編輯主體就要有效地在繁雜的信息庫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優劣汰,遴選出最具時代要求,符合社會需要,傳播最恆久、最迅捷的文化精髓;提高評判各種文化的能力,堅守文化本位意識,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編輯成果在社會上流通傳播精神文化。出版活動的本質是進行文化傳播,通過文化選擇、把關活動,編輯主體須營造代表文化主導方向的輿論氛圍。 三、信息整合:編輯把關的支柱 網路本身就是一個集聚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特點的全新而獨特的整合性媒體,這就決定了網路時代的編輯也相應具備采編、匯總、過濾信息的多元角色的整合性特徵。一般來講,進入特定媒體編輯系統的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稿,其信息和知識的新穎度、質量狀態、內在結構、存在形式、語言邏輯、文、圖、聲像、數據稿要素、規范程度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無序性和組織程度不高的狀況(或稱熵或無序度)。只有在特定媒體編輯過程中,才能使信息、知識的無序度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其有序度達到最高程度。⑵網路信息的泛濫,需要「把關人」足夠的整合能力、選擇能力。編輯主體須以前瞻性思維,動態化的分析和多層次、多角度、個性化的方式過濾整合信息資源,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專業、更系統的信息服務。 古往今來,編輯主體的編輯活動,無不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徵——整理社會文化、構建社會文化、傳承社會文化,尤其在當今信息爆炸的網路時代,編輯主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總串聯、總合成、總把關」的主體作用。⑶面對一個沒有疆域的巨大的信息海洋,網路時代的編輯主體必須對信息進行整合、建構,為各層次的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開拓信息傳播的綠色空間,實現信息的有機平衡,達到質與量的和諧統一。編輯主體擔負著審稿、加工、選擇和重構傳播信息的角色,從而滿足受眾的閱讀訴求。藉助於網路技術,編輯要引導受眾接受新的閱讀和消費方式,這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們不同類型的文化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並為進行文化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知識創新:編輯把關的靈魂 互聯網體現的是對傳統的反思與創新,它本身就是創新思維的產物。作為數字時代的編輯人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是編輯的「天性」,是編輯活動的命根子,沒有任何創新的編輯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魯迅曾把文化發展比做「如長江大河之水流淌,無法遏止。假使能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幹涸,也會腐敗」。編輯工作同樣不能維持現狀,必須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始終奔騰向前。 互聯網時代,在信息爆炸程度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更要求編輯人員以創新意識為「綱」,密切關注各種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濾波」職能,不斷對所吸納的信息有效的「智化」,敏銳地透過紛繁復雜的信息表面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核心且本質的東西,並以此為基礎廣泛分析所擁有的相關信息,不斷推出自己的創意和選題⑷。編輯主體根據受眾需要,依據傳播原則,對信息進行一定的建構、整合、加工,對精神產品進行整合和優化,從而給文化傳播帶來生機,實現對原有文化信息的審美超越和發展創新。編輯在選擇加工文化信息時要注重創新:一是內容上要突出特色,主旨鮮明;二是形式上要新穎獨特,推陳出新,從而使信息優化。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依託。此外,還要對文化產品結構整體優化,使社會文化產品保持合理的結構和比例,構建出具有創新性的精品,獲取最佳傳播效果。編輯主體是文化尊嚴的捍衛者,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是出版物質量的把關人,應加強自身創新能力,抓住機遇,傳播真理的火種,弘揚真理的價值,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以饗受眾需求。 五、職業素養:編輯把關的基礎 網路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一個新的媒體時代,一種新的傳播觀點,同時也給「把關人」角色帶來了新的警示,他們不僅是技術平台的運用者,更是信息人文價值的開掘者。編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這既是時代賦予的重任,也是編輯不斷傳承文明薪火、傳播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客觀需要。網路時代,編輯面對的文本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元號,而是整個文化信息環境。因此,作為文化傳播的把關人,編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新型編輯理念。 數字時代傳播內容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編輯主體的素質決定。編輯作為「把關人」,必須提高自身素養,使編輯與受眾和諧統一。網路時代的編輯主體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高自己的氣魄、視野、眼光、能力等綜合素質,秉承鄒韜奮先生所言「憑理想為南針,以正義為燈塔」的精神,在文化產品進入市場前為受者當好把關人。編輯出版主體要走向現代化,必須具備強烈的開放意識、寬容的精神、強烈的批判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意識,勇於奮斗、進取,敢於走前人未曾走過的路⑸。編輯主體必須具備馬列主義理論水平,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備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識,同時,應該具備新聞傳播理論修養。此外,編輯主體應具備良好的業務素養,具有辨別、過濾信息的能力,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最終履行把關、導向的職責。
❽ 網路新聞傳播是如何進行把關的
1、政策層面的把關。通過政府各職能部門如宣傳部、網監部門等進行把關,比如告知網媒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內容的禁載。
2、技術層面的把關。設置過濾程序,對包含有敏感詞的內容進行過濾。
3、業務層面的把關。網路編輯根據業務規程對信息進行選擇與加工。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❾ 傳播學"把關人"應該遵循哪些規律
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把關人「把關」的標准主要是來自於作為自身原有經驗、看法、興趣等的總和的預存立場。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如上級、同僚以及受眾反饋等的影響。一句話,把關人是根據自己對受眾需要與興趣的理解在眾多的新聞信息中加以選擇的。任何一個傳播過程中都存在著把關人的把關行為,不管這些行為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