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路由器網路安全原理

路由器網路安全原理

發布時間:2022-07-03 02:22:19

㈠ IP路由器原理與技術

1.網路互連

把自己的網路同其它的網路互連起來,從網路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網路發布自己的消息,是網路互連的最主要的動力。網路的互連有多種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網橋互連和路由器互連。

1.1 網橋互連的網路

網橋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層,即鏈路層。完成數據幀(frame)的轉發,主要目的是在連接的網路間提供透明的通信。網橋的轉發是依據數據幀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來判斷一個幀是否應轉發和轉發到哪個埠。幀中的地址稱為「MAC」地址或「硬體」地址,一般就是網卡所帶的地址。

網橋的作用是把兩個或多個網路互連起來,提供透明的通信。網路上的設備看不到網橋的存在,設備之間的通信就如同在一個網上一樣方便。由於網橋是在數據幀上進行轉發的,因此只能連接相同或相似的網路(相同或相似結構的數據幀),如乙太網之間、乙太網與令牌環(token ring)之間的互連,對於不同類型的網路(數據幀結構不同),如乙太網與X.25之間,網橋就無能為力了。

網橋擴大了網路的規模,提高了網路的性能,給網路應用帶來了方便,在以前的網路中,網橋的應用較為廣泛。但網橋互連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一個是廣播風暴,網橋不阻擋網路中廣播消息,當網路的規模較大時(幾個網橋,多個乙太網段),有可能引起廣播風暴(broadcasting storm),導致整個網路全被廣播信息充滿,直至完全癱瘓。第二個問題是,當與外部網路互連時,網橋會把內部和外部網路合二為一,成為一個網,雙方都自動向對方完全開放自己的網路資源。這種互連方式在與外部網路互連時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網橋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網路溝通,而不管傳送的信息是什麼

1.2 路由器互連網路

路由器互連與網路的協議有關,我們討論限於TCP/IP網路的情況。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層,即網路層。路由器利用網路層定義的「邏輯」上的網路地址(即IP地址)來區別不同的網路,實現網路的互連和隔離,保持各個網路的獨立性。路由器不轉發廣播消息,而把廣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網路內部。發送到其他網路的數據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轉發出去。

IP路由器只轉發IP分組,把其餘的部分擋在網內(包括廣播),從而保持各個網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樣可以組成具有許多網路(子網)互連的大型的網路。由於是在網路層的互連,路由器可方便地連接不同類型的網路,只要網路層運行的是IP協議,通過路由器就可互連起來。

網路中的設備用它們的網路地址(TCP/IP網路中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與硬體地址無關的「邏輯」地址。路由器只根據IP地址來轉發數據。IP地址的結構有兩部分,一部分定義網路號,另一部分定義網路內的主機號。目前,在Internet網路中採用子網掩碼來確定IP地址中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子網掩碼與IP地址一樣也是32bit,並且兩者是一一對應的,並規定,子網掩碼中數字為「1」所對應的IP地址中的部分為網路號,為「0」所對應的則為主機號。網路號和主機號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IP地址。同一個網路中的主機IP地址,其網路號必須是相同的,這個網路稱為IP子網。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網路號的IP地址之間進行,要與其它IP子網的主機進行通信,則必須經過同一網路上的某個路由器或網關(gateway)出去。不同網路號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們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個埠,用於連接多個IP子網。每個埠的IP地址的網路號要求與所連接的IP子網的網路號相同。不同的埠為不同的網路號,對應不同的IP子網,這樣才能使各子網中的主機通過自己子網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組送到路由器上。

2.路由原理

當IP子網中的一台主機發送IP分組給同一IP子網的另一台主機時,它將直接把IP分組送到網路上,對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給不同IP於網上的主機時,它要選擇一個能到達目的子網上的路由器,把IP分組送給該路由器,由路由器負責把IP分組送到目的地。如果沒有找到這樣的路由器,主機就把IP分組送給一個稱為「預設網關(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預設網關」是每台主機上的一個配置參數,它是接在同一個網路上的某個路由器埠的IP地址。

路由器轉發IP分組時,只根據IP分組目的IP地址的網路號部分,選擇合適的埠,把IP分組送出去。同主機一樣,路由器也要判定埠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網,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組通過埠送到網路上,否則,也要選擇下一個路由器來傳送分組。路由器也有它的預設網關,用來傳送不知道往哪兒送的IP分組。這樣,通過路由器把知道如何傳送的IP分組正確轉發出去,不知道的IP分組送給「預設網關」路由器,這樣一級級地傳送,IP分組最終將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組則被網路丟棄了。

目前TCP/IP網路,全部是通過路由器互連起來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萬個IP子網通過路由器互連起來的國際性網路。這種網路稱為以路由器為基礎的網路(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為節點的「網間網」。在「網間網」中,路由器不僅負責對IP分組的轉發,還要負責與別的路由器進行聯絡,共同確定「網間網」的路由選擇和維護路由表。

路由動作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尋徑和轉發。尋徑即判定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由路由選擇演算法來實現。由於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選擇協議和路由選擇演算法,要相對復雜一些。為了判定最佳路徑,路由選擇演算法必須啟動並維護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賴於所用的路由選擇演算法而不盡相同。路由選擇演算法將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據路由表可將目的網路與下一站(nexthop)的關系告訴路由器。路由器間互通信息進行路由更新,更新維護路由表使之正確反映網路的拓撲變化,並由路由器根據量度來決定最佳路徑。這就是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協議(RIP)、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和邊界網關協議(BGP)等。

轉發即沿尋徑好的最佳路徑傳送信息分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將分組發送到下一個站點(路由器或主機),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發送分組,通常將該分組丟棄;否則就根據路由表的相應表項將分組發送到下一個站點,如果目的網路直接與路由器相連,路由器就把分組直接送到相應的埠上。這就是路由轉發協議(routed protocol)。

路由轉發協議和路由選擇協議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獨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後者維護的路由表,同時後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來發布路由協議數據分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協議,除非特別說明,都是指路由選擇協議,這也是普遍的習慣。

3.路由協議

典型的路由選擇方式有兩種: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

靜態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設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網路管理員干預,否則靜態路由不會發生變化。由於靜態路由不能對網路的改變作出反映,一般用於網路規模不大、拓撲結構固定的網路中。靜態路由的優點是簡單、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靜態路由優先順序最高。當動態路由與靜態路由發生沖突時,以靜態路由為准。

動態路由是網路中的路由器之間相互通信,傳遞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過程。它能實時地適應網路結構的變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發生了網路變化,路由選擇軟體就會重新計算路由,並發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各個網路,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啟動其路由演算法,並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動態地反映網路拓撲變化。動態路由適用於網路規模大、網路拓撲復雜的網路。當然,各種動態路由協議會不同程度地佔用網路帶寬和CPU資源。

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因此在網路中動態路由通常作為靜態路由的補充。當一個分組在路由器中進行尋徑時,路由器首先查找靜態路由,如果查到則根據相應的靜態路由轉發分組;否則再查找動態路由。

根據是否在一個自治域內部使用,動態路由協議分為內部網關協議(IGP)和外部網關協議(EGP)。這里的自治域指一個具有統一管理機構、統一路由策略的網路。自治域內部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稱為內部網關協議,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網關協議主要用於多個自治域之間的路由選擇,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別進行簡要介紹。

3.1 RIP路由協議

RIP協議最初是為Xerox網路系統的Xerox parc通用協議而設計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協議。RIP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即路由器根據距離選擇路由,所以也稱為距離向量協議。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達目的地的不同路徑,並且保存有關到達每個目的地的最少站點數的路徑信息,除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丟棄。同時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協議通知相鄰的其它路由器。這樣,正確的路由信息逐漸擴散到了全網。

RIP使用非常廣泛,它簡單、可靠,便於配置。但是RIP只適用於小型的同構網路,因為它允許的最大站點數為15,任何超過15個站點的目的地均被標記為不可達。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廣播也是造成網路的廣播風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協議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適應大規模異構網路的互連,0SPF隨之產生。它是網間工程任務組織(1ETF)的內部網關協議工作組為IP網路而開發的一種路由協議。

0SPF是一種基於鏈路狀態的路由協議,需要每個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發送鏈路狀態廣播信息。在OSPF的鏈路狀態廣播中包括所有介面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變數。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須收集有關的鏈路狀態信息,並根據一定的演算法計算出到每個節點的最短路徑。而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協議僅向其鄰接路由器發送有關路由更新信息。

與RIP不同,OSPF將一個自治域再劃分為區,相應地即有兩種類型的路由選擇方式:當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區時,採用區內路由選擇;當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區時,則採用區間路由選擇。這就大大減少了網路開銷,並增加了網路的穩定性。當一個區內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時並不影響自治域內其它區路由器的正常工作,這也給網路的管理、維護帶來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協議

BGP是為TCP/IP互聯網設計的外部網關協議,用於多個自治域之間。它既不是基於純粹的鏈路狀態演算法,也不是基於純粹的距離向量演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與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換網路可達信息。各個自治域可以運行不同的內部網關協議。BGP更新信息包括網路號/自治域路徑的成對信息。自治域路徑包括到達某個特定網路須經過的自治域串,這些更新信息通過TCP傳送出去,以保證傳輸的可靠性。

為了滿足Internet日益擴大的需要,BGP還在不斷地發展。在最新的BGp4中,還可以將相似路由合並為一條路由。

3.4 路由表項的優先問題

在一個路由器中,可同時配置靜態路由和一種或多種動態路由。它們各自維護的路由表都提供給轉發程序,但這些路由表的表項間可能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可通過配置各路由表的優先順序來解決。通常靜態路由具有默認的最高優先順序,當其它路由表表項與它矛盾時,均按靜態路由轉發。

4.路由演算法

路由演算法在路由協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採用何種演算法往往決定了最終的尋徑結果,因此選擇路由演算法一定要仔細。通常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設計目標:

(1)最優化:指路由演算法選擇最佳路徑的能力。

(2)簡潔性:演算法設計簡潔,利用最少的軟體和開銷,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堅固性:路由演算法處於非正常或不可預料的環境時,如硬體故障、負載過高或操作失誤時,都能正確運行。由於路由器分布在網路聯接點上,所以在它們出故障時會產生嚴重後果。最好的路由器演算法通常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並在各種網路環境下被證實是可靠的。

(4)快速收斂:收斂是在最佳路徑的判斷上所有路由器達到一致的過程。當某個網路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時,路由器就發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個網路,引發重新計算最佳路徑,最終達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認的最佳路徑。收斂慢的路由演算法會造成路徑循環或網路中斷。

(5)靈活性:路由演算法可以快速、准確地適應各種網路環境。例如,某個網段發生故障,路由演算法要能很快發現故障,並為使用該網段的所有路由選擇另一條最佳路徑。

路由演算法按照種類可分為以下幾種:靜態和動態、單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級、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內和域間、鏈路狀態和距離向量。前面幾種的特點與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著重介紹鏈路狀態和距離向量演算法。

鏈路狀態演算法(也稱最短路徑演算法)發送路由信息到互聯網上所有的結點,然而對於每個路由器,僅發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鏈路狀態的那一部分。距離向量演算法(也稱為Bellman-Ford演算法)則要求每個路由器發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僅發送到鄰近結點上。從本質上來說,鏈路狀態演算法將少量更新信息發送至網路各處,而距離向量演算法發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鄰接路由器。

由於鏈路狀態演算法收斂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更不易產生路由循環。但另一方面,鏈路狀態演算法要求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有更強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內存空間,因此鏈路狀態演算法將會在實現時顯得更昂貴一些。除了這些區別,兩種演算法在大多數環境下都能很好地運行。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路由演算法使用了許多種不同的度量標准去決定最佳路徑。復雜的路由演算法可能採用多種度量來選擇路由,通過一定的加權運算,將它們合並為單個的復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為尋徑的標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徑長度、可靠性、時延、帶寬、負載、通信成本等。

5.新一代路由器

由於多媒體等應用在網路中的發展,以及ATM、快速乙太網等新技術的不斷採用,網路的帶寬與速率飛速提高,傳統的路由器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為傳統路由器的分組轉發的設計與實現均基於軟體,在轉發過程中對分組的處理要經過許多環節,轉發過程復雜,使得分組轉發的速率較慢。另外,由於路由器是網路互連的關鍵設備,是網路與其它網路進行通信的一個「關口」,對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種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負擔,這樣就使得路由器成為整個互聯網上的「瓶頸」。

傳統的路由器在轉發每一個分組時,都要進行一系列的復雜操作,包括路由查找、訪問控製表匹配、地址解析、優先順序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響了路由器的性能與效率,降低了分組轉發速率和轉發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負擔。而經過路由器的前後分組間的相關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組往往連續到達,這為分組的快速轉發提供了實現的可能與依據。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Tag Switch等,就是採用這一設計思想用硬體來實現快速轉發,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與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轉發緩存來簡化分組的轉發操作。在快速轉發過程中,只需對一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組的前幾個分組進行傳統的路由轉發處理,並把成功轉發的分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網關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轉發緩存中。當其後的分組要進行轉發時,茵先查看轉發緩存,如果該分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與轉發緩存中的匹配,則直接根據轉發緩存中的下一網關地址進行轉發,而無須經過傳統的復雜操作,大大減輕了路由器的負擔,達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標。

㈡ 路由器有什麼作用及其原理

路由器是互聯網路中必不可少的網路設備之一,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要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要介紹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如下: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路由器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

路由器(Router)是工作在OSI第三層(網路層)上、具有連接不同類型網路的能力並能夠選擇數據傳送路徑的網路設備。路由器有三個特徵:工作在網路層上、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網路、能夠選擇數據傳的路徑。

1、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上,路由器是第三層網路設備,這樣說大家可能都不理解,就先說一下集線器和交換機吧。

集線器工作在第一層(即物理層),它沒有智能處理能力,對它來說,數據只是電流而已,當一個埠的電流傳到集線器中時,它只是簡單地將電流傳送到其他埠,至於其他埠連接的計算機接收不接收這些數據,它就不管了。

交換機工作在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它要比集線器智能一些,對它來說,網路上的數據就是MAC地址的集合,它能分辨出幀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因此可以在任意兩個埠間建立聯系,但是交換機並不懂得IP地址,它只知道MAC地址。

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即網路層),它比交換機還要「聰明」一些,它能理解數據中的IP地址,如果它接收到一個數據包,就檢查其中的IP地址,如果目標地址是本地網路的就不理會,如果是其他網路的,就將數據包轉發出本地網路。

2、路由器能連接不同類型的網路

我們常見的集線器和交換機一般都是用於連接乙太網的,但是如果將兩種網路類型連接起來,比如乙太網與ATM網,集線器和交換機就派不上用場了。

路由器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區域網和廣域網,如乙太網、ATM網、FDDI網、令牌環網等。不同類型的網路,其傳送的數據單元——幀(Frame)的格式和大小是不同的,就像公路運輸是汽車為單位裝載貨物,而鐵路運輸是以車皮為單位裝載貨物一樣,從汽車運輸改為鐵路運輸,必須把貨物從汽車上放到火車車皮上,網路中的數據也是如此,數據從一種類型的網路傳輸至另一種類型的網路,必須進行幀格式轉換。路由器就有這種能力,而交換機和集線器就沒有。

實際上,我們所說的「互聯網」,就是由各種路由器連接起來的,因為互聯網上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網路,集線器和交換機根本不能勝任這個任務,所以必須由路由器來擔當這個角色。

3、路由器具有路徑選擇能力

在互聯網中,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可能有許多路徑,路由器可以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會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這是集線器和二層交換機所根本不具備的性能。

路由器的種類

1、接入路由器

接入路由器是指將區域網用戶接入到廣域網中的路由器設備,我們區域網用戶接觸最多的就是接入路由器了。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會有路由器。如果你通過區域網共享線路上網,就一定會使用路由器。

有的讀者會心生疑問:我是通過代理伺服器上網的,不用路由器不也能接入互聯網嗎?其實代理伺服器也是一種路由器,一台計算機加上網卡,再加上ISDN(或Modem或ADSL),再安裝上代理伺服器軟體,事實上就已經構成了路由器,只不過代理伺服器是用軟體實現路由功能,而路由器是用硬體實現路由功能,就像VCD軟解壓軟體和VCD機的關系一樣,結構不同,但是功能卻是相同的。

2、企業級路由器

企業級的路由器是用於連接大型企業內成千上萬的計算機,普通的區域網用戶就接觸不到了。與接入路由器相比,企業級路由器支持的網路協議多、速度快,要處理各種區域網類型,支持多種協議,包括IP、IPX和Vine,還要支持防火牆、包過濾以及大量的管理和安全策略以及VLAN(虛擬區域網)。

3、骨幹級路由器

只有工作在電信等少數部門的技術人員,才能接觸到骨幹級路由器。互聯網目前由幾十個骨幹網構成,每個骨幹網服務幾千個小網路,骨幹級路由器實現企業級網路的互聯。對它的要求是速度和可靠性,而價格則處於次要地位。硬體可靠性可以採用電話交換網中使用的技術,如熱備份、雙電源、雙數據通路等來獲得。這些技術對所有骨幹路由器來說是必須的。

骨幹網上的路由器終端系統通常是不能直接訪問的,它們連接長距離骨幹網上的ISP和企業網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骨幹網、企業網和接入網都帶來了小的挑戰。

網路安全的技術原理

網路安全性問題關繫到未來網路應用的深入發展,它涉及安全策略、移動代碼、指令保護、密碼學、操作系統、軟體工程和網路安全管理等內容。一般專用的內部網與公用的互聯網的隔離主要使用「防火牆」技 術。
「防火牆」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實它是一種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組合,使互聯網與內部網之間建立起 一個安全網關,從而保護內部網免受非法用戶的侵入。
能夠完成「防火牆」工作的可以是簡單的隱蔽路由器,這種「防火牆」如果是一台普通的路由器則僅能起到一種隔離作用。隱蔽路由器也可以在互聯網協議埠級上阻止網間或主機間通信,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 由於隱蔽路由器僅僅是對路由器的參數做些修改,因而也有人不把它歸入「防火牆」一級的措施。
真正意義的「防火牆」有兩類,一類被稱為標准「防火牆」;一類叫雙家網關。標准」防火牆」系統包括一個Unix工作站,該工作站的兩端各有一個路由器進行緩沖。其中一個路由器的介面是外部世界,即公用網;而另一個則聯接內部網。標准「防火牆」使用專門的軟體,並要求較高的管理水平,而且在信息傳輸上有一定的延遲。而雙家網關則是對標准「防火牆」的擴充。雙家網關又稱堡壘主機或應用層網關,它是一個單個的系統,但卻能同時完成標准「防火牆」的所有功能。其優點是能運行更復雜的應用,同時防止在互聯網和內部系統之間建立的任何直接的連接,可以確保數據包不能直接從外部網路到達內部網路,反之亦然。
隨著「防火牆」技術的進步,在雙家網關的基礎上又演化出兩種「防火牆」配置,一種是隱蔽主機網關,另一種是隱蔽智能網關(隱蔽子網)。隱蔽主機網關當前也許是一種常見的「防火牆」配置。顧名思義,這種配置一方面將路由器進行隱藏,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和內部網之間安裝堡壘主機。堡壘主機裝在內部網上,通過路由器的配置,使該堡壘主機成為內部網與互聯網進行通信的唯一系統。目前技術最為復雜而且安全級別最高的」防火牆」當屬隱蔽智能網關。所謂隱蔽智能網關是將網關隱藏在公共系統之後,它是互聯網用戶唯一能見到的系統。所有互聯網功能則是經過這個隱藏在公共系統之後的保護軟體來進行的。一般來說,這種「防火牆」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
與「防火牆」配合使用的安全技術還有數據加密技術。數據加密技術是為提高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數據被外部破壞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安全與信息保密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各國除了從法律上、管理上加強數據的安全保護外,從技術上分別在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採取措施,推動著數據加密技術和物理防範技術的不斷發展。按作用不同,數據加密技術主要分為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完整性的鑒別以及密鑰管理技術4種。
與數據加密技術緊密相關的另一項技術則是智能卡技術。所謂智能卡就是密鑰的一種媒體,一般就像信用卡一樣,由授權用戶所持有並由該用戶賦予它一個口令或密碼字。該密碼字與內部網路伺服器上注冊的密碼一致。當口令與身份特徵共同使用時,智能卡的保密性能還是相當有效的。
這些網路安全和數據保護的防範措施都有一定的限度,並不是越安全就越可靠。因而,看一個內部網是否安全時不僅要考慮其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對該網路所採取的各種措施,其中不僅是物理防範,而且還有人員素質等其他「軟」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得出是否安全的結論。
安全服務
對等實體認證服務
訪問控制服務
數據保密服務
數據完整性服務
數據源點認證服務
禁止否認服務
安全機制
加密機制
數字簽名機制
訪問控制機制
數據完整性機制
認證機制
信息流填充機制
路由控制機制
公證機制

㈣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傳統地,路由器工作於OSI七層協議中的第三層,其主要任務是接收來自一個網路介面的數據包,根據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決定轉發到下一個目的地址。因此,路由器首先得在轉發路由表中查找它的目的地址,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數據包的幀格前添加下一個MAC地址,同時IP數據包頭的TTL(Time
To
Live)域也開始減數,並重新計算校驗和。當數據包被送到輸出埠時,它需要按順序等待,以便被傳送到輸出鏈路上。
路由器在工作時能夠按照某種路由通信協議查找設備中的路由表。如果到某一特定節點有一條以上的路徑,則基本預先確定的路由准則是選擇最優(或最經濟)的傳輸路徑。由於各種網路段和其相互連接情況可能會因環境變化而變化,因此路由情況的信息一般也按所使用的路由信息協議的規定而定時更新。
網路中,每個路由器的基本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動態地更新它所保持的路由表,以便保持路由信息的有效性。為了便於在網路間傳送報文,路由器總是先按照預定的規則把較大的數據分解成適當大小的數據包,再將這些數據包分別通過相同或不同路徑發送出去。當這些數據包按先後秩序到達目的地後,再把分解的數據包按照一定順序包裝成原有的報文形式。路由器的分層定址功能是路由器的重要功能之一,該功能可以幫助具有很多節點站的網路來存儲定址信息,同時還能在網路間截獲發送到遠地網段的報文,起轉發作用;選擇最合理的路由,引導通信也是路由器基本功能;多協議路由器還可以連接使用不同通信協議的網路段,成為不同通信協議網路段之間的通信平台。

㈤ 無線路由器的上網原理是什麼

無線路由器好比將單純性無線AP和寬頻路由器合二為一的擴展型產品,它不僅具備單純性無線AP所有功能如支持DHCP客戶端、支持VPN、防火牆、支持WEP加密等等,而且還包括了網路地址轉換(NAT)功能,可支持區域網用戶的網路連接共享。

可實現家庭無線網路中的Internet連接共享,實現ADSL、Cable modem和小區寬頻的無線共享接入可以在使用時通過交換機/集線器、寬頻路由器等區域網方式再接入。

其內置有簡單的虛擬撥號軟體,可以存儲用戶名和密碼撥號上網,可以實現為撥號接入Internet的ADSL、CM等提供自動撥號功能,而無需手動撥號或佔用一台電腦做伺服器使用。此外,無線路由器一般還具備相對更完善的安全防護功能。

(5)路由器網路安全原理擴展閱讀

無線路由器的優點

1、智能管理配備

雙WAM3.75Gwireless-N寬頻無線路由器,讓您在WIFI安全保證下,隨時隨地享受極速連網路生活,永不掉線,智能管理配備了最新的3G和Wireless-N技術,能夠自由享受無憂的網路連接,無論是在室外會議、展會、會場、工廠、家裡。

2、永遠在線連接

使用無線路由器,你可以將一個3G/HSDPAUSBmodem連接到它的內置USB介面,這能夠讓你連接上超過3.5G/HSDPA,3.75G/HSUPA,HSPA+。下載速率高達14.4Mbps。JGR-N605支持EthernetWAN介面,可以作為ADSL/Cable modem使用。

3、多功能服務

無線路由器的USB介面,它可以作為多功能伺服器來幫助你建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網路,當你外出的時候,你可以使用辦公室列印機,通過Webcam監控你的房子,與同事或者朋友共享文件,甚至可以下載FTP或BT文件。

4、多功能展示工具

獨特3G管理中心是一個多功能展示工具,它在視覺上展示信號情況,可使用戶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的連接。利用上傳速度、下載速度你可以監視帶寬。這種工具可以計算出每月運用的數據總量或者小時總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線路由器

㈥ 無線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原理
無線路由器(Wireless Router)好比將單純性無線AP和寬頻路由器合二為一的擴展型產品,它不僅具備單純性無線AP所有功能如支持DHCP客戶端、支持VPN、防火牆、支持WEP加密等等,而且還包括了網路地址轉換(NAT)功能,可支持區域網用戶的網路連接共享。可實現家庭無線網路中的Internet連接共享,實現ADSL、Cable modem和小區寬頻的無線共享接入。無線路由器可以與所有乙太網接的ADSL MODEM或CABLE MODEM直接相連,也可以在使用時通過交換機/集線器、寬頻路由器等區域網方式再接入。其內置有簡單的虛擬撥號軟體,可以存儲用戶名和密碼撥號上網,可以實現為撥號接入Internet的ADSL、CM等提供自動撥號功能,而無需手動撥號或佔用一台電腦做伺服器使用。此外,無線路由器一般還具備相對更完善的安全防護功能。
3G路由器主要在原路由器嵌入無線3G模塊.首先用戶使用一張資費卡(USIM卡)插3G路由器,通過運營商3G網路WCDMA、TD-SCDMA等進行撥號連網,就可以實現數據傳輸,上網等.路由器有WIFI功能實現共享上網,只要手機、電腦、psp有無線網卡或者帶wifi功能就能通過3G無線路由器接入Internet,為實現無線區域網共享3G無線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部分廠家的還帶有有線寬頻介面,不用3G也能正常接入互聯網。通過3G無線路由器,可以實現寬頻連接,達到或超過當前ADSL的網路帶寬,在互聯網等應用中變得非常廣泛。

㈦ 路由器的原理

路由器分本地路由器和遠程路由器,本地路由器是用來連接網路傳輸介質的,如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遠程路由器是用來連接遠程傳輸介質,並要求相應的設備,如電話線要配數據機,無線要通過無線接收機、發射機。
路由器是互聯網的主要結點設備。路由器通過路由決定數據的轉發。轉發策略稱為路由選擇(routing),這也是路由器名稱的由來(router,轉發者)。作為不同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樞紐,路由器系統構成了基於TCP/IP 的國際互聯網路Internet 的主體脈絡,也可以說,路由器構成了Internet的骨架。它的處理速度是網路通信的主要瓶頸之一,它的可靠性則直接影響著網路互連的質量。因此,在園區網、地區網、乃至整個Internet研究領域中,路由器技術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其發展歷程和方向,成為整個Internet研究的一個縮影。在當前我國網路基礎建設和信息建設方興未艾之際,探討路由器在互連網路中的作用、地位及其發展方向,對於國內的網路技術研究、網路建設,以及明確網路市場上對於路由器和網路互連的各種似是而非的概念,都有重要的意義。
出現了交換路由器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它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為了提高通信能力,把交換機的原理組合到路由器中,使數據傳輸能力更快、更好。 電源介面(POWER):介面連接電源。usb
復位鍵(RESET):此按鍵可以還原路由器的出廠設置。
貓(MODEM)或者是交換機與路由器連介面(WAN):此介面用一條網線與家用寬頻數據機(或者與交換機)進行連接。
電腦與路由器連介面(LAN1~4):此介面用一條網線把電腦與路由器進行連接。
需注意的是:WAN口與LAN口一定不能接反。
家用無線路由器和有線路由器的IP地址根據品牌不同,主要有192.168.1.1和192.168.0.1兩種。
IP地址與登錄名稱與密碼一般標注在路由器的底部。
登錄 無線路由器網 有的出廠默認登錄賬戶:admin登錄密碼:admin
有的無線路由器的出廠默認登錄賬戶是:admin 登錄密碼是空的。 路由器里也有軟體在運行,典型的例如H3C公司的Comware和思科公司的IOS,可以等同的認為它就是路由器的操作系統,像PC上使用的Windows系統一樣。路由器的操作系統完成路由表的生成和維護。
同樣的,作為路由器來講,也有一個類似於我們PC系統中BIOS一樣作用的部分,叫做MiniIOS。MiniIOS可以使我們在路由器的FLASH中不存在IOS時,先引導起來,進入恢復模式,來使用TFTP或X-MODEM等方式去給FLASH中導入IOS文件。所以,路由器的啟動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路由器在加電後首先會進行POST。Power On Self Test (上電自檢,對硬體進行檢測的過程)。 POST完成後,首先讀取ROM里的BootStrap程序進行初步引導。 初步引導完成後,嘗試定位並讀取完整的IOS鏡像文件。在這里,路由器將會首先在FLASH中查找IOS文件,如果找到了IOS文件的話,那麼讀取IOS文件,引導路由器。 如果在FLASH中沒有找到IOS文件的話,那麼路由器將會進入BOOT模式,在BOOT模式下可以使用TFTP上的IOS文件。或者使用TFTP/X-MODEM來給路由器的FLASH中傳一個IOS文件(一般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灌IOS)。傳輸完畢後重新啟動路由器,路由器就可以正常啟動到CLI模式。 當路由器初始化完成IOS文件後,就會開始在NVRAM中查找STARTUP-CONFIG文件,STARTUP-CONFIG叫做啟動配置文件。該文件里保存了我們對路由器所做的所有的配置和修改。當路由器找到了這個文件後,路由器就會載入該文件里的所有配置,並且根據配置來學習、生成、維護路由表,並將所有的配置載入到RAM(路由器的內存)里後,進入用戶模式,最終完成啟動過程。 如果在NVRAM里沒有STARTUP-CONFIG文件,則路由器會進入詢問配置模式,也就是俗稱的問答配置模式,在該模式下所有關於路由器的配置都可以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配置。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基本上是不用這樣的模式的。我們一般都會進入CLI (Comman Line Interface)命令行模式後對路由器進行配置。 (1)工作站A將工作站B的地址12.0.0.5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包的形式發送給路由器1。
(2)路由器1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包後,先從包頭中取出地址12.0.0.5,並根據路徑表計算出發往工作站B的最佳路徑:R1->R2->R5->B;並將數據包發往路由器2。
(3)路由器2重復路由器1的工作,並將數據包轉發給路由器5。
(4)路由器5同樣取出目的地址,發現12.0.0.5就在該路由器所連接的網段上,於是將該數據包直接交給工作站B。
(5)工作站B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包,一次通信過程宣告結束。

㈧ 路由器有什麼作用它的原理是什麼

路由器
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得知道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簡單的講,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由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兩個有關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動態(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為了簡單地說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現在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簡單的網路。如圖所示,A、B、C、D四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在如圖所示網路環境下路由器又是如何發揮其路由、數據轉發作用的。現假設網路A中一個用戶A1要向C網路中的C3用戶發送一個請求信號時,信號傳遞的步驟如下:

第1步:用戶A1將目的用戶C3的地址C3,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通過集線器或交換機以廣播的形式發送給同一網路中的所有節點,當路由器A5埠偵聽到這個地址後,分析得知所發目的節點不是本網段的,需要路由轉發,就把數據幀接收下來。

第2步:路由器A5埠接收到用戶A1的數據幀後,先從報頭中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並根據路由表計算出發往用戶C3的最佳路徑。因為從分析得知到C3的網路ID號與路由器的C5網路ID號相同,所以由路由器的A5埠直接發向路由器的C5埠應是信號傳遞的最佳途經。

第3步:路由器的C5埠再次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找出C3的IP地址中的主機ID號,如果在網路中有交換機則可先發給交換機,由交換機根據MAC地址表找出具體的網路節點位置;如果沒有交換機設備則根據其IP地址中的主機ID直接把數據幀發送給用戶C3,這樣一個完整的數據通信轉發過程也完成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不管網路有多麼復雜,路由器其實所作的工作就是這么幾步,所以整個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基本都差不多。當然在實際的網路中還遠比上圖所示的要復雜許多,實際的步驟也不會像上述那麼簡單,但總的過程是這樣的。

㈨ 路由器原理

路由器
要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要介紹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

簡單的講,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由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兩個有關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動態(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為了簡單地說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現在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簡單的網路。如圖所示,A、B、C、D四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在如圖所示網路環境下路由器又是如何發揮其路由、數據轉發作用的。現假設網路A中一個用戶A1要向C網路中的C3用戶發送一個請求信號時,信號傳遞的步驟如下:

第1步:用戶A1將目的用戶C3的地址C3,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通過集線器或交換機以廣播的形式發送給同一網路中的所有節點,當路由器A5埠偵聽到這個地址後,分析得知所發目的節點不是本網段的,需要路由轉發,就把數據幀接收下來。

第2步:路由器A5埠接收到用戶A1的數據幀後,先從報頭中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並根據路由表計算出發往用戶C3的最佳路徑。因為從分析得知到C3的網路ID號與路由器的C5網路ID號相同,所以由路由器的A5埠直接發向路由器的C5埠應是信號傳遞的最佳途經。

第3步:路由器的C5埠再次取出目的用戶C3的IP地址,找出C3的IP地址中的主機ID號,如果在網路中有交換機則可先發給交換機,由交換機根據MAC地址表找出具體的網路節點位置;如果沒有交換機設備則根據其IP地址中的主機ID直接把數據幀發送給用戶C3,這樣一個完整的數據通信轉發過程也完成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不管網路有多麼復雜,路由器其實所作的工作就是這么幾步,所以整個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基本都差不多。當然在實際的網路中還遠比上圖所示的要復雜許多,實際的步驟也不會像上述那麼簡單,但總的過程是這樣的。

增加路由器涉及的基本協議

路由器英文名稱為Router,是一種用於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這些網路可以是幾個使用不同協議和體系結構的網路(比如互聯網與區域網),可以是幾個不同網段的網路(比如大型互聯網中不同部門的網路),當數據信息從一個部門網路傳輸到另外一個部門網路時,可以用路由器完成。現在,家庭區域網也越來越多地採用路由器寬頻共享的方式上網。

路由器在連接不同網路或網段時,可以對這些網路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然後「翻譯」成雙方都能「讀」懂的數據,這樣就可以實現不同網路或網段間的互聯互通。同時,它還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以及過濾和分隔網路信息流的功能。目前,路由器已成為各種骨幹網路內部之間、骨幹網之間以及骨幹網和互聯網之間連接的樞紐。

NAT:全稱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路地址轉換),路由器通過NAT功能可以將區域網內部的IP地址轉換為合法的IP地址並進行Internet的訪問。比如,區域網內部有個IP地址為192.168.0.1的計算機,當然通過該IP地址可以和內網其他的計算機通信;但是如果該計算機要訪問外部Internet網路,那麼就需要通過NAT功能將192.168.0.1轉換為合法的廣域網IP地址,比如210.113.25.100。

DHCP:全稱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動態主機配置協議),通過DHCP功能,路由器可以為網路內的主機動態指定IP地址,而不需要每個用戶去設置靜態IP地址,並將TCP/IP配置參數分發給區域網內合法的網路客戶端。

DDNS:全稱Dynamic Domain Name Server(動態域名解析系統),通常稱為「動態DNS」,因為對於普通的寬頻上網使用的都是ISP(網路服務商)提供的動態IP地址。如果在區域網內建立了某個伺服器需要Internet用戶進行訪問,那麼,可以通過路由器的DDNS功能將動態IP地址解析為一個固定的域名,比如www.cpcw.com,這樣Internet用戶就可以通過該固定域名對內網伺服器進行訪問。

PPPoE:全稱PPP over Ethernet(乙太網上的點對點協議),通過PPPoE技術,可以讓寬頻數據機(比如ADSL Modem)用戶獲得寬頻網的個人身份驗證訪問,能為每個用戶創建虛擬撥號連接,這樣就可以高速連接到Internet。路由器具備該功能,可以實現PPPoE的自動撥號連接,這樣與路由器連接的用戶可以自動連接到Internet。

ICMP:全稱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該協議是TCP/IP協議集中的一個子協議,主要用於在主機與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信息,包括報告錯誤、交換受限控制和狀態信息等。
總的來說,路由器與交換機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層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換機是工作在OSI/RM開放體系結構的數據鏈路層,也就是第二層,而路由器一開始就設計工作在OSI模型的網路層。由於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層(網路層),可以得到更多的協議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轉發決策。

(2)數據轉發所依據的對象不同

交換機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說MAC地址來確定轉發數據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則是利用不同網路的ID號(即IP地址)來確定數據轉發的地址。IP地址是在軟體中實現的,描述的是設備所在的網路,有時這些第三層的地址也稱為協議地址或者網路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體自帶的,由網卡生產商來分配的,而且已經固化到了網卡中去,一般來說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則通常由網路管理員或系統自動分配。

(3)傳統的交換機只能分割沖突域,不能分割廣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廣播域

由交換機連接的網段仍屬於同一個廣播域,廣播數據包會在交換機連接的所有網段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通信擁擠和安全漏洞。連接到路由器上的網段會被分配成不同的廣播域,廣播數據不會穿過路由器。雖然第三層以上交換機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廣播域,但是各子廣播域之間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們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牆的服務

路由器僅僅轉發特定地址的數據包,不傳送不支持路由協議的數據包傳送和未知目標網路數據包的傳送,從而可以防止廣播風暴。

交換機一般用於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於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 路由器用於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路之間轉發分組,作用於網路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後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於不同的網路,並採用不同協議。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泛應用。

目前個人比較多寬頻接入方式就是ADSL,因此筆者就ADSL的接入來簡單的說明一下。現在購買的ADSL貓大多具有路由功能(很多的時候廠家在出廠時將路由功能屏蔽了,因為電信安裝時大多是不啟用路由功能的,啟用DHCP。打開ADSL的路由功能),如果個人上網或少數幾台通過ADSL本身就可以了,如果電腦比較多你只需要再購買一個或多個集線器或者交換機。考慮到如今集線器與交換機的 價格相差十分小,不是特殊的原因,請購買一個交換機。不必去追求高價,因為如今產品同質化十分嚴重,我最便宜的交換機現在沒有任 何問題。給你一個參考報價,建議你購買一個8口的,以滿足擴充需求,一般的價格100元左右。接上交換機,所有電腦再接到交換機上就行了。餘下所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把各個機器的網線插入交換機的介面,將貓的網線插入uplink介面。然後設置路由功能,DHCP等, 就可以共享上網了。

看完以上的解說讀者應該對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有了一些了解,目前的使用主要還是以交換機、路由器的組合使用為主,具體的組合方式可根據具體的網路情況和需求來確定。
路由器是互聯網路中必不可少的網路設備之一,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㈩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器是連接網際網路中各區域網、廣域網的設備,它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後順序發送信號。

路由器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來完成。

路由器通常位於網路層

因而路由技術也是與網路層相關的一門技術, 路由器與早期的網橋相比有很多的變化和不同。 通常而言,網橋的局限性比較大,它只能夠連通數據鏈路層相同或者類似的網路,不能夠連接數據鏈路層之間有著較大差異的網路。

但是路由器卻不同,它打破了這個局限,能夠連接任意的兩種不同的網路,但是這兩種不同的網路之間要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使用相同的網路層協議,這樣才能夠被路由器連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路由器

閱讀全文

與路由器網路安全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移動網出現網路波動 瀏覽:795
網路監控無線路由 瀏覽:551
廣電網路信號滿 瀏覽:938
衛健委網路安全徵求意見 瀏覽:159
多個網路連接設置 瀏覽:391
有線網路出現信號不穩定 瀏覽:1000
網路如何構成一個系統 瀏覽:286
手機套餐降速後電腦無法使用網路 瀏覽:361
怎麼才算真正的網路工程師 瀏覽:739
百視通網路電視怎麼連接 瀏覽:341
揭陽移動網路安全宣傳周 瀏覽:474
電腦網路聯不起來怎麼回事 瀏覽:594
下載網路用詞什麼意思 瀏覽:690
保存了網路忘記了密碼怎麼辦 瀏覽:150
1PB網路流量需要多少M的寬頻 瀏覽:698
華為禁用無線網路 瀏覽:766
分路由器沒有無線網路 瀏覽:112
移動網路黑色機頂盒 瀏覽:147
網路廣告公司都是在哪裡找客戶 瀏覽:724
移動卡為什麼會無法訪問移動網路 瀏覽:2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