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學術界對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定義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定義是從網路的工具性出發,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提出的。認為網路是一種傳播工具,這些定義都比較保守,創新不大,基本都參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沒有抓住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以及反映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規律。
第二種定義是從網路的本質出發。抓住網路本質,針對網路影響,利用網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綜合以上兩種定義,我們可以試著給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下這樣一個定義: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抓住網路本質,針對網路影響,利用網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❷ 網路政治的觀察研究
網路政治可以從畢如告三個維度來觀察,
一是網路虛擬政治本身;
二是網路政治對現實政治主體及其他領域的作用與影響;
三是現實政治主體和其他領域對網路虛擬政治的反作用與影響。
網路政治主要依託於互聯網和微博等社交新媒體,網民數、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率、公民的信息素養和政治素養等都成為影響網路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網路政治的局部管理和全球治理更成為網路政治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網路政治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了信息及時公開、政務透明、直面問題,藉以推動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提高。
網橡游絡政治作為一種直接民主政治,也存在意見多變、訴求過激、眾說紛紜、缺乏深思的現象,需要與人民代表的審議等手明間接民主相結合,防止群體激化、個人極端主義、網路暴力的出現,形成一個合理的民主治理架構。
❸ 網路政治的詞條來源
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網路政治有關的一些概念開始出現,如網路政治、虛擬政治、網路民主、在線政治、信息政治、數字民主、電子民主等。
1998年塌閉激,D.羅斯考夫在《網路政治:信息時代變革中的原實力》一文中將網路政治與現實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信息時代中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政治實力等原實力的三大支柱在信息時代的變革中將重新分配並產生新的形式和特點,而這一切的變化均可歸結於信息技術的變革。
2003年,D.波團襪利艾在其文章《網路政治的崛起:互聯網如何改變國際政治與外交》一文中認為,網路政治就是「一種力圖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力量來塑造政治、文化、價值觀和個人身份的外交形式」。
「網路政治」,顧名思義,不能沒有互聯網這個角色,雖然政治學起源態扒於2000 多年前的歐洲,但催生並孕育計算機網路的美國卻在不到5 年的時間內使網路政治快速發展起來。美國的網民數、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率都穩居世界頭籌。就網路政治的研究而言,它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此同時,西方各國也都興起了網路政治的研究熱潮。 上文名詞中英對照網路政治學Cyberpolitics虛擬政治學Virtual Politics網路政治Politics on the Net網路民主Cyber Democracy數字民主Digital Democracy電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D. 羅斯考夫(DavidRothKopf)D.波利艾(DavidBollier)
❹ 什麼是網路政治
網路在信息傳遞、輿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高層政治人物對網路效用的認可和與網民的互動,所有這些似可表明,中國已經形成了網路政治的雛形。
❺ 網路社會中網路有什麼政治功能是什麼
大眾傳媒很早就發揮著自身的政治功能。19世紀初,到美國考察的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就看到了報紙的力量。他指出:「在美國,報刊分別來說幾乎都沒有什麼權威;然而,定期報刊的權力僅次於人民。」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隨著網路的問世而受得更加引人注目。網路自問世之日起,就顯示出它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權力,無論它掌握在誰手中、以什麼方式發揮作用,它都成為政治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網路使億萬台計算機藉助電纜和衛星技術,形成一個包納一切的龐大「蛛網」,對打破信息壟斷和由此衍生的集權控制,具有潛在的顛覆作用。網路提供信息的特點在於它的及時性和共時性;同時提供文字、聽覺和視覺上的刺激;提供信息,刺激情感;使受眾有身臨其境、參與其事的切身感受。民意測驗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的興趣從報紙轉向電視,又由電視轉向網路,他們從網路中得到大部分新聞。電腦網路成為展現巨大威力的「魔盒」,它將全國乃至全球捏為一體,變為能在同一時間知悉同樣事務、受到同樣刺激的網路大家庭。我們必須正視網路的政治存在。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聞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門,可以監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這個說法在今天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而網路的出現可稱之為第五種權力。總之,就像歷史上出現並還在發揮作用的革命性傳媒(如廣播、電視等)一樣,網路是這個外表寧靜實質激盪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更新分配的始作俑者,它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網路的政治功能正逐漸引起政府、政治家以及普通民眾的注目,網路對政治文化的傳播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網路社會的基本特徵
1.非物質性由於數字化空間中最基本的元素並不是傳統物理空間的原子,而是「比特」,這就造成了數字化網路社會的第一個特徵—非物質性。在網路時代,出現了一批非物質化的高附加值的服務行業,如貨幣交易、軟體開發、基因研究或衛星電視製作等,其中大部分屬於高科技領域。它們在開發、運營、銷售、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以往常傳統行業不同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在於它們具有非物質性。
2.超時空性在數字化網路社會中,由於網際網路的開發與應用,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建立了一個超時空的網路社會。正如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丹尼·奎認為的那樣,「非物質化的商品全然無視空間和地域」[①]。由於網際網路消除了時空的距離,使得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數字化信息社會的本質就在於保持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零。
3.非排他性這是數字化網路社會的又一重要特徵:一個人使用一件非物質的物體時,不排斥他人同時使用。這是網路時代的數據可以共享的技術特徵所決定的。
4.平等性網路社會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平等的感覺,任何人,無論他是從事何種職業,或擁有多少財富,或自身條件有多麼大的劣勢,他都可以在網路社會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的思想。在網路這個虛擬的社區中,任何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事實上也是平等的。
二.網路社會的中網路的政治功能
1.網路在傳遞政治信息中起著中樞作用
網路首先是作為一種傳媒出現的,從這一層面來看,網路傳遞政治信息的「中樞作用」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傳遞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的潤滑劑。傳遞政治信息的實質是「國家意志」「民間意志」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國家政策通過網路得到及時而准確的解釋,公眾的願望也通過網路得以及時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通,思維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公眾的支持。網路能夠向政治系統輸送強大的社會動力。
(2)傳遞政治信息可以為政治決策營造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當前,諸如失業、環境、教育和醫療問題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而政策往往難以兼顧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地區和不同階層的所得與付出之間的平衡,這需要群眾對政策有一個理解和承受的過程。網路在這一過程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它藉助具體的「形象」,用通俗生動的方式提出問題,闡明背景,發表意見、評論或分析,幫助群眾認清自己的生存環境,啟發群眾適應政策的主動性。網路的這一作用在以往的價格改革、住房改革中已得到有效的發揮。
(3)傳遞政治信息有利於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調動社會成員的注意力集中於國家發展目標上。網路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媒體每天向社會提供大量的信息,同人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聯系密切。輿論導向正確,人心凝聚,精神振奮,這是宣傳思想工作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2.網路是一種第五種權力
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聞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門,可以監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這個說法在今天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而網路的出現可稱之為第五種權力。它不是一種實在的物質權力,它不能向任何人發號施令,更不能直接調動國家的軍隊和武裝力量,不能支配財政收支,也不能制定法律、做出司法裁判。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網路是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報刊需要發行量,電視需要收視率,而網路卻擺脫傳媒受資本壟斷或少數技術精英控制的局面。它雖然不是立法權和司法權,也不是財權和軍權,但它是輿論的權力和道義的權力;它不是剛性的權力,而是一種無形的、柔性的權力。人們不必服從它,但不能忽略它。
作為第五種權力,網路的作用主要是監督和制約政府的三個部門,三個部門的相互監督也需要藉助於網路的力量。美國在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如何監督政府與官員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網路的崛起加強了這一環節,網路能夠充當民眾的耳目,對政府及其官員實施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網路在「柯林頓性丑聞」中的作用則是十分典型的事例。從對丑聞最初的揭露,到事件調查過程中的報道和評論,網路動員全國輿論給柯林頓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使其一時間處於四面楚歌之中。
3.網路可以為創造「陽光政治」提供一個平台
「陽光政治」相對於政治過程中的「暗箱」操作而言,「暗箱」政治是專制主義的特徵,它容易產生政治信息的錯誤解讀。「陽光」政治是政治事務公開化、透明化的民主政治。網路的出現為創造「陽光」政治提供了一個平台,推進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民主政治必須使政治事務公開化、透明化,使公民在充分了解情況的條件下做出他們的決定。它還要使受公民委託的政府官員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有人比喻說,在民主政治下,政策的制定、執行與政府的政治活動以及政府官員與民眾的關系應該暴露在陽光下,經得起公眾的審視與考驗。
網路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經濟快捷的渠道。通過網路,公民最貼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作過程,使政策的制定、決策和執行過程透明化。網路使公民與政府官員的對話成為可能,順暢通達的電子訪問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削弱了等級觀念,為自由平等的交流鋪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過網路訪問國家元首已不再是天方夜談。網路也使政府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收集各種意見,並獲取信息反饋,避免了多層過濾使信息失真。
❻ 什麼叫互聯網政治啊通過互聯網可以革命嗎
就是通過網路進行政治活動。
不能,現在國家的管理並沒有完全信塌凱氏息化,因此通過互聯網只能進行革命的孫舉聯系,宣傳,不能團散進行正面的革命活動。
❼ 網路政治的研究范疇
網路政治所探討的是:在網路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網路政治問題的本質及其發展友高棗、變化的矛盾運動規律好拆;其研究范疇主要有三個層面。它們是:
第一,網路空間中的虛擬政治問題:虛擬社區、虛擬政府、虛擬國家、網路權力等。
第二,網路社會對人類政治生活的影響:網路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它正在改變政治民主的內容和形式;網路對國家政治秩序與政治穩定的挑戰是嚴峻的;網路對政府管理的影響是深刻的;網路對當代國際政治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第三,網路社念困會的國家管理:指導人類通過創造新的政治結構和具體的政治操作,更好的利用網路發回人類對自己命運的創造力和控制力。
❽ 什麼是網路問政,什麼又是網路反腐
網路問政1.網路問政,就是政府通過互聯網做宣傳、做決策,了解民情、匯聚民 智,以達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近年已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執政新風。隨著網路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聊天,到各省官員通過各種形式在網上與百姓溝通,中國官員越來越多地通過網路問政於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暢通。2.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群眾監督新形式,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攜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作為互聯網在反腐敗中的作用得到中國執政者認可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發行的《中共黨建辭典》收錄了的詞義。
❾ 網路政治的詞條特點
互聯網突破了前方與後方、一線與二線、內部與外部、就近與遠端的傳統隔簡前祥離,使公民及利益與興趣群體的政治表達與信息傳播突攔搏破了機構、行業、城市、區域乃至國家的界限,形成了悔薯跨越時空、無限泛在、團體互動的特點,並形成了網路政治的新形式。網路政治的特點為信息安全創造了新的機遇,也構成了新的挑戰。
❿ 什麼是網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確保政治工作過好時代關的核心要素
人才是網路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確保政治工作過好時代關的核心要素。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帶態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准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2)堅持遵循規律,勇於改革創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核輪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以師生為中心,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3)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聚焦重點任務蠢氏源、重點群體、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薄弱環節,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加強分類指導、著力因材施教,著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提高師生的獲得感。(4)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加強督導考核,嚴肅追責問責,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