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軍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是什麼
我國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是以國家綜合實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想為指導,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建設與運用軍事力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而對戰爭准備和戰爭實施全面、全過程的運籌與指導。
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人民軍隊形成了一整套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貳』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在軍事需求牽引和科學技術推動下,軍事高科技獲得了迅速發展,一
系列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不斷涌現,誰擁有先進的軍事高科技,在進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斗爭中,誰就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和更大的主動權。軍事高科技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對付和消除影響國家安全所面臨的一系列軍事威脅,維護和保障國家安全和利益。「美國21世紀國家安全委員會」研究認為,在微電子器件、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微機電裝置、微製造及納米製造、量子計算機、新能源等基礎性軍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對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由於軍事高科技的發展能夠帶動國家經濟結構的變革,形成新的產業群,能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乃至綜合國力,極大地提高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
軍事高科技的最新發展也會給國家安全帶來新的威脅。現代軍事偵察技術特別是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地球上空有千餘顆各類偵察衛星和通信衛星,對世界各國進行著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全維的偵察和探測,國家軍事主權和邊界安全面臨無形侵襲的威脅。
軍事高科技的發展使國家安全在更大范圍內展開了對抗。由於軍事高科技在武器裝備上的運用,遠距離作戰能力不斷提高,美軍裝備的12管火箭炮射程達32公里,「長矛」導彈射程130公里,由潛艇發射的「三叉戟」彈道導彈射程達7400公里,B—2A戰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達8000公里,實施空中加油後可達世界任何地方,使得國家安全威脅已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大兵壓境,而必須面對防區外全縱深打擊,國家安全防禦和進攻范圍大大擴展。
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各國開始研製裝配在太空梭或太空站等太空飛行器上的激光武器,用以攻擊地面、天空或太空目標。隨著軍事高科技的發展,國家安全已不僅僅限於空中、地面和海上安全,而是遍及地面、地下,水面、水下,高、中、低空,太空和電磁等多維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爭奪制天權、制信息權為制高點,以獲得空間安全、信息安全為國家安全戰略重點,在陸海空天電領域全面獲得安全。
軍事高科技具有威懾對方、不戰而勝的威力,在國家安全對抗中能起到懾止作用。在冷戰期間,蘇聯之所以能夠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對抗40多年,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擁有先進的軍事技術和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隨著武器裝備高科技含量增加,其生產成本也越來越高,價格也越來越昂貴,一艘核潛艇價格為3.46億美元、一枚戰斧巡航導彈造價達50萬美元,打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雙方都難以承受。特別是在現代軍事高科技基礎上研製的環境武器、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人工智慧武器、信息武器、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等「新概念武器」,一旦投入戰場,其高破壞性和難控制性,使國家安全對抗雙方特別是擁有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雙方都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由原來注重以實戰維護國家安全轉向威懾與實戰並用,更加註重採用經濟手段、外交手段、雙邊或多邊和談、會談等手段,擴大安全合作成為各國調整和謀求國家安全的重要途徑。
當今世界局勢總體上趨於緩和,但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必須在大力增強綜合國力的前提下,抓好軍事高科技建設,走積極防禦、科技強軍之路,切實增強我國在高科技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大力推進國防現代化,才能確保我國國家安全。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馮奮強
1,軍隊有規定現役軍人不能隨便使用手機,如果用要經批准
2,軍方指定的幾款手機都去掉了上網、衛星定位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泄密
『肆』 由於科技發展和經濟帶來的全球化趨勢導致網路安全信息化安全網路安全隸屬於
有一科技發展和經濟帶來的全球化趨勢,導致網路安全,信息化,安全網路安全隸屬於國家職能安全信息管理。
『伍』 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而現代戰爭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數量。只有科技強軍才能構築起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才能起到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作用。
中考的回答就是這樣的.
『陸』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其對軍事的影響有哪些方面,側重軍事國防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動因的世界新軍事變革,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的戰爭形態和戰鬥力生成模式,推動著世界各國軍隊由鐵甲奔流的機械化向無網不勝的信息化疾進。) s; x; H5 q$ ~9 I$ o5 O
迄今為止,雖然沒有哪場戰爭可以稱為完全的信息化戰爭,沒有哪支軍隊可以稱為真正的信息化軍隊,但誰都不能否認,信息化將成為未來戰場的制勝之匙。戰爭的進程將始於信息、終於信息,戰爭的結局將成於信息、敗於信息。信息化戰爭的鼙鼓,正擂響在21世紀的星空。-
4 _# U/ g' w& R面對驚濤拍岸的信息化浪潮,**主席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了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我們科學認識信息化條件下軍隊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我軍建設的歷史性轉型指明了方向。
; D. p7 m& q0 f3 @ T/ T航道業已開辟,共識已然形成。軍委領導風塵僕僕、調查研究,指導部隊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生動實踐;高中級幹部走進院校、走進課堂,研究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理論和對策;專家學者深入部隊、深入基層,開展信息化建設專題宣講活動。一個學信息化、鑽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熱潮正在全軍興起。
/ k9 K. _ b2 I這是人民軍隊面向未來、面對挑戰的一次重要趕考,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一次重大變革!/ p8 ]6 F( v* I- o
一3 w) Y' L" G" Y* n/ m5 A
人類與信息化的際會,軍隊與信息化的結緣,絕不是人為的設計,而是歷史的必然8 k( ]) |# h& [
信息化是一次由「鋼鐵文明」向「比特文明」的艱難跋涉,是一個動態的、技術的、社會的進程。軍隊信息化,則是在軍隊各個領域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發展改造武器裝備,開發利用信息資源,聚合重組軍隊要素,提高體系作戰能力,推進軍隊變革發展的過程。% d8 S, W, N+ c, P
人類與信息化的際會,軍隊與信息化的結緣,絕不是人為的設計,而是歷史的必然。
& }$ D; O" j# w% ?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拉開了信息革命的大幕。此後每隔15年左右,世界便因計算模式的更新而發生一次變革:1965年前後出現了大型計算機,1980年前後普及了個人計算機,1995年前後發生了互聯網革命。進入20世紀後期,集成電路技術每18個月刷新一次,微處理速度每年提高近10倍,網路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目前正迅猛發展的信息柵格、雲計算、物聯網、移動寬頻、智慧地球等,不僅昭示著一個新15年周期的開啟,而且孕育著一場信息革命的風暴。, i$ I$ _1 ^( @1 @; Z( W7 C- h
更難想像的是,原本只是用於科學計算的計算機,居然會成為機械化戰爭的「掘墓者」、信息化戰爭的「催生婆」,並在微電子技術、精確制導技術等高新技術群的烘托下,經過半個世紀的大浪淘沙,在20世紀的余暉中導演出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戰爭大戲。
( Y7 E4 a6 i3 s. c+ u這是揭開信息化戰爭序幕的一頁:0 a7 m% r: F% J5 W: p
1991年海灣戰爭,當多國部隊復雜的作戰指令僅由一個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發出時——那一刻,信息如同「隱形的翅膀」,滲透穿梭於多維戰場空間,成為表達軍事意志、統籌軍事行動的「力量倍增器」,不僅改寫了戰場交戰的法則,而且改變了力量運用的規律。
; N; o1 g6 V( ^( M; Y7 W+ u這是戰爭史上令人扼腕的一幕:
2 {$ m, h/ e. f% z" `2 C1999年科索沃戰爭,當南聯盟空軍副司令親自駕機升空、但眨眼間就被北約空軍擊落時——那一刻,信息編織的「從感測器直達射手」的無縫鏈接體系,將機械化戰爭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擊得粉碎,使機械化體系結構的致命短板暴露無遺。5 h1 \4 u+ ?+ e+ T. [' y7 G( o
這是虛擬中蘊含真實的一天:
2 ?6 Y+ J/ ~2 v6 ?2003年某公司進行了一次模擬演習,當某國的計算機網路被對手植入的病毒、「邏輯炸彈」和「寄生蟲」爆發時,電話全部失靈,證券市場股票狂瀉,交通系統全部癱瘓,軍隊指揮機構網路資料庫被徹底破壞,戰地指揮官甚至不知道通過無線電接到的命令是真是假——那一刻,信息將人類對戰爭的認知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使「網路疆土」「網路安全」「網聚能力」成為國之大事、存亡之道。) m# y( J/ G! V$ \5 i5 T k
信息化這雙魔幻之手,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戰爭的經驗積累和認識理解,引導著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從機械化戰爭中脫胎換骨、破繭而出。* s* T) I2 Q- I* s6 V+ _
二+ p( \6 V( w- j) C0 P+ S
一直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人民軍隊,始終緊跟世界軍事變革潮流,堅定地以信息化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 Y8 J" M# l5 i7 \: R( ~3 }8 c. O, I坐觀風雲只能欣賞別人的精彩,瞻前顧後必將喪失發展的良機。一直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人民軍隊,始終緊跟世界軍事變革潮流,堅定地以信息化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8 \+ ]. \4 ]; i6 d. Z+ Z; k. i20世紀70年代末,我軍以指揮自動化建設為突破口,開啟了信息化的破冰之旅。改革開放之初,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走有中國特色精兵之路。1978年,為改變指揮手段落後的狀況,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啟動了我軍指揮自動化建設。當時,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們搞指揮系統現代化,從自己落後的方面去看看人家的,找一找差距,很有必要。打起仗來和過去一樣光靠電話行嗎?要逐步實現指揮系統的現代化,總不要拖得太久吧!」 80年代末,我軍指揮信息網路、資料庫和指揮所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初具規模。
7 i# O4 Y2 ^6 Y* F# A8 u' a/ r20世紀90年代初,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確立,進一步指明了信息化建設的航向。**同志敏銳洞察世界軍事變革發展趨勢,主持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要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1993年,軍委作出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施科技強軍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1995年,全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委員會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對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的組織領導,啟動了一批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武器裝備建設項目和軍民合建重點工程。20世紀90年代末,我軍的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和其他作戰信息保障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l; g. c( {- {, [, J' E5 S
進入21世紀,我軍建設戰略目標的提出,使信息化建設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呈現全面發展的態勢,胡主席明確指出,要推動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主導的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軍隊形態轉型,強調要把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根本著力點。軍委確立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提出走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之後,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管理機構,開展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步伐,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不斷向深層次發展。
0 k* ?2 T- E. |# B! p3 f% ~: _, p實踐證明,黨中央、中央軍委把握發展大勢的前瞻眼光、戰略膽識和正確決策,是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根本保證。只有深刻領會和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意圖,信息化建設才能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Y; A( m. ^! F4 m3 S
三, ^* R5 Z- `! e. t: ~
我軍信息化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成效顯著
0 p# @3 V* t3 q: d+ B- V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T8 ]+ F$ l% k! I% N2 Y30多年櫛風沐雨,30多年篳路藍縷,我軍信息化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U0 e' K% F2 t L p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國防通信光纖總里程大幅增長,以光纖通信為主,以衛星、短波通信為輔的新一代信息傳輸網路已經建成。$ T5 I& l: {0 H2 n5 _
——偵察情報、指揮控制和戰場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後勤和裝備保障業務信息系統得到推廣應用。$ q% ]* I- q' `( f4 j
——信息化建設的戰略籌劃和領導管理得到加強,法規標准和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群體逐步擴大。% [9 ~& s8 b. p' N
30多年的實踐波瀾壯闊,30多年的探索充滿艱辛,30多年的經驗彌足珍貴——. H4 N" V) L! Z" x; Y J
只有把握世界軍事變革大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找准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方位,不斷增強技術儲備的超前意識、技術發展的優先意識和技術競爭的機遇意識,才能搶占技術制高點;9 K" l7 G4 w+ K' o+ l! l7 m& c' A
只有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深刻理解、努力滿足軍事斗爭需求,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才能增強信息化建設的自覺性、針對性和實用性;2 P* h+ g5 G, w8 w
只有加強集中領導,堅持統籌兼顧,採取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才能使信息化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 Z, j( M+ E% Z( Q/ l0 J6 ?只有堅持寓軍於民,把軍隊信息化建設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體系,共建基礎設施,共用技術成果,共享信息資源,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效益較高的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 c; B* a& V! J* `' g
四+ R( R2 m6 c1 Q) f1 f; B6 h" O
每一次軍事變革的發生,都意味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每一次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都意味著軍隊建設的飛躍
V- P* Y( ~* m, B5 f人類以什麼方式生產,就以什麼方式打仗;用什麼技術製造工具,就用什麼技術製造武器。2 R, `3 |2 D% S- v4 C2 }- C
每一種先進技術的誕生,都意味著一場軍事變革的開始。從冷兵器、熱兵器、熱核兵器到當下的信息化武器,都詮釋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發展規律。直面信息化戰爭的挑戰,世界軍事大國無不在加緊創新技術的同時,著力重塑聯合文化、作戰理論和社會心理,用軟硬兩手指導和推動軍事能力建設從應對危機向塑造未來轉變,從基於威脅向基於能力轉變,從關注過程向關注效果轉變。「用未來牽引現實」「靠思想引領發展」「依目標設計當下」,用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標尺掃除一切陳規陋習,可謂逐浪趕潮、隨風起舞。-
6 e; S) v. j0 ?5 X( V. X每一次軍事變革的發生,都意味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從冷兵器時代孔武角力的捉對廝殺到信息化戰場「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人類歷史上先後產生了體力主導式、能量主導式以及信息主導式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如果說在冷兵器、熱兵器及熱核兵器時代,物理能、化學能是主導因素,那麼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將超越一切,成為戰鬥力生成的「發動機」和「倍增器」。' H! c5 v* O* U$ q) {' K9 ^2 P
每一次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都意味著軍隊建設的飛躍。軍隊的發展目標,必須契合未來的戰鬥力生成模式;未來的戰鬥力生成模式,必定牽引軍隊的前進方向。面對方興未艾的新軍事變革,面對輪廓初現的信息化戰爭,任何一支軍隊,都不能偏離信息化去設定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目標,都不能游離信息化去確定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方向。哪支軍隊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起點高、速度快、質量好,哪支軍隊就能在未來戰場上贏得主動,更好地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
+ ~7 X1 b& ]7 @' s' W$ S五
! i0 Y7 _$ [* O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印,而應該清晰地標定自己的路徑,在「世界型」中創造「中國式」
5 e" B; ]7 R/ `& b3 W「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名言,也可以用來描繪當下的世界。8 j, Z/ l4 L2 v! u9 \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正醞釀著大裂變、大跨越、大轉型。信息技術的基礎理念、重要機理孕育著重大突破和質的飛躍,未來的世界戰略格局可能因掌握先進技術格局的改變而發生改變。信息技術先發國家早已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正持續通過信息融合重塑戰爭機器的體系結構力,以武器裝備的代差達成戰場上的非對稱優勢,並藉助這種優勢達成信息威懾,以便牢牢掌握戰略博弈的主動權。信息化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落後者的頭上;時代差如一個可怕的「魔咒」,壓在追趕者的心上。
, V4 Z1 P, i' `* d" _- S5 C# G! F中國軍隊又一次站在了必須做出抉擇的十字路口。歷史和現實啟迪我們:錯過這一二十年,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只有順應潮流,積極應變,大膽改革,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說,中華民族曾經錯失了幾次歷史性的機遇,那麼這次再也不容有任何閃失。如果說,命運不是宿命,那麼這次我們必須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
. ^& z0 P7 H5 L0 d' e& q. ^面向未來,我們不能盲目地追隨別人的腳印,而應該清晰地標定自己的路徑,在「世界型」中創造「中國式」。7 W o/ B( o% G& X! W
認清歷史方位才能把握發展方向,自我定位準確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我軍機械化尚未完成,而信息化又刻不容緩,軍兵種部隊的信息化建設發展還不平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核心關鍵技術急需突破,聯合作戰體系建設亟待加強。尤其不容忽視的是,我軍信息化建設是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我們在急行,別人也在前進。「我們隨時可能被進一步拉大差距,隨時可能被歷史潮流所拋棄」,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推進信息化建設既不能落後時代,又不能脫離實際;既不能照搬照套外軍模式,又不能盲目排斥外軍經驗,必須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遵循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發展共同規律的同時,努力探索符合國情軍情的特殊規律。0 Q% q3 F( a! V' `
胡主席深刻指出:我軍信息化建設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對軍隊信息化建設歷史方位的戰略判斷,也是加速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偉大號召。我們要按照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目標的要求,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努力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信息化水平高、體系作戰能力強,能夠應付任何突發事件和在各種軍事行動中占據主動的信息化軍隊。
& K: F2 W3 a7 y% _2 U* w 六
# Y- I3 K( r; c: C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過程,就是人民軍隊實現歷史性轉型的過程
4 p$ `; K3 A5 Q! R c3 R8 Z) h, Z當偉大時代賦予人們偉大使命時,只有那些既勇於擔當又掌握方法的人,才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 P8 O5 q4 i5 ]8 v: d$ O以提高信息化水平為發展方向、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其實質是充分發揮信息能力在戰鬥力生成中的主導作用,使信息化成為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逐步構建我軍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體系。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過程,就是人民軍隊實現歷史性轉型的過程。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成敗。-
5 ?+ o. j; O7 x) y- F# _科學統籌是重要保證。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貫穿於軍事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枝動而百葉搖。只有改變過去那種各業務部門、各軍兵種、各部隊根據自己對信息化的理解分頭開發、分散建設的狀況,克服過去那種系統「煙囪林立」、體制「僵而不活」、投入「撒胡椒面」的現象,才能加速發展、快速發展。要堅持「有所趕有所不趕,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原則,堅持「局部超越帶動全面趕超」的發展理念,避開別人走過的彎路,不交自己交過的學費;建立信息化綜合管理部門,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科學順暢的工作運行機制,防止盲目上馬、亂鋪攤子,防止出現新的「信息煙囪」和「信息孤島」。1 f, K6 t' C6 ^
更新觀念是基本前提。當今時代正在發生的軍事變革,比歷史上任何一次軍事變革都要深刻得多、復雜得多,而機械化戰爭留給我們的觀念、習慣和思維定勢卻又太深太牢。過時的觀念如同一道霧障,使部分同志吹的是變革的號角,邁的卻是徘徊的腳步;身子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腦子卻還停留在機械化時代。歷史一再證明:先進的觀念是軍事實踐的靈魂,沒有思想的革命,技術的革命必定功敗垂成。歷史的昭示、現實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沖破機械化厚厚的繭和重重的殼,勇敢地從那些曾經帶給我們榮耀、但已經被證明落伍的觀念和思維中解放出來,確立與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相適應的新觀念和新思維。) n; g* u2 q, V. A& x
人才先行是根本之策。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大量應用於軍事領域,人的因素在戰鬥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未來信息化戰場上,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信息素養的人才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信息化人才培養戰略工程,科學構建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院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完善的軍事信息學科專業體系,打牢我軍信息人才培養的基礎;組織信息化條件下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演習,全面提高指揮技術人才的信息化水平,為形成體系作戰能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1 s" V F. ]9 _ w, p/ ~
自主創新是永恆動力。核心技術買不來,即使買來了也存在安全隱患;單純的技術模仿走不遠,最多隻能帶來短期的效益而不是超越的能力;單靠引進行不通,依賴於人必然受制於人。只有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我軍信息化建設才能降低風險,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要以國家創新體系為基本依託,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發揮後發優勢,把信息化建設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學人而不受制於人」的思路,走出一條以自主創新為主的軍隊信息化建設道路。
8 t0 N" @! H& O' B. R1 ?* R. x軍民融合是必由之路。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實現富國與強軍有機統一的戰略要求,也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信息技術具有軍民通用性,信息基礎設施具有軍民共用性,特別是當前國家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不僅具備了相當的規模,而且在整體上優於軍隊的發展水平。要做到政策法規上融合、建設規劃上融合、重大項目上融合、人才培養上融合、資源共享上融合,從而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起點,加快發展進程。
& Q" J! a {: ~& ~! F7 d七3 K& |8 E- Q/ B( q6 X' y
廣大官兵既是軍事變革的主體,又是實現變革的主力;既是信息化戰爭的主角,又是信息化建設的主人
& S( {1 o- \3 `# B一流的軍隊主動變,二流的軍隊跟著變,三流的軍隊懼怕變。9 t( n4 \8 R& r( L
早在1985年,剛被任命為國防科技委員會主任的聶榮臻元帥就充滿激情地說:「前進,並且要趕上和超過我們的對手,這就是中國人民的唯一的出路,否則,我們就將永遠被人家欺負。」在驚濤裂岸的信息化大潮中,如果今天我們不能主動求變,那麼明天就可能被動挨打;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創造未來,那麼明天就可能重復過去。
1 e! s+ K) [+ P* q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預言:在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中,一些窮國有可能超越西方傳統的發展模式而與富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並斷言,「在信息技術方面,落後者只要花費領先者十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追上去」。我們堅信,不甘落後的中國軍隊一定能跨越機械化乃至信息化建設的某些發展階段,搶時間、爭速度,邁向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h) O% l( E: M4 N
軍事變革沒有旁觀席,信息化建設沒有局外人。廣大官兵既是軍事變革的主體,又是實現變革的主力;既是信息化戰爭的主角,又是信息化建設的主人。只要我們堅持以「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為己任,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自覺把個人追求同建設信息化軍隊聯系起來,把本職工作同打贏信息化戰爭結合起來,想信息化、鑽信息化、干信息化,就一定能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
8 ]" R, L0 l9 ?' S! s% U4 X「歷久遠而不衰,臨絕地而再造,逢機遇而勃發」。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生動寫照,也是我軍優良傳統的鮮明體現。正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人民軍隊,已把目光投向新軍事變革的下一個潮頭!
- m7 t3 I1 x1 o
『柒』 戰爭中,信息技術的重要影響及發展趨勢
一、影響:現代信息技術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信息化戰爭的演變和快速推進,這已被信息化戰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史所證明。
二、發展趨勢:
1、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各國將竟相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竭力保持本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
2、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
3、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
(7)科技強軍與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的方法
偵察與反偵察
電子戰是信息化戰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敵對雙方所進行的電磁斗爭。它主要有三種方法: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所有這一切,都是以電磁波為「武器」,所打擊的目標不是敵方的有生力量,而是敵方的通信、雷達以及計算機網路等電子設備。
其目的是使敵方的通信中斷、雷達迷盲、兵器失控、指揮癱瘓。電子偵察是用裝載精密電子設備的偵察衛星群、偵察飛機和進攻性武器中的偵察裝置來探明敵方電子系統的情況,搜集軍事情報。例如,,當對方發射導彈時,偵察衛星中的紅外線探測器便能迅速探測到導彈的行蹤。
這一信息立即被送到地面雷達網,指使雷達網對導彈進行跟蹤,同時將有關信息送往指揮中心的計算機;計算機很快便分析出導彈的飛行方向,並指揮己方的導彈予以攔截。
干擾與反干擾
電子干擾就是通過電子手段來擾亂敵方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這里所說的電子手段是指有意識地發射或反射某種電磁波,使對方的電子設備產生「錯覺」或無法正常工作。根據干擾對象的不同,電子干擾可分為通信干擾、雷達干擾、制導武器干擾和指揮系統干擾等。
有干擾,必有反干擾。反干擾的目的是盡一切努力削弱以至消除敵方干擾給己方帶來的不利影響。其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現代戰爭中,干擾與反干擾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不相讓。
摧毀與反摧毀
「摧毀」是一種硬殺傷手段。它是在電子偵察的配合下,通過電子摧毀或力摧毀手段,使敵方重要的電子設備或系統永久失效或徹底破壞。
在這方面,除了使用爆炸性武器外,還大量使用電磁能武器(如高能激光器、微波武器)和電子計算機病毒等。「反摧毀」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就通信而言,常常是同時運用多種通信手段,實現多徑傳輸,使得一個系統受到破壞時,能有其他系統可以代替或迂迴。
有人認為,在21世紀,類似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突然襲擊,很可能會以信息戰的方式重演。它所襲擊的對象不是飛機、大炮和核武器,而是敵方的計算機系統;不只是軍用系統,還包括更為廣泛的民用系統。所採用的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隱碼、數據破壞程序等。
其目的是阻塞以至摧毀敵方的計算機網路,使其指揮失靈、交通混亂、電力中斷、金融癱瘓。
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情報部門就曾暗中用裝有固化病毒的晶元,置換了伊拉克從法國進口的防空系統電腦列印機的相關部件,然後用遙控的方法激活病毒,其竄入電腦主機,最後造成伊方防空系統的癱瘓。
英國《時代》周刊聲稱,美國不久將能使用鍵盤、滑鼠器和計算機病毒,不放一槍一炮地對敵方的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發動迅速、寂靜、廣泛和毀滅性的打擊。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未來的戰爭沒有前方與後方之分,凡網路系統所及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戰場。
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保持通信機密至關重要。因此交戰雙方往往還要在通信保密措施上決雌雄、見高低。對語音模擬信號進行數字化處理,然後再改變發信順序,是經常採用的一種加密措施。為了防止對方破譯,不僅密碼需要經常變換,在加密方法上也是越來越奧妙了。
『捌』 分別舉兩個例子說明網路安全與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和軍事的聯系
1.銀行
2.交通
『玖』 分別舉例說明網路安全與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和軍事的聯系。
Scan Daily EXpress]報道:2003年3月19日,美國陸軍網站受到攻擊並有情報丟失的消息是個誤報。現在已經確定受攻擊的是美國國防部的網站。
除此之外,美國國家安全保障局的網站也有外部侵入,並可能有內部情報泄漏,已經確定是黑客所為,但泄漏的情報中並沒有重要的內容。另外還有幾個與攻擊伊拉克有關的軍事機關網站頁面也被修改。
Scan Daily EXpress還說,自3月20日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以來黑客入侵網站事件激增。黑客組織USG(UNIX Security Guards)篡改美國和英國的網站事件已經超過400起。現在1分鍾就會有3~4起篡改發生,3月20日至21日10點整,篡改網站已經發生了500起以上,突破1000起大關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過去也發生國黑客組織入侵篡改事件發生,但這次數量和速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USG目前正在攻擊的目標網站的IP地址集中在209.123.62.2,這個IP地址是美國Net Access Corporation ISP事業、數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