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傳輸過程中,對外界透明,就是說你看不見他是傳送網路不管傳輸的業務如何,我只負責將需要傳送的業務傳送到目的節點,同時保證傳輸的質量即可,而不對傳輸的業務進行處理。
2、透明傳輸是指數據直接通過系統中的互連功能模式而不進行rlp糾錯,如果進行了rlp糾錯即為非透明傳輸。
3、就是所謂的透明傳輸,不管傳的是什麼,所採用的設備只是起一個通道作用,把要傳輸的內容完好的傳到對方!
4、透傳的設備是個黑箱子,進來是什麼出去也是什麼
⑵ 數據在網路上大概是怎麼傳輸的
如果是乙太網口,必須要用到網卡的MAC地址
⑶ 數據在計算機之間以及計算機和網路之間是怎樣傳輸的
1、網線,將兩台電腦連起來,並共享需要傳輸的文件,直接復制就可以,方便,安全
2、串口、並口、USB口,用特殊的線連接電腦,用特殊的方法來訪問,速度慢,安全,不方便
3、硬碟對拷,將其中一硬碟摘下來掛接到另一機器中,直接復制,速度快,安全,不方便
建議使用第1種方法
要求,兩台電腦必須都有網卡
製作一條反絞線連接兩台電腦的網卡
設置網路IP在同一網段內
共享需要復制的文件
通過網上鄰居訪問這台電腦,並復制文件即可
⑷ 數據包是如何在網路中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⑸ 簡述在網路中進行數據傳輸的幾種方式
網路中常用的數據交換技術可分為兩大類:線路交換和存儲轉發交換,其中存儲轉發交換交換技術又可分為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 線路交換 通過線路交換進行通信,就是要通過中間交換節點在兩個站點之間建立一條專業的通信線路。利用線路交換進行通信需三個階段:線路建立、數據傳輸和線路拆除。線路交換的特點是:數據傳輸可靠、迅速、有序,但線路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不適合計算機網路。 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採用"存儲-轉發"方式進行傳送,無需事先建立線路,事後更無需拆除。它的優點是:線路利用率高、故障的影響小、可以實現多目的報文;缺點是:延遲時間長且不定、對中間節點的要求高、通信不可靠、失序等,不適合計算機網路。 分組交換 分組由報文分解所得,大小固定。分組交換適用於計算機網路,在實際應用中有兩種類型:虛電路方式和數據報方式。虛電路方式類似"線路交換",只不過對信道的使用是非獨占方式;數據報方式類似"報文交換"。 報文的優點是:高效、靈活、迅速、可靠、經濟,但存在如下的缺點:有一定的延遲時間、額外的開銷會影響傳輸效率、實現技術復雜等。
⑹ 什麼是網路網路是如何進行數據傳輸
網路原指用一個巨大的虛擬畫面,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傳輸是指用一系列的線路(光纖,雙絞線等)經過電路的調整變化依據網路傳輸協議來進行通信的過程。其中網路傳輸需要介質,也就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
在日常網路傳輸中大致1MBPS=1秒125KB(1\8換算) 文件傳輸速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1兆網路帶寬可下載只有128KB每秒的原因。
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
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的通信。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完成自己單獨的功能。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⑺ 數據如何在網路中傳播
這個好像和一些協議有關,比如TCP/IP協議等。是有些麻煩了,可以到網上下些資料看看。
⑻ 網路中,數據是怎麼樣傳輸的
通過低延遲實時網路與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相連接,當其在產品線上移動時,感測器網路就能夠捕獲這些產品的信息。這些網路使用專門的工業乙太網通信協議,在數毫秒的時間內就能完成信息的發送,以確保PLC到互聯設備的傳輸操作比任何人為操作都要快。
⑼ 求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具體過程
不管網路有多復雜,pc1根據你所設置的網關(或者自動獲取的)ip,用arp獲取到網關的mac地址(命令提示符下,arp -a查看)。
網關本身有路由功能,也就是說如果他學習到了pc2所在網段的路由,那麼它會將ip包根據路由表交給下一跳;否則他就將ip包交給默認路由(一般交換機都需要有此項設置,如果某個ip包的目的ip,不在路由表當中,那麼就交給默認路由中的下一跳來處理,默認路由一般格式 ip route 0.0.0.0/0 下一跳ip )。
只要出了網關,在各個路由之間傳遞的都是ip包,ip包中的原ip/目的ip永遠不會變,但是原mac地址在每一個經過的路由器中,都會用此路由介面的mac地址重新封裝。
pc1應用數據,在本地的被分段封裝在ip包中,查詢路由器r1的mac地址,然後交給二層,用本機的mac地址為源,組裝成貞,交給r1,在r1處,重新用r1的mac地址重新封裝後,交給ip層,經過n次路由後,交給pc2側的路由器,然後查詢pc2的mac地址後,交給pc2……
⑽ 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方式取決什麼
以你的追問為線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以TCP/IP協議為例。
當應用程序用傳輸控制協議(TCP)傳送數據時,數據被送入協議棧中,然後逐個通過每一層沒,直到被當成一串比特流送入網路中。其中每一層都要對收到的數據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時還要增加尾部信息)。
1、兩台設備通過TCP傳輸給IP的數據單元稱為TCP報文段。報文段=首部(20~60位元組)+數據(最大長度為2的16次方),這個最大數據長度是由報文段的目的端而不是源端確定的,如果雙方都不定義,則取默認值536。
2、在IP層的分組叫數據報。數據報=首部(20~60位元組)+數據,即數據的長度=總長度-首部長度,其中總長度限制為65535位元組。
3、某些物理網路不能將65535位元組的數據報封裝成他們的幀,所以必須要將這樣的數據報分段,這取決於這個物理網路所使用的協議(如乙太網、令牌環網、X.25、PPP等等)。可以封裝在一個幀中的數據最大長度,被稱為MTU,不同的物理網路MTU是不同的,你可以去查表得到這個MTU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