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網路成癮
病態網路使用。
『貳』 屬於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仍念念不忘上網之事;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一上網,種種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奮;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事業;因上網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下網後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標準的4條或4條以上,就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心理學家布瑞德提出的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是:
以下表現必須出現:一心想著上網,包括回想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未能成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憂郁或易發脾氣;上網的時間比計劃的要長。
同時至少有以下表現中的1條: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對家人、好友、治療者或其他人說謊,隱瞞上網的程度;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叄』 判斷一個人上網是否成癮的標準是什麼
《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的最偉大成就是確定了網路成癮的「6小時」標准。陶然介紹,6小時是一個關鍵點,就是說一個人使用網路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或者不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平均每天連續使用網路時間達到或者超過6小時,且此症狀已經達到或超過3個月,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6小時」是不可逾越的節點,就像非典時期人們說的「38攝氏度」,是判斷病情的一個最重要最明顯的標志。
此前,各國對網癮患者持續上網的時間沒有統一的說法,認為是4個小時或5個小時的居多。陶然說,「我們用了4年的時間,對3000名網癮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時間標准為9.3±3.2小時,最終取其下限及其整數,定為6小時。」陶然說,這個時間恰巧和美國專家同天公布的研究數字不謀而合。任何人都可以按這個標准進行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但如果為了工作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
有了6小時標准,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陶然舉例說,暑假裡一些孩子連續上了兩個月的網,但是開學之後他能夠把心收回來、走了出來,這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有些孩子暑假結束後仍然走不出來,整個狀態一直持續超過3個月,就有可能是網路成癮。
其實也不能說是上癮 只能說是一種習慣,自己培養而成的
『肆』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網癮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換了網癮綜合症呢?比照一下標准,便可自我診斷。
1) 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或神不守舍,而一旦上網便精神抖擻,百「病」全消。
2) 上網時表現得神思敏捷,口若懸河,並感到格外開心,一旦離開網路便語言遲鈍,情緒低落,悵然若失。
3) 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失控,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4) 無法控制去上網的沖動。
5) 每看到一個新網址就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齊。
6) 只要長時間不上網操作就手癢難耐。有時剛剛離網就有又想上網的沖動。有時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網這種慾望。甚至夜間趁小便的空也想打開電腦。
7) 不能上網時便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8) 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打鍵盤的動作,或身體有顫抖的現象。
9) 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際網路的程度。
10) 因迷戀網際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如果有以上標准中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且持續時間已達1年以上,那麼就表明你已經患上了IAD。
『伍』 怎麼判斷是否網癮
小心「網癮」
當電腦網路走進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一種類似煙癮的上網綜合征———「網癮」已經悄悄向網民走來。
最近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上網愛好者王某,嗜網成癮,陷入網上不可自拔,網癮發作時,全身打顫、痙攣、摔物品。家人以為吸食海洛因等所致,後經診斷,系電腦網癮。據了解,在我國,已發現許多類似病例,而在美日等發達國家,上網綜合征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認為,正視網癮這一高科技引發的弊病,普及科學知識,引導網民科學使用電腦,積極預防網癮,已成為很現實的問題。
如何判斷上網成癮呢?主要表現為,因擔心電子郵件是否送達而睡不著覺;一到電腦前就廢寢忘食;常上網發泄痛苦、焦慮等。以上症狀是上網綜合征的初期表現。更有甚者表現為上網時身體會顫抖,手指頭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再發展下去則會導致舌頭與兩頰僵硬甚至失去自製力,出現幻覺。專家建議,一旦出現網癮,必須立即與電腦階段性隔離。
網癮可怕,但可防患於未然。專家建議,一旦出現上網綜合征初期表現,必須立即與電腦分開,停止上網。防止網癮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嚴格控制上網時間,每天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宜。兒童青少年處於發育時期,更應嚴格節制。
--------------------------------------------------------------------------------------
網癮綜合症的自我療法
上網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網癮綜合症(簡稱IAD)。
據統計,全球兩億多網民中,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綜合症,占總人數的6%。進一步調查還發現,病人多集中在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這些人有充裕的時間痴迷電腦,因而是易感者。
網癮綜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游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家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專家發現,網癮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網癮綜合症呢?比照以下標准,便可自我診斷。
1、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或神不守舍,而一旦上網便精神抖擻,百「病」全消。
2、上網時表現得神思敏捷,口若懸河,並感到格外開心,一旦離開網路便語言遲鈍,情緒低落,悵然若失。
3、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失控,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4、無法控制去上網的沖動。
5、每看到一個新網址就會心跳加快或心率不齊。
6、只要長時間不上網操作就手癢難耐。有時剛剛離網就有又想上網的沖動。有時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網這種慾望。甚至夜間趁小便的空也想打開電腦。
7、不能上網時便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8、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擊鍵盤的動作,或身體有顫抖的現象。
9、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際網路的程度。
10、因迷戀網際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如果有以上標准中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且持續時間已經達1年以上,那麼就表明你已經患上了IAD。
網癮絡綜合症完全是人為的,只要加強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發生。
1、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注意操作姿勢。熒光屏應在與雙眼水平或稍下位置,與眼睛的距離應在60厘米左右。敲擊鍵盤的前臂呈90度。光線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擊鍵盤的頻率不宜過快。
3、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散步、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4、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蘿卜、薺菜、芥菜、苦瓜、動物肝臟、豆芽、瘦肉等含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5、出現早期症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6、一旦出現IAD,不要緊張,要盡早到醫院診治,必要時可安排心理治療。
『陸』 上網成癮的標準是什麼
以下是國家發布的網癮的判斷標准 1.上網已經占據了人的身心。
2.只有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的 時間比預定時間長。
3.無法控制上網的沖動。
4.每當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5.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惟一辦法。
6.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路的程度。
7.因為迷戀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在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和精力時有所後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9.因為長時間迷戀網路導致睡眠節律紊亂(如晝夜顛倒)、倦怠、顫抖、視力減退、頭痛、頭暈、食慾不振等軀體症狀。
如果有上述4項或4項以上表現,同時每日上網時間大於4小時,一周上網時間大於5天,已持續一年以上,並且伴有精神症狀、軀體症狀,那就表明已患上了「網路成癮綜合征」。
『柒』 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具體內容是什麼
如何判斷已經網路成癮?據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准,其中有兩個診斷標准比較常用:
心理學家楊提出診斷網路成癮的10條標准: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仍念念不忘上網之事;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一上網,種種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奮;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事業;因上網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下網後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標準的4條或4條以上,就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心理學家布瑞德提出的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是:
以下表現必須出現:一心想著上網,包括回想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未能成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憂郁或易發脾氣;上網的時間比計劃的要長。
同時至少有以下表現中的1條: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對家人、好友、治療者或其他人說謊,隱瞞上網的程度;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專家表示,網路成癮與精神醫學中的葯物依賴和病理性賭博等成癮性行為比較相似,因此其診斷標准也比較類似,這些診斷標准具體、明確,容易操作,可以作為自測或他人評定工具。
『捌』 網癮怎麼定義
不僅我,很多醫學界的研究人員也初步認為,「網癮」的確存在。
沒錯,關於「網癮」是否是一種疾病,以及其診斷標准,在國內外學術界一直都有爭議。主要分成兩派意見。
· 一派認為根本不存在「網癮」這種精神疾病,所謂的「網癮」青少年只是迫於現實太多的壓力,逃到網路中尋求安慰,簡單來說只是行為問題。
· 另一派則認為,的確存在這種精神疾病。因為從精神科的診斷標准來看,部分「網癮」青少年的確達到了精神科相關症狀的診斷標准。我個人就比較傾向於這一派。
圖為《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
那診斷標准到底是什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搜索陶然教授的學術論文。如果說得簡單一點,要診斷為網路成癮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首先,當事人的上網行為須出於非學習工作目的,而且這種行為令其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損,其對上網充滿渴求和沖動感(有心理依賴),並且在強制不能進行該行為的時候有明顯的戒斷反應(焦躁、煩躁、發脾氣,想盡辦法上網)。
一直以來,國內外都有很多關於網路成癮機制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fMRI)發現,真正患有網癮的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功能區發生的改變跟賭博成癮的患者的非常相似。這些研究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網癮是存在的。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表明,網癮可引起大腦神經細胞形態結構發生改變。(據《長江日報》)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網路成癮類似於賭博成癮,屬於行為成癮的范疇。目前國內外業界早就形成共識,行為成癮也是成癮疾病的一大類型,包括賭博,網路,購物,性方面的行為成癮等等。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網路成癮是潛意識層面存在的病理性條件反射。患者一心煩、無聊就想到上網,想到上網就有開心、興奮的感覺,並產生一種無法抑制的沖動。如果家長阻止,容易引發雙方的激烈沖突。患者其實清楚這樣的行為是有害的,會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學習、社交,但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沖動。
需要特別說明,我(v交流x:herihui2015)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但絕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醫學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疇非常廣,包括吸煙上癮,還包括抑鬱症,失眠症,焦慮症,多動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疇很狹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他們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
『玖』 網癮怎麼判定
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該標准將每天6小時且連續三個月視為網癮。2009年8月有媒體報道中國2010年將推出新的標准,初步定為每周40小時,但該標准遭到IT工作者的質疑。而且該標准遭到中國衛生部的否定,認為報道不實。
網癮綜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游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家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