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問題,我幫你。
② 美術學科課題類型有哪些
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書法、篆刻、設計、新媒體和攝影等類型。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形式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作用於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廣義上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
美術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2)美術課題與網路有雷同怎麼辦擴展閱讀
美術不僅僅為賞心悅目的生活課題,還是博大精深的學術課題,它反映著民族的歷史積淀,也預示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狀況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狀況的標志。
美術學為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美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歷史的演變過程、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均是它的主要內容。美術學要研究美術家、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活動等美術現象,同時也要研究美術思潮、造型美學、美術史學等。
此外,美術學還要研究本身的歷史 即美術學史,就像哲學要研究哲學史一樣。美術學既可以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可以借鑒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藝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美術學的研究還可以同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美術學研究的邊緣地帶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學科。
例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市場學、美術信息學、美術管理學等等。這里,「美術」二字的涵義有時會擴大到書法及攝影等造型藝術領域。通過這一界定,美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理論,構成了對「美術」這一現象的研究,這在我國已經形成美術學的基本框架。
③ 關於美術高考雷同問題
不會的,你好。我也是學專業美術的。每個人的畫法和風格都不同。所以改卷的老師一眼就會認出來哪張是好畫。不用擔心。是高手走到哪裡都是發光的。抄的不可能完全一樣。
④ 美術老師的互聯網的應用
有利於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藝術課程標准》指出:「藝術課程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還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越轉換的多種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擔任藝術課教學的教師如何確立自己的藝術教師角色,如何使自己擁有藝術教學的資質,我們認為應該「學習,學習,再學習」,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提高自己的素質及能力。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做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開發者。比如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的能力、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等。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包括學校、社區、家庭資源等。藝術教師要根據各自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充分開發利用。
比如,在校內建立自己的網站,發布師生的有關作品、論文及藝術信息。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現才華的空間,使教師獲取新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和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同時,可以和相關的藝術網站做鏈接,達到美術資源的互動和共享。此外,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網站開展更加廣泛的美術教育教學交流,與國內外藝教團體和單位互換信息,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美術教育教學手段,開展課題研討,並尋求網上專家學者的支持,及時進行新課題的實驗和總結。在家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要與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家長、親友建立聯系,指導他們為有美術專長的學生建立個人網頁,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及學習心得。鼓勵家長多購置孩子喜愛的美術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開拓學生的美術視野。美術教育中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師生的互動,從而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 信息素養包括高效快速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的素質。美術教育中互聯網的應用,正是要求教師要具備這一重要素質。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來確立培養信息素養的內在結構和目標:(1)高效獲取信息,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運用多媒體形成、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駕馭信息的能力。(2)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3)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識。
計算機網路能夠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大量學習、研究資料;能夠為師生平等交流、學習成果的展示提供強有力的平台。因此,美術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可以說,綜合藝術課程的實施,使現有的藝術教師處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狀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挑的重任,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與藝術課程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⑤ 我設計的標志與他人設計的有雷同的部分,算侵權嗎
如果對方的logo有做版權登記,並且你們雷同的部分佔很大比重的話,會構成侵犯著作權。
⑥ 想在《國家美術》雜志投稿,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有誰有類似經驗的
......
投稿沒錄用太正常了,才投了幾次就想能錄用可能性太小了
建議海量投稿 哈哈哈
⑦ 網路環境高中美術探究性教學中遇到哪些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探究性學習21世紀,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並導致學校教育越來越走向網路化,虛擬化,個性化.這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面對這種日新月異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我國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形成對知識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由此,一個新的課題提了出來——探究性學習.它是一種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學習方式,開展探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途徑.它關注的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更加註重研究過程,重視應用和個體的體驗及全員參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為目標.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那麼,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該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動機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行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所以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動機是指激勵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因。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譜寫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篇章。1、以舊引新,溝通引趣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提出啟發性、思考性強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新知不新,難又不難,激發學生嘗試探究新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時,教師先出示一張插有剪貼畫和圖片文件的幻燈片,先讓學生觀察欣賞,然後指出:本作品中插入剪貼畫和圖片文件使用了你以前在word里學過的方法,請你用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法來製作一張同樣效果的作品。這樣,會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嘗試探究中去。2、製造誤區,設疑生趣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認識是從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謬誤的多次反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製作誤區就是針對教學中學生易錯易漏的知識內容、難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預設陷阱,讓學生預先體驗錯誤,以杜絕或少犯同樣的錯誤。如在講授windows98的目錄操作和文件目錄屬性的設置後,可故意將學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貝到一個隱含的目錄中,學生上機時便發現自己的文件「不見了」,紛紛提出為什麼?此時再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他們便可能找出「被刪除、被更名、被設置為隱含屬性、被復制到其它目錄中後再刪除源文件」等多種答案。教師再對他們的想法給予進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確的方面,通過這樣的學習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掉進陷阱的體驗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記憶猶新,通過製造誤區,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3、安排游戲,寓學於樂將益智游戲引入課堂,寓學於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帶動手實踐中主動去探索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滑鼠的操作是windows操作的基礎,單純練習滑鼠的操作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紙牌游戲》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研究怎樣啟動紙牌游戲?怎麼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兩人一組邊看書邊操作邊研究,緊張地忙碌起來。4、設置故事情境,引發求知慾,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選講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聚精會神聽故事的同時,進人到新課意境。例如,在「畫直線和曲線」教學時,首先設置一個故事情境:有一隻很愛冒險的小熊坐著熱氣球去環球旅行。一天,它乘坐的熱氣球壞了,降落在一個孤島上。同學們,你有什麼法幫助小熊離開孤島嗎?教師然後指出:讓我們一起造一艘帆船帶小熊離開孤島吧。通過故事導入,新穎、自然、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5、說明意義,激發興趣通過一定的方式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的,說明當前學習對未來學習的意義或社會實踐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從而產生探究的動機。例如:學習畫圖時,告訴學生電視上的動畫都是用計算機畫的,讓那些畫面之所以能動起來是由動畫設計者編好了程序,然後在電視上放出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動畫了,你們如果學好了計算機畫圖,那你們也可以自己編動畫了。此外,還可以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喚起心靈的共鳴,由情感驅使學生要探究。無論是好奇、好動、求知,還是情感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種努力去探究的心裡。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強的小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其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探究——滿足——樂趣——內在動機產生,這就保證學生在接觸新知時,帶著積極的情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二、創設條件,提供學生探究的機會1、自主探究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本來就應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根據各自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引導他們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等活動,再創造出新的知識來。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刻意追求課時的完整;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不人雲亦雲;也要作些引導,當學生探究成熟要引導學生自我審視,自己發現問題,自我調整矯正,讓他們自己走向成功。如教學《保存文件》,教師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為幾個任務,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分解。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任務到綜合任務,循序漸進,具有連貫性。教師用簡練的語言引出每一個任務後,就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產生疑問。當學生產生疑惑時,教師沒有急於解答,而是讓學生相互研究,自己解決,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不單單獲得了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更能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自主意識和克服困難的意志,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探究和創造能力。2、合作交流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一定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並最終達到研究目標的。探究式學習「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也常常採取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在合作學習小組中,與夥伴共同努力,提出問題、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教學《創作圖畫》一課時,教師從學生的美術作業中挑選一幅雪景圖,要求「請大家聯系美術老師所教的作畫步驟,圍繞畫好這幅雪景圖所需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充分討論,形成畫圖方案,再在計算機上畫圖。」根據目標,學生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各個探究小組就忙開了:查課本、找資料、小組討論、上機摸索、積極驗證、認真總結、解決問題,最終確定畫圖實施方案。學生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更高,自身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3、實踐運用。新課程標准要求「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探究式學習也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這里的實踐運用不是練習題的技能操練,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仍然是一個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了解和弄清實際問題的各種關系,使問題得到解決。教師設計問題,不僅要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要有利於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創設必須發揮創造性經過探究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實踐運用,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運籌優化的策略。例如:在講畫圖時,在活用「畫圖」講解完後,要求學生畫一幅「雪景」,有些學生提出畫了雪人後,後面的圖畫就很難修改,復雜的圖畫更是如此。此問題我鼓勵學生自己想法解決,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待下節上機操作課,大部分學生能興趣盎然地帶著問題上機求解,有學生就想出了開兩個畫圖窗口,在一個窗口畫好雪人後在粘貼到另一個窗口中,通過上機操作實踐,不僅解決了問題,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藉助工具獨立創新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可視情況給以思路提示和引導,對個別學生的獨特的思路,積極鼓勵和表揚,啟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的比較,使得畫圖軟體的操作融會貫通。每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都是自主的,為學生系統地提供自主探究、充分展現、合作交流——自我體驗的時間和空間,由於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地培養。三、指導方法,使學生學會探究除了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創造探究的機會外,還必須使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必須以知識教學作為載體,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一般思維(如: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因為唯有深深銘刻於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等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另外,在思考觀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要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動手操作時,要按步驟要求進行,動作要規范、准確。既要動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說等等。信息技術教育蘊藏的能量是無法估量的,我們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⑧ 如何進行美術教學課題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並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後,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後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徵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幹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於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准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准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准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採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鍾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採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於靜態的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於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於那個分數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於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准;關於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於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闢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於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於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於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於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於「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於「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於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准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准,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准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准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並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准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准,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准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准,而並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於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後期學習鬆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准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願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⑨ 美術如何開展網課教學
美術如何開展網教學,只好跟電腦上查,或者用手機上網果。
⑩ 法律上怎麼判定抄襲和雷同
判定抄襲有兩個標准:
第一,被剽竊(抄襲)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二,剽竊(抄襲)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適當引用」的范圍。
關於「適當引用」的數量界限,我國《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明確規定:
1、「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
2、「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
雷同指與他人的一樣;也指一些事物不該相同而相同。
拓展資料:
1、目前沒有法律對「抄襲」作出明確的定義,在實務中會引用國家版權局的「權司[1999]第6號」對抄襲行為的答復中的相關內容。
2、該答復中對「抄襲」的解釋:一、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
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
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
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
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
因此,更准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