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強網路輿情監控進一步提高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時效性上
隨著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輿情從滋生到發酵到產生影響的時間大大縮短,留給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應急反應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因此,如何及時的發現輿情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是需要加強的部分之一,要求能對網路輿情信息進行全天候實時地監測。
2.全面性上
多媒體時代下,輿情傳播的渠道變得越來越豐富,從傳統的論壇、貼吧、博客、新聞網站,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微博、微信,再到如今短視頻時代的抖音、快手,任何一個信息傳播的載體都有可能成為輿情的主力推手。因此,輿情信息監測需要加強的第二點就是要針對全網展開覆蓋式地監測,避免輿情的遺漏。
3.智能性上
面對互聯網紛繁復雜的信息,實則有很多重復相似或垃圾內容,而且也很難分析其傳播的規律,如傳播的路徑、情感變化、實時發展趨勢等等。因此,就需要藉助一些智能化的輿情產品,如識微科技的全網輿情實時監測系統,不僅可實現網上信息的7*24小時實時監測,還能覆蓋全網,並支持負面等需要重點關注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告警通知,且支持將同步分析數據生成可視化的輿情統計圖表、輿情分析報告等。
B. 如何做好網路輿情處置
一、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受到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而健全應急管理預案對輿情危機的形成與發酵影響明顯。遲緩的危機應急管理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和批判,導致不良後果。因此應對負面輿情,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處置。同時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補償、調查、追究機制和信息流通的報告、指揮、發布、溝通機制。
二、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事實上,突發事件演變為輿情危機,多數時候是由於真實信息傳播出現真空引起。而信息公開透明既可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同時還可以杜絕謠言傳播維護政府公信。在 「人人麥克風」的多元開放性網路輿情環境中,疏導輿情危機,要善於利用微博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輿情動態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煉輿論關切點,從而在信息公開過程中有針對性解答公眾輿論質疑。
三、謹慎處置公眾監督,積極應對負面輿情。突發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因社會性,會在傳播過程中遭到各種質疑、批評、追問、謠傳甚至謾罵。此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批評並作出合理的引導對於化解輿情危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基於事件事實和公眾訴求的前提下及時作出回應,言語要警惕官腔官調,應充分考慮公眾述求來處置問題。與媒體和大眾平交流時應降低姿態,保證平等溝通。對於確是部門失責行為要敢於認錯,避免因逃責嫌疑誘發新的輿情危機。
四、勇於直面輿論爭議,尋求輿論良性互動。在輿情應對過程中,相關部門不應局限在事件發生時官方的各種權威信息發布,對於輿論中帶有明顯失實、非理性、發泄式的言論,當事部門要以普通網民的身份,到輿論場域中和群眾展開「正面辯論」,通過真切的交流互動以正視聽。在網路引導過程中,要善於用公眾易接受的形式解讀法律條文和政策方針,需求與公眾保持良性的輿論互動,在真誠溝通中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提升危機防範意識,真切關懷民眾權益。時下,網路輿論監督、網路問政走熱促進了社會管理的更加規范化,但無形中也給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壓力。因此,應對輿論監督,政府不能僅靠事後被動應對,而應提升自身危機防範意識,從現實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這樣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輿情環境也會風平浪靜。
C. 如何提高網路輿情的分析和應對能力
在網提高網速就是有很多辦法的,主要是提高這個一些設備。
D. 怎樣加強對網路輿情的管控
網路輿情管控是指許多網民在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現實社會,虛擬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信仰,態度,觀點和情感表達的總和,或者僅僅是網路輿論和民情而已。網路輿情管控在某些層面上,網路輿情管控對網路監管形成了很大的壓力,有的甚至成為有關部門解決類似問題的機會和推動者。網路輿情管控具有以下特點:
1、突發性:由於通過網路平台傳播信息簡單直接,身份隱蔽,網民可以快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呼籲團結,並在短時間內形成一股力量,以便吸引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因此,網上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沒有提前警告。熱門事件和一些帶有情緒化的意見的存在也可以形成一個火花。
2、破壞性:網路輿情危機往往會導致公眾與有關單位和執法人員之間在意見甚至行動方面的激烈沖突。
3、緊迫性:相關機構必須迅速正確應對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冤情危機,防止局勢擴大,減少損失。您可以使用一些優秀的輿情監控軟體,如「五節輿情監控系統」,對網路媒體進行實時監控和監控,防止問題發生,一旦發現負面,實時報警,快速控制傳播來源。
網路輿情管控也是一樣,都是從一開始的小輿論,小吵小鬧,最後成為了輿論焦點。那麼要做好網路輿情監控工作,關鍵在於如何科學建設網路輿情監控系統。例如對境內外網路中的新聞網頁、論壇、博客、新聞評論,貼吧等網路資源進行精確採集、定向採集和智能分析等等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E. 網路輿情應對的方法有哪些
一、壓力面前不卑不亢
當前,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低成本的網路渠道來呼籲和吶喊,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來襲,網路輿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認同。網路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處置網路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破除傳統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維定勢,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縱。
1、不要慌。輿情突發後就會被置於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就會曝光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六神無主,自亂陣角,慌張應對,說話口無遮攔、主觀武斷、亂下結論,容易亂中出錯,反而把自身置於漩渦之中,給應對帶來被動。淡定而鎮靜地坦然接受現實,有助於理性客觀化解輿情。
2、不要怕。面對眾聲喧嘩、缺乏理性的一邊倒式的輿論監督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畏懼害怕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拋棄膽怯心理,勇敢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3、不要躲。輿情突發後,各路媒體蜂擁而動,記者八面雲集,面對種種質疑,四處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只會加重輿情,謠言橫飛,喪失處置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4、不要拖。採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路輿情,「拖一拖就會過去」的思想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沉默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網路形象。
5、不要堵。輿情事件引起輿論濤天,引來無數圍觀網友,對事件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不釋疑解惑,實施信息封鎖,以滅火心態處置,只會讓網友更加猜測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輿論往往會偏離應有軌道,甚至會引發惡果,造成社會危機。
6、不要抗。引起網路關注的事件一般是因為有勃於常理和常識。網路情緒面前,視輿論呼聲於不顧,固執己見,不接受批評,逆網路輿論壓力而行,採取與網路民眾對抗方式,違民心民願,極不可取,非智者所為,更易讓真相錯綜復雜。
7、不要縱。面對輿論帶來的壓力,以妥協退讓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斷腕切割」,或劃清界線,或推卸責任,刻意縱容討好媒體和輿論,不僅損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虧還不一定討好,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更會激起網路民眾更多的憤怒和拍磚。
F. 如何加強當前網路輿情的應對技巧
1.
最好有一個輿情監測的設備,做到第一時間知曉輿情的發生。
2.
輿情一定發生,不要慌亂,及時召開會議討論對策。
3.
輿情未發生時,跟進自身業務,整理好輿情突發時的預案,一旦相同情況的事情發生,也好及時應對。
4.
做好企業或這人自身品牌形象的建設。
G. 網路輿情應該怎樣解決
1.快速響應並嚴格控制情況的影響。一旦發現針對大華法院的負面輿情,將立即向法院部門領導匯報,領導小組將召集成員研究對策,並立即利用網民的工作方式,努力解決矛盾使他們不會傳播。網路媒體報告,網路媒體報道轉載的重大事件或問題,由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起的誤導性意見,以及相關的負面報道和跟帖行動均受到更高級別的請願,可在報告中找到或者在帖子後立即向主管報告。
2.真誠溝通,提高信譽。在處理網路輿情事件時,必須糾正我們的工作態度,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不要推卸責任,勇於承擔責任;作為回應,我們不僅應該站在如何消除對法院形象的影響,為了在當事方或受害者的立場上表達同情和,應及時向公眾通報事情真相或受害者,並進行真誠,公開,及時的溝通,以免進一步加劇矛盾,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
3.使用媒體增加響應空間。根據重大輿情事件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我們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媒體的支持,利用報刊,電視台等媒體的信譽和權威,及時轉移目標,釋放最及時和權威的信息,並控制互聯網輿論的方向,噪音被壓低了,網路輿情信息的注意力逐漸變冷。
4.加強宣傳,依靠信息研究的力量,提升法院的良好形象。研究人員有目的,計劃,上演網路宣傳主題,撰寫新聞稿件,大力宣傳網路開展和執行新經驗和新成果,以積極的聲音唱響主旋律,讓更多的網友了解法庭院,客人以及法庭審判的積極影響。
H. 如何做好輿情處理
公司如果想做好輿情處理,就要知道輿情處理的方法技巧,今天,我們就帶你來了解怎樣處理輿情。
(1)、坦誠相告,表明誠意。
公司發生網路輿論負面危機事件時,應該誠實地說出來,表示誠意。如果真相被隱瞞,往往會助長公眾的猜疑,擴大危機的蔓延,這將不可避免地使危機更加難以處理輿情信息。
(2)、採取緊急措施,防止事態發展。
當公司遭遇突然的品牌負面新聞輿論公關危機時,往往會措手不及。此時最需要的是冷靜下來,及時採取輿情處理緊急措施,防止局勢蔓延。
(3)、調查情況,收集信息。
輿情處理得到遏制或初步控制後,有必要立即對危機的原因、范圍和後果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危機信息是品牌公關危機管理決策的基礎,也是成功應對危機的關鍵。
(4)、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對策
對個人或者公司的受害者、上級主管部門、業務交流機構以及其他公眾應當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輿情處理。
(5)、評價總結,改進工作。
輿情處理平息後,要評估相關措施處理負面輿論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並實事求是地寫出輿情處理報告,為今後處理類似事件提供依據。同時,要總結經驗教訓,改進企業工作,從根本上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I. 如何提高網路輿情的分析能力
面對新媒體網路的「爆炸式」發展,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短短36字諍言,為網路發展「點明」了方向。如何應對網路輿情,成為新形勢下考量黨政部門政治智慧和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准。
一是「疏」字訣,網路輿情宜疏不宜賭。當前,網路媒體開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徵越來越明顯。面對紛繁的網路輿情,特別是在網路群體性事件面前,如果採取「屏蔽」、「刪帖」等強制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容易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激化,給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損害。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疏」上做文章,堅持以開放的胸懷、開明的姿態、陽光的心態面對輿情、面對媒體、面對公眾,及時發布消息和撰寫發表網評文章,同網民坦誠溝通,贏得網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二是「明」字訣,網路輿情宜明不宜暗。當前,幹部腐敗、名車豪宅、征地拆遷、教育醫療、環境污染是網路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選人用人、幹部作風方面,社會關注度高,很容易成為「熱炒」的對象,集聚形成網路輿情。「民意」不受重視,很可能演變為「民怨」和「民憤」,導致負面網路輿情的集中涌現。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對各項重大工作尤其是幹部選拔任用等群眾關注度高的工作,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項,就要在第一時間發布。要發揮好地方媒體,如縣級網站、部門網站的作用,通過開設官方微博、開展網上訪談等,加大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力度,聽取網民的心聲,把網路輿情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快」字訣,網路輿情宜急不宜緩。傳播迅速是網路輿情的一大特點,一般而言,網路輿情處置有「黃金24小時」的說法,如果不在24小時內對網路輿情進行積極回應,就可能會導致小事拖大,輿情成為熱點。面對突發網路輿情事件,我們不能久拖不決、消極對待,而要及時跟進,在第一時間組織力量調查事件真相,第一時間把真相公布於眾,搶占輿論先機。如事件復雜,不要等到有完整結果後再進行公布,而要根據進展情況分段公布,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發出正面聲音、消弭負面傳言,引導網路輿情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是「真」字決,網路輿情宜實不宜虛。目前,網路與手機等無線終端已經互聯,人們對網路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參與者越來越多,往往容易一石激起千層浪,謠言、猜測縱行,真假難辨。對各類網路輿情,我們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深入研究分析,做到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輿情信息的本來面目,深挖群眾的根本訴求,把握住問題的關鍵點,從而達到對症下葯、葯到病除的目的。廣大領導幹部要著力加強對網路輿情規律等相關問題的學習研究,深入把握網路輿情發展趨勢,善於運用網路手段、網路語言來處理網路輿情,切實提高應對和處理網路輿情的本領。
五是「統」字訣,網路輿情宜攬不宜推。當前,網路已經成為人們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甚至有說法稱「寫信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為追求「眼球效應」,網民往往信奉「偏執才能注目,極端才能傳播」的做法,稀鬆平常的問題也往往被披上非「官」即「富」或「色」的外衣。面對此類網路輿情,有些職能部門往往會以不屬於受理范圍或不在能力范圍為由,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或推諉扯皮,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因此,我們要建立組織部門為主體,宣傳部門為主導,涉網部門相配合,網路媒體為主渠道的「四位一體」網路輿情導控機制,對相關輿情信息,無論真實與否,都要及時調查研判,及時交辦、轉辦、協辦、督辦,立足抓落實,及時澄清事實,發布相關信息,樹立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