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理解網路用戶社會化和個性化

如何理解網路用戶社會化和個性化

發布時間:2022-07-11 01:57:09

㈠ 簡述個性、社會性和社會化的含義及其之間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域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統一的: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現實的版、具體的、有權生命的個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個人又依賴於社會,社會是個人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為個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現實的活動條件。

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必將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個人。

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關系:

個性是內驅力,社會性是控制力。社會性形成個性,反過版來又控制個性,社會權性由無數個性組成。

二者的沖突、協調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動力。要想推動事物的發展,二者缺一不可。社會性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社會性,人與人的制衡,來自於非此即彼的思維,於是社會性又轉化為個性,在個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又依循於社會性的發展,無論是人還是人群的發展均是如此。

(1)如何理解網路用戶社會化和個性化擴展閱讀:

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社會化研究文化的傳遞模式,認為社會化是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化的內容就是個人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一般說來,社會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價值體系、社會規范兩大部分。個人通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

在社會學看來.這一過程對於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及自我觀念的完善,以及個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要正常運行,人與人交往要順利進行,都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正是社會化的過程把各種規范灌輸給兒童,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為一個遵紀守法、彬彬有禮的公民。對於社會的意義在於,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繼承、傳遞和延續。

㈡ 如何理解"社會化","社會化"對個人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以下是社會化對個人未來發展的影響論述: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中,社會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社會化就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學習,掌握社會經驗、規范,形成與社會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態度、情感、行為習慣與品格,並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成長過程。社會化的主體是社會中未成年的個體,嚴格的說是未完成社會化的個體。社會化的執行者是與社會化有關的人們。社會化的內容包括社會經驗、規范及由此產生的與之相符的各種心理狀態,包括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和性別角色社會化。社會化的結果是:教化個人,使之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成為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有一定個性的社會有效成員。社會化的基本特徵是:社會強制性、個體能動性、終身持續性。

社會化包括兩種途徑: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社會教化的共同內容包括: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導行為規范、培養社會角色和樹立面向未來的生活目標。社會教化包括家庭的社會教化功能、學校的社會教化功能、同輩群體的影響、社會文化和大眾傳播工具。

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而建立起來的群體。家庭是社會最
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縮影和側面。家庭通過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會的規范和准則等轉交給兒童,使之逐漸社會化。父母對己。對人。對物的態度就是兒童的行為准則。家庭影響一般包括父母的態度和家庭的氣氛。著名學者鮑姆林德將父母態度分為專斷型、隨意型、權威型。父母不同的態度和家庭氛圍會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例如:專制型家庭的孩子愛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沒有人緣,不體諒人,情緒不穩定,放肆,沒有上進心,對獎懲漠不關心。而在民主家庭,孩子大多天真活潑,容易聽取別人意見,人緣比較好,會體諒人。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然而自從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日以增多,目前城市家庭已達95%以上,大量獨生子女的出現不但使傳統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同時也引發了許多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

獨生子女主要的問題有:缺乏獨立性,依賴性強、一切以自我表現為中心,任性、專橫、缺乏謙虛、謙讓、節約、助人為樂等優良傳統美德、嬌氣、怕吃苦,抗挫能力差、膽小、孤僻,社會適應能力差,上述獨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和缺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決不是,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由於獨生子女的「獨」,客觀上存在著區別於非獨生子女的種種特殊的家庭教育環境和家長心態。這些客觀因素,對獨生子女的身心發展來說,有的起到積極作用,有些則起到了消極作用。在獨生子女的成長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然而,在種種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最基本、最直接,也是子女最容易接受的。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我國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小孩子生來大都是好的,到了後來,或者好,或者壞,這是環境的關系,環境好,小孩子就容易變好,環境差,小孩子就容易變壞。」可見,環境對於個體的影響有多大。而獨生子女的家長很少意識到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缺乏與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表現為中心,缺乏助人為樂、同情等品質。另一方面,家長拚命給獨生子女創造過多保護的環境,使獨生子女成天關在家中,不給他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生活在缺乏兒童夥伴的環境中,孩子們無法從自我為中心走出來,一味的膽小怕事。再次,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著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在一個家庭中,往往,爸爸媽媽教育是一套,爺爺奶奶又是一套。經常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孩子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批評時,爺爺奶奶卻護著孩子,或是孩子提出無理要求被爸爸媽媽拒絕時,回頭找爺爺奶奶,馬上就得到了滿足,我的女兒。長此以來,孩子會越發的任性、不聽指揮。

而隨著「獨生子女」年齡的增長,家庭或學校的影響會越來越小,而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社會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大。因此,人的社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人的一生。

學校的教化功能同樣也是不容忽視的。兒童進入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特別是教師、同學、校規校紀以及責任、義務等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他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社會行為規范的體現者。社會化對個體的未來發展的影響著重體現在教育方面。當我們還是新生的嬰兒時,心理活動處於萌芽階段,但在最初幾個月里父母對他基本生物需要的滿足已經響應了嬰兒的情感需求。隨著語言的發展和對符號的理解,兒童的自我概念開始逐步發展,從這時候起的社會化過程對個體意義重大。而到了學齡初期,兒童社會化發生了質的轉變,學校使兒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體鍛煉,兒童社會化有更強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兒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
這是社會化中教育對人類的影響。青春期是一個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個體不僅受到家庭的影響,更多的影響是來自於學校與同輩群體。處於該階段的個體在身體與思想方面都會發生戲劇般地變化,同時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角色等也會有新的變化,個體需要努力地學習為了適應這些變化,不斷的努力拚搏,為中考考上重點高中堅持不懈的完成學校及家長的要求。隨著新的教育理念及實地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不得不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及生活技巧,與他人的交流,再次為考上理想大學努力奮斗,不能光有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參與社會實踐,做一個具有高品質,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學無止境,大學也不是人類學習的終點,還要繼續學習這就是社會化教育對個人未來發展的影響。它指導我們不斷進步,向前發展。社會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將隨環境和自身狀況的變化繼續學習社會知識、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擔新的責任、義務和角色,以適應這些新的挑戰。在學習過程中,個體不斷地選擇、學習與嘗試各種社會角色,對現行角色進行重新定義與再創造,其生活與事業將趨於穩定,
通過這些心理上也更加成熟。這一時期,個體將不斷調適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再完善自己的人格、適應新的社會角色,並力求達到一個平和的心境,正確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因此,社會化對個體的發展及其重要,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它是個體的生活環境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發生急劇變化是,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情況,個體有意將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作重大的調整甚至忘記,接受新的價值觀與行為。以上是社會化對個人未來發展的積極影響,它也有不利的一面:現在是一個網路信息時代,網路無處不在。它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它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社會化過程帶來無數便利的同時,也給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無數的隱患。首先,網路中充斥著暴力與色情的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社會化產生極大威脅。其次,網路世界的非現實性會讓某些青少年沉迷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而遠離了現實世界,造成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的認同危機。再者,網路傳播信息的異質性容易導致他們的認知偏差,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

另外,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我們都習慣和自己的同齡人玩,因而同輩群體的影響就不容忽視了。他們生活在這個群體里,潛移默化的就會受群體的風氣、紀律影響,自身意識到在群體中的責任與義務。相反,同齡人的評價與輿論也使他們自己在群體中有明確的角色和地位,由於進化的原因,人類傾向於加入和適應一個群體。無論在任何的文化和社會形態中都存在兒童的游戲群體,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就發生在同伴群體之中。在同一群體中,並存著同化和異化兩種現象,共同影響著兒童人格的發展。在有許多群體存在的條件下,一個兒童為了得到一個群體的認可,往往去模仿這個群體中絕大部分成員的或者是佔主導地位的穿戴方式和言談舉止,這是群體進行認同的潛規則,如若違反,就會受到懲罰。在一個同輩群體中,往往還會有一個群體領袖,他受到其他群體成員的仰慕和追隨,而其他成員也都渴望像自己的群體領袖一樣受成員愛戴,所以就會極力去模仿,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但是,假如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只有一個群體存在,其成員就傾向於自我表現,展現個性。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在一個群體中,由於各個成員所佔有和所能為群體提供資源的數量的不同以及人緣的不同,不同的成員在群體內部會有不同的地位,會對其他成員和整個群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群體內部的地位分層格局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是一生的。例如,一個在群體中不是很受歡迎的孩子,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懦弱不自信,而這種感覺有可能會伴隨他一生。這種地位分層促進了兒童之間的異化,拉大了他們之間的差距,同時也為兒童以後的發展做了一定程度的預測。再者,我們知道,兒童的社會化主要通過文化的傳遞機制進行的。而根據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分析,兒童習得家庭行為系統的確是通過父母,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這是因為父母們也有自己的群體,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家庭背景、地位、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及住所位置有某種相似的家庭,其父母尤其是母親常常聚在一起進行相夫教子的經驗交流,就這樣,在無形之中,不同家庭中的行為系統模式就得到了傳播,來自兩個家庭中,行為表現極為相似的兩個孩子,之所以相似,也許並不是其中的一個孩子直接從另一個孩子身上習得的,而是由這個孩子的母親從另一個孩子的母親那習得,然後這個孩子又從自己

母親那自覺習得或者被母親強迫習得而產生的結果。在那些各方面比較相似家庭中,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教養模式很容易被群中其他的家庭所接受,而來自群外非典型家庭中的教養模式則很難得到群內家庭的認可。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個獨立的兒童個體而言,其社會化過程中的文化傳遞首先是被起所在群體過濾過了的。所以同輩群體對人的社會化也有不可置疑的影響。
社會文化是與基層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由基層群眾創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體特徵,並對社會群體施加廣泛影響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的總稱.

社會文化有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障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鞏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群眾基礎,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所以在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文化會使人追求物質,滿足其生活質量,但也會保障一些基層文化,像我們的地區方言什麼的。就是人類在無形中沿襲下來的一些社會文化使我們自己自覺不自覺的受感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它偉大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再說大眾傳媒工具的影響如電視、報紙,刊物,網路等。在信息化的時代,人們接觸大眾媒體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而且人們既知道從上面得知信息,又會利用媒體引導社會主流。當汶川地震發生時,人們會從電視、廣播、報紙各個媒體上得知最新狀況,國家領導人也會利用媒體宣傳領導力、向心力,並表揚捐款者,引領社會方向。所以大眾傳媒的社會化是大的方向引導。

社會化的另一個大的方面是個體內化。社會教化是個體社會化的外部動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個體必須社會影響,把外部現實或客觀現實轉化為內部現實或主觀現實,這個過程稱為個體內化。個體內化可以通過幾種途徑:1.觀察學習或稱模仿學習。它是兒童從別的兒童或成人的行為中觀察到這些模式,並根據他人的行為結果進行模仿或反模仿,產生模仿效應或反模仿效應。2.認知加工。個體通過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加工,把現實世界內化的過程,並從中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3.角色扮演。可以扮演真實角色,假角色,性別角色扮演,或暫時充當某一角色。

㈢ 結合實際,談談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路信息用戶行為有哪些新的變化,呈現什麼樣的特徵 在線等

用戶行為新變化的表現:

1、傾向社群化生活

從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機QQ群活躍用戶數年均增長率為72%,這表明網路社群化生活呈不斷增長趨勢。截至2015年6月,移動端QQ群的消息量佔比為66%,遠遠超過PC端34%的比例,這表明用戶更多是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社交分享。與騰訊QQ一樣,微信也可以搭建公共群。

除群生活以外,微信還開通了公眾服務號,開發者在公眾號上為各種不同興趣、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媒介方式與特定群體實現全方位溝通互動,使線上線下得以連接。

2014年5月,騰訊手機QQ推出基於興趣的公開主題社區——興趣部落,與擁有共同興趣標簽的QQ群實現打通和關聯,形成以興趣聚合的社交生態系統。此外,微博群、微博熱門話題、網路貼吧、天涯社區、貓撲等公共社區也都聚集著大量用戶,有各自特點鮮明的社群生活,體現用戶在社交網路中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2、更樂於互動分享

科技網站Digital Trends的報道表明:「與閱讀文章相比,人們更樂意分享文章,這是典型的現代信息消費方式。」相比於PC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操作的簡易性和網路設備的便攜性,用戶對所接觸的信息更樂於參與互動並隨手轉發,而且用戶往往是多屏參與信息互動與分享,即在PC端接受信息,在移動端參與節目互動。

如很多電視媒體利用掃碼、搖一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跨屏互動。娛樂化的體驗容易獲得用戶追捧,用戶也樂意在接收新信息的過程中在社交網路中分享,吸引社交好友共同參與,而一旦引爆社交網路將收獲不可估摸的市場紅利。

3、獲取信息的表面化

移動互聯網的簡易操作解放了用戶的話語權,使得用戶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由狀態,生產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

可見移動互聯網產生了海量信息,填充在社交網路的各個角落。與海量信息相對的是用戶有限的注意力資源,信息量越大,注意力資源就越稀缺。

印度InMobi公司發布的《2014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洞察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利用手機和平板上網時間總計達到146分鍾,其中,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為5.8小時。

即使用戶將5.8個小時全部用在社交網路中獲取信息,也只是獲取一小部分,而且面對網路紛雜的信息,用戶注意力很難集中,極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對信息的獲取就過於淺顯,浮於表面。

4、關注點指向明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行為社交化變遷還體現在用戶更為關注眼前的熱點事件,更樂於分享指向明晰的事件,很容易形成「一呼群應」的效果。

用戶的社交化行為更多表現在移動即時通信類的社交軟體上,而對於搜索軟體,社交化的行為特徵還沒有表現出明顯傾向,但移動端搜索量已高出PC端搜索量,未來移動端的全社交化趨勢還是很明朗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很容易在社交活動中被轉移,注意力也會迅速被不斷更新的熱點事件所吸引,很難對同一事件保持長久關注。

特徵

第一,網路用戶數量增長迅速,人數眾多。信息社會是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主導的社會,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成為社會的主要需求,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可能成為知識的需求者。

第二,網路用戶的類型不斷分化。在物理世界中,用戶分布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徵;網路打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信息交流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和獲取信息。在這種環境下,用戶概念呈現出新的含義,網路用戶結構差異大、職業分散、行業分布廣泛。

第三,網路用戶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傳遞者和接受者,用戶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位的特徵。任何網路行為人都可能置身於信息兩端,既可以發布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

(3)如何理解網路用戶社會化和個性化擴展閱讀

網路用戶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方式主要靠信息檢索和信息瀏覽。信息檢索是一種有明確目標、有計劃、能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信息獲取行為;而信息瀏覽是沒有具體信息需求目標或難以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較隨意的信息獲取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瀏覽行為可能缺乏明確目標,也可能沒有計劃性,但這並非意味著它就不具有目的性。作為用戶的信息行為之一,瀏覽同樣具有行為上的目的性,那就是滿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

在實際的信息獲取活動中,二者有時難以清楚地劃清界限,常常相互聯系、交叉或被整合在一起使用。信息檢索與信息瀏覽常被用戶簡稱為信息查尋。對於網路資源的信息查尋,庫爾梭(CarolC.Ku)提出的信息查尋模式為我們清楚地描述了其具體過程。

庫爾梭模式的最基本的假設是:用戶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疑惑與挫折會隨著信息查尋過程的推進、獲得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而減少。她運用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來描述用戶如何建構他們所遇到的信息。

她還認為,信息查尋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需求表達的過程,需求目標的形成(觀點形成)是信息查尋成敗的關鍵,所以,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是庫爾梭信息查尋行為模式的精髓所在。

㈣ 如何理解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域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統一的: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現實的、具體的、有生命的個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
個人又依賴於社會,社會是個人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為個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現實的活動條件;
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必將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個人。
因此,人的個性化與社會化也具有了這種相互聯結、相互生成以及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

㈤ 試述社會化與個性化的辯證關系

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形成適應於該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規范,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社會化講的是共性,個性則強調的是個體差異或特殊性,兩者是辯證統一的.

㈥ 什麼是個體社會化什麼是個性化

個體社會化:個體在社會環境影響下,認識和掌握社會事物、社會標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個體得以獨立地參加社會生活。一句話,通過社會化是個體有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網路用戶社會化和個性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線網路的mac地址過濾設置 瀏覽:476
網路限速150k是多少 瀏覽:372
打開聯通網路移動無信號 瀏覽:285
vivo設置app關閉移動網路 瀏覽:481
為啥么wifi顯示無網路 瀏覽:421
5g網路修改密碼 瀏覽:287
西瓜開會員網路異常 瀏覽:219
網路空間連通性異常網路延遲異常 瀏覽:214
鴻蒙系統怎樣開啟移動網路共享 瀏覽:377
信息技術與網路安全有什麼區別 瀏覽:474
機體電腦如何安裝網路 瀏覽:346
雙卡手機二卡沒有網路 瀏覽:752
電腦怎麼分享網路給iPhone 瀏覽:365
飛利浦藍牙音響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654
穿越火線一開游戲就提示網路連接錯誤 瀏覽:292
小企業如何組建網路實例 瀏覽:996
電視高清hdmi連接網路 瀏覽:167
需要付錢的wifi網路怎麼連 瀏覽:789
天易成網路管理如何使用 瀏覽:806
醫院網路信號很好 瀏覽:20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