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防範網路交友風險
您好,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社交軟體等網路商務和聊天交友等活動的日漸興起,在人們沉醉於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網路詐騙也以一種新的犯罪形式出現。那麼,女性該如何預防網路交友陷阱呢?接下l來講講這方面的女性社交安全小知識。一、犯罪分子利用虛假身份做掩護,有心實施犯罪。由於網路交友簡單方便,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用假名登記,實施犯罪後又不易被發現。許多犯罪分子充分利用網路交友這一平台的不足,利用女性追求刺激、浪漫和好奇的心理,通過網上聊天等形式,甜言蜜語勾引異性,對受害人進行欺騙引誘,在取得對方的好感和信任後,乘機提出約會見面,一旦對方輕易赴約見面,然後就露出醜惡面目,實施詐騙、盜竊、性侵害等違法犯罪行為。
從公安機關以往處理的案件分析,女子與陌生男網友見面極易遭到性侵犯,男性與陌生女網友見面後又極易被對方下葯麻醉等而實施搶劫、敲詐。據公安部信息網路中心安全監察局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計算機網路犯罪案件佔有很大比重。
二、過度沉迷網路中的「虛幻情感」。一部分人上網交友是因為感情生活寂寞或是因為無聊而上網尋求刺激。男性在網上極力表現自己如何成功、優秀而感情往往出現空白,女性則極力表現自己溫柔、可愛的一面,雙方在網上「熱戀」,甚至彼此間難分難舍,至死不休。但現實中見面甚至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雙方缺點逐漸顯露出來,失去在網上相處時的激情,進而失去耐心,若一方要求退出或提出過分要求而對方不答應,感情糾葛進一步激化,往往發展為暴力侵害等刑事犯罪。
三、一些女性對日益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了解不夠,對網路上的險惡狀況認識不足,對「虛擬社會」可能產生的真實傷害缺乏戒備,對「網路熟人」——真實的陌生人盲目信任;自我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比較薄弱
網路交友詐騙花招一、花籃詐騙
與網友聯系之後便著急與對方確立一種關系,騙取對方的信任;待到取得對方的信任後,就會以公司開業、店面開張為由,要求對方獻花籃(或類似物品),給賬號讓對方匯款。
詐騙特點:
1、花籃托以30-50歲之間聲稱事業有成男性為主,或是稱自己情感波折望尋求可靠終身伴侶的女性;
2、借婚戀交友的名義頻繁聯系,急於與對方建立初步關系;
3、使用各種親昵的方式騙取對方的初步信任;
4、尋找各種理由拒不見面;
5、可能找來所謂的「親屬」使對方對其繼續信任,甚至稟明婚事藉由「父母」打來電話確定更深一步關系;
6、得到信任後,就會以公司開業、店面開張或當地風俗為由,要求獻數量多且價格昂貴的花籃、牌匾或其它禮物,只給個賬號要求匯款。
Ⅱ 一個現代人,如果遠離了網路社交會怎樣
會漸漸的學會自主自立,不在依賴網路,你可以通過和身邊的人溝通來和身邊的人交往,這樣你才能夠遠離網路而不會缺少和別人溝通的機會
Ⅲ 沉迷於網路社交網路世界怎麼辦
少玩游戲,甚至不不玩游戲。
玩游戲是最容易讓人沉迷於網路的。特別是那種組隊或者升級的網路游戲,讓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想要不沉迷於網路,我們最好不要去接觸它們,特別是自製力比較差的人。
不去網吧、網咖上網。
在網吧、網咖這種娛樂場所,玩游戲是司空見慣的。想要不被其影響,我們最好不去這種地方。就算你只是想去查閱資料或者消磨時間,你都會被其場所的氛圍所影響。
在家裡上網也要控制時間。
平時在家裡上網學習的時候,也要控制好時間,不能毫無節制的去上網,更不能通宵達旦了。我們可以規定好一天上網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等。
網上交友要謹慎。
網上交的朋友,很多都不是真實的。有些人自稱是女的,但是實際上可能是以為男士。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輕易的去見不熟悉不了解的網友,尤其是女孩,一定要懂得現實和網路世界的區別。
不要瀏覽不良信息,更不能傳播。
我們上網可以查閱資料,可以聽歌看電影,可以跟網友聊天,但不要瀏覽一些不良信息,這會消磨我們的意志力。傳播不良的網路信息,很可能導致違法犯罪的嚴重後果。
注意保護個人的隱私信息。
俗話說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雖然我們不會去侵害他人的權益,但也不代表別人不會侵害我們的利益。上網的時候,個人的真實信息都是需要保密的。
Ⅳ 怎麼把現實社交與網路社交隔離
想要斷舍離,先從社交網路開始
雜志在最新的一期雜志中選出了2016年的年度漢字:刷。該雜志解釋道:2016年的年度節奏,是刷刷刷。這個結果,智小培相信所有人都不意外。
在這個人人都是「低頭族」的時代,刷刷刷是一種全民運動,這一年,對於個人來講,如果提到刷,人們能最快想到的「賓語」是手機,每個人都在刷,無時無刻。
就在這「刷刷刷」之間,我們的生活,變得急促而迷茫。
文|若杉
職場人刷郵箱、刷工作群,看看客戶的回復郵件有沒有收到,老闆的新指示有沒有漏讀;家庭主婦刷朋友圈,除了曬娃、曬悠閑,也順便看看,生活的另一面,有沒有自己錯過的精彩;連年幼的孩子們也在刷,看看老師有沒有布置新的作業,同學是否推薦了新的游戲……
手機儼然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幾乎代替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底層的「生理需求」,成為了新的底層需求。
這停不下來的「刷刷刷」的姿態,在滿足了人們極速獲取信息需求的同時,也愈發刷出了焦慮,刷出了迷茫。
01
你是如何在「刷刷刷」間,變得焦慮的?
移動互聯網的美妙之處在於,將整個世界,用一個小小屏幕呈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以往要費力跑幾個書店才能買到的好書,分分鍾可以下載於手機屏幕;以往需要等到明天通過報紙才能讀到的新聞,在分秒間通過微信、微博傳給了每個人;以往數年都見不到的小學同學、初中同學,在瞬間通過微信,重新續上了彼此的鏈接。
我們彷彿無所不能,信息也好、社交也罷,都通過一個簡單的「刷」的動作得以實現,卻也在這種簡單與便捷中焦慮不斷升級。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期望)與自我現實之間的不一致最終將引發焦慮。當所有的信息以一種平面且極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難免有一種虛妄的全能感產生:我可以讀更多的書,知道更多的事兒,掙更多的錢。
可是,那個「更多」究竟是多少?知識是學不完的,書是看不完的,錢也是賺不完的。誤以為自己全能,可以扛下所有事,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當能力與現實間有了不可逾越的差距,焦慮,便是註定的結果。
前方總有目標,成績沒有終點,怎會不焦慮?
這樣的時刻,若能在自我期望與自我現實中找到些許平衡,知道自己能力有幾分,又究竟想要做到幾分,焦慮才有了解決的出口。
02
越「刷」越迷茫?
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中說:「隱性的焦慮就是人們不斷的強迫自己分散注意力,逃避無聊,避免孤獨,直到「困擾」本身成為問題。」
這句話,幾乎精準的描述了我們刷微信的心理動機。「刷刷刷」不會解決焦慮,反而越刷越焦慮,越刷越迷茫。
你剛剛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想要大刀闊斧一番,一刷朋友圈,發現別人早已月薪十萬,在金錢與職業規劃之間搖擺,你迷茫了。
你剛剛下定決心做個全職媽媽,陪伴孩子成長,卻見閨蜜一身職業套裝,妝容精緻的模樣閃著耀眼的光,家庭與事業之間做選擇,你迷茫了。
你剛剛下定決心走一條渴望已久的路,朋友圈裡一篇文章「年輕人,你憑什麼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讓你猶豫了,在理想與現實間,你迷茫了。
倒是那些不刷朋友圈,堅持一個「小目標」的人們,活得安心許多。
有一次,幾個朋友見面,個個頂著黑眼圈,抱怨每天睡前跟「中毒」似得必須刷刷手機,上上淘寶,然後就停不下來的時候,一個朋友驚訝的說:「我說夢話都快變成英語了,你們還有時間刷手機?」這位朋友,剛剛跳槽到外企,英語是硬傷,於是,最近開始了瘋狂的密集追擊,「刷刷刷」的日子,於她而言,太過奢侈。
當一個人的生活中充斥著清晰地目標和對未來的期許的時候,不會忍心在「刷刷刷」中消磨時光。
03
如何停止「刷刷刷」?
「刷刷刷」的生活,結果太多,過程太少,焦慮太多,從容太少,有幾個建議,幫你停止這樣的日子,不妨一試。
1、每天確定幾個固定的時間,統一回微信。可以是早、中、晚開始工作前各一個時間段,既不會耽誤急事,也不必時時看微信,生怕錯過了什麼。
2、增加「真實社交」。當有好友暢聊、或是依伴在愛人身邊的時候,刷微信的時間自然少了。如果沒有這樣的親密關系,不妨試著主動約朋友喝杯咖啡,打一場球,既能停止「刷刷刷」,還能在酣暢淋漓間,感受一份真實。
3、培養一兩種自己的興趣愛好。男生看球、女生逛街時玩微信的時間自然減少,所以,控制「微信成癮」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更有趣兒的事兒。
4、善用培養專注力的APP。有一些APP,比如「番茄鍾」、「潮汐」等,可以設置時間段,清晰的記錄專注工作的時間,並且在這段時間內,手機上的其它APP自動關閉。如果有意剋制「刷刷刷」,不妨嘗試用這些APP做輔助。
5、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小目標。哪怕是每天多讀幾頁書,少坐一站地鐵,或者只是早起給自己做一頓美妙的早餐,想做的事情多了,在「刷刷刷「中消磨的時光自然就少了。
6、關機斷網。如果以上方式都不行,建議採用終極解葯,偶爾的「切斷」不會讓你與世界隔離,反而能在清凈間看清自己,也是美事兒一件。尤其推薦晚睡強迫症寶寶。
「刷」是一種姿態,是一種在快節奏生活中獲得某種目標的方式,但「刷」因為太過快捷,目標太過單一,鮮有美感。所以,在低頭「刷刷刷」的時候,別忘了,抬頭間,還有許多的美需要你用心雕琢、悉心澆灌才能得到。
想要斷舍離,先放下手機,遠離社交網路吧。
Ⅳ 為什麼我們想要遠離社交軟體
以前,我一直在為那些重視數據的人感到羞恥。自從加入朋友圈、微博後,我評論了那些我不認識的人,根據他們的粉絲的數量,根據他們收集到的喜歡和轉發的多少來判斷受歡迎程度,並感覺到被一個有大量追隨者的人喜歡或轉發的喜悅。這些指標,我知道,基本上是不相關的。但什麼時候開始流行預測質量?然而,這些幾乎違背了我的意願,對我們的生活施加了壓力。其實社交軟體在無意中訓練用戶將數字視為貨幣,就像許多實驗老鼠渴望得到獎勵的小球一樣。
面對面交流是多久以前了呢?
所以,值得一問的是:如果這些數字消失了怎麼辦?那麼使用微博會有什麼感覺呢?中國的微博一定程度上也相當於國外的Twitter,這些問題最近促使伊利諾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新媒體的藝術家兼助理教授本傑明·格魯厄(Benjamin Grosser)創建了Twitter「Demetricator」,這是一個瀏覽器擴展,從平台上刪除了所有可見的指標。這是格羅斯曼對社交媒體體驗重新塑造的最新嘗試。
2012年,他開發了一個類似的工具——部分政治聲明,部分是Facebook的藝術項目。它刪除了用戶屏幕上的每一個統計數據;他們不能再看到任何帖子的數量,包括他們自己的,收到的,或者其他用戶的朋友的數量。格羅斯爾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使用經歷的反應中,建立了這一第一種行為。
2014年,他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時表示:「有時候,我更關注數字,而不是內容本身。」其他人似乎也同樣關注這種思維習慣。在該擴展推出後的6年裡,它已經被下載了數萬次。
Twitter可能比Facebook更能依靠用戶的「痴迷」或「不」。在過去的幾個星期里,我參加了格勞斯的新「Demetricator」的beta測試,該測試版目前正在向公眾發布。我發現它極大地改變了我在Twitter上的經歷,無論是可預測的還是令人驚訝的。
為了測試Twitter的Demetricator,我開始啟動它,將它掛在我的地址欄上,問我是否想要「隱藏度量」。從「不」到「是」的切換就像在機械房間里扔一個老式的主動力桿。我看到一個空白出現在我的名字下面,作為三個關鍵指標——「Tweets」、「Following」、「追隨者」——消失了。我感到一種詭異的平靜:我那微不足道的追隨者不再嘲笑我了。沒有必要擔心增加。下面的每條推文都是「回復」、「轉發」和「喜歡」的圖標。如果這條推文至少收到了其中一個,那麼這個數字就會出現一個很小的點。
或許我們的社交軟體也需要這樣一個掛件,讓我們單純的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盲目在意所謂的數字。
Ⅵ 長期遠離社交網路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生活還是那樣。但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可能變了。因為遠離人群的時候,你才能看清人。遠離了廬山,你就看清了廬山。因為你是局外人,看得清。我長期遠離網路之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影響,感覺自己更加清凈了而已。
Ⅶ 如何戒掉社交網路
一、除了工作和學習的社交、其他的統統刪除軟體和不進入,
二、用閑下來的時間做好安排學習或工作
三、有時間多和自己業務和工作中的優秀人士交流探討。從而提高自己的價值觀和工作能力,實現自我最大價值。
總之、遠離八卦、做好實實在在的自己。
Ⅷ 我們是否應該淡出甚至遠離社交網路
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一個人的孤獨程度與他上社交網路發狀態的頻率成正比"。我感覺我們離機器越近,離人就越遠。就連手機也換成只有打電話和發簡訊功能的。首先是覺得耽誤時間和學習,其次是發現不上好像也不缺什麼。我與真正的好朋友很少在qq上聊天,有手機聯系就夠。
Ⅸ 網上交友有弊端,我們要遠離網路。這個叛斷是對的還是錯的為什麼
錯的。是邏輯上的錯誤。網上交友只是網路的一部分。不帶表這個網路。是邏輯上的錯誤。如果說:網上交友有弊端,我們要盡量遠離網路交友。這就對了
Ⅹ 怎麼戒掉社交網路
有自己的工作理想和追求,也就不會在無聊的社交網路裡面沉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