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底兩萬里好句
【好句】
1、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一片片烏雲在掩蓋上弦的新月。
2、尼摩般長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說:「請你放心大膽地吃吧,這些菜都是海里出產的,很有營養。大海供應我們一切必需品,我們的衣服是貝殼足絲織成的,床上鋪滿了暖和的大葉海藻,筆是鯨的觸須做的,而墨水是從烏賊汁里提煉出來的。」真是太神奇了,我聽得入了迷。
3、我接過他遞給我的雪茄煙,發現形狀有點像哈瓦納制的倫敦式雪茄,煙葉似乎也是上等的金色煙葉。
4、這是海里的一種富有煙精的海藻。
5、這客廳簡直就是一間博物館!四周的牆壁上掛著美麗的壁毯,上面懸掛著三十多幅珍貴的名畫。
6、在大廳中間是一個美麗的噴泉,水珠在電光的照耀下噴落在一個大貝殼做的水池中。這個貝殼大約有6米長,極其罕見。周圍的玻離櫃中全是五顏六色、價值連城的珍珠和各種珍奇的海底動植物標本。
7、尼摩船長靜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這里有一種強大順手、迅速而方便的原動力,它有各種用處,船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它造出來的,它給我們光,它給我們熱,它是我們船上機械的靈魂。這原動力就是電。
8、氯化鈉在海水中含有相當大的分量。而我從海水中提出來的就是鈉,鈉跟汞混合,成為一種合金,代替電池中本身所需要的鋅。汞是不會損失的,只有鈉會銷耗,但海水能供給我所需要的鈉。此外我還可以告訴你,鈉電池應當是最強的,它的電動力比鋅電池要強好幾倍。我還可以直接用陸地上的煤炭。
9、請你注意這點:「我什麼都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發電,供給「鸚鵡螺」號熱、光及動力,簡直一句話,電給了「鸚鵡螺」號生命。
10、「呵呵,只要我高興,就能隨時浮到海面上,把最新鮮的海洋空氣抽進船上的密封室里,壓縮儲存起來。
11、我們清楚地看見了窗外的海底世界:一大群色彩斑斕的箭魚游來游去,金黃色的斑點在灰暗的旋渦中熠熠閃光;箭魚中間有鯔魚穿梭,猶如迎風飄展的旗幟;還有雙層黑線的海緋錢鯛魚,背部帶斑點的蝦虎魚,身上是藍色頭部呈銀白色,嬌美無比的琉璃魚,等等。
12、陽光穿過厚厚的水面,一直照到10米深的海底,照在我們身上。
13、百米之外,水底呈現出不同色度的藍。海底是一片又細又平整的沙灘,我們慢慢地在水中行走著。前面不遠處的海底岩石上,長滿了世界上最美麗的水生動植物。
14、早晨10點的太陽光斜斜地照入水中,經過海水的折射,給海底的岩石、水草、貝殼、珊瑚、魚類、水母染上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色彩相互交融著、變幻著,美不勝收!
15、森林中生長著高大的樹木,這些樹形狀特殊,樹干、樹枝全都筆直地生長著,像鐵桿一般刺向海面,這連樹下的海帶和水藻,也是堅定不移地垂直向上生長。這林子簡直就是垂直錢的世界。
16、托雷斯海峽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帶,不僅遍布著刺蝟一般的暗礁,而且岸邊還住著兇狠的土著人,聽說他們吃人肉。即使最大膽的航海家,也不敢冒險通過這里。
17、海葵像花朵一般開放在珊瑚叢里,它那新鮮花瓣一樣在觸須在水中微微漂動。當我的手挨近它們時,嬌艷的花瓣忽地一下縮回去,「花朵」立刻在我眼前消失了,只留下大塊的珊瑚石。
18、一顆椰子般大小的珍珠露了出來,它又圓又亮,發出璀璨的光芒。
19、一是尼摩船長的無比勇敢,二是他對人類仍會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管他怎麼說,其實他內心對人類還是充滿了仁慈的愛心的。
20、只要我活著,就會永過幫助這些窮苦國家的人民。
21、看來,不管尼摩船長怎麼與世隔絕,在他內心深處,依然充滿了愛,充滿了對弱者的同情。
㈡ 有關「女紅」的詩歌、傳說。
女紅——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在過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綉、拼布、貼布綉、剪花、漿染等等,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就稱為「女紅」。中國女紅藝術的特點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大體上分紡織、漿染、縫紉、刺綉、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
女紅,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女紅」最初寫作「女工」,後來隨時代發展,人們更習慣用「女工」一詞指代從事紡織、縫紉、刺綉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義反而被置於從屬地位,為避免混淆,人們用「紅」為「工」的異體,「女工」的本義被轉移到「女紅」一詞上,而它本身則轉型成功,借另一意義獲得重生。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辭海》的解釋要全面的多:女工,(1)亦作「女功」,「女紅」。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綉,縫紉等事。(2)舊指做女紅的婦女。今泛指女工人。女功,同「女工(1)」。
文獻記載
《淮南子·齊俗訓》:「錦綉篡組,害女工者也。」
《禮記·郊特牲》:「黼黻文綉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史記·貨殖列傳》:「太公勸其女功,極伎巧,通魚鹽。」
《漢書·哀帝紀》:「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綉,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紅亦工也。」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女工吟詠於機杼。」
《桃花扇·棲真》:「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歷史
從養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置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紡織和服飾是兩朵艷麗奪目的奇葩,所以,與之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它的歷史應該是很悠久了。據考古發現,一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使用骨針縫綴獸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不但會使用骨針,而且會使用捻線和紡輪;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出現了麻線和綢片,絲線和絲帶等原始的紡織品,這些都形成了女紅及其用品的雛形。我國三千多年的農業社會,不僅樹立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同時也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女子從小學習描花刺綉,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活計,在江南一帶尤為重視。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社會對於女性的要求,夫家對於擇妻的標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個方面來衡量之,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再加上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女紅在這個時期才從普遍的意義上真正廣泛的流行起來。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在古代的藝術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於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這首千百年來被人們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的絕妙好詩,同時也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秦韜玉,一首《貧女》詩,把一位擅長針黹的女紅巧手貧家女的閨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還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女紅圖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再有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它們分別再現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清代畫家任薰所繪的綉花仕女扇面,則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綉房女紅為消遣,養性的奢華生活。
另外,有關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戰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於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跡。
當然,自古以來的女紅高手亦是層出不窮。據說三國時期的吳王趙夫人就有「三絕」絕活:可在指間以彩絲織成龍鳳之錦是為「機絕」;能用針線在方帛之上綉出「五嶽列國」地圖是為「針絕」;又以膠續絲發作羅絲輕幔是為「絲絕」。相傳唐代永貞元年有一奇女子盧眉娘,年僅十四就能在一尺絹上綉七卷《法華經》,字僅粟粒之大,且點劃分明,然品題章句,竟無遺漏。到明代,上海的顧綉出類拔萃,名揚四海,其中的刺綉高手代表人物為韓希孟。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較出名的女紅刺綉專家沈壽,曾入宮廷傳授綉藝,辦過綉校和女紅傳習所,為了更好的研究刺綉,甚至還東渡日本考察。另有《雪宦綉譜》女紅專著出版問世,影響深遠。在服飾方面,登峰造極的服裝恐怕莫過於皇宮貴族的龍袍官服,鳳冠霞帔了。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紅也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原本小姐丫頭,姑娘太太做女紅活計必備的那些女紅用具如:剪刀熨斗針線盒,頂針量具繞線板,針拔刮板噴水壺,綉花棚架針線簍等等,都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退出歷史的舞台,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而且關於這些女紅用品的資料也少有記載,極其難尋。在當今收藏界中,女紅用具根本就是雜件中的雜件,不為人們所重視。
其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女紅文化的載體,女紅用具自有她獨特地魅力。畢竟她伴隨人類文明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與各地的民族習俗緊密相連,與深厚的社會文化一脈相承。只要是其他藝術品,日用品上能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內容,在女紅用具上一樣有反映,特別表現在繞線板上更是如此。近年來,不少中外有識之士獨具慧眼,對於中國女紅用具情有獨鍾,爭相收藏。有人把美輪美煥的古代服裝懸掛起來作電視牆背景,大氣非常;也有人把精美絕倫的綉品裝裱起來裝飾客廳書房,別具一格;還有人把寓意吉祥的繞線板收在針線簍裏置於案幾,發思古之憂情。中國女紅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功能於一體,深得中外女紅愛好收藏者的青睞。已經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的女紅用具,又通過收藏領域漸漸回到我們身邊,她不僅喚起了我們對於中國女紅久違的回憶,遲到的欣賞,更喚起了我們保存她,愛護她的責任心,和發掘她,宏揚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分類
紡織
中國的紡織淵源流長,而且品種多樣,花色繁雜,這說明了,穿衣問題是一文明國度所不可缺少的。紡織品就其原料來分,有絲、麻、葛、棉等,絲織華貴,麻葛以少見,自宋元以來,全國逐漸推廣了植棉紗和織棉布,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仍然是棉織。
漿染
漿和染是兩個概念,漿是指漿水浸泡織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間織的白土布,沒有經過漂白帶有黃絲絲的感覺,叫做本色布。用一種老粉——土粉,經過漿洗也就變白了。染則是指染色民間用的染料,過去主要是從植物提取的即現代所說的草木染。
縫紉
縫紉是個疊詞,縫與紉都有貫穿連綴的意思,我們一般講縫紉就是縫制衣服,縫和紉兩個字放在一起,也許是強調縫制一件衣服需要千針萬線吧!確實現在做衣服有縫紉機,有服裝加工廠,訂做一件衣服並不難,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婦女一針針的縫起來的,他們為老人縫,為孩子縫,為自己縫一輩子的歲月都隨著飛針走線流淌著。
刺綉
刺綉可以說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從全世界看中國刺綉,不但出現的最早,歷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戰國時期的刺綉品已很復雜,圖案層次分明交錯有致,漢代的綉衣綉裘就更多了。中國的刺綉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
鞋帽
中國的鞋帽,從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婦女手工製作的,後來雖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買鞋的,仍然是少數。在廣大的農村鞋帽,特別是兒童的帽子還是自己做,一個家庭婦女為家庭成員所做的鞋子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編結
編結的范圍很大。可做編結的材料很多,既可用絲、棉又可用多種植物如竹、藤、草、棕、麥桿等,凡是有一定韌性的條狀物都可以編連起來,以繩為基礎打成結,中國的打結從最簡單的捆紮,發展成到一種藝術,轉項到裝飾又從裝飾給他以豐富的寓意,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包容性很大的特性,很大的一種象徵。
剪花
在中國從事剪紙的婦女,人數之眾歷史之悠久以及所剪花樣之多,內容之廣數量之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女紅來說,婦女們除了用紙來剪花樣,還用其它的材料,如布、植物的葉子來剪,而其工藝製作是和剪紙相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塊不同顏色的布,剪成了多種動物、花草拼貼在上面。
面花
中國的北方以麵食為主,婦女們可以用麵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物,歸納起來竟有五十多種,婦女們在長期的麵食製作,發現這種帶有可塑性的物質材料暨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種形象,面花不僅是婦女手勤的說明,而且是心巧的一個標志。
玩具
中國過去沒把玩具當成一個獨立的職業,學校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學科。但是學齡前的孩子是由媽媽看管的,善良、聰慧的母親,常常會就地取材,隨手製作一些玩具給孩子們,給他們童年增添一份樂趣。媽媽是常常帶著孩子下田幹活的,幹活時讓孩子在地頭上玩,為了哄孩子他們隨手將一根高粱稈剝下常常的篾條,折幾下就成了只小鳥。
㈢ 鋒物科技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很不錯,目前,鋒物已在北京、天津,江蘇等地設立公司,成功上線SaaS+IoT+AI智能社區平台,為百家物業企業提供品質服務,是業內首家針對社區全場景的AI智慧社區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國家也有較高的知名度,發展前景很是可觀。
㈣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100_200字)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