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最早最廣的通信網路是什麼網

最早最廣的通信網路是什麼網

發布時間:2024-03-22 06:25:16

『壹』 世界上范圍最廣的網路叫什麼名字

范圍最廣的當然是廣域網了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也稱遠程網(long haul network )。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圍,所覆蓋的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
覆蓋的范圍比區域網(LAN)和城域網(MAN)都廣。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廣域網的通信子網可以利用公用分組交換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分組交換網,它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網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互聯網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廣域網。
廣域網是由許多交換機組成的,交換機之間採用點到點線路連接,幾乎所有的點到點通信方式都可以用來建立廣域網,包括租用線路、光纖、微波、衛星信道。而廣域網交換機實際上就是一台計算機,有處理器和輸入/輸出設備進行數據包的收發處理。

『貳』 網際網路的發展史

互 聯 網 發 展 史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叄』 中國電信的歷史

您好,首先感謝您對中國電信的支持。根據您的描述,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我國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全球合作夥伴,連續多年入選「 世界500 強企業」,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主要經營固定電話、移動通信、衛星通信、互聯網接入及應用等綜合信息服務。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全國 31個省(區、市)和美洲、歐洲、香港、澳門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擁有覆蓋全國城鄉、通達世界各地的通信信息服務網路,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國內商用最早、覆蓋最廣的CDMA3G網路,旗下擁有「天翼」、「天翼飛Young」「天翼e家」、「天翼領航」、「號碼百事通」、「互聯星空」等知名品牌,具備電信全業務、多產品融合的服務能力和渠道體系。公司下屬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兩大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主業和輔業雙股份的運營架構,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於 2002年在香港紐約上市、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於 2006年在香港上市。
2008年10月1日原中國聯通CDMA的經營主體正式變更為中國電信。同年12月,在原中國聯通133、153號段的基礎上,中國電信新號段189正式啟用。2011年1月1日,在天翼3G即將滿兩周歲之際,中國電信天翼3G 180號段正式放號。2011年1月20日消息,繼中國移動182號段放號後,中國電信已在各地營業廳啟動了180號段的放號。2011年3月30日,中國電信移動CDMA用戶數突破1.17億戶,中國電信成為全球最大的CDMA運營商。電信181號段於2012年9月20日開始啟用。
在追求企業價值增長的同時,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堅持企業與社會、環境及利益相關者和諧共生,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2004年以來累計上繳利稅 725億元,通過業務外包向社會提供近 10萬個就業崗位,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自覺承擔扶貧援藏任務,廣泛開展節能減排活動,保護行業「生態環境」,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圓滿完成了北京奧運會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務。
作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大力開發和推廣信息化應用,以全新的多業務、多網路、多終端融合及價值鏈延伸,努力使信息化成果惠及社會各行業和廣大人民群眾。先後為20多個行業和廣大企業提供針對性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在江蘇無錫成立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認真履行電信普遍服務義務,積極服務「三農」,持續推進「村村通電話」工程和「千鄉萬村」信息化示範工程;主動為廣大百姓提供「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綜合信息服務,為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方便百姓享受信息新生活做出了應有貢獻。
在新的征程中,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將抓住3G、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發展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聚焦客戶的信息化創新戰略和差異化發展策略,持續深化企業轉型,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強化精確管理,努力開創有效益規模發展的新局面,實現服務信息化的新突破,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如需查賬單、交話費請登陸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祝您生活愉快!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能得到您的採納!

『肆』 關於網路的基礎知識

網路基礎知識

一.網路的定義及特點
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連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路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信息資源。
一般來說,計算機網路可以提供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 資源共享 網路的出現使資源共享變得很簡單,交流的雙方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隨時隨地傳遞信息。

* 信息傳輸與集中處理 數據是通過網路傳遞到伺服器中,由伺服器集中處理後再回送到終端。

* 負載均衡與分布處理 負載均衡同樣是網路的一大特長。舉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大型ICP(Internet內容提供商)為了支持更多的用戶訪問他的網站,在全世界多個地方放置了相同內容的WWW伺服器;通過一定技巧使不同地域的用戶看到放置在離他最近的伺服器上的相同頁面,這樣來實現各伺服器的負荷均衡,同時用戶也省了不少冤枉路。

* 綜合信息服務 網路的一大發展趨勢是多維化,即在一套系統上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務,包括來自政治、經濟、等各方面資源,甚至同時還提供多媒體信息,如圖象、語音、動畫等。在多維化發展的趨勢下,許多網路應用的新形式不斷涌現,如:
① 電子郵件——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心應手的網路交流方式之一。發郵件時收件人不一定要在網上,但他只要在以後任意時候打開郵箱,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來信。

② 網上交易——就是通過網路做生意。其中有一些是要通過網路直接結算,這就要求網路的安全性要比較高。

③ 視頻點播——這是一項新興的娛樂或學習項目,在智能小區、酒店或學校應用較多。它的形式跟電視選台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節目內容是通過網路傳遞的。

④ 聯機會議——也稱視頻會議,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網路開會。它與視頻點播的不同在於所有參與者都需主動向外發送圖像,為實現數據、圖像、聲音實時同傳,它對網路的處理速度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以上對網路的功能只是略舉一二,我們將在以後的篇幅中用更詳盡的案例去充實大家對網路的理解。

網路的分類及組成

網路依據什麼劃分,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計算機網路的類型有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分類依據。網路按交換技術可分為:線路交換網、分組交換網;按傳輸技術可分為:廣播網、非廣播多路訪問網、點到點網;按拓樸結構可分為匯流排型、星型、環形、樹形、全網狀和部分網狀網路;按傳輸介質又可分為同軸電纜、雙紐線、光纖或衛星等所連成的網路。這里我們主要講述的是根據網路分布規模來劃分的網路: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網間網。

1. 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

將小區域內的各種通信設備互連在一起所形成的網路,覆蓋范圍一般局限在房間、大樓或園區內。區域網的特點是:距離短、延遲小、數據速率高、傳輸可靠。

目前常見的區域網類型包括: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 (Token Ring)、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非同步傳輸模式(ATM)等,它們在拓樸結構、傳輸介質、傳輸速率、數據格式等多方面都有許多不同。其中應用最廣泛的當屬乙太網—— 一種匯流排結構的LAN,是目前發展最迅速、也最經濟的區域網。

區域網的常用設備有:

* 網卡(NIC) 插在計算機主板插槽中,負責將用戶要傳遞的數據轉換為網路上其它設備能夠識別的格式,通過網路介質傳輸。它的主要技術參數為帶寬、匯流排方式、電氣介面方式等。

* 集線器(Hub) 是單一匯流排共享式設備,提供很多網路介面,負責將網路中多個計算機連在一起。所謂共享是指集線器所有埠共用一條數據匯流排,因此平均每用戶(埠)傳遞的數據量、速率等受活動用戶(埠)總數量的限制。它的主要性能參數有總帶寬、埠數、智能程度(是否支持網路管理)、擴展性(可否級聯和堆疊)等。

* 交換機(Switch) 也稱交換式集線器。它同樣具備許多介面,提供多個網路節點互連。但它的性能卻較共享集線器大為提高:相當於擁有多條匯流排,使各埠設備能獨立地作數據傳遞而不受其它設備影響,表現在用戶面前即是各埠有獨立、固定的帶寬。此外,交換機還具備集線器欠缺的功能,如數據過濾、網路分段、廣播控制等。

* 線纜 區域網的距離擴展需要通過線纜來實現,不同的區域網有不同連接線纜,如光纖、雙絞線、同軸電纜等。

2. 城域網-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的覆蓋范圍限於一個城市,目前對於市域網少有針對性的技術,一般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區域網或廣域網來實現。

3.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

WAN連接地理范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為了讓分布較遠的各區域網互連,所以它的結構又分為末端系統(兩端的用戶集合)和通信系統(中間鏈路)兩部分。通信系統是廣域網的關鍵,它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公共電話網 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經壓縮後最高可達115.2kbps,傳輸介質是普通電話線。它的特點是費用低,易於建立,且分布廣泛。

* 綜合業務數字網 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也是一種撥號連接方式。低速介面為128kbps(高速可達2M),它使用ISDN線路或通過電信局在普通電話線上加裝ISDN業務。ISDN為數字傳輸方式,具有連接迅速、傳輸可靠等特點,並支持對方號碼識別。ISDN話費較普通電話略高,但它的雙通道使其能同時支持兩路獨立的應用,是一項對個人或小型辦公室較適合的網路接入方式。

* 專線 即Leased Line,在中國稱為DDN,是一種點到點的連接方式,速度一般選擇64kbps~2.048Mbps。專線的好處是數據傳遞有較好的保障,帶寬恆定;但價格昂貴,而且點到點的結構不夠靈活。

* X.25網 是一種出現較早且依然應用廣泛的廣域網方式,速度為9600bps~64kbps;有 冗餘糾錯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帶來的副效應是速度慢,延遲大;

* 幀中繼 即Frame Relay,是在X.25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較新技術,速度一般選擇為64kbps~2.048Mbps。幀中繼的特點是靈活、彈性:可實現一點對 多點的連接,並且在數據量大時可超越約定速率傳送數據,是一種較好的商業用戶連接選擇。

*非同步傳輸模式 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種信元交換網路,最大特點的速率高、延遲小、傳輸質量有保障。ATM大多採用光纖作為連接介質,速率可高達上千兆(109bps),但成本也很高。

廣域網與區域網的區別在於:線路通常需要付費。多數企業不可能自己架設線路,而需要租用已有鏈路,故廣域網的大部分花費用在了這里。人們常常考慮如何優化使用帶寬,將「好刀用在刀刃上」。

廣域網常用設備有:
* 路由器(Router) 廣域網通信過程根據地址來尋找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這個過程在廣域網中稱為"路由(Routing)"。路由器負責在各段廣域網和區域網間根據地址建立路由,將數據送到最終目的地。
* 數據機(Modem) 作為末端系統和通信系統之間信號轉換的設備,是廣域網中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分為同步和非同步兩種,分別用來與路由器的同步和非同步串口相連接,同步可用於專線、幀中繼、X.25等,非同步用於PSTN的連接。

4. 網間網

即Internetwork,是一系列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組合,因此包含的技術也是現有的區域網和廣域網技術的綜合。Internet便是一個當前最大也最為典型的網間網。

二.協議的定義及意義

如何定義網路協議,它有哪些意義?

協議是對網路中設備以何種方式交換信息的一系列規定的組合,它對信息交換的速率、傳輸代碼、代碼結構、傳輸控制步驟、出錯控制等許多參數作出定義。

網路是一個相互聯結的大群體,因此要想加入到這個群體中來,就不能隨心所欲,任由興之所發。就好象一個國家或一個種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大家都必須通曉並憑借這種語言來對話一樣,相互聯結的網路中各個節點也需要擁有共同的「語言」,依據它所定義的規則來控制數據的傳遞,這種語言便是大家經常聽說的 「協議」。協議是對網路中設備以何種方式交換信息的一系列規定的組合,它對信息交換的速率、傳輸代碼、代碼結構、傳輸控制步驟、出錯控制等許多參數作出定義。

對網路始入門者來說,紛繁復雜的協議常常讓人頭痛不已—這些協議各起什麼作用?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有了A協議還需要補充B協議?這些問題搞不清楚,往往成為進一步學習的障礙。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理解:是先有了各種不同語言的民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才有了不同民族間交流的需求。網路也是這樣,最初人們在小范圍內建立網路,只需要自己作一些簡單的約定,保證這一有限范圍內的用戶遵守就可以了;到後來網路規模越來越大,才考慮到制定更嚴格的規章制度即協議;而為了實現多個不同網路的互聯,又會增加不少新協議作為補充,或成長為統一的新標准。

數據在網路中由源傳輸到目的地,需要一系列的加工處理,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這里不妨打個比喻。如果我們把數據比做巧克力:我們可以把加工巧克力的設備作為源,而把消費者的手作為目的來看看會有什麼樣的傳輸過程。巧克力廠通常會為每塊巧克力外邊加上一層包裝,然後還會將若干巧克力裝入一個巧克力盒,再把幾個巧克力盒一起裝入一個外包裝,運輸公司還會把許多箱巧克力裝入一個集裝箱,到達消費者所在的城市後,又會由運輸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打開不同的包裝層。不同層次的包裝、解包裝需要不同的規范和設備,計算機網路也同樣有不同的封裝、傳輸層面,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8 年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層模型,它將是我們後續篇幅中要介紹的內容,這里先不展開論述。 網路的協議就是用作這些不同的網路層的行為規范的。網路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協議族,每一協議族都在網路的各層對應有相應的協議,其中作為Internet規范的是ICP/IP協議族,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TCP/IP協議的定義以及層次、功能
什麼是TCP/IP協議,劃為幾層,各有什麼功能?

TCP/IP協議族包含了很多功能各異的子協議。為此我們也利用上文所述的分層的方式來剖析它的結構。TCP/IP層次模型共分為四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

TCP/IP網路協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間網協議)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協議,它的流行與Internet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TCP/IP最初是為互聯網的原型ARPANET所設計的,目的是提供一整套方便實用、能應用於多種網路上的協議,事實證明TCP/IP做到了這一點,它使網路互聯變得容易起來,並且使越來越多的網路加入其中,成為Internet的事實標准。

* 應用層—應用層是所有用戶所面向的應用程序的統稱。ICP/IP協議族在這一層面有著很多協議來支持不同的應用,許多大家所熟悉的基於Internet的應用的實現就離不開這些協議。如我們進行萬維網(WWW)訪問用到了HTTP協議、文件傳輸用FTP協議、電子郵件發送用SMTP、域名的解析用DNS協議、 遠程登錄用Telnet協議等等,都是屬於TCP/IP應用層的;就用戶而言,看到的是由一個個軟體所構築的大多為圖形化的操作界面,而實際後台運行的便是上述協議。

* 傳輸層—這一層的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應用程序間的通信,TCP/IP協議族在這一層的協議有TCP和UDP。

* 網路層—是TCP/IP協議族中非常關鍵的一層,主要定義了IP地址格式,從而能夠使得不同應用類型的數據在Internet上通暢地傳輸,IP協議就是一個網路層協議。

* 網路介面層—這是TCP/IP軟體的最低層,負責接收IP數據包並通過網路發送之,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出IP數據報,交給IP層。

1.TCP/UDP協議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屬於傳輸層協議。其中TCP提供IP環境下的數據可靠傳輸,它提供的服務包括數據流傳送、可靠性、有效流控、全雙工操作和多路復用。通過面向連接、端到端和可靠的數據包發送。通俗說,它是事先為所發送的數據開辟出連接好的通道,然後再進行數據發送;而UDP則不為IP提供可靠性、流控或差錯恢復功能。一般來說,TCP對應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應用,而UDP對應的則是可靠性要求低、傳輸經濟的應用。TCP支持的應用協議主要有:Telnet、FTP、SMTP等;UDP支持的應用層協議主要有:NFS(網路文件系統)、SNMP(簡單網路管理協議)、DNS(主域名稱系統)、TFTP(通用文件傳輸協議)等。

IP協議的定義、IP地址的分類及特點

什麼是IP協議,IP地址如何表示,分為幾類,各有什麼特點?

為了便於定址和層次化地構造網路,IP地址被分為A、B、C、D、E五類,商業應用中只用到A、B、C三類。

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又稱互聯網協議,是支持網間互連的數據報協議,它與TC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一起構成了TCP/IP協議族的核心。它提供網間連接的完善功能, 包括IP數據報規定互連網路范圍內的IP地址格式。
Internet 上,為了實現連接到互聯網上的結點之間的通信,必須為每個結點(入網的計算機)分配一個地址,並且應當保證這個地址是全網唯一的,這便是IP地址。
目前的IP地址(IPv4:IP第4版本)由32個二進制位表示,每8位二進制數為一個整數,中間由小數點間隔,如159.226.41.98,整個IP地址空間有4組8位二進制數,由表示主機所在的網路的地址(類似部隊的編號)以及主機在該網路中的標識(如同士兵在該部隊的編號)共同組成。

為了便於定址和層次化的構造網路,IP地址被分為A、B、C、D、E五類,商業應用中只用到A、B、C三類。

* A類地址:A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第一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的主機標識佔3組8位二進制數,A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第一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0」。不難算出,A類地址允許有126個網段,每個網路大約允許有1670萬台主機,通常分配給擁有大量主機的網路(如主幹網)。

* B類地址:B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前兩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的主機標識占兩組8位二進制數,B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前兩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10」。B類地址允許有16384個網段,每個網路允許有65533台主機,適用於結點比較多的網路(如區域網)。

* C類地址:C類地址的網路標識由前3組8位二進制數表示,網路中主機標識佔1組8位二進制數,C類地址的特點是網路標識的前3位二進制數取值必須為「110」。具有C類地址的網路允許有254台主機,適用於結點比較少的網路(如校園網)。

為了便於記憶,通常習慣採用4個十進制數來表示一個IP地址,十進制數之間採用句點「.」予以分隔。這種IP地址的表示方法也被稱為點分十進製法。如以這種方式表示,A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0.0.1-127.255.255.254;B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28.1.0.1-191.255.255.254;C類網路的IP地址范圍為:192.0.1.1-223.255.255.254。
由於網路地址緊張、主機地址相對過剩,採取子網掩碼的方式來指定網段號。
TCP/IP協議與低層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無關,這也是TCP/IP的重要特點。正因為如此 ,它能廣泛地支持由低兩層協議構成的物理網路結構。目前已使用TCP/IP連接成洲際網、全國網與跨地區網。
三.網路發展簡史

是什麼促進了網路的發展?

縱觀近幾十年信息時代的風雲變換,人們可以了解網路的發展是與計算機、尤其是個人電腦(PC)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45年,標志著人類自學會使用工具的漫長歲月中,終於擁有了可以替代人類腦力勞動的「工具」;到六、七十年代,進而衍生出計算機互連系統—嚴格說來還算不上真正的網路—它是IBM和Digital的中央處理系統,網路主體是一台或多台大型主機,被隔離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機房(那時人們通常稱這種機房為「玻璃屋」),然後由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小心維護;大多數網路用戶面對的是一台台非智能化的終端,所有對終端的操作都將通過低速鏈路傳遞到主機去進行處理,網路的效率主要由鏈路的速率和主機的性能決定。這樣的網路不是面向大眾的,僅局限於一些專業領域,如:金融行業、研究機構等。對大多數人而言,網路是陌生的、神秘的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直到八十年代PC的出現,才給網路吹來一股清新之風—相對終端而言,PC具備自己的處理引擎(CPU)和文件存貯區域(硬碟),能夠裝載多種應用程序,獨立地完成許多工作,從而將強大的計算能力交到個人手裡;相對大型主機而言,這種輕便的機器內部結構大大簡化,其價格遠低於大型機,並且隨著批量生產和技術的迅速成熟還在不斷下降,使越來越多的用戶能享受到這種智能設備帶來的迅速、方便、功能強大的服務。因此可以說PC的出現首先是滿足了個人用戶信息處理的需要。但與個人信息處理緊密相聯的便是信息的交換,於是聯網的需求應運而生—人們購買網路設備和連線,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搭建起區域網,實現本地通訊;為了擴展網路距離,又向提供服務的電話公司租用電話線或其它線路,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城市之間建立起廣域網;再進一步發展下去,又出現了一類專門的服務行業,可以通過主幹連接將原本隔離的多個網路互聯起來,構成跨越國度的網際網。在這一過程中,Internet(國際互聯網)的蓬勃興起毫無疑問地成為網路技術成長的催化劑。

Internet發展簡史
Internet是如何演變的?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碰到「種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現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規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為軍事實驗用而建立的網路,名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機,其設計目標是當網路中的一部分因戰爭原因遭到破 壞時,其餘部分仍能正常運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用於異構網路的 TCP/IP協議並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國國會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線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級計算機連接起來,以NFSNET接替ARPANET;進而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形成Internet。其應用范圍也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

90年代初,中國作為第71個國家級網加入Internet,目前,Internet已經在我國開放,通過中國公用互連網路(CHINANET)或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都可與Internet聯通。只要有一台微機,一部數據機和一部國內直撥電話就能夠很方便地享受到Internet的資源;這是Internet逐步"爬"入普通人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友好的用戶界面、豐富的信息資源、貼近生活的人情化感受使非專業的家庭用戶既做到應用自如,又能大飽眼福,甚至利用它為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錦上添花,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可成就天下事,瀟灑作當代人"。

網路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路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體上、軟體上、所用標准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路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到了今天,Internet能夠負擔如此眾多用戶的參與,說明我們的網路技術已經成長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用戶自己也能耳聞目睹不斷涌現的新名詞、新概念。但這還不是終結,僅僅是歷史長河的一段新紀元的開始而已。

Internet的應用集錦
Internet可為我們做哪些事?

Internet如此美妙,初入門者不免好奇:它究竟可以為我們做哪些事?總的說來,Internet是一套通過網路來完成有用的通訊任務的應用程序,下面的篇幅將從應用入手,展示Internet的幾項最廣為流行的功能,它包括:電子郵件、WWW、文件傳輸、遠程登 錄、新聞組、信息查詢等。

1.電子郵件(Email)

有了通達全球的Internet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利用它來提供個人之間的通信,而且這種通信應能兼具電話的速度和郵政的可靠性等優點。這種思路生根發芽成長起來,最終得到的果實便是Email。通過它,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私有信箱,用以儲存已收到但還未來得及閱讀的信件,Email地址包括用戶名加上主機名,並在中間用@符號隔開,如 [email protected]
從最初的兩人之間的通信,如今的電子郵件軟體能夠實現更為復雜、多樣的服務,包括:一對多的發信,信件的轉發和回復,在信件中包含聲音、圖像等多媒體信息等;甚至可以做到只要有你的郵件到達,掛在你身上的BP機就嘀嘀作響發出提示;人們還可以象訂購報刊雜志一樣在網上訂購所需的信息,通過電子郵件定期送到自己面前。

2.WWW
World Wide Web(通常被稱為WWW)在中文裡常被譯作「萬維網」,除發音相近外,也體現了其變化萬千的內涵。用戶藉助於一個瀏覽器軟體,在地址欄里輸入所要查看的頁面地址(或域名),就可以連接到該地址所指向的WWW伺服器,從中查找所需的圖文信息。WWW訪問的感覺有些象逛大商場,既可以漫無邊際地徜徉,也可以奔著一個目標前進;但不論如何,當用戶最終獲得想要的內容時,也許已經跨越了千山萬水,故有時我們也稱之為「Web沖浪」。

WWW伺服器所存貯的頁面內容是用HTML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書寫的,它通過HTTP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ing Protocol)傳送到用戶處。
3.文件傳輸(FTP)

盡管電子郵件也能傳送文件,但它一般用於簡訊息傳遞。Internet提供了稱作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文件傳輸應用程序,使用戶能發送或接收非常大的數據文件:當用戶發出FTP命令,連接到FTP伺服器後,可以輸入命令顯示伺服器存貯的文件目錄,或從某個目錄拷貝文件,通過網路傳遞到自己的計算機中。
FTP伺服器提供了一種驗證用戶許可權的方法(用到用戶名、密碼),限制非授權用戶的訪問。不過,很多系統管理員為了擴大影響,打開了匿名ftp服務設置——匿名ftp允許沒有注冊名或口令的用戶在機器上存取指定的文件,它用到的特殊用戶名為「anonymous」。

4.遠程登錄(Remote Login)

遠程登錄允許用戶從一台機器連接到遠程的另一台機器上,並建立一個交互的登錄連接。登錄後,用戶的每次擊鍵都傳遞到遠程主機,由遠程主機處理後將字元回送到本地的機器中, 看起來彷彿用戶直接在對這台遠程主機操作一樣。遠程登錄通常也要有效的登錄帳號來接受對方主機的認證。常用的登錄程序有TELNET、RLOGIN等。

5.Usenet新聞組

Usenet新聞是Internet上的討論小組或公告牌系統(BBS)。Usenet在一套名為"新聞組"的標題下組織討論,用戶可以閱讀別人發送的新聞或發表自己的文章。新聞組包括數十大類、數千組"新聞",平均每一組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條"新聞"公布出來。新聞組的介入方式也非常隨便,你可以在上面高談闊論、問問題,或者只看別人的談論。

上面所列舉的僅是Internet文化長廊中的主要內容,但絕不是全部。Internet永遠是在不斷發展、推陳出新的,這將是我們下一篇的內容——Internet的發展趨勢。

四.Internet發展面臨的問題

Internet的發展正面臨哪些困境?

在上篇中我們講述了Internet的發展簡史和它的方方面面的應用。正是由於Internet的豐富多彩,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對用戶而言,Internet正一步步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極大地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思維和生活方式;而對Internet而言,用戶的積極參與使得這一全球通行的網路迅速膨脹起來,用戶對它的需求也不斷升級,使Internet的耐受力面臨帶寬的短缺、IP地址資源匱乏等嚴峻考驗。

1.帶寬的短缺

據1995年年中的估計, 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萬多個網路同Internet聯結, 入網計算機約450萬台, 直接使用Internet的用戶達4000萬人。而到今天,Internet已經開通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幾乎每隔三十分鍾就有一個新的網路連入,主機數量每年翻兩番,用戶數量每月增長百分之十,預計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 Internet將連接近億台計算機, 達到以十億計的用戶。而對更遠的將來,人們很難精確估計。不管怎麼說,這些數字已足以說明Internet的危機所在:就好象一根懸掛了很多重物的鋼絲繩,重量增加了,繩子就有斷裂的危險;而用戶在Internet上的游歷實際上要走過很多根這樣的「鋼絲繩」,用戶越多,繩子的負載越重,其中任一根不結實,都會成為瓶頸,導致網路訪問的失敗。因此,「鋼絲繩」的加固—帶寬容量的增加勢在必行,從Internet主幹到分支,直至最終用戶的接入,都出現了許多成熟的或正在發展的鏈路技術來實現這項需求,我們將在後文著重介紹其中用戶最為關心的幾種接入技術。

2. IP地址資源的匱乏

我們曾介紹了IP地址的格式和分類,這里所指的都是現行的IPv4—它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因此總地址容量為232,也即有數億個左右。而按照TCP/IP協議(同很多其它協議一樣)的規定,相互聯接的網路中每一個節點都必須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址來作為標識,那麼很顯然,相對前文日益增長的用戶數,現有IP地址資源已不堪重負,很快將被用光—有預測表明,以目前Internet發展速度計算,所有IPv4地址將在2005~2010年間分配完畢。
解決IP地址缺乏的辦法之一是想辦法延緩資源耗盡

『伍』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5)最早最廣的通信網路是什麼網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陸』 中國最早的四大網路是哪幾個

(1)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ChinaNET是原郵電部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原郵電部與美國Sprint Link公司在1994年簽署Internet互連協議,開始在北京、上海兩個電信局進行Internet網路互聯工程。目前,ChinaNET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有兩條專線,作為國際出口。 ChinaNET由骨幹網和接入網組成。骨幹網是ChinaNET的主要信息通路,連接各直轄市和省會網路接點,骨幹網已覆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包括8個地區網路中心和31個省市網路分中心。接入網是又各省內建設的網路節點形成的網路。
(2)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是1994年由國家計委、遠國家教委批准立項、遠國家教委主持建設和管理的全國性教育和科研計算機互聯網路。該項目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國性的教育科研基礎設施,把全國大部分高校連接起來,實現資源公享。它是全國最大的公益性互聯網路。 CERNET已建成由全國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在內的三級層次結構網路。CERNET分四級管理,分別是全國網路中心;地區網路中心和地區主結點;省教育科研網;校園網。CERNET全國網路中心設在清華大學,負責全國主幹網的運行管理。地區網路中心和地區主結點分別設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等10所高校,負責地區網的運行管理和規劃建設。 到2001年,CERNET主幹網的傳輸速率已達到2.5Gbps。CERNET已經有28條國際和地區性信道,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和香港特區聯網,總帶寬在100Mbps以上。CERNET地區網的傳輸速率達到155Mbps,已經通達中國大陸的160個城市,聯網的大學、中小學等教育和科研單位達895個(其中高等學校800所以上),聯網主機100萬台,網路用戶達到749萬人。
CERNET還是中國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研究的試驗網路,它以現有的網路設施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建立了全國規模的IPV6試驗床。1998年CERNET正式參加下一代IP協議(IPv6)試驗網6BONE,同年11月成為其骨幹網成員。CERNET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與國際下一代高速網INTERNET 2的互聯,目前國內僅有CERNET的用戶可以順利地直接訪問INTERNET2。 CERNET還支持和保障了一批國家重要的網路應用項目。例如,全國網上招生錄取系統在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和錄取工作中發揮了相當好的作用。 CERNET的建設,加強了我國信息基礎建設,縮小了與國外先進國家在信息領域的差距,也為我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建設,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3)中國科學技術網:(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CSTNet) 中國科技信息網(簡稱China STINET)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全國各省、市的科技信息機構,採用先進信息技術建立起來的信息服務網路,旨在促進全社會廣泛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中國科技信息網路的建成對於加快中國國內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多樣化的服務方式為國內外科技界和高技術產業界的廣大用戶提供服務。 中國科技信息網是利用公用數據通信網為基礎的信息增值服務網,在地理上覆蓋全國各省市,邏輯上聯接各部、委和各省、市科技信息機構,是國家科技信息系統骨幹網,同時也是國際Internet的接入網。中國科技信息網從服務功能上是INTRANET和INTERNET的結合。其INTRANET功能為國家科委系統內部提供了辦公自動化的平台以及國家科委、地方省市科委和其它部委科技司局之間的信息傳輸渠道;其INTERNET功能則為主要服務於專業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包括國家、地方省市和各部委科技信息服務機構。 中國科技信息網自1994年與INTERNET接通之後取得了迅速發展,目前已經在全國20餘個省市建立網路節點。
(4)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路(金橋網)(CHINAGBN) 金橋網是建立在金橋工程的業務網,支持金關、金稅、金卡等「金」字頭工程的應用。它是覆蓋全國,實行國際聯網,為用戶提供專用信道、網路服務和信息服務的基幹網,金橋網由吉通公司牽頭建設並接入Internet。

『柒』 電信網發展史

電信發展史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應用、電話的發明和應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的發明和應用 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的發明和應用 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黑文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製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應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隻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 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 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制,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晶體管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制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應用。60年代集成電路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制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制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時代,數據通信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字信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字信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並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台、大沽和煙台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佔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沈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系,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干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隨著市內電話和長途通信網的建設發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個城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自動撥號業務,到1983年底發展到26個省會城市及50個專區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或半自動撥號業務。市內電話自動交換的比重逐步擴大,在1983年底全國262.2萬門市話交換機設備中,自動電話交換機已佔75.17%。公眾電報通信已在上海、廣州等 5個城市裝置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轉報設備。通過自動轉報設備交換的電報數量占這5個城市總交換量的79.9%。在國際通信方面,已從短波無線電通信為主轉變為衛星通信為主,在北京、上海建設了國際衛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與45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直達電話和直達電報電路。

1984年4月8日中國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於 4月16日18時27分57秒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上的儀器設備工作良好。隨後,進行通話、廣播和彩色電視的傳輸試驗,圖象清晰、聲音良好。標志著中國通信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1956年在全國開放了會議電話業務,可以在北京、省會、地區、縣、公社(鄉)逐級開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會一次開到縣(或公社)。60年代,在全國20幾個大中城市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和13個城市的報紙傳真業務。在用戶電報業務上,從1980年的503戶已發展到1983年的1373戶。在數據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國60個城市間開通了一個低速數據通信網。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間,開始使用連通20部電子計算機的中速(1200比特/秒)數據通信網。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創立了電子工業和電信工業,陸續設計製造出各類電信技術設備。如電傳打字電報機、傳真機、長途和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各種通信電纜和載波設備、微波接力通信設備、計算機控制自動轉報設備、衛星地球站設備、光纖通信設備以及各種自動測試儀表等,基本上滿足本國的需要,並為進一步發展電信事業提供了條件。

閱讀全文

與最早最廣的通信網路是什麼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巨人網路的游戲從哪裡下載 瀏覽:573
列印機網路連接信息上哪個是密碼 瀏覽:251
手機存儲空間小會影響數據網路嗎 瀏覽:436
蘋果一直顯示檢查網路 瀏覽:819
網路歌手原創上傳到哪裡 瀏覽:838
怎樣鎖網路wifi 瀏覽:8
不開網路對手機有害嗎 瀏覽:216
網路路由器登錄方法 瀏覽:773
無線網路顯示6g 瀏覽:924
手機和網路共享ip地址有什麼不好 瀏覽:586
蘋果手機沒網路怎樣看視頻 瀏覽:763
天津無線電視網路 瀏覽:582
信號系統FEP網路 瀏覽:451
銀行網路連接失敗怎麼辦 瀏覽:44
怎樣連接撫順市公共網路 瀏覽:658
wifi和有線網路能不能同時打開 瀏覽:414
公司網路如何給電腦加路由器 瀏覽:913
家用路由器怎麼切換網路模式 瀏覽:452
紅米9a網路信號不好 瀏覽:778
暗區突圍網路異常是什麼意思 瀏覽:55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