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眾傳播時代的傳播特徵
傳播雙方必須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5、傳播是一種行為,過程。
4,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
3、傳播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1、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
2、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
㈡ 如何理解網路時代大眾傳播形式上的變化
摘要 親親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密集的網路信號將全世界的人們都聯系在了一起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㈢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有哪些特點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平等化的特點,政府形象維護面臨失控的挑戰。互聯網改變了以往政府信息傳播主要由政府掌控的局面。傳統媒介時代,政府相關信息是發布還是不發布,發布多少,如何發布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政府形象塑造權和維護權掌控在政府自己手中。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政府形象內涵面臨更新和豐富的挑戰。網路時代,信息傳播不僅具有平等化的特點,而且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即信息的來源渠道眾多,信息內容所體現的價值取向也是多樣的。
3.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快捷化的特點,政府形象面臨瞬間受損且難以修復的挑戰。網路時代信息傳播不僅體現出內容豐富化的特點,而且體現在速度上具有瞬間傳播的特點。
㈣ 互聯網時代下如何看待傳統的幾種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台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以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
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圖像還包括電視、收音機等、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而多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於一體,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但是多媒體並不能取代傳統媒體。
中文名
傳統媒體
相對
網路媒體
缺點
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
優勢
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地位
大眾傳播方式
組成內容
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
主要特點
2013年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工作之一,是「以多媒體和全媒體為發展方向,加速傳統媒體升級和戰略轉型。」但如何轉型是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一個難題。
以下為中國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路徑。
1.1多媒體的優勢
1.資源優勢,內容豐富;
2.時效優勢;
3.互動優勢與高度的參與感;
4.全面服務。
1.2網路媒體的三大不足
1. 缺乏嚴謹性;
2. 缺乏深刻性;
3..缺乏權威感。[1]
1.3傳統媒體的優勢
1. 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2. 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
3. 豐富的經驗。[2]
關系分析
(一)網路媒體的發展依賴於傳統媒體。
網路媒體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寬頻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這些不足都可以從傳統媒體中得到有益的補充。一方面電視媒體擁有四通八達的有線電視網,它們具有建成寬頻高速傳輸網的現實可能性,這正是新一輪網際網路革命興起的基礎,它將極大提高網路傳輸速度,並結合網路與電視的優點,為網路進入千家萬戶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可以為網路媒體提供鮮活的內容和素材,傳統媒體具有星羅棋布的信息採集網、經驗豐富的信息採集加工人才、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料庫,這些在「內容為主」的網路媒體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網路媒體藉助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就能擴大信息採集渠道,可以不斷獲取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最有價值的信息「活水」!另外,傳統媒體還擁有雄厚的品牌資源,一些著名新聞機構在廣大受眾的心中早已樹立了良好的傳播形象,網路媒體與這些機構聯合,就可以利用這些名牌效應,提高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網路信息的虛假性、無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廣大網民的光顧。
(二)傳統媒體在網路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
面對網路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機制、自我完善已經刻不容緩。網路媒體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媒體主動積極利用網路優勢來改進自身。如改革新聞機制,大力發展多媒體新聞,開發網上點播新聞、網上圖像新聞,甚至實驗網上音像新聞等,以便與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接軌。眾多媒體紛紛與網路媒體聯姻,獲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網路版或電子版新形態。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4月,我國內地已有273種報紙上網,其中116種報紙有獨立域名。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一新華社和中新社均已上網。《人民日報》一上網就具備了信息量大和新聞更新快兩大優勢。可見,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傳媒巨頭魯珀特·默多克在新加坡向廣播團體發表演講,稱報紙、電視、電影等將能經受住來自網路媒體的挑戰。他說:「新型媒體的繁殖並不就敲響了老媒體的喪鍾,現實證明不是這樣,所有這些行業都做得不錯。」
㈤ 網路中的大眾傳播的特點是由哪些因素帶來的
摘要 (1)大眾傳播中的傳播者是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化媒介組織。
㈥ 如何理解網路時代大眾傳播形式上的變化
這是順應時代的趨勢。
網路是由若干節點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鏈路構成,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在1999年之前,人們一般認為網路的結構都是隨機的。但隨著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別發現了網路的無標度和小世界特性並分別在世界著名的《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之後,人們才認識到網路的復雜性。
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在數學上,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㈦ 如何看待網路時代大眾傳媒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如何看待網路時代大眾傳媒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一、社會化
社會化是指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促進個體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個體的自我觀念、價值觀念;二是個體與其他成員互動,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二、大眾傳媒對學生的主要影響:
大眾傳媒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也可能傳遞對學生成長不利的信息,使學生沉迷其中;大眾傳媒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有助於倡導優良品質和良好作風,但也可能通過不恰當的信息對學生進行誤導;大眾傳媒影響學生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時間相對縮短,在網路等傳媒上的交流時間增長。對待大眾傳媒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應該客觀地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看待。
三、大眾傳媒對學生的消極影響的表現
1、大眾傳媒的商業運行促使青少年對時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學生追求時尚的消費觀念。當代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炫耀消費、彰顯個性的消費主義與現代廣告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食物向品牌看齊,比如買零食要買樂事薯片;衣服也是,買運動服會買李寧、耐克等高消費的品牌;通訊工具要買iphone,玩游戲要買ipad,大多數學生受到廣告的影響,追求時尚是當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費方式。
2、大眾傳媒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世俗文化的宣傳使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學生審美的低俗化表現為古典嚴肅的文學藝術受到冷落,通俗淺薄的文學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們更願意去追求淺顯直接,更傾向於對直觀形象的接受,讀圖已成為當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閱讀方式,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
3、恐怖電影、警匪片中的殘酷打鬥使中學生中暴力行為升級。隨著香港台
灣的一些電影電視劇的引進,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擁而至,血淋淋的場面、觸目驚心的格鬥、瞠目結舌的作案手段通過演員的表演和電腦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繚亂,他們甚至把小偷當成了英雄,把惡霸當成了偶像,把黑社會當成了他們理想的練兵場。這些年,中學生之間的打鬥越來越升級,拳腳相交已成家常便飯,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數。一些電影電視節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四、如何看待大眾傳媒對學生的影響
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和發展,有些並不是健康的或被限制,前幾年沸沸揚揚的艷照門事件,可以通過網路搜索圖片和視頻,這些都沒有被過濾,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和性教育存在不良影響,不利於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優良的性格。
(1)大量信息,一方面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另一方面信息未經篩選,泥沙俱下。大眾傳媒是學生除課堂和朋友親人外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學生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信息,基本來自大眾傳媒。網路上各種信息泛濫,魚龍混雜。現在還無法對網路信息進行嚴格把關,大量暴力色情和其他具有煽動性的信息充斥網路的各個角落。這些信息對於辨別是非能力、自製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誘惑性。這些信息一方面阻礙了學生對正面知識的吸收,另一方面容易使學生沉迷於不良信息的瀏覽中,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嚴重者甚至導致犯罪。
媒體上的信息來源於世界各地,學生通過大眾傳媒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
但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的沖突以及政治上的矛盾,一些國外媒體有意在網路等信息龐雜的地方散布中傷我國政治行為的言論,同時大力宣揚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這對處於價值觀人生觀形成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危害。因為他們尚未形成固定的價值標准和思維方式,很容易受各種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由於我國學校政治教育目前有過於僵化,脫離學生需求的現象,部分學生已經對學校里政治書上說的那一套有所排斥,加之懷有不良意圖的媒體的惡意報道,令一些學生對國內的做法更生不滿。他們的思想深度和閱歷尚不能使他們看清那些不懷好意者的不良用心,於是逐漸趨向於認同國外的價值觀和文化,甚至國外的政治立場。這是非常有害的。
(2)影響學生的價值標准和行為方式。學生正處在身體思想各方面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小學生自身辨別能力較弱,媒體上的信息會影響學生的價值標准。如果對媒體信息加以有效控制,減少對青少年成長產生不良影響的信息,並把青少年向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上引導,將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但如果任不良信息充斥傳媒,青少年由於尚不能完全認識到媒體可能存在的失真,往往完全信任媒體,所以容易在媒體不良信息的刺激下,對真實生活的理解產生偏差,沉迷於傳媒特別是網路虛構出來的世界,進而影響到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方式。
崇拜黑勢力:例如,武俠電視劇強調兄弟情義,為兄弟赴湯蹈火。這原本是值得提倡的品質。但許多電視劇過度強調這點,以至於為兄弟不分是非對錯、忠奸善惡,為保護兄弟輕則以武力對抗,重則不擇手段,這給涉世尚淺,無法完全區分現實和電視劇的青少年造成一種誤導,即為了兄弟可以違背社會規范法令法規,認為武力可能解決一切問題,動不動就大打出手。私下拉幫結派,組成一些具有打群架性質的團伙。如果其中一人遇到是非,所有人不問原因、經過、結果就以拳腳「幫忙」,並且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
同當」。
(3)抗拒權威和傳統。也許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太多或自由空間太小的緣故,傳媒中的超現實力量迎合了他們反抗的潛意識,尤其是對家長、教師所代表的權威的抗拒和嘲弄題材,特別受青少年歡迎。傳媒還從反面開啟了青少年這方面的意識,並成為大多數孩子認可的理念。
對於電影或電視劇播放的情節中有反抗權威和傳統的,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比如,美國初中生和高中生是談戀愛是光明正大的,父母也是支持的,就會讓中國的學生在相似的年齡早戀,認為那是一種潮流和應當是這樣做,父母也不應該干涉和阻撓。
港片《逃學威龍》裡面的情節有逃學、追女生、打架和稱兄道弟的,如果學生不能正確對待電影情節,區分現實,就會去模仿和學習,不認真學習知識,反抗權威。
(4)影響學生人際交往圈和人際交往方式。
網路、電視等傳媒使學生花費更多時間在看電視、上網等事情上,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時間相應減少。隨著網路聊天、網上通信等人際交往方式的增多和完善,越來越多的人被這種快捷、便利、不受空間限制、費用低廉、內容方式豐富多彩的溝通方式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路與人傳遞信息。
中小學生在網上結交遠隔千里的朋友,大學生不僅通過網路交朋友,甚至在網上與老師同學交流學業上的問題,利用網路資源寫作業、交作業。通過我們自身的經歷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來自網路,可以足不出戶就結交眾多朋友。同樣,越來越豐富的網路生活對學生現實生活中必要的正常的人際交往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許多學生沉迷網路,耗費大量時間在網上而不與周圍的人交往。這樣的學生逐漸變得自閉,有什麼問題也不和周圍的親朋友交流,而選擇在網上發泄,和親人朋友的關系變得疏遠了。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路綜合症」患者便是明證。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整日沉迷於網上,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和處理能力,暴躁易怒,行為異常,整個人逐漸地電腦化、網路化、非人性化了。
五、大眾傳媒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深遠,積極影響存在,但更多的消極影響也存在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應當結合在一起,教導學生,對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優良的性格、規范其行為方式。學生要提高自己的辨別力,能正確篩選信息和搜集信息。
㈧ 互聯網時代下如何看待親身傳播、大眾傳播和群體傳播
實際上看,影響世界的仍舊是那些人。
很多人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網路鏈接弱化了人與人間的人際交往,強化了碎片化交友的「弱關系」維持。但實際上,「弱關系」的強化造就的是對「強關系」的進一步弱化,再加上這幾代人里不少是獨生子女,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強關系」缺失。
而人際傳播是造就強關系的必經之路和重要手段,所以人際傳播的效果事實上是更加強化的。
大眾傳播方式從以前的點對面傳播轉變成為了現在的點對點式的傳播,也就是「弱關系」強化的支持方式。並且,新傳播方式帶來的「話語平權」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站在輿論舞台的聚光燈下。
同時,這也催生了許多不好的現象如:謠言傳播速度加快且難以制止,輿論審判愈發熱烈和不計後果等。在新傳播方式下,人與人之間的圈層化傳播更加明顯,而圈層之間的介紹人和聯系人也越發的重要。
傳統的群體傳播意義是區別於人際傳播來看待的,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我們對組織群體的研究顯然失去了傳統意義。對此,我們應著重看待對非組織群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