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基礎設施包括什麼
電腦,網線,這是最基礎
路由器,交換機,貓。這是最長用的網路設施~
我想這都是基礎的吧~
B. 什麼是IT基礎設施呢
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信息時代,無論你身處何種職場,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大公司、國有單位一般都有自己的信息化專門機構和設施,小微公司、個體戶們每天基本上都要與支付巨頭、外賣巨頭、快遞巨頭等等打交道,其中信息技術是少不了的。那麼,你知道信息技術背後的基礎設施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了解一下什麼是IT基礎設施。
雲計算及移動計算階段(2000年至今),這是我們重點要說一說的階段。所謂雲計算,實際上就是通過網路訪問計算資源共享池的一種計算模式。其中,計算資源包括計算機、存儲、應用和服務,都可以按需使用的方式,從任何聯網的設備和位置進行訪問。為了支持此種類型計算,產生了安置上萬台計算機的雲數據中心,為那些希望在遠程維持IT基礎設施的企業提供計算能力、數據存儲和高速互聯網連接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這五個階段是交叉的,從某種程度上每個階段的典型代表之間也是殘酷競爭的,還沒有那個階段的典型產品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C. 什麼是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是一切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是指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的完善、改造等社會工程。
[1]
中文名
基礎設施建設
包括
交通運輸,機場,港口等
屬於
排水供氣,供電設施
擁有
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
快速
導航
乘數效應
重要性
建設情況
建設水平
體制改革
政府作用
農村設施
中國現狀
國家新政
內容介紹
基礎設施是指為直接生產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設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築項目
● 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築項目
● 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 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電信、通信、信息網路等郵電通訊
D. 網路基礎設施的分類
網路根據它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分法,還可以分為網際網路、區域網、增值網。
E. 請問IT基礎設施都包括什麼請具體介紹一下,謝謝
有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網線、人造衛星、天線、路由器、交換機、閱讀器、中繼器、集線器等控制傳輸途徑的設備。基礎設施還包括用於傳送、接收和管理所發信號的軟體。
1、網線
網線是連接區域網必不可少的。在區域網中常見的網線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三種。雙絞線,是由許多對線組成的數據傳輸線。
它的特點就是價格便宜,所以被廣泛應用,如我們常見的電話線等。它是用來和RJ45水晶頭相連的。
它又分為STP和UTP兩種,我們常用的是UTP。
2、路由器
路由器是連接兩個或多個網路的硬體設備,在網路間起網關的作用,是讀取每一個數據包中的地址然後決定如何傳送的專用智能性的網路設備。
它能夠理解不同的協議,例如某個區域網使用的乙太網協議,網際網路使用的TCP/IP協議。這樣,路由器可以分析各種不同類型網路傳來的數據包的目的地址,把非TCP/IP網路的地址轉換成TCP/IP地址,或者反之;
再根據選定的路由演算法把各數據包按最佳路線傳送到指定位置。所以路由器可以把非TCP/ IP網路連接到網際網路上。
3、中繼器
中繼器(RP repeater)是工作在物理層上的連接設備。適用於完全相同的兩類網路的互連,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數據信號的重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路傳輸的距離。 中繼器是對信號進行再生和還原的網路設備:OSI模型的物理層設備。
中繼器是區域網環境下用來延長網路距離的,但是它不屬於網路互聯設備,操作在OSI的物理層,中繼器對在線路上的信號具有放大再生的功能,用於擴展區域網網段的長度(僅用於連接相同的區域網網段)。
4、交換機
交換機(Switch)意為「開關」是一種用於電(光)信號轉發的網路設備。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最常見的交換機是乙太網交換機。其他常見的還有電話語音交換機、光纖交換機等。
5、集線器
集線器的英文稱為「Hub」。「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線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擴大網路的傳輸距離,同時把所有節點集中在以它為中心的節點上。
它工作於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參考模型第一層,即「物理層」。集線器與網卡、網線等傳輸介質一樣,屬於區域網中的基礎設備,採用CSMA/CD(即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技術)介質訪問控制機制。
集線器每個介面簡單的收發比特,收到1就轉發1,收到0就轉發0,不進行碰撞檢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礎設施
F. 如何建設寬頻網路基礎設施
(一)寬頻接入能力持續提升
光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本地網光纜線路長度增長170%,達到914萬公里。互聯網寬頻接入埠增長290%,達到1.88億個,光纖到樓和光纖入戶的寬頻埠總數超過6300萬,WLAN公共運營熱點達到30萬個。鄉鎮通寬頻比例達到99%,行政村通寬頻比例達到80%。3G網路覆蓋全部地市、縣城以及部分重點鄉鎮。3G基站達到62萬個。
(二)骨幹網路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
長途光纜線路長度新增10萬公里,達到82萬公里。城域網廣泛應用大容量DWDM系統,長途網引入單波長40Gbps的DWDM系統。互聯網骨幹網帶寬超過30Tbps,國際出口帶寬超過1Tbps,國內網間互聯帶寬超過450Gbps。互聯網骨幹網扁平化改造部分完成,IP專用承載網由骨幹網延伸至城域網,建成全球最大IPv6示範網路。國際海陸纜系統可用容量達到6.8Tbps,海外POP點超過40個。
(三)應用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斷提高
為適應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基礎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積極布局互聯網數據中心,並加快部署內容分發網路,實現由骨幹網向城域網延伸。支撐各類信息化應用的業務平台不斷完善,在「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配套設施共建共享有序推進
通信局房、管道、基站鐵塔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有效保障寬頻網路快速發展。同時,配套設施共建共享工作有序推進,自2008年以來,共減少新建基站站址及配套(鐵塔、機房等)超過9.9萬個、傳輸線路(管道、桿路等)超過18.3萬公里,累計節約投資超過200億元。
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還存在以下矛盾和問題:一是我國在接入帶寬、寬頻普及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二是高帶寬業務應用的普及程度不高,種類不夠豐富,寬頻發展的業務驅動力不足。三是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網路建設成本高,回收周期長,僅靠市場機制難以推動寬頻網路發展。四是行業間統籌發展機制不完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尚未納入城鄉規劃。五是缺乏國家戰略層面對寬頻網路發展的指導,相關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二、「十二五」面臨形勢
(一)寬頻網路基礎設施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世界發展格局正面臨深刻變革,為搶佔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各國以構建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契機,紛紛出台寬頻發展戰略或計劃,通過政府戰略指引、政策激勵甚至直接資金投入等舉措,加快寬頻網路覆蓋和提速,帶動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搶佔新時期經濟、科技制高點。「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亟需國家戰略重點支持,加快構建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為經濟和社會創新發展提供嶄新平台,推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經濟發展方式變革,提升國家長期綜合競爭力。
(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寬頻網路發展新機遇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要求發揮信息技術的引領支撐作用,不斷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這為寬頻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必須適度超前布局,進一步加快發展光纖寬頻網路、無線移動寬頻網路和下一代互聯網等設施。
(三)互聯網應用的不斷創新帶動高帶寬需求的快速增長
互聯網應用的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寬頻網路發展的主要動力。計算機、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等產業的邊界日漸模糊,融合性終端不斷推出,商業模式不斷創新,跨界競爭帶動互聯網應用向更深交融、更廣交互、更高智能的方向發展,刺激了網路帶寬的增長。特別是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信息獲取、商務交易、信息交流及文化娛樂等互聯網應用對接入帶寬需求大幅提升。
(四)下一代網路的加速演進推動寬頻網路發展
國際上的下一代互聯網試驗和部署速度正在加快,許多國家制定了IPv6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提出了明確的實施路線圖和時間表。3G網路建設力度持續加大,3G增強型技術和LTE技術等在多個國家實現商用部署。無線區域網發展勢頭迅猛,熱點覆蓋水平不斷提高,更高速率技術逐步引入。具有多媒體功能的新一代寬頻衛星通信系統成為衛星通信的發展重點。下一代光傳輸網發展迅速,40Gbps DWDM逐步成為主流傳輸技術,100Gbps DWDM系統和10Gbps PON系統將逐步成熟和商用。下一代網路技術的加速演進為寬頻網路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
(五)寬頻應用的普及推廣對網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信息化持續發展,寬頻應用的種類日漸豐富,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信息基礎設施的依賴性日益增強。與此同時,網路、系統、終端的安全事件不斷出現,網路病毒、網路攻擊、黑客入侵等安全問題將更加復雜和突出。網路安全成為關系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面對諸多風險挑戰,要求加強網路安全保障和防護手段建設,提升國家應急通信和網路安全保障能力。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以網路能力全面提升為主線,以加快建設光纖寬頻網路、無線移動寬頻網路和下一代互聯網為著力點,強化網路安全保障,構建寬頻、融合、泛在、安全、綠色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各領域協調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打造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基礎設施。
(二)基本原則
統籌部署、協調發展。綜合考慮區域、城鄉通信基礎條件和需求,推動區域、城鄉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統籌考慮有線寬頻、無線移動寬頻的資源狀況和發展需求,推動有線寬頻、無線移動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統籌考慮骨幹網、城域網和接入網的建設,促進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各個層面協調發展。
應用驅動、重點推進。創新業務發展模式,擴展業務形態,豐富互聯網內容,延伸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高帶寬業務的普及應用,驅動寬頻網路建設。加快寬頻網路光纖化進程,統籌無線移動寬頻網路發展,推動向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演進,加強寬頻衛星通信技術應用和網路部署。
政企合力、加強協作。充分發揮電信企業主體作用,加強政府支持和引導,結合各地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狀況和實際需求,綜合利用各類配套支持政策,共同推進適應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管理、安全可靠。加強寬頻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優化網路布局,提升關鍵網路節點、物理路由的安全性。強化網路安全管理,健全安全防護體系,同步完善安全保障手段。
(三)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寬頻、融合、泛在、安全、綠色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頻進鄉入村」,寬頻新技術廣泛應用,承載能力大幅提升,應用基礎設施協調發展。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在支撐國家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更加突出。寬頻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東部發達城市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G. 什麼是現代化基礎設施 包括什麼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目錄[隱藏] 先行性和基礎性 不可貿易性 整體不可分性 准公共物品性分類 農村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經營模式 BOT模式 基於BOT模式的其他模式 PPP模式簡介 意義 特點 先行性和基礎性 不可貿易性 整體不可分性 准公共物品性分類 農村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經營模式 BOT模式 基於BOT模式的其他模式 PPP模式
[編輯本段]簡介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編輯本段]意義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為了應對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劃,「四萬億」經濟刺激預計每年拉動經濟增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加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配合中央政府的計劃,全國各省市政府紛紛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2008年全社會總投資將超過16萬億元。 廣東省政府決定力爭在2009年完成1.3億元投資,主要用於交通基礎設施、水利工程、城市基礎設施、港口水利建設、公共交通網路、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服務業及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並將於今後5年內,在上述10個領域,拿出實際項目和具體措施擴大內需,為擴大內需的項目投入約2.3萬億元。 [編輯本段]特點先行性和基礎性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主要指直接生產經營活動)便難以生產或提供。 不可貿易性絕大部分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幾乎是不能通過貿易進口的。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融資和引進技術設備,但要從國外直接整體引進機場、公路、水廠是難以想像的。 整體不可分性通常情況下,基礎設施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提供服務或有效的提供服務,象公路、機場、港口、電信、水廠等這樣的行業,小規模的投資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如電站大壩不能只建到河中間、機場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連接兩城市的輕軌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准公共物品性 基礎設施有一部分的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具有相對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類似於公共物品。非競爭性是指:物品的生產成本不會隨著物品消費地增加而增加,即邊際成本為零。比如國防這種公共物品,每年的國防費用都是固定的不會因為今年一個新出生的嬰兒而增加國防費用。非排他性是指:當某人使用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時,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費很高的成本後才能禁止,對這樣的服務,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費搭車。 [編輯本段]分類基礎設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質劃分如下: 農村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參照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四個大類。(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城市經濟性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它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1)工程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統: A.能源供應系統: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暖氣等; B.供水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保護、自來水廠、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 C.交通運輸系統:分為對外交通設施和對內交通設施。前者包括航空、鐵路、航運、長途汽車和高速公路;後者包括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輕軌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停車場、輪渡等; D.郵電通訊系統:如郵政、電報、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廣播電視等; E.環保環衛系統:如園林綠化、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染治理等; F.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如消防、防汛、防震、防颱風、防風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務性質分為三類 A.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B.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交通、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C.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3)社會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 (4)城市基礎設施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A.生產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壟斷性 D.成本沉澱性 E.承載性 F.超前性 G.系統性 基礎設施不同時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運行的載體,與城市的自然附屬物包括土地、水體、礦床等有緊密聯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屬物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來的,受自然的制約;建設和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時,必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在形態上具有固定性,實物形態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築,供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長期使用,不能經常更新,更不能隨意拆除廢棄。 [編輯本段]經營模式 BOT模式在標準的 BOT 模式中, 私人財團或國際財團自己融資來設計、建設基礎設施項目。項目開發商根據事先約定,經營一段時間以收回投資。經營期滿,項目所有權或經營權將被轉讓給東道國政府。BOT 融資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或所屬機構對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 (Concession Agreement) 作為項目融資的基礎。由本國公司或者外國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並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後,根據協議將該項目轉讓給相應的政府機構。有時,BOT 模式被稱為「暫時私有化」過程 (Tempo-rary Privatization)。 其他融資模式 基於BOT模式的其他模式企業資本或私人資本在介入基礎設施項目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基礎設施種類、投融資回報方式、項目財產權利形態的不同,BOT方式出現了不同的變異模式,如BOOT(建設-擁有-經營-轉讓)形式、BTO(建設-轉讓-經營)形式,BOO(建設-擁有-經營)形式、DBOT(設計一建設一融資一經營)形式、BLT(建設一租賃一移交)形式等等。 (1)BOOT模式 BOOT( Build-Own Operate-Transfer),即 建設一擁有一經營一轉讓 , 是私人合夥或某國際財團融資建設基礎產業項目,項目建成後,在規定的期限內擁有所有權並進行經營,期滿後將項目移交給政府。BOOT 方式中,私人既有經營權,也有所有權。採取 BOOT 方式,從項目建成到移交給政府這一段時間一般比採取 BOT 方式長一些。 (2)BOO模式 BOO (Build-Own-Operate),即建設一擁有一經營、承包商根據政府賦予的特許權,建設並經營某項產業項目,但是並不將此項基礎產業項目移交給公共部門。在 BOO項目中,項目公司有權不受任何時間限制地擁有並經營項目設施。 (3)BTO模式 BTO(Build-Transfer-Operate),即建設一轉讓一經營。對於關繫到國家安全的產業如通訊業,為了保證國家信息的安全性,項目建成後,並不交由外國投資者經營,而是將所有權轉讓給東道國政府,由東道國經營通訊的壟斷公司經營,或與項目開發商共同經營項目。 (4)DBOT模式 DBTO( Design-Build-Finance-Operate ),即設計一建設一融資一經營。這種方式是從項目設計開始就特許給某一私人部門進行,直到項目經營期收回投資,取得投資收益。但項目公司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 (5)BLT模式 BLT( Build-Lease-Transfer ),即建設一租賃一移交。其具體是指政府出讓項目建設權,在項目運營期內政府成為項目的租賃人,私營部門成為項目的承租人,租賃期滿結束後,所有資產再移交給政府公共部門的一種融資方式。 PPP模式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縮寫,是指政府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完成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簡言之,PPP是指公共部門通過與私人部門建立夥伴關系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方式。 PPP是在英國首先發展起來的特許權經營制度。該詞最早由英國政府於1992年提出,當時界定為政府與私營商簽訂長期協議,授權私營商代替政府建設、運營、或管理公共設施並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PPP本身是一個意義非常寬泛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過PPP,合作方可以達到與預期單獨行動相比更為有利的結果,合作各方參與某個項目時,政府並不是把項目的責任全部轉移給投資方,而是與參與各方共同承擔責任和融資風險。 PPP方式最大的優點:在於將市場機制引入到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領域。 具體有以下幾點: 1、引入競爭機制,促進了政府誠信建設; 2、緩解政府財力不足導致的資金短缺困境,加快發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 3、充分發揮外商及民營企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項目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4、有效地促進了市場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 5、促進了技術轉移; 6、培養了專業人才; 7、促進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 8、對外商及民營企業而言,減少資本金支出,實現「小投入做大項目」; 9、利用表外融資的特點,減輕投資者債務負擔; 10、能利用有限追索特點,合理分配風險,加強對項目收益的控制和保留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對比完全追索)。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H. 網路基礎設施的介紹
網路基礎設施是實現電子商務最底層的基礎設施。正像公路系統由國道、城市幹道、輔道共同組成的一樣,信息高速公路也是由骨幹網、城域網、區域網這樣層層搭建才使得任何一台聯網的計算機能夠隨時同整個世界連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