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進行硬碟網路刻隆,簡單一點.
用GHOST這個軟體:
用GHOST恢復系統,一般不超過10分鍾,而重做系統,安裝好常用軟體怎麼也要一兩小時。所以GHOST在系統備份中有強大而快捷的功能。
那怎麼做母盤呢?在98下GHOST是很好用的,在WIN2000以上的系統是不帶純DOS的,而GHOST必須在DOS下才能運行。因此對於2000以上的系統,在做系統前,要用WIN98的啟動盤用format c:/s格式化系統盤,然後再裝系統,裝好後就會有DOS選項,然後就用GHOST備份你的系統,一但系統出現問題,恢復過來就OK了。
如果做系統前沒按照上面的辦法格式化系統盤,可以去下一個MXDOS,它可以為你WIN2000以上的系統加一個純DOS入口,有了DOS就可以用GHOST備份還原了。
做系統,裝好常用軟體,游戲,如果是2000以上的系統,建議優化一下,特別是XP系統,瘦身是很必要的。
單盤刻隆簡單,把在母盤所在電腦掛一要刻的硬碟,在DOS下刻盤,刻分區,全盤刻隆都是可以的。
如果你需要做一個大型區域網,網刻是必須的,即做好一個母盤,利用網路,載入網卡驅動後進行網刻,刻好後每台電腦的系統內容都一樣。
㈡ 網路對拷硬碟的詳細步驟
http://bbs.zol.com.cn/index20071211/index_35_397852.html 這個連接裡面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 本教程是基於MAXDOS環境所介紹網刻的,全中文傻瓜式。 客戶端軟體 href=http://soft.zol.com.c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arget=_blank>軟體maxdos5.8,伺服器ghostsvr8.3 一、 伺服器端設置 1、 將本地連接IP地址設置為10.1.1.1,子網掩碼設置為:255.0.0.0(網關和dns不用填寫)如下圖 ip地址 2、 運行ghostsvr8.3,在會話名稱里max,默認恢復映像,不作更改。 3、 單擊「瀏覽」選擇映像文件,如果是單分區網刻,請選擇「分區」,否則不用更改,使用默認磁碟。 4、 在更多選項里超時處輸入你想使用的時間(如果在網刻過程中客戶端意外死機或重啟,伺服器會暫停發送數據,等客戶端重連,但即使你重啟機器再連接客戶端也無法再繼續刻了,此為等時間,一般設置10—30秒即可)。如下圖 伺服器設置1 5、點擊「接受客戶端按鈕」,等客戶端連接。如下圖 伺服器設置2 此時便可啟動客戶端進行連接。 二、 客戶端操作步驟(必須安裝maxdos5.7或maxdos5.8,本教程是基於maxdos5.8所講解的。) 1、 啟動客戶機按F8進入高級啟動菜單,選擇啟動maxdos5.8 F8 2、 選擇maxdos5.8回車,輸入密碼,回車,就進入maxdos5.8系統主菜單。如下圖 maxdos主菜單 3、 按↓鍵選擇第二項或直接按下「B」鍵進輸入maxdos5.8網刻菜單。如下圖。 網刻菜單 4、 根據你網卡類開進行選擇(A菜單選項包含了數十種網卡類型的驅動,如RT8139,3com等,具體參見http://pzz.cn/bbs/read.php?tid=27418)。 我是在這里選擇A選項。系統會自動搜索適合你機器網卡的驅動,搜索完比後出現網刻系統菜單,如下圖 全自動網刻系統菜單 如果是全盤刻隆直接按回車鍵或輸入「1」單分區刻隆按↓或直接輸入「2」 我是單分區刻隆所以我在這選的第二項:單分區網路刻隆,出現分區網刻菜單,如下圖 分區 輸入要刻隆的分區盤符並按回車鍵(我是刻的C盤,所以我輸入C按回車鍵) 全盤界面如下圖 全盤 客戶機會自動連接伺服器,如下圖 c連上S 表示已連接上伺服器,並且在伺服器上也可以看到。如下圖。 伺服器被連接界面 5、 點伺服器端「發送」按鈕開始發送數據。如下圖 伺服器發送界面 客戶端界面如下圖(抽根煙,喝杯水休息一下,呵呵) 客戶端接受界面 數據接受完畢後會自動返回網刻系統菜單界面,伺服器端發送完比後如下圖 伺服器發送完畢 注意:1我平常使用maxdos5.7速度一盤在550----600之間,據說maxdos5.8速度和5.7相比有所提高,如果速度特別慢的話請檢測網路 2,製做映像文件(gho)時請選擇Fast,否則會出現錯誤
㈢ 如何進行電腦檢測硬碟跪求!!
樓主你好:
1,進行硬碟檢測可以直接在該盤符點點右鍵,選擇屬性,在工具欄里有相應檢測項目
2,可以在開始菜單中運行CMD 然後輸入 chkdsk X: /f 運行磁碟檢測,X 代表你要檢測的盤符,比如D: C: 等等
3,可以從網上下載專門的硬碟維護工具 ,建議你用 HDTUNE
㈣ 如何測試雲硬碟
問題
UOS公有雲開放以來,一些用戶反應用dd命令測試出來的1TB雲硬碟的吞吐率(MBPS)只有128MB/s,而不是我們SLA保證的170MB /s ,這是為什麼?下面我會簡單介紹如何測試硬碟,RAID,SAN,SSD,雲硬碟等,然後再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測試前提
我們在進行測試時,都會分清楚:
測試對象:要區分硬碟、SSD、RAID、SAN、雲硬碟等,因為它們有不同的特點
測試指標:IOPS和MBPS(吞吐率),下面會具體闡述
測試工具:Linux下常用Fio、dd工具, Windows下常用IOMeter,
測試參數: IO大小,定址空間,隊列深度,讀寫模式,隨機/順序模式
測試方法:也就是測試步驟。
測試是為了對比,所以需要定性和定量。在宣布自己的測試結果時,需要說明這次測試的工具、參數、方法,以便於比較。
存儲系統模型
為了更好的測試,我們需要先了解存儲系統,塊存儲系統本質是一個排隊模型,我們可以拿銀行作為比喻。還記得你去銀行辦事時的流程嗎?
去前台取單號
等待排在你之前的人辦完業務
輪到你去某個櫃台
櫃台職員幫你辦完手續1
櫃台職員幫你辦完手續2
櫃台職員幫你辦完手續3
辦完業務,從櫃台離開
如何評估銀行的效率呢:
服務時間 = 手續1 + 手續2 + 手續3
響應時間 = 服務時間 + 等待時間
性能 = 單位時間內處理業務數量
那銀行如何提高效率呢:
增加櫃台數
降低服務時間
因此,排隊系統或存儲系統的優化方法是
增加並行度
降低服務時間
硬碟測試
硬碟原理
我們應該如何測試SATA/SAS硬碟呢?首先需要了解磁碟的構造,並了解磁碟的工作方式:
每個硬碟都有一個磁頭(相當於銀行的櫃台),硬碟的工作方式是:
收到IO請求,得到地址和數據大小
移動磁頭(定址)
找到相應的磁軌(定址)
讀取數據
傳輸數據
則磁碟的隨機IO服務時間:
服務時間 = 尋道時間 + 旋轉時間 + 傳輸時間
對於10000轉速的SATA硬碟來說,一般尋道時間是7 ms,旋轉時間是3 ms, 64KB的傳輸時間是 0.8 ms, 則SATA硬碟每秒可以進行隨機IO操作是 1000/(7 + 3 + 0.8) = 93,所以我們估算SATA硬碟64KB隨機寫的IOPS是93。一般的硬碟廠商都會標明順序讀寫的MBPS。
我們在列出IOPS時,需要說明IO大小,定址空間,讀寫模式,順序/隨機,隊列深度。我們一般常用的IO大小是4KB,這是因為文件系統常用的塊大小是4KB。
使用dd測試硬碟
雖然硬碟的性能是可以估算出來的,但是怎麼才能讓應用獲得這些性能呢?對於測試工具來說,就是如何得到IOPS和MBPS峰值。我們先用dd測試一下SATA硬碟的MBPS(吞吐量)。
#dd if=/dev/zero of=/dev/sdd bs=4k count=300000 oflag=direct
記錄了300000+0 的讀入 記錄了300000+0 的寫出 1228800000位元組(1.2 GB)已復制,17.958 秒,68.4 MB/秒
#iostat -x sdd 5 10
...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d 0.00 0.00 0.00 16794.80 0.00 134358.40 8.00 0.79 0.05 0.05 78.82
...
為什麼這塊硬碟的MBPS只有68MB/s? 這是因為磁碟利用率是78%,沒有到達95%以上,還有部分時間是空閑的。當dd在前一個IO響應之後,在准備發起下一個IO時,SATA硬碟是空閑的。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利用率,讓磁碟不空閑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增加硬碟的隊列深度。相對於CPU來說,硬碟屬於慢速設備,所有操作系統會有給每個硬碟分配一個專門的隊列用於緩沖IO請求。
隊列深度
什麼是磁碟的隊列深度?
在某個時刻,有N個inflight的IO請求,包括在隊列中的IO請求、磁碟正在處理的IO請求。N就是隊列深度。
加大硬碟隊列深度就是讓硬碟不斷工作,減少硬碟的空閑時間。
加大隊列深度 -> 提高利用率 -> 獲得IOPS和MBPS峰值 -> 注意響應時間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增加隊列深度的辦法有很多
使用非同步IO,同時發起多個IO請求,相當於隊列中有多個IO請求
多線程發起同步IO請求,相當於隊列中有多個IO請求
增大應用IO大小,到達底層之後,會變成多個IO請求,相當於隊列中有多個IO請求 隊列深度增加了。
隊列深度增加了,IO在隊列的等待時間也會增加,導致IO響應時間變大,這需要權衡。讓我們通過增加IO大小來增加dd的隊列深度,看有沒有效果:
dd if=/dev/zero of=/dev/sdd bs=2M count=1000 oflag=direct
記錄了1000+0 的讀入 記錄了1000+0 的寫出 2097152000位元組(2.1 GB)已復制,10.6663 秒,197 MB/秒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d 0.00 0.00 0.00 380.60 0.00 389734.40 1024.00 2.39 6.28 2.56 97.42
可以看到2MB的IO到達底層之後,會變成多個512KB的IO,平均隊列長度為2.39,這個硬碟的利用率是97%,MBPS達到了197MB/s。(為什麼會變成512KB的IO,你可以去使用Google去查一下內核參數 max_sectors_kb的意義和使用方法 )
也就是說增加隊列深度,是可以測試出硬碟的峰值的。
使用fio測試硬碟
現在,我們來測試下SATA硬碟的4KB隨機寫的IOPS。因為我的環境是Linux,所以我使用FIO來測試。
$fio -ioengine=lio -bs=4k -direct=1 -thread -rw=randwrite -size=1000G -filename=/dev/vdb \
-name="EBS 4K randwrite test" -iodepth=64 -runtime=60
簡單介紹fio的參數
ioengine: 負載引擎,我們一般使用lio,發起非同步IO請求。
bs: IO大小
direct: 直寫,繞過操作系統Cache。因為我們測試的是硬碟,而不是操作系統的Cache,所以設置為1。
rw: 讀寫模式,有順序寫write、順序讀read、隨機寫randwrite、隨機讀randread等。
size: 定址空間,IO會落在 [0, size)這個區間的硬碟空間上。這是一個可以影響IOPS的參數。一般設置為硬碟的大小。
filename: 測試對象
iodepth: 隊列深度,只有使用lio時才有意義。這是一個可以影響IOPS的參數。
runtime: 測試時長
下面我們做兩次測試,分別 iodepth = 1和iodepth = 4的情況。下面是iodepth = 1的測試結果。
上圖中藍色方框裡面的是測出的IOPS 230, 綠色方框裡面是每個IO請求的平均響應時間,大約是4.3ms。黃色方框表示95%的IO請求的響應時間是小於等於 9.920 ms。橙色方框表示該硬碟的利用率已經達到了98.58%。
下面是 iodepth = 4 的測試:
我們發現這次測試的IOPS沒有提高,反而IO平均響應時間變大了,是17ms。
為什麼這里提高隊列深度沒有作用呢,原因當隊列深度為1時,硬碟的利用率已經達到了98%,說明硬碟已經沒有多少空閑時間可以壓榨了。而且響應時間為 4ms。 對於SATA硬碟,當增加隊列深度時,並不會增加IOPS,只會增加響應時間。這是因為硬碟只有一個磁頭,並行度是1, 所以當IO請求隊列變長時,每個IO請求的等待時間都會變長,導致響應時間也變長。
這是以前用IOMeter測試一塊SATA硬碟的4K隨機寫性能,可以看到IOPS不會隨著隊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是平均響應時間在倍增。
隊列深度 IOPS 平均響應時間
1 332.931525 3.002217
2 333.985074 5.986528
4 332.594653 12.025060
8 336.568012 23.766359
16 329.785606 48.513477
32 332.054590 96.353934
64 331.041063 193.200815
128 331.309109 385.163111
256 327.442963 774.401781
定址空間對IOPS的影響
我們繼續測試SATA硬碟,前面我們提到定址空間參數也會對IOPS產生影響,下面我們就測試當size=1GB時的情況。
我們發現,當設置size=1GB時,IOPS會顯著提高到568,IO平均響應時間會降到7ms(隊列深度為4)。這是因為當定址空間為1GB時,磁頭需要移動的距離變小了,每次IO請求的服務時間就降低了,這就是空間局部性原理。假如我們測試的RAID卡或者是磁碟陣列(SAN),它們可能會用Cache把這1GB的數據全部緩存,極大降低了IO請求的服務時間(內存的寫操作比硬碟的寫操作快很1000倍)。所以設置定址空間為1GB的意義不大,因為我們是要測試硬碟的全盤性能,而不是Cache的性能。
硬碟優化
硬碟廠商提高硬碟性能的方法主要是降低服務時間(延遲):
提高轉速(降低旋轉時間和傳輸時間)
增加Cache(降低寫延遲,但不會提高IOPS)
提高單磁軌密度(變相提高傳輸時間)
RAID測試
RAID0/RAID5/RAID6的多塊磁碟可以同時服務,其實就是提高並行度,這樣極大提高了性能(相當於銀行有多個櫃台)。
以前測試過12塊RAID0,100GB的定址空間,4KB隨機寫,逐步提高隊列深度,IOPS會提高,因為它有12塊磁碟(12個磁頭同時工作),並行度是12。
隊列深度 IOPS 平均響應時間
1 1215.995842 0.820917
2 4657.061317 0.428420
4 5369.326970 0.744060
8 5377.387303 1.486629
16 5487.911660 2.914048
32 5470.972663 5.846616
64 5520.234015 11.585251
128 5542.739816 23.085843
256 5513.994611 46.401606
RAID卡廠商優化的方法也是降低服務時間:
使用大內存Cache
使用IO處理器,降低XOR操作的延遲。
使用更大帶寬的硬碟介面
SAN測試
對於低端磁碟陣列,使用單機IOmeter就可以測試出它的IOPS和MBPS的峰值,但是對於高端磁碟陣列,就需要多機並行測試才能得到IOPS和MBPS的峰值(IOmeter支持多機並行測試)。下圖是紀念照。
磁碟陣列廠商通過以下手段降低服務時間:
更快的存儲網路,比如FC和IB,延時更低。
讀寫Cache。寫數據到Cache之後就馬上返回,不需要落盤。 而且磁碟陣列有更多的控制器和硬碟,大大提高了並行度。
現在的存儲廠商會找SPC幫忙測試自己的磁碟陣列產品(或全快閃記憶體陣列), 並給SPC支付費用,這就是赤裸裸的標准壟斷。國內也有做存儲系統測試的,假如你要測試磁碟陣列,可以找NSTC (廣告時間)。
SSD測試
SSD的延時很低,並行度很高(多個nand塊同時工作),缺點是壽命和GC造成的響應時間不穩定。
推薦用IOMeter進行測試,使用大隊列深度,並進行長時間測試,這樣可以測試出SSD的真實性能。
下圖是storagereview對一些SSD硬碟做的4KB隨機寫的長時間測試,可以看出有些SSD硬碟的最大響應時間很不穩定,會飆高到幾百ms,這是不可接受的。
雲硬碟測試
我們通過兩方面來提高雲硬碟的性能的:
降低延遲(使用SSD,使用萬兆網路,優化代碼,減少瓶頸)
提高並行度(數據分片,同時使用整個集群的所有SSD)
在Linux下測試雲硬碟
在Linux下,你可以使用FIO來測試
操作系統:Ubuntu 14.04
CPU: 2
Memory: 2GB
雲硬碟大小: 1TB(SLA: 6000 IOPS, 170MB/s吞吐率 )
安裝fio:
#sudo apt-get install fio
再次介紹一下FIO的測試參數:
ioengine: 負載引擎,我們一般使用lio,發起非同步IO請求。
bs: IO大小
direct: 直寫,繞過操作系統Cache。因為我們測試的是硬碟,而不是操作系統的Cache,所以設置為1。
rw: 讀寫模式,有順序寫write、順序讀read、隨機寫randwrite、隨機讀randread等。
size: 定址空間,IO會落在 [0, size)這個區間的硬碟空間上。這是一個可以影響IOPS的參數。一般設置為硬碟的大小。
filename: 測試對象
iodepth: 隊列深度,只有使用lio時才有意義。這是一個可以影響IOPS的參數。
runtime: 測試時長
4K隨機寫測試
我們首先進行4K隨機寫測試,測試參數和測試結果如下所示:
#fio -ioengine=lio -bs=4k -direct=1 -thread -rw=randwrite -size=100G -filename=/dev/vdb \
-name="EBS 4KB randwrite test" -iodepth=32 -runtime=60
藍色方框表示IOPS是5900,在正常的誤差范圍內。綠色方框表示IO請求的平均響應時間為5.42ms, 黃色方框表示95%的IO請求的響應時間是小於等於 6.24 ms的。
4K隨機讀測試
我們再來進行4K隨機讀測試,測試參數和測試結果如下所示:
#fio -ioengine=lio -bs=4k -direct=1 -thread -rw=randread -size=100G -filename=/dev/vdb \
-name="EBS 4KB randread test" -iodepth=8 -runtime=60
512KB順序寫測試
最後我們來測試512KB順序寫,看看雲硬碟的最大MBPS(吞吐率)是多少,測試參數和測試結果如下所示:
#fio -ioengine=lio -bs=512k -direct=1 -thread -rw=write -size=100G -filename=/dev/vdb \
-name="EBS 512KB seqwrite test" -iodepth=64 -runtime=60
藍色方框表示MBPS為174226KB/s,約為170MB/s。
使用dd測試吞吐率
其實使用dd命令也可以測試出170MB/s的吞吐率,不過需要設置一下內核參數,詳細介紹在 128MB/s VS 170MB/s 章節中。
在Windows下測試雲硬碟
在Windows下,我們一般使用IOMeter測試磁碟的性能,IOMeter不僅功能強大,而且很專業,是測試磁碟性能的首選工具。
IOMeter是圖形化界面(濃濃的MFC框架的味道),非常方便操作,下面我將使用IOMeter測試我們UOS上1TB的雲硬碟。
操作系統:Window Server 2012 R2 64
CPU: 4
Memory: 8GB
雲硬碟大小: 1TB
當你把雲硬碟掛載到Windows主機之後,你還需要在windows操作系統裡面設置硬碟為聯機狀態。
4K隨機寫測試
打開IOMeter(你需要先下載),你會看到IOMeter的主界面。在右邊,你回發現4個worker(數量和CPU個數相同),因為我們現在只需要1個worker,所以你需要把其他3個worker移除掉。現在讓我們來測試硬碟的4K隨機寫,我們選擇好硬碟(Red Hat VirtIO 0001),設置定址空間(Maximum Disk Size)為50GB(每個硬碟扇區大小是512B,所以一共是 50*1024*1024*1024/512 = 104857600),設置隊列深度(Outstanding I/Os)為64。
然後在測試集中選擇」4KiB ALIGNED; 0% Read; 100% random(4KB對齊,100%隨機寫操作)」 測試
然後設置測試時間,我們設置測試時長為60秒,測試之前的預熱時間為10秒(IOMeter會發起負載,但是不統計這段時間的結果)。
在最後測試之前,你可以設置查看實時結果,設置實時結果的更新頻率是5秒鍾。最後點擊綠色旗子開始測試。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時的測試結果,當前的IOPS是6042,平均IO請求響應時間是10.56ms,這個測試還需要跑38秒,這個測試輪回只有這個測試。
我們可以看到IOMeter自動化程度很高,極大解放測試人員的勞動力,而且可以導出CSV格式的測試結果。
順序讀寫測試
我們再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了順序讀/寫測試。下面是測試結果:
IO大小 讀寫模式 隊列深度 MBPS
順序寫吞吐測試 512KB 順序寫 64 164.07 MB/s
順序讀吞吐測試 256KB 順序讀 64 179.32 MB/s
雲硬碟的響應時間
當前雲硬碟寫操作的主要延遲是
網路傳輸
多副本,寫三份(數據強一致性)
三份數據都落盤(數據持久化)之後,才返回
IO處理邏輯
我們當前主要是優化IO處理邏輯,並沒有去優化2和3,這是因為我們是把用戶數據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128MB/s VS 170MB/s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為什麼使用dd命令測試雲硬碟只有128MB/s」, 這是因為目前雲硬碟在處理超大IO請求時的延遲比SSD高(我們會不斷進行優化),現在我們有兩種方法來獲得更高的MBPS:
設置max_sectors_kb為256 (系統默認為512),降低延遲
使用fio來測試,加大隊列深度
通過設置max_sectors_kb這個參數,使用dd也可以測出170MB/s的吞吐量
root@ustack:~# cat /sys/block/vdb/queue/max_sectors_kb
512
root@ustack:~# echo "256" > /sys/block/vdb/queue/max_sectors_kb
root@ustack:~#
root@ustack:~# dd if=/dev/zero of=/dev/vdb bs=32M count=40 oflag=direct
40+0 records in
40+0 records out
1342177280 bytes (1.3 GB) copied, 7.51685 s, 179 MB/s
root@ustack:~#
同時查看IO請求的延遲:
root@ustack:~# iostat -x vdb 5 100
...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r_await w_await svctm %util
vdb 0.00 0.00 0.00 688.00 0.00 176128.00 512.00 54.59 93.47 0.00 93.47 1.40 96.56
下面是使用fio工具的測試結果,也可以得到170MB/s的吞吐率。
不可測試的指標
IOPS和MBPS是用戶可以使用工具測試的指標,雲硬碟還有一些用戶不可測量的指標
數據一致性
數據持久性
數據可用性
這些指標我們只能通過根據系統架構和約束條件計算得到,然後轉告給用戶。這些指標衡量著公有雲廠商的良心,有機會會專門進行介紹。
總結
上面介紹了一下測試工具和一些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測試需要定性和定量
了解存儲模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進行測試
增加隊列深度可以有效測試出IOPS和MBPS的峰值
㈤ 硬碟檢測 網路
1、建議卸載當前網卡驅動,重啟電腦,再次安裝試試看
Think驅動下載
[url]http://think.lenovo.com.cn[/url]
2、建議聯系當地服務站檢測,硬碟可能沒裝好
㈥ 怎麼設置電腦自動檢測硬碟
1、首先查看自己磁碟格式,右鍵點擊磁碟,選擇屬性選項,在【文件系統】屬性可以看到當前硬碟格式。
2、如果是NTFS格式建議更改為FAT32格式,打開電腦開始菜單,找到【運行】選項,點擊打開。
3、在彈出的運行對話框,輸入 cmd 命令,點擊確定進入命令行界面。
4、然後在命令行輸入 convert X: /fs:fat32 命令(X代表盤符),點擊回車進行磁碟格式轉換。
5、修改注冊表,在彈出的運行對話框,輸入 regedit 命令,點擊確定進入注冊表界面。
6、進入注冊表,定位到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項下,
7、在右方雙擊打開【BootExecute】鍵值,將其內容更改為 autocheck autochk *
點擊保存。
㈦ 我想知道怎麼檢測硬碟是否損壞 我得游戲老是掉線 但是網路提示是好的 請問如何檢測
是不是你那電信或網通的事! 一般晚上或下午都頻繁的掉!!
㈧ 怎麼對硬碟進行檢測啊
SCANDISK(Scandisk.EXE)--磁碟掃描程序
這個命令在實際的操作中有很大的用處,它能對磁碟進行掃描並修復,能夠解決大部分的磁碟文件損壞問題。格式為"SCANDISK [盤符:] [參數]"下面是它的幾個參數:
/fragment 〔驅動器名:\路徑\文件名〕:使用這個參數可以顯示文件是否包含有間斷的塊,我們可以通過運行磁碟整理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
/all:檢查並修復所有的本地驅動器;
/autofix:自動修復錯誤,即在修復時不會出現提示;
/checkonly:僅僅檢查磁碟,並不修復錯誤;
/custom:根據Scandisk.ini文件的內容來運行Scandisk,Scandisk.ini是一個文本文件,它包含了對Scandisk程序的設置,其中的〔custom〕塊是在加上"/custom"參數後才執行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來進行不同的設置;
/nosave:在檢查出有丟失簇後直接刪除,並不轉化為文件;
/nosummary:不顯示檢查概要,完成檢查後將直接退出程序;
/surface:在完成初步檢查後進行磁碟表面掃描;
/mono:以單色形式運行Scandisk。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加上不同的參數。我們可以執行"scandisk /all /checkonly /nosave /nosummary"來完成對磁碟的檢查並且自動退出,另外還可以編輯scandisk.ini文件中設置,再運行"scandisk /custom"。如果被損壞的文件比較多,我們可以使用"/autofix"來進行自動修復,不然會忙死你的。
CHKDSK(Chkdsk.EXE)--磁碟檢查命令
它會檢查磁碟,並會顯示一個磁碟狀態報告。格式為"CHKDSK [盤符:] [參數]",最常用的參數是"/F",可以對文件錯誤進行修復。
㈨ N塊硬碟檢測,和網路克隆問題
BT對硬碟的確有損傷,但是目前根據軟體發展,已經對硬碟的傷害越來越小,而且BT和P2P方式傳輸對硬碟的損傷都是邏輯損傷,不是物理的,都能修復,如果有壞道,那都是可以修復的!放心使用!
網路GHOST很簡單其實,你先用其中一台,做一個母盤,用GHOST企業版進行TCP/IP設置,然後將其他電腦的網卡進行DOS喚醒,然後全部設置完畢後選擇DISK TO DISK,也可以做成*.gho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