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點任務包括
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點任務包括:
1.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封禁保護、自然修復的辦法,讓生態休養生息。要重點實施「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秦巴山區、祁連山脈、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南嶺山地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黔桂喀斯特地區等生態修復工程。
2.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要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增加生態空間,減少工業空間、農產品生產空間、農村建設空間,通過空間規劃的編制,全面劃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將開發空間的控制落地上圖。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將國家重要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范圍,建設三江源、祁連山等一批國家公園。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從嚴供給城市建設用地,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推動城鎮化向集約式轉變。
3.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修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要扎實推進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工礦廢棄地、閑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建設綠道綠廊,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路。
4. 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好全面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還草力度,保護治理草原生態系統。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功能,加強森林保護。
5. 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在重金屬污染區、地下水漏斗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②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基本形成是否正確
本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孫秀艷)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5月22日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大會上透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已基本形成,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國際履約工作持續深化,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但我國生物多樣性退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當日,環境保護部還聯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據介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理順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等。陳吉寧認為,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更好地發揮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協同效應,努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設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旨在以保護資源永續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造福全球民眾。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啟動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目前,全國保護網路基本形成,各類陸域保護地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
③ 如何建立監測網路
根據各國生物多樣性區劃的結果,採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完善並形成統一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在此基礎上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可及時了解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並預測發展趨勢,為決策者和管理者及有關人員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時,該系統可以促進國內信息的廣泛交流和使用,還可以加強與國外的信息交流。哥斯大黎加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已率先搞了這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很大成效。這個研究所已開始對物種進行全國性綜合調查,把每一物種的名字、位置、保護狀況及潛在的商業用途都被收錄進計算機。使用此計算機目錄,研究人員能夠在新描述的野生植物物種中尋求可能的化學用途。
例如,不受蟲害或無真菌成長的植物,可能含有昆蟲外避劑、成氏抑制劑或抗生素作用的天然化學品。這個發現對於農業化學製品、制葯或生物技術公司來說是很有價值的。研究所的第一大客戶是世界上最大的葯品製造商默克公司,它有過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出葯物的成功歷史。為了換取研究所的植物、昆蟲和微生物樣品,默克公司同意付給研究所100萬美元,以及從默克公司最終開發出的任何產品的銷售中提成。默克公司和研究所都希望樣品中發現的有用化學品今後能夠在實驗室中合成而不是從森林中獲取。部分研究收入將交給哥斯大黎加國家保護區系統用來保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像許多熱帶國家一樣,哥斯大黎加缺少能鑒別物種並進行分類的科學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採用以下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僱用當地人並把他們訓練成現場採集人員,為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做些昆蟲標本的初步鑒定工作。第一批共16名「候補分類學家」於1989年進入現場。在頭6個月里,他們採集的昆蟲的標本數量是過去100年哥斯大黎加全國收集量的4倍。這些「候補分類學家」包括從前的家庭婦女、農民、農場主、中學生以及國家公園的警衛等。標本從現場送往研究所,在那裡由見習保管員進行分類。而後,請來國內專家確認其鑒定並作出初步分類。最後,請來國際專家確認鑒定並作出明確的分類學分析。
使當地居民參與保護計劃的制訂和管理,能夠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以下幾個問題:不平等、無知和政策及經濟體制的失敗。地方參與往往可導致政策的變革和更公平的資源分配。
印度尼西亞的阿法克山自然保護區就採取了上述的管理方法。它是由印度尼西亞森林保護和自然保護理事會以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共同提出的方案。保護區的目的是:維護一個自然再生的雨林,允許按傳統方法使用森林而使當地居民受益,使保護區成為區域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提高當地的環境意識和科研水平。保護區開發的各個方面,都來自上述理事會和當地政府之間一系列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
目前共有13個村級的管理委員會,當地居民通過管理委員會參與關於界限規定和未來計劃的決策。結果,保護區的每一個土地所有者都書面同意支持那些規定。事實上,土地所有者起著「衛兵」的作用來維護保護區的界限並控告違反規定的行為。阿法克山保護區的管理是有希望的,但說它對生物多樣性有持久的保護作用則為時過早。1990年世界銀行一份關於熱帶地區試圖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地方的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的18個項目的審查報告使樂觀情緒降了溫。該審查發現了這樣幾個不多的例子:從保護區項目中受益的人正是對保護區造成威脅的個人或集團。盡管如此,在保護區的管理中讓地方參與的主意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