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做好網路時代教師

如何做好網路時代教師

發布時間:2022-07-22 21:33:41

A. 互聯網時代,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師應該怎樣當,教師教育應當怎樣來做?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當MOOC課程從大洋彼岸像旋風一樣刮到中國的時候,我們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教師觀念,傳統的教師教育培訓模式是不行的比如師生交往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前的純粹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現實與虛擬世界同步進行,從以前的線下交流到線上與線下交流同時進行,以前師生交往主要在課堂上,現在的課堂與課外已經很難分辨許多學校並不知道這種情況的變化,還在用老標准衡量現在的教育與現在的老師和學生

用微信發學科資料考試,你試過了嗎?

比如,上個月有一個山區來的校長到我們學校的校長班培訓,培訓之餘在我們學校的一些課堂轉了轉,發現有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回去之後就在自己學校的教師會議上聲稱,以後永遠不進廣東第二師院的學生,而且還要號召當地別的學校也拒絕接受二師院的學生我不否定一些學生上課用手機玩游戲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這一現象,但是在我看來,我的學生肯定是冤枉的我上第一節課時,就要求學生存我的手機號,然後加我的微信我有許多閱讀材料都放在微信上,平時的交流探討也多在微信上進行,包括個別的輔導交流與對話課堂與課下的界限是很難分開的甚至某些考試也是在微信上進行的如果看到我的學生在利用手機學**,就判定這樣的學生不能要,至少對我來說是很冤枉的

我現在手機里有1500多個信友,其中300多人是學校的學生,不僅有廣東二師的學生,還有全國其他學校的學生我每天發5到10篇思想性學術性與知識性較強的文字資料,從多方面讓學生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同時,因為我教學生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也需要有多種不同觀點的文字資料,通過閱讀訓練思維,這是很有必要的現在移動改變生活,也正在改變學**方式


商業領域正在向電子商務化發展,將來的商業,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教育領域呢?也正在向可汗學院MOOC課程與翻轉課堂轉化傳統農業的教育是個別化,也只能小規模化;工業化的後果是班級的出現,在大規模化的同時,卻再也無法個別化個性教學;而在互聯網時代,個性化與個別化,以及大規模化可以同時實現這個世界越來越扁平化了,知識信息的獲得越來越容易,對教師的要求是要有問題意識,要有創新意識與綜合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教師是靠整體形象服務學生的

現在的一些教師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的節拍比如說,從前大家詬病比較多的是教師教育理論性的東西講得太多,能夠落實的操作性的東西太少,現在是矯枉過正,教師教育幾乎被弄成了教師技能培訓我的觀點是,教師這個職業真正技能性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一個好的理論對於一位教師來說常常就是最好的實踐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職業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教師勞動的手段與勞動的主體的同一性,教師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教師行為

其他的職業只要利用自己部分的能力,形成某種技能就可以勝任比如,一個麵包師,完全不用考慮他是男的還是女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甚至也不要求性格是好是壞,只要麵包做得香甜可口,符合衛生標准就可以了但是,教師這個職業不行,教師身上的任何元素都會影響一個教師的形象教師是靠一個整體的人的形象來服務學生的,教師在某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靠自己的言行舉止,甚至衣著扮相來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做人的榜樣,教師這個職業是以一個完整的人的形象在工作的

教師的職業技能如果說存在的話,也是作為人的整體而存在的比如教師的語言,那其實不完全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一個人的學識教養與內心世界的自然反映,教師的語言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口才,而在於交流對話的恰當而一個內心充滿愛意與尊重的人,無論怎樣說話,都會是比較得體的再比如,傳統教育很注重一個教師的字寫得怎樣因此,作為師范生三字訓練就很重要,因為字如其人,字就是一個人的門面古人讀書先要練字,因為字的好壞會影響他的仕途但是,現在黑板在學校用得越來越少,電子書包電子白板越來越普及,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師即使有一手好字,也被鍵盤毀了當然,作為傳統藝術與文化瑰寶,我認為還是要繼承與發揚,但是,寫字作為一種生存技能確實被**降低將來不會寫字的人不是不會用筆寫字的人,而是不會利用鍵盤打字的人現在人們的交流方式普遍是上網,方便快捷除了情人要表達忠心愛意,留點字跡作為永久紀念之外,誰還會用毛筆與鋼筆寫信?

互聯網時代教師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的能力

把教師教育變成一種純粹的職業技能訓練是一種嚴重的誤區教師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他首先喜歡當一個教師,喜歡才會深入鑽研,才會工作不累,才不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這種職業的門檻不能太低,這里的門檻不純粹是學歷,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未必適合當老師,甚至當一個小學老師要承認有些人天生就是不適合當教師的,教師這種職業其實比一般的職業對人的天賦要求更高因為,教師是以完整的自己在工作,所以相對完滿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與善於與人交流溝通的人格特徵,還有就是對知識思想與智慧的熱愛,是成為一個教師最重要的條件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個好老師,用不著太多的培訓,有些人即使天天培訓,恐怕也難成為一個合格教師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有些人成為教師,完全是誤入歧途,他如果去做別的職業可能是非常優秀的,當教師就會很糟糕比如陳景潤這樣的人

一個好教師一定首先是要熱愛當教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教師最好的發展方式就是自主發展方式,有了興趣,知識不夠,他會通過閱讀提高自己技能不行,他會自我訓練學力不足,他會尋師訪友經驗不夠,他會認真積累與反思這個過程,只要給他自由的空間成長的平台就夠了

一個新教師,究竟要怎樣來評價?如果用有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工作經驗的老教師的經驗來衡量自然是不夠成熟老練,但是,成熟老練的同時也會有弊端,那就是可能會因思想固化與經驗老套而停止學**如果說互聯網時代一個新教師有一種最重要的能力的話,我以為那就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並且有不斷學**的熱情

互聯網時代學生是客戶,成功的教師要會營銷自己

當然,也存在一種誤用電腦新工具的現象比如,當今教育部對大學的評估過度追求數字化,把許多老師逼向SCI論文量化因子,而完全忽略活生生的課堂與活生生的學生再以大學教師為例,一個大學教師被教育部的電腦系統分割成一堆數字,對大學教師的評價是不能夠完全數據化的數據的東西只能夠說明部分外表的問題,而不能夠說明教育里的核心問題

比如,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最重要的是對學術研究以及與學生交流探討的熱情,這兩種熱情是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這種熱情能夠化成數字存入電腦系統嗎?還有作為一間大學,最重要的學術自由與濃厚的學術氛圍,這種大學精神,也是無法用數字測出的教育部用一個管理系統企圖控制全國每一間大學,這是荒唐的現在每次管理系統要我出示一個教師的數字的時候,我都出示最低版本的那種那上面有我的年齡工齡教齡,學歷之類,但是,不能夠說明更多的東西,而且那根本不能夠代表一個作為大學教師的我這些年來,我也不極力跟隨這套評價系統走,否則,我就會變成一個非人,我得為中國的大學留點自由思考的種子如果有一天,被這套評價系統評為不合格而下崗,我相信我憑自己的實力也會有謀生的本領

教師的教學也要有營銷意識學生就是你的客戶,你的專業知識人格魅力與豐富思想深邃智慧,就是你的產品,你的教學方式就是你的營銷方式一個教師的教學是否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要看成是這個教師面向學生面向社會營銷自己是否成功將來的學校內部的課堂會逐漸走向社會,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當年由杜威與其學生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這兩句話在互聯聯時代可以完全實現校內的教師產生校外的影響力,這在過去只是一些名牌大學里的名牌教授才能夠做的事情,今天美國的雷夫老師熱血教師這些純粹的小學教師,通過互聯網也來到了中國還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OOC課程也開始席捲中國,教育真正的革命其實已經來臨,現在要追問的是:我們准備好了嗎?

B. 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師需要掌握哪些新能力

1.現代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主張通過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改變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況;強調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媒體(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遠程教育),改變傳統、落後、刻板的教學模式;強調教育的社會化、終身化,不斷更新知識等。
2.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運用教學設計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以教學理論和學生理論為指導。不同的學習理論其教學設計原則也有所不同,應很好地進行學習和領會。二是不要形成單一的固定模式。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優化教學效果,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教師所採用的策略方案和過程模式可以有不同的風格。
3.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採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教育現象、探求規律、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活動。從事教育技術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工作,必須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究。這是促進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教學研究還可以指導和促進教學,教學工作的成功與否必須通過教學研究來總結與提高。
4.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具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更是責無旁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成為教師素質中的另一個典型素質。

C. 在無所不知的網路面前,我們該如何做教師

1.由實踐者轉變為研究者
從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來看,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互聯網+時代,教師會面臨形形色色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許多老師是沒有現成的答案的,甚至是缺乏可供借鑒的經驗的,這就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互聯網+時代的舞台上。

所以,面對互聯網+時代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牢固樹立動態生成的觀念、互動對話的觀念、反思探究的觀念,要把課堂上出現的與教學設計不一致的情況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隨時准備根據互聯網+時代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做實踐者,也要做設計者和研究者。
2、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
新課程把教學看成師生積極互動的過程,主張的是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並倡導一系列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對話的民主關系,而不是對學生行使單一的管理者的職能,而是切實尊重學生的人格,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
在課堂上教師要由獨白者轉變為對話者。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不應僅僅把知識用獨白式的語言告訴學生,而應對知識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將知識轉化為與學生交往、對話的素材,轉化為學生探究的問題或問題情境,教師與學生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間共享智慧、彼此對話的過程。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將自己融入學生之中,多與學生交往,多創設空間和平台和他們溝通,這樣才可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使引導者的角色成為可能。
3、由課程實施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
在傳統的課程體系中,教師僅僅是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對課程基本上沒有二次開發的義務和意識。而新課程將教材作為「文本」,也就是一種教學的資源,而不是象大綱教材一樣作為「藍本」來看待,從而使得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解讀和加工的對象,這就給教師的課程開發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課程轉向教學還必須經過教師的設計、籌劃、加工。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請學生一道走進廚房,共同設計菜餚,否則就難以完成預期的任務。
4、由教案的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智慧的創造者
過去的課堂教學,整堂課就是在教師的主導下淋漓盡致地展現教案的過程,教研員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也主要是看教案的執行情況。這種狀態雖然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了預期的教學任務,圓滿執行了教案,但從根本上漠視了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各種教學資源,將學生完全限定在教案預設的范圍之內,以不變應萬變,最終的結果是窒息學生的學習熱情,限制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影響學生個性化行為的展現以及主動性的發展。
新的課程改革,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要求教師將注意的焦點集中在師生的積極互動和學生的主動發展上,要求課堂上有互動、有交流、有對話、有溝通。一個課改的課堂、高效的課堂、課堂上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場景,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教師不僅需要動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自己的教學機智,還需要藉助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才能破解課堂上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D.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在這個大變革時代,教師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教師轉型是「互聯網+教育」的第一要務
教師從產生到成為一種職業,角色一直在不停變化。最初由長者和官吏通過兼職的形式來開展教育活動,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的傳授逐漸走向專業化,教師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直到1966年,教師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的類別。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教師專業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又被賦予了「反思實踐者」、「教育專家」、「研究者」等角色。
教師為何轉型,最根本的原因是適應社會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
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採用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家教數學,最優秀的物理學家教物理、最優秀的歷史學家教歷史……哪怕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
第二,在互聯網時代,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憑借年齡優勢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後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
在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路隨時隨地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獲取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不存在明顯差異,如何發現知識、精選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創造力、想像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在教育中擁有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
當然,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嚴峻挑戰,教師轉型也擁有了新機遇。把握好這三個方向,你依然可以是專業的「未來老師」。
01
未來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過去,全班學生用同樣的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試圖達到同樣的標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存在的個體,於是,總有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正在重塑教學流程。未來,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每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從根本上對強調步調一致的傳統教學發出了挑戰。
盡管「互聯網+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並不成熟,但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以翻轉課堂為例,它的最大優勢不是教學流程的翻轉,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
首先,學習時間可以選擇。
在課前學習時,學生要觀看微課,有的學生能力強,看一遍就懂了,有的學生能力稍弱一點,可能就要多看幾遍才能掌握;
其次,學習內容也可以選擇。
寧夏有位老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時,給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微課,每個微課生成一個二維碼,放進學習任務單,學生掃一下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
最後,教學過程也可以選擇。
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情開展差異化教學。北京有位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把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課堂時間沒有變化,但教學過程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實現了大班額條件下的個性化學習。
所以,教師要想在「互聯網+教育」中獲得成功,就不能只做「教學的師傅」,更做讀懂學生的「分析師」。未來教師要成為最懂學生學習需求的人,這才是教師職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藉助大數據等新技術,讀懂學生的認知狀態,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徵,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關注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等總體數據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數據,包括非結構化數據、規律性數據、異常數據等,善於發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這將為教師實施精準教學提供極為重要的參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研究學生是怎樣學習和成長的,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品質、價值觀等。
例如,兩個學生的分數可能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學習動機、投入程度、學習品質等完全是不一樣的。相比認知因素來說,學生的非認知因素作用可能更大,甚至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關鍵。
所以,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
02
未來教師要成為「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選擇怎麼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教師的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斬獲各學科的「單項冠軍」,但卻在綜合實力比拼中表現不佳,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等。面對不斷變化、愈加復雜的未來社會,只有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過去,學校只能為學生提供非常有限的課程,如同一個資源貧瘠的「課程小賣店」。未來,學校將進入到課程生產的豐富時代,開設多種多樣的課程,打造一個資源充足的「課程大超市」。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並在「導購員」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愛好、興趣、需求、能力等來自由挑選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獲得專屬的「課程清單」。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設者。一個好的教師,往往是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師,重組課程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
第一,將現實生活引入課程,讓書本中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產生意義。
比如,成都市實驗小學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課程,讓學生在習俗活動中對話自然萬物、對話人文經典、對話傳統藝術,既加深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又有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知行合一。
第二,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概念、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式,建設以主題呈現的學校課程體系,彌合分科教學對知識的割裂。
比如,在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語文成了語言學習、美術、社會實踐的統一體,課本中的文字元號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從教室走進大自然,用平板電腦記錄自己眼中的春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講述出了一個又一個圖文並茂的可視化故事。
第三,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根據學科特徵和課型內容靈活設置長短課或大小課,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比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改變了以往40分鍾的固定課時,根據課程特徵靈活安排課時。「基礎課時」35分鍾,主要用於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鍾,主要用於整合課程的實施;「微課時」10或15分鍾,用於晨練、晨誦、習字等;「加長課時」90分鍾,用於大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03
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一直以來,教師資源歷來是高度私有化的,盡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師資,但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性,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互聯網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牆。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採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
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第一,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課程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商人、工程師、運動員、社區工作人員等。
英特爾曾經發布過一個「未來課堂」的視頻,描繪了未來的教學場景,教師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學習與橋梁相關的知識。看完這個視頻,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炫目的新技術,而是一個並不起眼的教學細節:當學生反復嘗試也無法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橋梁模型時,授課教師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和一個工程師做了現場連線,工程師直接參與到課堂中,對學生製作的橋梁作品進行指導,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實際上,對於每個教師來說,當你的課堂教學質量越高,你就會感到越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可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教師的水平,他們進入到一個連教師都未曾涉獵的領域,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於藉助技術的力量,聯結外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
第二,把世界打開,讓孩子進來。
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學生的教材。學校應該帶著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社會應該向學生打開,接納他們,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課程,帶著學生走進萬科學習建築設計;帶著學生走進大疆公司考察無人機研製,進而開設航模課程,邀請中國航空動力技術專家劉大響院士給學生作相關報告;帶著學生走進聯通,走進微軟,走進深圳電力調度大廈,走進大亞灣核電站,走進深圳氣象台,參觀考察,學習探究。
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有聯結世界的意識,給學生創造走進社會的機會。當學生走進社會,社會就變成了課堂,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與現實之間的實質性聯系,這種課堂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往是無法想像的。
無論「互聯網+教育」如何發展,教師永遠是首位
隨著AI教育時代的到來,如果教師不變,再美妙的教育變革也難以實現。未來,教師除了知識傳授以外,還應擔負起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和聯結世界的職責,這既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使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發現教師」的同時,也要「解放教師」,只有「解放教師」,才能真正「發現教師」。
學校要主動減輕教師的事務性負擔,大幅減少非教學事務,把教書育人放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有條件的學校要縮減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用切實行動給教師成長留足空間,真正把教師當作研究者和創造者,而非教書匠。
來源 | 授權轉自公號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ID:E-in)
圖 | 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編 | 黃春霞

E. 互聯網時代教師的職能和素養有哪些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主動擁抱而非被動接受新技術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藉助互聯網成為終身學習者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與學生溝通不再僅限面對面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不只傳遞知識而要設計學習過程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讓學生聆聽更要在虛擬中交互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教會學生多維度探究而非標准答案
聯網時代老師應該具備素質:從課堂展示到多樣化創作與分享

F. 網路時代教師該怎樣做

權旗 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 河南 洛陽 471000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識碼:A
摘要:網路朝代,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其次要掌握網路學習的特點(內容信息化、學習自主化、平等協作化、思維創造化);第三要盡快實現教師角色轉換;第四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關鍵詞:網路時代;信息技術
一、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
當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的思想觀念、思維和人文精神,尤其是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
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主張通過探索和意義建構而得知識,改變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況;強調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落後、刻板的教學模式;強調教育的社會化、終身化、打破時空限制,不斷更新知識等。現代教育特別強調KNOW-HOW(指作某些事情的技藝和能力)和KNOW-WHO(關於知識來源的知識)兩類知識的重要性。相應地,教學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遞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若在現代仍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落後的教學方法,那麼,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識迅速更新的網路時代,將推動適應能力,創造能力。
因此,做為教師,我們必須具有未來意識,以超前的目光,從教育哲學的高度來認識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未來,必須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傳統的教育觀念,面向未來,把為未來社會培育人才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才能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反之,勢必被時代淘汰。
特點一:內容信息化
網路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網路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它所實現的是信息的共享,並且在網路社會中,信息資源(包括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轉變為由聲音、圖像、文本等構成的動態的教材),通過互聯網,超時空的傳遞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溝通的時滯,使處於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在同一時刻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可能利用互聯網指導學生;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構建自己的信息體系。
因此,網路時代的教育內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徵。
特點二:學習自主化
Internet能將任何類型、技術選擇和活動范圍的網路鏈接成為一個巨大多媒體信息庫。學習者可根據個人特點和意願,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及地點,自我控制學習進度,進行自主性網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還可通過網路進行主我測試和自我評價,從中檢驗自己學習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誰知主體潛能,增強學習主動性。整個網路學習的進程都是學習者自我驅動、自我主導的,通過網路自我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由原來的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由「要我學」切實轉變為「我要學」。學習方式自主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在網路朝代獲得更加全面,自由的發展。
特點三:平等協作化
傳統的學習形式一般只在相互認識的人中產生有限的面對面同步交流,交流對象的范圍小,且更多的是一種單向的、一對多的交流。網路極大地擴大了交互范圍的時間和空間,相隔萬里的異地交流能在瞬間完成。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說:網路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在線問答等方式向世界各地的提供網路服務的優秀教師提出問題和請求指導,並且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學習者的疑惑能及時地得到多位教師的解答。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者。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均應能充分自由地展現自己的豐富性,以各自的知識經驗、情感、投入教育活動,相互影響,交融,促進。交流、對話、感染成為教育活動發展的基本方式。交往關系更趨平等、寬容與和諧,教師不再是至高的權威。而是以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關系。
由於個體學習者,對問題認識的廣度、深度及對事物理解都受到自身條件和認識水平的局限,那麼協作學習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Internet通過網路互聯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網路協作學習環境,交流時空無限擴張。在知識的海洋中,每個人都是整個人類認知和文化系統中和一小分子,因而需相互協作,才能獲得成功。每個學習者在網路中都以平等的身份與他人合作,這種平等的地位大大增強了協作的有效性,更有利於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特點四:思維創造化
網路結構的開放性,多元性為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使人的思維得到激活,從中演化出創造性慾望和能力。網路形成的多維度可能性空間,使學習者能從中設想可能的或不存在的世界,許多現實中難以目睹的現象,都能圖文並茂地呈現眼前,為學生發揮想像,思維加工提供豐富的表象基礎。學生通過電子閱覽、交流查詢信息獲取資源,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網路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思維的范圍。
三、要盡快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網路時代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新變化,新特點。教師要適應這些變化,就應實現角色轉換,從文化知識的傳授者,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課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教師在傳授獲得間接知識;然而,在網路學習環境下,學習者主體地位得到增強,更多的是自主性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網路直接體驗探索獲得直接知識。教師「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已經不適應,教師角色和和為方式必然發生轉變。
網路學習中,「網」為環境和基礎,「學」應為核心,「教」更多轉化為導。網上有大量信息滑經過處理,對處於探索階段的學習者而言,難以辨別,無法選擇,從而造成思維混亂,還可能由此對網路學習產生恐懼感。因此,網路學習者依然需要一些「聞道在先」的教師指導,通過對浩如煙海的網上信息的導航和引導,能避免學習者少走彎路,使之能正確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層次,並為構築自己的知識框架而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可見,在網路學習中,教師主要工作不再是直接向學習者傳授知識,而更當是扮演網路信息「起航員」角色,進行的是組織和管理網路信息、開發網路課件、引導學生開展網路教學研究等工作。
教師如果能在網路朝代快速成功轉換角色,就能把握教學的主動權。
四、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就擁有整個世界」。
開展信息技術課,這是貫徹「三個面向」、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時代的重要舉措。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具有信息技術應用更是責無旁貸。可以說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教師素質中的重要一項。可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此認識不夠,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的太少。往往是要上公開課了便請電教老師捉刀代筆,趕制出一個課件,有的甚至還得要求電教老師時刻准備救場。這樣肯定不能符合現代教育的需要。我們理解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是包括具有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支持教育工作和終身學習和手段,這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特點,是培養面向21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該面向未來、創造未來。即積極自覺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性的運用教學原則和規律,去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與能力的現代型教師。

G. 現在是網路新時代,教師給如何提高自身素養,與學生共同進步

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發展網路時代的到來,很多教師他們對於網路由於接觸的不是很多所以顯得有一些落後,現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們無法理解孩子們的思想所以在教學這方面有了一定的差異性,並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到學生的想法不能夠實施到最確切的教育方式。所以在這個飛速發展時代,老師們也應該接觸網路生活在網路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素養,使他們自己能夠與學生共同進步,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們內心的狀態,給孩子們提供最符合他們的教育方式。因為只有老師在不斷的進步才能夠和學生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方便老師的教學任務也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在網路時代老師應該如何提升自身修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法就可以嘗試。

一、多接觸網路

在當時在學校當中老師如果想和學生共同進步的話,那麼首先要了解到學生們的思想,現在社會發展是比較快的,並且電子產品圍繞在了學生們的身邊,所以他們的思想和老師可能有一點脫節,老師應該多接觸網路了解網路當中現在流行的一些詞語文化等等,能夠方便和學生交流方便解決雙方之間的代溝問題。

H. 互聯網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面臨哪些嚴峻挑戰

互聯網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將面臨如下挑戰:

第一、傳授知識將會風光不再。

傳統中的老師,就是知識的化身,老師教學生,就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在過去,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很大程度上需要走進學校,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授傳播,自己手寫腦記。

隨著互聯網+的時代來臨,學生獲取知識的局限被突破,可以不用坐在教室里,不用聽老師講課,而只需一台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以網上聽課,網上獲取知識。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一般,學生完全可以線上上課,去聽名師的課,去聽專家的課。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好網路時代教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探岳新車網路設置 瀏覽:484
奉賢電腦網路服務 瀏覽:469
坦洲網路電視電話是多少 瀏覽:621
破壞計算機網路安全罪和網路盜竊 瀏覽:536
座機電話如何開通移動網路 瀏覽:731
為什麼探頭顯示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311
使用剪映配音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438
三星s8微信網路連接 瀏覽:707
手機網路發燙會不會壞 瀏覽:695
是哪個網路大地 瀏覽:53
用網路打電話的東西是什麼 瀏覽:539
無線網路高級設置怎麼找 瀏覽:907
極光網路精靈盛典v12多少錢 瀏覽:519
和網路上不相識的人見到過什麼 瀏覽:64
公寓里的網路wifi賬號 瀏覽:722
網路實體店怎麼開 瀏覽:675
gogo總是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956
怎麼將wifi設置成家庭網路 瀏覽:978
美團專送軟體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396
益陽營銷策劃網路推廣途徑有哪些 瀏覽:25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