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屯溪承稷教育網路密碼

屯溪承稷教育網路密碼

發布時間:2022-07-19 12:45:12

A. 太學的漢代太學

太學的興辦。漢代至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創建太學,地主階級才有了培養統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學。漢代太學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
太學的創辦需要一定的條件,必須具備經濟與政治的基礎和社會的需要。西漢初年,漢高祖竟配備不齊四匹一色的馬來駕車,將相大臣有的只能乘坐牛車,經濟如此凋敝,不經過長時間的恢復,根本沒力量創辦官學。當時中央集權制尚不鞏固,統治者忙於削藩和應付匈奴的侵擾,無暇顧及興學設教之事。至漢武帝時,生產恢復,經濟得到初步的發展,國力充實,政治統一,才具備了興辦太學的條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用所謂 推恩法 ,對諸侯王實行分土不治民的制度,大小官吏逐漸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初步建立了統一的官僚機構。封建帝國的鞏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朝廷能否牢牢控制官僚機構,各級官僚機構能否把朝廷的號令、政策及時地貫徹到所轄地區,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牢固樹立儒家大一統國家觀念和宗法思想的人才,以充實各級官僚機構,就成為維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的關健,這就要求統治者解決人才來源問題。所以建設有效的吏治,需要培養符合要求的人才,這是興辦太學的強大動因。同時,漢代太學的興辦,也得力於兩個治《公羊春秋》的儒家學者,一個是董仲舒獻策於前,一個是公孫弘以丞相之職貫徹於太學的發展。漢代太學初建時規模很小,只有幾個經學博士和五十個博士弟子。至漢代中期昭帝、宣帝時,為了緩和因連年戰爭而一度緊張的國內階級矛盾,實施了與民休息和發展生產的政策,國家又呈現出興盛的氣象。特別是漢宣帝整治吏治,考核實效,注意人才的培養,因此太學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太學生在漢昭帝時增至一百人,到漢宣帝時則增至二百人。西漢後期,劉氏王朝由盛至衰,豪強勢力猖獗,君主採取妥協政策,統治思想發生相應變化,由提倡儒學為主、刑名學為輔的董仲舒春秋公羊學,改為提倡寬柔溫厚的儒家《詩》學,放縱了豪強勢力的發展,但統治者的進一步重儒,卻推動了以研討儒學為主旨的太學的發展,太學生數目不斷增多。王莽執政時,還採取種種措施擴建太學:為太學興建校舍 萬區 ,立樂經,增設博士等等。雖然王莽擴建太學,懷有個人政治目的,但他對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卻不應抹煞。以上是西漢年間太學發展的大致狀況。東漢期間的前期,漢光武帝與漢明帝執政,皇權比較鞏固,外戚和宦官不敢公開作惡,社會一度比較安定,太學也因之得到了正常發展。章帝以後,東漢政治進入了黑暗時期,太學教育一度衰落。至鄧太後把持朝政,她吸取了以往外戚失勢的教訓,既注意並用外戚和宦官,又注意表揚儒學,尊禮三公。直到順帝永建六年,太學得到重修,擴建了 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以後又增加了太學生的來源,還增加了甲乙兩科學生及太學生的俸祿,於是太學生人數大增。漢質帝時,梁太後朝政,為鞏固她的政權,重又表彰儒學,廣招太學生,結果使太學生多至三萬人,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我國東漢末年的太學遠遠勝過了波大 ,這一史實又一次證明了我國古代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太學的管理與教學。漢代朝廷掌管文教的官員為太常,居九卿的首位。
太常原名奉常,是秦舊官,漢景帝時更名太常,王莽新朝改秩宗,東漢時期又恢復了太常的名稱。太常負責管理文教,這種教育行政體制,明顯地保留著政教合一的性質。朝廷對太學的管理,除委任太常總負責之外,皇帝還親自到太學視學,說明我國古代教育行政管理,在肇始之初就受到格外重視。
太學的教授稱博士,其主要職責是掌教弟子 、以教學為主。但 國有疑事仍應掌承問對 (《後漢書·百官志二》),即參加朝廷的政治、學術討論。此外還有 奉使 及巡視地方政教等工作,漢代的博士是過問政治的,其教職體現了通經致用的原則。眾博士之上還設有首席長官,西漢時博士首席稱僕射,東漢時改為祭酒。祭酒由太常 差選有聰明威重的博士擔任,他是後來大學校長的前身。
漢代太學素有嚴於擇師的傳統。西漢的博士多由名流充當,採用征拜或舉薦的方式選拔;東漢的博士要經過考試,還要寫保舉狀。由於博士屬於朝廷命官,所以也有由諸科始進和他官遷升的。兩漢挑選博士非常慎重嚴格,博士必須德才兼備,要有明於古今、 通達國體的廣博學識,具有溫故知新的治學能力,應當為人師表,使學者有所述 ,又可以尊為道德的風范。此外,還必須具有足以勝任博士職責的專經訓練和相當的教學經驗,以及身體健康等條件。後來皇帝頒布的詔書又規定,任博士必須在五十歲以上。經過嚴格挑選,在漢代大學執教的博士,一般來說質量較高,其中不乏一代儒宗學者。由這些人執教,對提高太學教學質量,起著保證性作用。應當指出,太學畢竟是封建官學,封建社會政治上的腐敗現象,不可能不侵蝕太學的行政管理,造成太學博士的選擇存在著弊端。不過,從總體上說, 嚴於擇師仍是漢代太學的主流。
漢代太學還有尊師的傳統,太學博士享有較高的經濟、政治待遇。漢代太學博士,負有議政、奉使、巡視等職責,說明他們的政治地位不低。
太學的學生稱博士弟子,到東漢時簡稱太學生或諸生。太學生的補選辦法,兩漢時期並無嚴格規定,最常見的是兩種形式:其一是太常直接選送;其二是郡國縣道邑選送,選送不實的,負責長官要受處罰。選送的條件大致參照公孫弘擬訂的辦法。此外,還有通過考試和因父任而入學的。招收太學生,沒有嚴格的學齡限制。公孫弘擬定的方案中雖有十八歲入學的規定,實際上,漢代太學生既有六十歲以上的白首翁,也有十二歲即顯名於太學的任聖童(即任延年)。由太常選送的太學生為正式生,享有俸祿,由其他途徑入學的為非正式生,費用自給。家境貧寒無力經達的博士弟子,可以由郡國遣送,至太學後也允許一邊求學一邊靠勞作為生。王莽以後,太學生的成份逐漸發生變化,起初有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的規定,繼而又增加了公卿子弟及明經下弟入學的規定,太學的貴族子弟日漸增多,貴族化的傾向也有所發展。
太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各有不同:有的成為卿相,有的任官為吏,有的收徒為師,但也有學而無成白首空歸的。除大將軍、大官僚的兒子不靠太學的資格就可以做官之外,大部分的大學生,其出路仍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辦學宗旨。統治者建立太學,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吏治效能,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漢代太學實行了養士與選才相結合的辦法,與此同時又改革了文宮的補官與晉級規定,使之與太學的選才原則一致起來,這一方案也是由公孫弘統一擬定的。公孫弘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批准,自此以後, 文學禮義、 通一藝以上都被列為補官、晉級的條件,而且優先使用通多者。官吏的文化程度,儒學的修養水平受到高度的重視,造成漢代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漢書·儒林傳》)的局面,即從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會講經學。儒學和仕途完全結合起來,讀書人都變成了儒生。養士育才和職官制度的一致性,是漢代政治思想統一的重要原因,也是貫徹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關鍵一環,這在當時具有順應歷史發展需要,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補充和修正世卿世祿制度的積極作用。但是,剝削階級陞官發財的思想,也隨之侵蝕著學校教育,毒害著讀書人的思想,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性,是應當批判的。
太學對學生的生活管理比較鬆散,缺乏經驗。太學建有供太學生居住的房舍,學生們可以分室而居、偕家室同居以及在校外賃屋而居。太學的教育及對學生的學習管理也不盡完善,但確有一些獨到之處:第一,以經師講學為主,學生互教為輔。
漢代文具雖然已有縑帛、紙、筆,但是使用並不普遍。在書寫出版相當困難的漢代,大師們的經說難於書諸簡牘,多是師師相傳,學習儒學就必須從師,經師講學也就成為漢代大學的主要教學形式。經師講學有專門的講堂,據說洛陽太學的講堂長十丈,廣三丈 ,還有內外之分,稱內外講堂 ,可以想見當時講學的規模宏大。太學博士多為一代名儒,對儒經都有專門研究,他們說經,具有講學性質,致使我國封建社會的太學,在其初創階段就有了學術性。同時漢代社會也較注重經師的教學藝術,這種時尚直接影響太學的教學。
為了確保師師相傳的經說不致走樣 ,促成政治思想的高度統一,漢代統治者規定傳授經書必須信守師法與家法。所謂師法,是指傳經時以漢初立為博士的經師的經說為准繩,例如《公羊春秋》就以董仲舒所傳的經說為師法。後來,大師的弟子們在傳經時,又有所發展,形成一家之言,這就叫家法,例如後漢就有顏氏公羊 與嚴氏公羊兩大家。一般說來,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這是符合經學自身發展順序的。朝廷對信守師法和家法的要求很嚴格。此外,社會上的察舉和太學內的考試,都要求嚴格遵守師法、家法。由於沒有統一教材,師法、家法也沒有規范標准,因此這方面的紛爭一直沒有平息,至東漢熹平四年,發生了鐫刻石經立於太學門外的盛舉,初步解決了統一經書的問題。熹平石經,是我國古代由政府統一頒布的第一套標准教材,是經學發展史上第一部公諸於世的官定經書,是書法被視為一門藝術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令人矚目的創舉,熹平石刻,進一步說明漢代統治者對信守師法、家法要求之嚴格,對箝制思想的高度重視。
清代學者皮錫瑞估計,由高年級優秀生教低年級學生,是漢代太學輔助經師講學的一種形式。
第二,注重考試與自學。
漢代太學注重考試,並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試在太學有兩種作用:一是選材手段,一是督促,檢查學生學習的管理手段。董仲舒在對策中建議: 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說明最初建立考試制度,重在選材。
後來太學生數目劇增,教師難於照顧周全,考試的管理作用也就更為明顯。
漢代的考試方法有射策和對策兩種。所謂射策 ,猶如後世的抽簽考試,內容側重於對經義的解釋、闡發,博士先將儒經中難問疑義書之於策 ,加以密封 ,由學生投射抽取,進行解答。最初射策根據難易程度分為甲乙兩科,每科有規定的取官名額。所謂對策 ,是根據皇上或學官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論問題,撰文以對。對策多用於朝廷的薦舉,而後才被授官;射策則多用於太學內的考試,它有助於督促學生認真讀經,明了經義。但任何一種考試方法,都有其側重的方面,不可能是萬能的。射策也是這樣,它對於培養和考察學生通經致用(即務本)的能力,就有局限,太學考試,大致西漢為一年一試,東漢為兩年一試。王莽時曾將兩科改為三科,並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數。東漢初年又恢復了甲乙兩科。隨著太學規模的擴大,考試制度也進行了若干改動,改動的思路是愈加重視考試,這種專重考試的作法,對系統地進行教學,無疑有所妨礙。但是有助於鼓勵學生兼通幾經,成為博學的通才,這是在西漢專經基礎上的重大發展。
漢代太學除經師講學外,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學。學校當局允許學生自由研討學問和向社會名流學者就教。這種管理方法是先秦游學的遺風。提倡自學、允許自由研討,使太學培養造就了一批有研究能力、學識廣博的高材。
漢代太學提倡自學、允許自由研討、鼓勵學成通才的做法,對於我們今天改革大學教育,培養造就學識淵博、具有研究能力的創造性人才,仍然富有啟發。就教育發展而言,太學的教學直承稷下學官,進一步確立了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制度,宋以後的書院又繼承發展了這一傳統,使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有較高的質量。太學允許學生們自由研討,是在政治思想統一前提之下進行的。朝廷對太學生採取了各種控制手段,但是,為了反對宦官集團侵奪仕路,漢代太學生仍然爆發了政治運動,遭到殘酷的鎮壓,這就是著名的兩次黨錮之禍。漢代太學生的政治運動,涉及統治階級內部錯綜復雜的斗爭,不過,多數太學生在斗爭中都表現了反抗黑暗政治,不畏強權,砥礪名節的精神,譜寫了古代學生運動史的第一頁。

B. 君子之風,承澤萬古。肩承社稷,肝膽相照。是什麼意思

君子之風,流澤萬古」:是贊揚蘇軾有「君子之風」,而且流傳影響了千秋萬代.「 漿糊江山社稷的重任,互相坦誠共事 兩句話有點像拍馬屁但是拍的很有藝術的話 鑒定完畢

C. 我就是想知道:山東工商經濟學院的稷下教育的本科畢業證國家承認嗎急求答案~!!!

學歷主要分這么幾種:全日制 遠程網路 成人自考。這些都是國民教育類,證書可在中國教育部相關網站查詢。其中全日制證書最高等級可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其餘的不行。
還有社會上的民辦機構學歷教育,用於求職 應聘 晉升等,證書在學院的官方網站查詢。
如果你用於後一種,可到我的博客看看 博文成人職業教育,相信對後一種需求有很大幫助。包括職業技術能力認證。特點:時間短,費用低。真實有效,全國通用。

閱讀全文

與屯溪承稷教育網路密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信網路電視如何連接 瀏覽:552
高鐵上怎麼登錄無線網路 瀏覽:42
pam網路安全 瀏覽:298
華為的wifi什麼網路都能用嗎 瀏覽:170
處方葯網路營銷方案 瀏覽:283
武穴網路營銷價格 瀏覽:935
哪個做表格的軟體可以不用網路 瀏覽:706
無線網卡怎麼刷新網路 瀏覽:696
修手機網路設置被改了怎麼改回來 瀏覽:333
網路電視vip怎麼開通 瀏覽:824
閑魚的網路測試在哪裡 瀏覽:371
網路交易被騙2950怎麼辦 瀏覽:714
廣電路由器如何設置網路參數 瀏覽:516
掌上大學網路共享 瀏覽:107
變電所網路通道異常正常 瀏覽:458
動車行駛時手機網路不好 瀏覽:231
注冊微信網路異常1009 瀏覽:236
海康威視如何更換網路 瀏覽:849
無線路由器傳輸網路 瀏覽:7
網路監控錄視頻截圖在哪裡看 瀏覽:17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