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網路行為心理學講的什麼

網路行為心理學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27 12:03:35

Ⅰ 網路心理與行為問題有哪些結合實際談談解決的途徑與方法

網路心理與行為問題存在著以下這些方面。
網路心理就是,有的人覺得不是熟人,可以放縱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網路的一些語言和行為,應該也要遵守社會公德。

Ⅱ 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是一個新興的網路名詞。那麼什麼是網路心理學呢?下面就隨我一起去閱讀網路心理學,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一、網路:作為心理與行為存在的“第三空間”

工具的使用對於人類進化的作用從來都是哲學家和進化研究者們在探討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時最重要的主題。互聯網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復雜前景最廣闊的工具,它因而遠遠超越了作為人類工具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全面改變了個人的行為方式,而且深刻改變了人際互動和群體行為的組織方式。

互聯網全面超越了人類傳統的工具,表現在其共享性、智能性和滲透性。互聯網的本質作用體現在個人思想和群體智慧的交流與共享;互聯網對人類行為效能影響的根本基礎在於其智能屬性,它能部分替代人類完成甚為復雜的信息加工功能;互聯網對人類行為之所以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在於其發揮作用的方式能夠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無所不在地滲透。

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在其名著《技術與時間》中,從技術進化論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假說:“在物理學的無機物和生物學的有機物之間有第三類存在者,即屬於技術物體一類的有機化的無機物。這些有機化的無機物貫穿著特有的動力,它既和物理動力相關又和生物動力相關,但不能被歸結為二者的‘總和’或‘產物’。”。在我們看來,互聯網正是這樣一種“第三類存在者”。互聯網首先依存於計算機和網路硬體,但是其支撐控制軟體與信息內容的生成和運作又構成自成一體的系統,有其自身的動力演化機制。所謂的“網路空間”, 就是介於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之間的“第三空間”。

心理學深入互聯網,正是要探索這個第三空間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存在方式和演變規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迅猛發展,網路心理學正處在迅速的孕育和形成過程中,並且必將成為心理科學發展的一個創意無限的重要領域。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網路空間從文本環境轉變為多媒體環境,從人機互動轉變為社會互動,使它成為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虛擬世界。在第三空間這個新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中,一定會衍生出反映人類行為方式和內心經驗的新的規律,包括相關的生理反應、行為表現、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和網路覆蓋的普及帶來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性,人們在深層的心理層面上很容易將網路空間看做是自己思想與人格的延伸。伴隨著網路互動產生的放大效應,人們甚至會感到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的思想可以輕易相通,甚至可以混合重構為一體。個人思想之間的界線模糊了,融合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新的存在和表現形式,也正在改寫人類的思想史。從人類眾多生產生活領域中發生的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也將會是持續不斷的。從人類行為規律的層面探索這種改變及其效果,這樣的研究問題就像網路本身一樣令人興奮和充滿挑戰。

二、網路空間的心理特性:行為重構的基點

對個體的心理活動來說,網路空間的心理特性體現為基本的空間特性、時間特性、人際特性和自我特性,分別對應的就是網路空間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從人的行為的屬性來說,這四個特性也是網路與人的結合帶來的人的行為的新屬性,是在傳統的環境和空間中所不具備的。這些新的特性是在網路環境下重新審視和分析人的行為結構的基點。

跨越性

網路跨越性體現在空間距離的跨越,空間距離因素對行為的影響力在網路空間被大大減弱。便利的多媒體在網路中的傳遞可以讓人們跨越地理空間上的阻隔、物理的障礙進行互動和連接,包括信息分享和交換、商品交易和情感聯結。這樣的便利性一方面擴展了個體的生活廣度,可以通過網路獲得之前不太可能獲得的商品、信息或者人際關系;另一方面,也改變著個體對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定位,可以隨時隨地處理工作和生活相關事務讓自我知覺的影響范圍更大。因此,跨越性一方面使得個體不再局限於物理空間的分割,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無形中擴大了個體的心理空間和行為范圍。

非同步性

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但是網路的一大特性正是提供非同步性的交流溝通,通過郵件、論壇、個人主頁、博客甚至即時通訊工具來實現。非同步性交流雖然部分不夠及時,但是卻為個體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性和控制性。個體可以基於這一特性,隨時終止或者開始溝通;同時,也給了個體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選擇回應的方式,而不必擔心可能因慌亂而出錯,帶來人際損害;非同步性允許個體同一時間內開展多重社交,在溝通中感受到更多的可控性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非同步性以網路存儲技術作為基礎,能以多種形式的大數據形成巨量的群體智慧。個體在心理上可以隨時面對群體智慧的存在,提取信息或者貢獻自己的創造。非同步性使得個體與人類智慧活動的關系得以改變,對於人類智慧的進化發展和文明活動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個體在網路空間里可以隱匿自己的個人特徵,包括性別和身份信息、外貌特徵甚至人格傾向,體現了人際互動的一種新的行為方式特點。個體在網路空間中可以隨意變換自己的個人特徵,也可以控制何時及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的人格信息。網路的匿名性對於處於自我認同發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使青少年能夠利用網路來進行自我認同實驗,有助於其自我認同的探索和獲得。同時,這樣的特性對於那些在現實中因外在特徵受到限制的人可以有選擇性地呈現,從而促進關系的建立。

去抑制性

根據Zimbardo的研究,抑制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受自我意識、對社會影響的察覺和對公眾看法的擔心所約束的行為。根據這個定義,去抑制可以被描述為這些因素的缺乏;或從相反的角度,去抑制可以被視為公共意識的減弱,這將導致降低對他人看法的關注。而網路環境中的匿名技術和行為方式就會帶來“去抑制效應”。這種特性的影響可能表現為兩種方向:一是人們可能會利用它表現令人不快的舉動或情緒,通常是辱罵他人或者實施網路欺負等行為;另一種情況是它可能讓人們誠實而開放地面對某些個人問題,而這些問題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是無法討論的。由於去抑制性的影響,個體在網路中就可能發表一些較為奇怪和獨特的言論、呈現出比較標新立異的裝扮、分享獨特見解或者經歷,甚至分享自己的生活等。這種網路上的“曬”和“秀”的展示性已經成為網路行為的一個特點。

網路空間的上述四種心理特性,可以用作描述網路行為的基本維度。當一個行為置於這個屬性體系之中,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網路中行為的特點和差異,更深入地理解網路中行為的相互聯系。

三、網路心理與行為研究的類型:行為研究體系的重構

Gosling和 Mason將心理學中的互聯網研究分為三類:(1)轉換性研究,指將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應用到互聯網上,如在線調查;(2)現象性研究,指由網路激發的行為或者基於網路的行為,如網路欺負;(3)新興類研究,指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已有的主題,如謠言。這種分類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聯網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特別是方法價值。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互聯網與心理學研究的關系,可以將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種類型:基於網路的研究、源於網路的研究和融於網路的研究。這種分類其實是以互聯網為依據對人的行為范疇的一種重構。“基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作為研究人心理和行為的工具和方法,作為收集數據和測試模型的平台,如進行網上調查、網路測評等。

“源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看做是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因素,是依據傳統心理學的視角考察網路使用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網路是人類行為演化過程中全新的影響因素,能夠全方位地影響人的行為,從基本的語詞加工機制再到群體智慧的無限可能性,網路正在改變著人類行為進化的進程。源於網路的研究正是要探討這種網路改變行為的機制。

“融於網路的研究”是指將網路看作是一個能夠寄存和展示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獨立空間,來探討網路空間中個人和群體的獨特的心理與行為規律,以及網路內外心理與行為的相互作用,這類研究內容包括社交網站中的人際關系、體現網路自我表露風格的“網路人格”等。

以上這三類研究從不同的出發點和行為層面對網路和行為進行了重構。這樣一個行為重構的研究體系,能有助於更系統深入地探討行為在網路時代中的不同屬性和特徵。

四、發展中的網路心理學:行為重構的領域實踐

網路心理學,是指對互聯網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進行研究的心理學領域或心理學分支,從網路心理學誕生之初至如今的蓬勃發展,網路心理學對行為的界定和重構經歷了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

1984年,Sherry Turkle出版了Second Life: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可以算是首次系統提出對計算機技術和人類關系進行探討的學術著作。此後,Elwork 和Gutkin提出計算機時代的行為科學研究,一系列研究進一步探討了相關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也有所擴展,從教育心理、信息加工、到情緒管理和心理健康領域,均有涉及。1985年,《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雜志創立,開始發表計算機、網路與人類行為相關的研究論文,這標志著學術界對網路心理學的重視和認可。

時至今日,已經有超過20種學術期刊發表網路心理與行為的.相關論文,年發表量數以千計,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Yan 和Zheng用個體生命發展階段來比喻網路心理學的發展,認為目前的網路心理學正處於“青少年”階段。其原因為:一方面,這一領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兒童期”期間,已經發展出了基本知識和方法論基礎,具備了從兒童期過渡到青少年的基本能力;但另一方面在智力上還沒有完全成熟,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在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在所有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中,有些研究主題格外受到了研究者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其中包括(1)網路成癮、網路欺負等因為網路的迅速普及而出現的新型問題行為,由於其在年青一代中的發生率較高、可能存在獨特的發生機制而引起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的關注;(2)網路社交、網路游戲、網路交易、網路色情等受歡迎的網路功能使用行為,由於其龐大的使用群體、巨大的市場收益和產業鏈條以及潛在的高危成癮傾向,是目前網路使用行為中最受關注的行為,從其行為特點到對個體的影響,均有涉及;(3)網路情境下的教與學,不但使傳統的教學互動得以擴展,並且發展出多種新型的在線學習方式,那麼網路中的教與學的過程存在哪些獨特的特徵、如何最大化實現網路教與學的效果、哪些因素可能會促進學習等問題均引起了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的興趣;(4)利用網路平台積極拓展現有的心理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包括如何將傳統的心理咨詢藉助於網路平台使更多人受惠、如何將網路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的效果最大化等問題均成為研究熱點。

國內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晚。2011年,我國首個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華中師范大學通過籌建論證。中國心理學會已經正式籌建“網路心理學分會”。目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我國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分支。

五、網路心理學的挑戰與機遇

兩方面的需要使得網路心理學研究充滿了活力。一方面,已有的心理科學知識運用於網路環境時需要經過檢驗和改造,傳統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可以得到加強和改進;另一方面,人們的網路行為表現出一些不同於現實行為的新的現象,需要提出全新的心理學概念與理論來解釋,形成新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需要與傳統心理學深度融合

網路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研究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網路心理學研究的一大挑戰。一方面,諸多傳統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範式都可以移植到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之中,為網路心理學提供大量的研究課題和方法基礎。另一方面,這些傳統的研究主題在網路中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意義。相應研究變數的測量以及對個體發展和適應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以網路欺負為例,傳統欺負存在明顯的以強凌弱的特點,欺負者與被欺負者都存在於特定物理空間,比較明確。而網路欺負與被欺負者之間的強弱關系變得更加模糊,而且被欺負者可能並不知道欺負者是誰,一個被欺負者甚至可以受到成百上千的人欺負。同時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和廣泛傳播性,網路欺負的影響可以在短時間內對被欺負者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響。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傳統的研究主題和變數移植到網路之中,研究變數的測量、數據的收集、變數的特點和影響後效、網路中相應變數的獨特意義和價值都值得認真探索和思考。根據現有網路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文獻和方法,對於網路心理研究與傳統心理學研究的關系問題,以下幾個方面可能需要深入探討。

首先,網路心理變數是否具有獨特的“網路”屬性和特點。其次,網路心理變數與傳統心理相應變數有何關系。再次,網路心理主題和變數的測量是否可靠可信。最後,網路心理變數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在傳統的心理變數和研究主題之外,是否能夠進一步挖掘和發現網路中獨特的研究主題?

總之,應該在釐清網路心理主題和變數的核心內涵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出網路的獨特魅力和潛在特點及其影響。

網路技術與行為主體的雙重發展帶來的行為復雜性和方法挑戰

網路技術日新月異,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和群體作為行為主體也在成長中表現出變化和差異。互聯網在全面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的同時,也作為一種環境空間在塑造或改變年青一代的成長。從出生時就在網路環境中並伴隨著個體的成長一直使用網路的群體被稱為“數字土著”,而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才開始使用網路的群體被稱為“數字移民”。不同群體在這樣的環境中的行為塑造程度和模式也會隨之不同。因此,探討隨著網路的改變,網路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網路本身的進化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在網路沒有如此普及之前,個體可能會在網路這種新的“虛擬”平台去建構一個不一樣的自我,而且個體線上和線下的社交圈的重合度不大,這也為個體的網路身份和人格的探索和提升提供了便利。但隨著網路普及率的逐年提升,線上與線下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對大部分個體而言,線上交往可能只是其線下交往的擴展和延伸,個體可能不再尋求在網路中再建立和塑造與線下不同的人格和身份認同。因此,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個體的自我呈現和人格表達具有線上線下的統一性。

網路對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的影響或許存在差異,對“60”後到“00後”不同年代的網民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通過文化提供的工具實現的。不同朋輩受到各自年代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對於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的依賴和使用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網路社交圈子逐漸縮小,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的朋友數量明顯少於年輕人;同時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現實中的朋友,而年輕人社交網站中的朋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那麼熟悉的人。比較不同朋輩的網路使用的差異及其對他們發展和生活適應的影響是網路心理學領域一個亟待深入的主題。

同時,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一些早期(如十年前)的研究結論或許並不適合如今的研究狀況,甚至可能與目前的研究結論截然相反。以社交網站的使用為例,早期的使用者可能用社交網站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際關系,但總的來說,社交網站中的朋友並不算太多,個體並沒有因為在社交網站中的投入而忽視線下的社會交往。因此,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降低了個體的孤獨感,提升了其幸福感。但是隨著社交網站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使用社交網站可能變得比較被動,並因為線上的社會交往忽視了線下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而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會降低個體的幸福感。因此,對於早期的研究結論並不能盲目迷信,對於現在的研究結論是否能夠推廣到幾年之後也應保持謹慎。這是網路心理學所面臨的知識生命周期的一大挑戰。而對於網路心理學領域的一些矛盾的結論,或許也可以從網路技術本身發展的角度給予分析和解釋。

網路心理學發展面臨研究倫理的挑戰

心理學研究大多以人為被試,研究的倫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也有頗多爭議。而網路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更是本領域研究的一大挑戰。一方面,網路平台的環境和實驗控制更低、參與者身份更難確認等問題,帶來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另一方面,網路空間逐漸成為維系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已成為陸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外的第五維國家安全領域,針對網路空間的攻擊、破壞、竊密、感知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網路空間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不影響網路網路文化安全和網路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大規模的網路數據分析和研究也是網路心理學面臨的倫理挑戰。

與此同時,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下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信息科學相關領域的熱門詞彙。正因為大數據與個體行為息息相關,這也使大數據發展到了與公民的隱私保護需求相抵觸的階段。在大數據與隱私的博弈中,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問題與經驗而未雨綢繆,在大數據濫用成災之前以權衡大數據發展與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控制。作為科研工作者,雖然所得的數據僅用於研究,但是僅用於研究顯然不是綠色通行證。網路大數據的龐雜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哪些數據可以開放和共享,哪些數據不能用於研究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定和管理的辦法。

信息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心理研究機遇

互聯網應用敏感地反映了新興的技術手段的變化,同時也在不斷地形成心理與行為新的表現形式。大數據和智能手機正在成為影響未來網路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工具。大數據的存在,使得心理學對實體樣本數據的依賴得以減輕,並能夠更加客觀地呈現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甚至可以從一個更高層面對已有結果進行提取和組織。而智能手機的感測功能能夠偵探周圍的環境(噪音,光線,周圍的其他人員),記錄下個體在線以及離線時的行為,提供及時的自動調節。這能夠平衡網路大數據的偏差,並實現評價的流動性的期望。在個體行為的連續性和群體行為的大規模屬性研究方面,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技術給心理學和整個社會科學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網路心理學的瓶頸與創新

縱觀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的網路心理研究,存在比較明顯的瓶頸,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究主題較為狹窄。在國際網路行為研究領域,Facebook Psychology幾乎占據了網路心理學的“半壁江山”。對於國內來說,網路成癮一直是網路心理領域最活躍、最多產的主題。對於這些領域的廣泛關注部分說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社會的關注程度,廣泛深入的研究無可厚非,而且這兩個領域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去拓展。但網路心理領域研究主題的多樣性體現不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還有待於進一步開拓。

其次,價值取向較為單一。大量研究者主要關注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發展的負面影響(如網路成癮、網路欺負等),少有研究去探索網路的積極價值和意義。網路對人類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有積極的影響就有消極的後效。研究者應該從更加客觀的視角探索網路的兩面性。

最後,網路心理學隨著互聯網和計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但研究的更新節奏相對較慢,目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存在明顯的滯後性。這雖然受到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同時也對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一方面要關注當下的網路熱點話題和主題,還要留意未來幾年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的主題或媒體平台,盡量實現“意識和技術的共同進化”。當然,一個更高的要求是網路心理學的研究者可以盡可能地從互聯網的發展中抽取出一些不變或少變的元素,探討這些元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作用體現在個體思想和群體智慧的交流與共享。互聯網對人類行為效能影響的根本基礎在於其智能屬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都將得到巨大改造,網路將進一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這些方面,都是網路心理學創新性研究的基礎,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集體智慧在網路中的形成機制、網路資源共享的心理動因、網路經濟行為的數學模型、網路搜索關鍵詞與人格表達、網路智能與人的智力發展等主題應該得到進一步關注。

;

Ⅲ 網路心理學的介紹

網路心理學(Cyber Psychology)是一個新興的網路名詞。通常是指以心理學經典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研究互聯網相關情景下,人的心理、行為及其規律性的一門應用心理學學科。從廣義上而言,網路心理學是指一切與網路有關的心理學研究。狹義的網路心理學則指的是,以網路為代表的自組織性、非線性的觀點對於心理學的深刻影響。

閱讀全文

與網路行為心理學講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玩游戲網路為什麼一直掉線 瀏覽:184
如何更改移動網路的dns 瀏覽:94
什麼是社恐網路 瀏覽:262
移動網路電視劇購買 瀏覽:37
sdz什麼梗網路 瀏覽:189
本機網路密碼怎麼看 瀏覽:832
手機為啥總出現網路異常 瀏覽:290
臨沂網路營銷優勢 瀏覽:445
小米手機移動網路信息屬性如何改 瀏覽:911
有關網路安全的法律依據 瀏覽:265
k頻道網路共享視頻系統網路首頁 瀏覽:345
網路橋架10050多少錢一米 瀏覽:891
網路線是哪個部分 瀏覽:142
中國移動無線網路分機怎麼連接 瀏覽:837
網路速率如何計算 瀏覽:598
列印機不能共享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678
騰訊愛趣聽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140
導航沒有網路信號怎麼辦 瀏覽:809
網路機頂盒什麼直播軟體好 瀏覽:616
把電視機連接網路 瀏覽:51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