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稱呼孩子的愛稱有哪些
我國地域遼闊,大人對小孩的稱呼也多種多樣。如:北京市裡的老北京都叫崽兒,小崽兒,可是郊區的都叫崽子,小兔崽子,小B崽子,丫頭片子等等。
上海的 叫小赤佬。廣東的叫 仔,小靚仔,小靚女或直呼其名(阿東,阿花,阿豪等)。我們蕪湖人老一輩喊毛毛,現在年輕人都叫寶貝了。
天南地北概括一下大概,大多叫寶貝、寶寶、兒子、女兒、妞妞、小公主或直呼其名,也有以下叫法:小鬼頭、小孩、小祖宗、不爭氣的、闖禍坯、囡囡、小搨皮、小頑童、小無賴
小老B、討債鬼、小滑頭……給小孩起個好聽的昵稱可以借用身邊的金石、花鳥、魚蟲或者小動物的名字,這樣不僅好聽而且好記,如「小兔」、「石頭」等。
古代孩童的叫法
而在古代,關於兒童的界定並無明確年限,只是在不同階段,稱謂不同:
嬰幼時期(0-1歲),則稱為「襁褓」、「嬰兒」、「嬰孩」。襁褓為包裹嬰兒的寬頻和被子,比如《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幼兒時期(1-2歲),則稱為「孩提」。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如《老子》:「如嬰兒之未孩。」,《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幼年時期(7、8歲),則稱「齠齔(tiáo chèn)」、「髫齔之年」、「垂髫」等,「齠齔」指換牙,通「髫」,「髫」指小兒下垂的短發。《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東觀漢記·伏湛傳》:「齠齔勵志,白首不衰。」。
孩童時期,也稱「黃口」。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高誘註:「黃口,幼也。」)。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未成年時期,則泛稱「總角」,出自《詩經》,如,如《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如頭頂兩角,後代泛稱兒童時代。
❷ 稱呼兒子的網路流行詞有哪些
可以有:小鮮肉,古靈精怪,萌萌噠。
1、河南:妞或者妞妞,孩~
2、重慶:娃娃,娃兒
3、湖南:崽崽,寶坨,毛毛
4、南方很多地方稱:囡囡,小囡,比如上海
5、湖南還有稱「細牙子」,細妹子
6、客家人:'細佬哥'「阿嬌仔」
中國自古就有重禮節的優良傳統:
謙辭可表示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必不可少謙虛與尊敬。
意義分類: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❸ 小朋友的網路稱呼
「小盆友」一詞是「小朋友」的諧音。但在網上,「小盆友」一詞常被論洞橋壇等的「高手」級人物稱呼「菜鳥級」,或者開玩笑、稱呼一些表現得比較幼稚或者不夠成熟的人。納明猛「小盆友」槐喚一詞在論壇等網友聚集的地方提供了不少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