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是什麼意思
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是指滿足以下三個特點的事件:它具有意外性;它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並且或多或少認為它是可解釋和可預測的。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灰犀牛是與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1)灰犀牛網路安全問題擴展閱讀
2021年1月9日,2021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把工作基點放在動態應對復雜情況、駕馭復雜局面上,嚴防出現「灰犀牛」「黑天鵝」事件。
會議要求,樹牢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可能遇到的艱難事、棘手事,把工作基點放在動態應對復雜情況、駕馭復雜局面上,嚴防出現「灰犀牛」「黑天鵝」事件;
以等不起、坐不住的緊迫感,把各類預案做得實而又實,把各項措施抓得緊而又緊;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拼搏奉獻的優良傳統,守護好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
⑵ 著名灰犀牛典型事件是什麼
灰犀牛典型事件有高房價、高杠桿、人工智慧,以及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義崛起的不平等問題。灰犀牛事件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而「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面臨著潛在的「灰犀牛」。正如在CFP金融理財師課程中,曾講解過風險,以及對風險管理的基本對策和綜合解決方案。舊的風險不斷產生,新的風險層出不窮。
未來可能面臨財務問題、養老問題、健康問題,甚至是職業危機。提前制定好「人生危機應對預案」,才能避免各種潛在的「淚奔」時刻。
幫助大家提前躲避危險的方法:
1、承認危機。無論你是否觀察到灰犀牛呼嘯而來時裹挾的陣陣塵埃,「灰犀牛」就在那裡。你需要做的,不僅是考慮如何躲避侵襲,還要設法轉危為「機」,把握機遇。
2、確定輕重緩急。我們需要學會恰當地描述和評估危機,將諸多危機各自分類,這樣才能促使有能力、有權利解決危機的人採取行動。
3、靜立觀望遠遠不夠。就算當下你尚未具備解決「危機」的能力,也要從一點一滴的小舉措著手做起,看看是否可以配合他人一同行動。
4、千萬不要浪費危機。在遭受打擊之後,立刻振作起來!思考還有哪些漏洞和隱患,不要小看災難背後的機遇。
5、高瞻遠矚,站在順風處。即使危險遠在天邊,也要提前定製好應對之策,預測、防備、應對、善後,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6、發現危險。你要成為發現「灰犀牛」的人,才能成為控制「灰犀牛」的人。
⑶ 什麼是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事件是那些大概率將發生的風險事件,這個詞出自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讓「灰犀牛」為世界所知。類似「黑天鵝」是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通常來說,灰犀牛事件在發生前期其實都有一定徵兆,但是前期都被忽視了各種可能引發灰犀牛發生的小事件。
特朗普上台後更是直接退出了《巴黎氣候協議》,而據《美國科學院院報》研究,隨著海平面的上升,美國約1400個城市在2100年或將被淹沒,這意味著很多人將流離失所,但是仍然很多國家為了發展並沒有進行碳排放地控制。
(3)灰犀牛網路安全問題擴展閱讀
黑天鵝事件與灰犀牛事件之由來: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崩潰了。
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著一切。人類總是過度相信經驗,而不知道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然而,無論是在對股市的預期,還是政府的決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簡單的抉擇中,黑天鵝都是無法預測的。
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是指滿足以下兩個特點的事件:
第一,它具有意外性。
第二,它產生重大影響。
「黑天鵝」的邏輯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義。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對我們的歷史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通常都不是已知或可以預見的東西。
「灰犀牛」是與「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讓「灰犀牛」為世界所知。類似「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其撲倒在地。
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可以說,「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⑷ 如何預防「灰犀牛」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灰犀牛是與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如何預防:
在每一次、每一組黑天鵝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灰犀牛危機。米歇爾·渥克在《灰犀牛》一書中給出了灰犀牛風險(危機)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第三,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第五,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准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第六,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具體到中國市場,劉勝軍建議,在「灰犀牛」日益臨近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保持謹慎,盡量保持手中的流動性,不要急於做房地產市場的"接盤俠",且要遠離負債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銀行股。
第一,樹立堅定的風險意識,保持充足的流動性,資產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
第二,踏空房地產大牛市的朋友們,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過來了,再繼續堅持幾年吧,千萬別在泡沫破滅前沖進去當「接盤俠」。
⑸ 灰犀牛事件的危害性多大
謂「灰犀牛(The Gray Rhino)事件」,是指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性危機,諸如房地產泡沫、水資源枯竭和汶川大地震。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是體型僅次於大象的陸地動物。雖然反應遲緩,但一旦被惹怒,在直線奔來、重達兩三頓的灰犀牛面前,幾乎所有人都會石化掉,危險不言而喻。
早在2006年春,美國「次貸危機」就開始逐步顯現,到2007年8月便席捲歐美、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場。此時,美聯儲開始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似乎得以「維穩」。
2008年8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9月15日,華爾街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涉案金額達6390億美元),並迅速在全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2012年3月,雷曼兄弟被迫宣布進入清償階段,百年老店關門大吉,「次貸危機」的真正高潮終於來臨。
人們對灰犀牛事件的威脅一般如何反應呢?作者將其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否認,人們總是被理想化的良好願望所綁架,所謂「不至於吧」;隨後就是得過且過地混日子,想方設法把問題推給未來。第三個階段必須要做些回應了,但往往演變成具體對策層面的爭論不休。貽誤時機後的第四個階段只能帶來恐懼,最後一個階段自然就是崩潰。
所以真正的危險未必來自突如其來的災難,可能只是因為我們長久地視而不見,以及隨之而來的應對失誤。
⑹ 灰犀牛是什麼意思含義
灰犀牛意思就是金融領域中最常見、最容易發生的事情,並且它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是最大的,它的出現即使不可預料,又讓人覺得是理所當然,在金融界中,正好和黑天鵝事件是相反的兩個詞彙,黑天鵝事件是指難以預料,且影響重大的事情。
灰犀牛事件最重要的就是人們要有意識的去了解他,並且去防範它,才能夠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有效的避免灰犀牛事件對金融領域的破壞與影響。具體一點來說,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灰犀牛事件的嚴重性。再有這種危險意識之後,我們應該吸取前面已經發生過的灰犀牛事件造成的影響,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根據這些經驗教訓,來對未來的發展做一個長期的規劃,並且預算出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的范圍,不因為懼怕風險而畏縮不前,而是需要再有計劃的前提下勇於向前。
⑺ 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是什麼意思
「灰犀牛」是與「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黑天鵝」事件是指滿足以下三個特點的事件:它具有意外性;它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並且或多或少認為它是可解釋和可預測的。黑天鵝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控制。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7)灰犀牛網路安全問題擴展閱讀:
防範方法:
在每一次、每一組黑天鵝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灰犀牛危機。米歇爾·渥克在《灰犀牛》一書中給出了灰犀牛風險(危機)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第三,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第五,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准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第六,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⑻ 三隻"灰犀牛"告訴我們危機都是如何爆發的
7月中旬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登上《人民日報》評論的「灰犀牛」一詞開始「爆紅」。各界紛紛揣測,剛熟悉了「黑天鵝」,「灰犀牛」又是誰?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還有一個非常「慘痛」的案例,那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在前蘇聯治下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一起核子反應堆爆炸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最初事故原因被界定為操作人員嚴重違反操作規程,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次「黑天鵝」事件。但是,當事故調查結果逐漸浮出水面後,才發現這次事故也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本身就存在設計缺陷,1984年缺陷就已在內部被指出過, 但一直沒有改進。
反應堆操作人員經驗匱乏:廠長只具有燃煤發電廠的訓練經歷和工作經驗;副廠長是核能專業,總工程師來自一個常規能源廠,副總工程師也僅僅有一些小反應堆的經驗。
核電站發生爆炸後,蘇聯官方並沒有高度重視,因此反應力遲緩,事故48小時之後,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
爆炸後,現場附近已經測出了超過致命量的核輻射,但是專家卻遲遲未能給出結論,官方出於群眾可能過度恐慌的考慮,也未將全部真相告知群眾。
……
就這樣,最終導致了慘重的後果。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這次事故造成受傷和死亡人數達九萬餘人,經濟損失也達數千億美元。很多潛在的風險其實早有顯現,但是並未受到重視,當事故發生之後才後悔莫及。
三個案例都是慘痛的教訓,米歇爾•渥克的書中進行了總結,人們面對「灰犀牛」時經常會有五個階段的錯誤反應:
第一階段是否認,不願意去接受;
第二階段是混日子,得過且過,推給未來;
第三階段是開始反應,嘗試去回應;
第四階段是驚恐,意識到已經大禍臨頭;
第五階段是崩潰,行為已無力改變。
另外她也提出了六條應對策略:
1)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2)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3)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
4)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5)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准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6)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灰犀牛事件的危險性不在於它的出現不帶徵兆,而是在其徵兆出現的時候,人們往往傾向於「視而不見」,並採取拖延、得過且過等「鴕鳥戰術」作為應對。如此,灰犀牛最終發動兇猛進攻,導致出現嚴重後果。過去的那些教訓警示著我們,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多麼重要。
提前做好防備,做好控制,就能可以讓風險降到最低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