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當前面臨哪些非傳統安全
1、嚴重自然災害
國家災難恢復體系是全國所有信息系統的災難恢復設施及其相關資源、規則的總和,由實體體系、支撐體系和規則體系構成,具體包括災難備份系統、災難恢復基礎設施、災難恢復產業、政策法規和標准規范五個組成部分。
2013年來,中國國家災難恢復體系的建設引起了各個方面的重視。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等因素造成中國及其周邊各國面臨著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城市空氣污染與林火霧霾、生物多樣化的喪失、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
2、網路安全
網路無處不在的事實說明了攻擊也可能無處不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人群的增加,社交網路在提高效率、服務民眾的同時,也滋生了網路安全問題,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受到威脅。
3、恐怖主義
美國國務院2012年7月31日發表了《2011年國家反恐報告》,報告引用美國國家反恐中心的數據稱,2011年全球范圍內恐怖襲擊總數超過1萬起,分布在70個國家。反映了全球非傳統安全領域形勢的嚴峻性。
恐怖主義、環境問題等對地區安全的挑戰嚴峻,「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戰略改變及其影響力的外溢,使本地區面臨嚴重安全威脅。
4、公共衛生安全
《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年)》: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點由344個擴大到2870個,監測樣本量從12.4萬個/年擴大到287萬個/年;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哨點醫院由312個擴大到3120個,食品生產經營者安全信用檔案全面建立等。
5、跨國犯罪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表的文件中顯示,每年全球跨國犯罪金額高達87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1.5%、全球出口額的7%、全球發展援助資金的6倍。有組織跨國犯罪正在威脅人類和平、安全與富裕。毒品犯罪仍是最具誘惑力的領域,每年涉案金額高達3200億美元。
⑵ 非傳統安全問題都有哪些表現形式
1、網路安全
網路無處不在的事實說明了攻擊也可能無處不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人群的增加,社交網路在提高效率、服務民眾的同時,也滋生了網路安全問題,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受到威脅。
2、公共衛生安全
經中國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基本建立山洪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全面解決2.98億農村人口和11.4萬所農村學校的飲水安全問題。中國台灣地區嘗試推廣水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水產品從飼料生產、養殖過程、用葯與檢驗分析、運輸批發、加工與包裝乃至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即時查驗。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7月印發了《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全面推進法規標准、監測評估、檢驗檢測、過程式控制制、進出口食品監管、應急管理、協調機制、科技支撐、食品安全誠信、宣教培訓等十大體系建設,
並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和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著力抓好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和互聯互通信息平台等九項重點建設任務。
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點由344個擴大到2870個,監測樣本量從12.4萬個/年擴大到287萬個/年;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哨點醫院由312個擴大到3120個,食品生產經營者安全信用檔案全面建立等。
3、恐怖主義
美國國務院2012年7月31日發表了《2011年國家反恐報告》,報告引用美國國家反恐中心的數據稱,2011年全球范圍內恐怖襲擊總數超過1萬起,分布在70個國家。反映了全球非傳統安全領域形勢的嚴峻性。
4、跨國犯罪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表的文件中顯示,每年全球跨國犯罪金額高達87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1.5%、全球出口額的7%、全球發展援助資金的6倍。有組織跨國犯罪正在威脅人類和平、安全與富裕。毒品犯罪仍是最具誘惑力的領域,每年涉案金額高達3200億美元。
全球目前有2700萬人吸食毒品,每年有270萬人死於濫用毒品。毒品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可達全球GDP的0.9%,正在嚴重威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發展中國家的如期實現。偽造假鈔是跨國犯罪另一個重要領域,每年涉案金額高達2500億美元。
此外,販賣人口、走私木材、非法捕獵等也是跨國犯罪的重要領域。販賣人口和非法移民每年涉案金額達390億美元,涉案人員逾240萬人。僅東南亞地區,每年的木材走私就達35億美元,非洲和亞洲的非法捕獵每年為0.75億美元。
更為嚴重的是,除經濟損失外,上述犯罪活動始終與暴力、兇殺、武器走私、腐敗、行賄、性侵犯等其他犯罪活動結合在一起,導致某些地區社會動盪,威脅民眾的健康、生命與安全。
5、嚴重自然災害
國家災難恢復體系是全國所有信息系統的災難恢復設施及其相關資源、規則的總和,由實體體系、支撐體系和規則體系構成,具體包括災難備份系統、災難恢復基礎設施、災難恢復產業、政策法規和標准規范五個組成部分。2013年來,中國國家災難恢復體系的建設引起了各個方面的重視。
2003年以來,陸續下發了《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關於做好重要信息系統災難備份工作的通知》、《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報告》、《關於印發「重要信息系統災難恢復指南」的通知》等政策性、指導性文件,這些文件都強調了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災難恢復能力建設。
在此背景下,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聯合開展了「信息系統國家災難恢復體系建設有關問題的研究及建議」。2008年,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又組織進行了「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災難恢復體系研究」。
這些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初步確定了國家災難恢復體系的架構,對於可能發生的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國家減災辦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及時啟動預警響應、發布預警信息,確保將預警預報信息及時發送到戶、到人;
協助做好災害隱患排查,及時做好校舍、廣告牌等設施隱患排查和敬老院等民政福利及優撫機構的安全檢查,提前做好人員避險轉移准備;及時報送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做好應急救助准備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救災人員、物資、資金到位。
6、核安全
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運行的核裂變反應堆,總裝機容量3.75億千瓦,年發電量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原本發展勢頭強勁的核電業帶來嚴重沖擊,日本54個核反應堆關停52個。德國、瑞士等國宣布放棄核能發電。
2012年上半年,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並同意公布《關於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
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有以下4點:
1、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2、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3、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路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
4、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相關內容:
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路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
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與此同時,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並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⑷ 氣候變化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嗎
氣候變化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為極寒,極熱都會威脅生態環境。
一寒流
(1)寒潮,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大范圍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2)寒潮是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像潮水一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寒潮襲擊時會造成氣溫急劇下降,並伴有大風和雨雪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群眾生活和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3)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布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
(4)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⑸ 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戰略將外部安全與什麼置於同等地位
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看來,海外利益安全作為非傳統安全的一部分,近年來已上升為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在國家整體利益格局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安全供給不足的問題也在凸顯。開展海上護航、撤離海外公民、開展應急救援,一方面要配置和利用好既有安全資源,通過市場增加安全供給,另一方面也應更重視國際合作,謀求安全共享。
中國已經意識到,海外利益安全乃至國家安全近年來面臨不少新挑戰。總體而言,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面臨的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相比傳統安全觀,如今的國家安全觀「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
自2014年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來,國家安全涵蓋的領域顯著拓展,既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等傳統安全領域,也包括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太空、深海、極地等新型安全領域也不容忽視。有關國家安全的立法基本已成體系,相關法律法規達190多部,除了國家安全法,還有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網路安全法等數十部法律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問題。決策高層強調,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
張宇燕說:「新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把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置於同等重要地位,這構成了兩條戰略主線。在不同時期,有些因素凸顯,有些不那麼緊迫,需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在國家安全格局中的上升和下降,不能犧牲某一領域的安全來解決另一領域的安全關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綜合考慮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危機發生概率,張宇燕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外部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美國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情緒上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對中國發展有負面影響;朝核問題上,各方訴求不同,不確定因素增多;在南海,美國舉動的軍事化色彩越來越明顯。此外,相關國家對中國戰略還尚存疑慮。
張宇燕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都認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處理復雜的外部安全問題時,對安全關系的認知應從傳統的零和邏輯、相互猜疑轉向安全共享、安全共擔、安全共建、安全共贏。
未來,中國謀求國家安全應更重視國際合作。滕建群說,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承擔獨霸一方的角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問題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放棄零和游戲和霸權意識。
張宇燕認為,生態惡化、資源枯竭、氣候變化、網路安全、核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並非中國能單獨解決,須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全球治理。中國應繼續通過聯合國、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對話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世界銀行、亞投行等機構,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來積極促進全球治理,為世界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