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效應的例子
讓我們看一下傳真機的例子。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了傳真機的雛形。到50年代,傳真機的製造者們瞄準了一些市場機會,包括與機場連接起來的飛行服務站。這些站點使用傳真設備在彼此之間傳遞每小時的氣象報告。這對於商用飛行和飛行調度來說都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傳送一頁紙幾乎要花一小時的時間。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項技術都無法拓展到這個市場之外去。到20世紀70年代,一種被稱作「mojo的類似傳真機的裝置誕生了,它可以達到17分鍾/頁的速度。這使早期的傳真機製造者能夠抓住另外一個市場——那些需要駐外記者和其他「現場」記者發回最新報道的報紙。在最近的一部電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里,一位《滾石》雜志的記者被告知他需要去一家紐約報社使用那裡的「mojo」傳真機。當編輯說明發送一頁紙需要多長時間時,劇院的觀眾發出了嗤嗤的笑聲。毫無疑問,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mojo」的銷售者也會面臨同樣的尷尬境地。誰願意以這樣的速度,往芝加哥辦公室傳真一份多達455頁的合同呢?你夾著合同直接飛過去,速度都會比發傳真快。
1982年之後,傳真機突然就流行開來。為什麼呢?傳真機的速度已經得到相當大的提高,大概達到了三分鍾/頁。不久,傳真機製造公司就在傳送速度上展開了競爭,看誰的機器每分鍾傳送的頁數多。
傳真機的製造者在20世紀50年代學到了重要的一課,這也是傳真機在80年代獲得爆炸性增長的原因之一。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大量購買傳真機、營造內部網路的客戶身上,如飛行服務站或報社。這些速度更快的機器打開了企業、法律和醫療市場,因為所有這些行業都需要快速傳送大量文件。因此,傳真機的製造商集中精力向一些大公司成批銷售傳真機,這些公司擁有多個辦公地點,而且分散在各地。當時,個人客戶被忽略了。但是最為重要的競爭是建立一個隨時需要交換信息的客戶網路。當然,這些網路可以通過向一個中央采購中心銷售機器迅速建立起來。這就是銷售效率的問題。
傳真機製造商們還學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經驗:他們需要建立網路和網路之間的關系,一種傳真機應該能夠與其他所有品牌和型號的傳真機實現雙向接發。這就意味著傳真機的生產商一定要制定統一的行業標准,他們後來也的確這樣做了。一旦消費者和供應商認識到,雖然其他公司可能使用其他品牌或型號的傳真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與其通訊網路連接上,他們就開始購買傳真機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傳真機的需求也增加了。一個網路化的市場誕生了。
到1987年,美國大多數企業都用上了傳真機;而在1981年,幾乎沒有一家公司使用傳真機。這是第一個被後來的電腦製造商稱之為「垂直起飛」的例子。在這種現象中,一個網路迅速與其他網路連接起來,從而使市場需求迅速增加。
Ⅱ 什麼是網路效應啊
四、網路效應
信息產品存在著互聯的內在需要,因為人們生產和使用它們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這種需求的滿足程度與網路的規模密切相關。只有一名用戶的網路是毫無價值的。如果網路中只有少數用戶,他們不僅要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而且只能與數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經驗。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這種不利於規模經濟的情況將不斷得到改善,每名用戶承擔的成本將持續下降,同時信息和經驗交流的范圍得到擴大,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路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此時,網路的價值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情況,即某種產品對一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在經濟學中稱為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稱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可以分為「直接網路效應」和「間接網路效應」兩種。前者即上述的由互聯需求帶來的網路效應,而後者則與互補產品有關。例如,某個用戶購買的DVD對其他用戶的DVD機的價值沒有直接影響,然而擁有DVD機的人越多,娛樂業製造的DVD介質產品也會越多,結果所有用戶都將從中獲益。因此從經濟聯系的角度來看,該用戶購買的DVD機將給其他用戶帶來額外價值。與直接網路效應不同,間接網路效應是信息產業所特有的。當前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寬頻網路和在網路上提供的服務內容,以及3G能訊標准和為該標准設計的服務內容。在這兩個例子中,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取決於在其上面運行的程序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規模更大的基礎設施將吸引更多的企業來開發運行於其上的服務內容。當前寬頻網和新一代無線通訊標准發展速度都沒有人們預料得那麼快,其關鍵就在於要出現一個運行在上面有市場規模的基本應用偏好。視頻點播、互動式電視、移動商務等等都是候選方案,不過這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當某種產品的直接網路效應充分體現時,用戶可以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這種規模經濟被稱為買方規模經濟,它和前面所討論的賣方規模經濟相對應。在賣方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平均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加而降低,而在買方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平均收入(用戶獲得的價值)隨著規模的增加而增加。
網路效應(買方規模經濟)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正反饋。當某種具有網路效應的產品剛剛投入市場時,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由於要面對前述不利因素,所以用戶群必定很小。初期的用戶大多數是技術愛好者和高收入者等對價格不敏感的人。此時市場容量的增長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然而,隨著用戶數的增多,上述障礙將被逐步消滅,越來越多的人會從效益,利益示範中發現該產品是值得購買的。當用戶數量達到某個臨界容量後,該產品將正式進入大眾市場,開始超常發展階段,可見,能否在早期獲得更多用戶的支持,進入向上的正反饋,對於廠商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