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osi參考模型分為哪幾層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OSl參考模型中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1、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2、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以實現介質訪問控制。
3、傳輸層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
4、應用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
5、會話層負責驗證訪問和會話管理。解除或建立與別的接點的聯系,沒有協議。
6、表示層的功能包括數據格式化,代碼轉換,數據加密,沒有協議。
7、應用層的功能有文件傳輸,電子郵件,文件服務,虛擬終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OSI 分層的好處:
1、每一層更改不會影響其他層。
2、有利於網路設備廠商生產出標準的網路設備。
舉個例子:其實網上買東西的過程就很類似於OSI模型。顧客在淘寶店看到了 一款傢具,顧客就聯系賣家,我要什麼款式,什麼顏色的,什麼型號,價格,然後顧客就拍下傢具支付,廠家這邊就找人打包,打完包後就得把箱子編上號,打包完成後就找快遞員來取貨。
快遞員就會在箱子上寫上寄件人,收件人,手機等,每一個箱子上都貼上;然後快遞員就把箱子搬到中轉站,快遞公司的中轉站每天都有一輛汽車把貨物運往火車站(假如是廠家在北京,顧客在深圳,),這里快遞公司中轉站的汽車就把箱子運往北京火車站。
第二天,貨物就達到深圳火車站,那麼快遞公司的汽車就把貨物從深圳火車站運往快遞公司深圳的中轉站,然後再由快遞員根據單號送到顧客的家裡,廠家就會派人去組裝傢具,最終傢具完整的呈現在顧客的眼前。分層就各負責各的工作。
每一層只關心自己那一層的事情。不關心其他的,就如快遞員不關心裏面是什麼東西,貨運員連寄件人收件人都不看,他就負責每天從中轉站運到火車站就完事了,比如每天運兩次,有一件他也運。
『貳』 tcp/ ip參考模型的第四層是什麼意思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敬橘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旅稿頌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拆鄭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叄』 osi七層模型各層功能有哪些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層的主要功能及其相應的數據單位如下:
1、物理層: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紐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3、網路層: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
4、傳輸層:該層的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在這一層,信息的傳送單位是報文。
5、會話層: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6、表示層: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
7、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3)七層網路模型中第四層是什麼擴展閱讀:
OSI 參考模型將整個網路通信的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見圖1。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數據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會話層(S)、表示層(P)、應用層(A)。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層到第七層主要負責互操作性,而一層到三層則用於創造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
『肆』 網路協議分層(七層、四層)
一、概述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所以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
二、OSI網路分層模型
如圖所示: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單位類型:比特):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物理介面,具有電氣特性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e link)(單位類型:幀):訪問介質;數據在該層封裝成幀;用MAC地址作為訪問媒介;具有錯誤檢測與修正功能。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單位類型:報文):數據傳輸;提供邏輯地址,選擇路由數據包,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實現端到端傳輸;分可靠與不可靠傳輸;在傳輸前實現錯誤檢測與流量控制,定義埠號(標記相應的服務)
第五層:會話層(session):主機間通信;對應用會話管理,同步
第六層:表示層(presention):數據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比如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網路進程訪問應用層;提供介面服務
OSI的應用層協議包括文件的傳輸、訪問及管理協議(FTAM) ,以及文件虛擬終端協議(VIP)和公用管理系統信息(CMIP)等。
二、TCP/IP分層模型
TCP/IP分層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稱作網際網路分層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網際網路參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T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四層:應用層:TCP/IP協議的 應用層 相當於OSI模型的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FTP(文件傳輸協議),DNS(域名系統),HTTP協議,Telnet(網路遠程訪問協議)
第三層:傳輸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UDP(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第二層:網路層: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包和路由。數據包是網路傳輸的最小數據單位。通過某條傳輸路線將數據包傳給對方。IP協議,ICMP協議,IGMP協議。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層:網路介面層: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對應的網路介面卡
OSI與TCP/IP的對比:
分層結構: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連接服務: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路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位元組,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位元組(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位元組)。網路上的每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以上就是我對七個分層和四個分層的粗鄙理解,歡迎大家的指導!
『伍』 OSI七層型的層次結構是什麼
OSI七層型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應用層: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2、表示層: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
3、會話層: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4、傳輸層: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議有:TCP、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5、網路層: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IGMP、IP(IPV4、IPV6)。
6、數據鏈路層: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等功能。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7、物理層: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
TCP/IP 層級模型結構,應用層之間的協議通過逐級調用傳輸層、網路層和物理數據鏈路層而可以實現應用層的應用程序通信互聯。
『陸』 為什麼計算機網路有七層和四層之說
「七層」是OSI參考模型,即物理層 、 數據鏈路層 、 網路層、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應用層 ;
「培薯敏四層」是TCP/IP參考模型,即物理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雖說有四層和七層之說,但手頃是其實一樣的,TCP/IP中的物理鏈路層對應OSI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網路配枝層對應網路層,傳輸層對應傳輸層,應用層對應會話層 、表示層、應用層 。
『柒』 傳輸層有哪些協議
你好,簡述: 傳輸層安全協議詳解 傳輸層安全協議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傳輸層的安全,並在傳輸層上提供實現保密、認證和完整性的方法。
1.SSL(安全套接字層協議) SSL(Secure Socket Layer)是由Netscape設計的一種開放協議;它指定了一種在應用程序協議(例如http、telnet、NNTP、FTP)和TCP/IP之間 提供數據安全性分層的機制。它為TCP/IP連接提供數據加密、伺服器認證、消息完整性以及可選的客戶機認證。 SSL的主要目的是在兩個通信應用程序之間提供私密信和可靠性。這個過程通過3個元素來完成:
l 握手協議。這個協議負責協商被用於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會話的加密參數。當一個SSL客戶機和伺服器第一次開始通信時,它們在一個協議版本上達成一致,選擇加密演算法,選擇相互認證,並使用公鑰技術來生成共享密鑰。
l 記錄協議。這個協議用於交換應用層數據。應用程序消息被分割成可管理的數據塊,還可以壓縮,並應用一個MAC(消息認證代碼);然後結果被加密並傳輸。接受方接受數據並對它解密,校驗MAC,解壓縮並重新組合它,並把結果提交給應用程序協議。
l 警告協議。這個協議用於指示在什麼時候發生了錯誤或兩個主機之間的會話在什麼時候終止。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使用WEB客戶機和伺服器的範例。WEB客戶機通過連接到一個支持SSL的伺服器,啟動一次SSL會話。支持SSL的典型 WEB伺服器在一個與標准HTTP請求(默認為埠80)不同的埠(默認為443)上接受SSL連接請求。當客戶機連接到這個埠上時,它將啟動一次建 立SSL會話的握手。當握手完成之後,通信內容被加密,並且執行消息完整性檢查,知道SSL會話過期。SSL創建一個會話,在此期間,握手必須只發生過一 次。
SSL握手過程步驟:
步驟1:SSL客戶機連接到SSL伺服器,並要求伺服器驗證它自身的身份。
步驟2:伺服器通過發送它的數字證書證明其身份。這個交換還可以包括整個證書鏈,直到某個根證書權威機構(CA)。通過檢查有效日期並確認證書包含有可信任CA的數字簽名,來驗證證書。
步驟3:然後,伺服器發出一個請求,對客戶端的證書進行驗證。但是,因為缺乏公鑰體系結構,當今的大多數伺服器不進行客戶端認證。
步驟4:協商用於加密的消息加密演算法和用於完整性檢查的哈希函數。通常由客戶機提供它支持的所有演算法列表,然後由伺服器選擇最強健的加密演算法。
步驟5:客戶機和伺服器通過下列步驟生成會話密鑰: a. 客戶機生成一個隨機數,並使用伺服器的公鑰(從伺服器的證書中獲得)對它加密,發送到伺服器上。 b. 伺服器用更加隨機的數據(從客戶機的密鑰可用時則使用客戶機密鑰;否則以明文方式發送數據)響應。 c. 使用哈希函數,從隨機數據生成密鑰。
SSL協議的優點是它提供了連接安全,具有3個基本屬性: l 連接是私有的。在初始握手定義了一個密鑰之後,將使用加密演算法。對於數據加密使用了對稱加密(例如DES和RC4)。 l 可以使用非對稱加密或公鑰加密(例如RSA和DSS)來驗證對等實體的身份。 l 連接時可靠的。消息傳輸使用一個密鑰的MAC,包括了消息完整性檢查。其中使用了安全哈希函數(例如SHA和MD5)來進行MAC計算。
對於SSL的接受程度僅僅限於HTTP內。它在其他協議中已被表明可以使用,但還沒有被廣泛應用。
注意: IETF正在定義一種新的協議,叫做「傳輸層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它建立在Netscape所提出的SSL3.0協議規范基礎上;對於用於傳輸層安全性的標准協議,整個行業好像都正在朝著 TLS的方向發展。但是,在TLS和SSL3.0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主要是它們所支持的加密演算法不同),這樣,TLS1.0和SSL3.0不能互操 作。
2.SSH(安全外殼協議) SSH是一種在不安全網路上用於安全遠程登錄和其他安全網路服務的協議。它提供了對安全遠程登錄、安全文件傳輸 和安全TCP/IP和X-Window系統通信量進行轉發的支持。它可以自動加密、認證並壓縮所傳輸的數據。正在進行的定義SSH協議的工作確保SSH協 議可以提供強健的安全性,防止密碼分析和協議攻擊,可以在沒有全球密鑰管理或證書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工作的非常好,並且在可用時可以使用自己已有的證書基礎 設施(例如DNSSEC和X.509)。
SSH協議由3個主要組件組成: l 傳輸層協議,它提供伺服器認證、保密性和完整性,並具有完美的轉發保密性。有時,它還可能提供壓縮功能。 l 用戶認證協議,它負責從伺服器對客戶機的身份認證。 l 連接協議,它把加密通道多路復用組成幾個邏輯通道。
SSH傳輸層是一種安全的低層傳輸協議。它提供了強健的加密、加密主機認證和完整性保護。SSH中的認證是基於主機的;這種協議不執行用戶認證。可以在SSH的上層為用戶認證設計一種高級協議。
這種協議被設計成相當簡單而靈活,以允許參數協商並最小化來回傳輸的次數。密鑰交互方法、公鑰演算法、對稱加密演算法、消息認證演算法以及哈希演算法等都需要協商。
數據完整性是通過在每個包中包括一個消息認證代碼(MAC)來保護的,這個MAC是根據一個共享密鑰、包序列號和包的內容計算得到的。
在UNIX、Windows和Macintosh系統上都可以找到SSH實現。它是一種廣為接受的協議,使用眾所周知的建立良好的加密、完整性和公鑰演算法。
3.SOCKS協議
「套接字安全性」(socket security,SOCKS)是一種基於傳輸層的網路代理協議。它設計用於在TCP和UDP領域為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提供一個框架,以方便而安全的使用網路防火牆的服務。
SOCKS最初是由David和Michelle Koblas開發的;其代碼在Internet上可以免費得到。自那之後經歷了幾次主要的修改,但該軟體仍然可以免費得到。SOCKS版本4為基於TCP 的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包括telnet、FTP,以及流行的信息發現協議如http、Wais和Gopher)提供了不安全的防火牆傳輸。 SOCKS版本5在RFC1928中定義,它擴展了SOCKS版本
4,包括了UDP;擴展了其框架,包括了對通用健壯的認證方案的提供;並擴展了定址方案,包括了域名和IPV6地址。
當前存在一種提議,就是創建一種機制,通過防火牆來管理IP多點傳送的入口和出口。這是通過對已有的SOCKS版本5協議定義擴展來完成的,它提供 單點傳送TCP和UDP流量的用戶級認證防火牆傳輸提供了一個框架。但是,因為SOCKS版本5中當前的UDP支持存在著可升級性問題以及其他缺陷(必須 解決之後才能實現多點傳送),這些擴展分兩部分定義。 l 基本級別UDP擴展。 l 多點傳送UDP擴展。
SOCKS是通過在應用程序中用特殊版本替代標准網路系統調用來工作的(這是為什麼SOCKS有時候也叫做應用程序級代理的原因)。這些新的系 統調用在已知埠上(通常為1080/TCP)打開到一個SOCKS代理伺服器(由用戶在應用程序中配置,或在系統配置文件中指定)的連接。如果連接請求 成功,則客戶機進入一個使用認證方法的協商,用選定的方法認證,然後發送一個中繼請求。SOCKS伺服器評價該請求,並建立適當的連接或拒絕它。當建立了 與SOCKS伺服器的連接之後,客戶機應用程序把用戶想要連接的機器名和埠號發送給伺服器。由SOCKS伺服器實際連接遠程主機,然後透明地在客戶機和 遠程主機之間來回移動數據。用戶甚至都不知道SOCKS伺服器位於該循環中。
使用SOCKS的困難在於,人們必須用SOCKS版本替代網路系統調用(這個過程通常稱為對應用程序SOCKS化---SOCKS- ification或SOCKS-ifying)。幸運的是,大多數常用的網路應用程序(例如telnet、FTP、finger和whois)都已經被 SOCKS化,並且許多廠商現把SOCKS支持包括在商業應用程序中。
『捌』 網路中的7層是哪些呢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ISO發起的國際組織,其任務是生成國際計算機通訊標准,例如OSI模型,特別是促進不兼容系統間的互聯。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和各種網路產品的不斷涌現,亟需解決不同系統互聯的問題。197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專門設立了一個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機系統互聯的標准框架,即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 /RM)該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1至4層被認為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各層間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內容絕對分別開來,又要密切合作,這是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即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開放,是指非壟斷的。系統是指現實的系統中與互聯有關的各部分。世界上第一個網路體系結構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後其他公司也相繼提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國國防部的TCP/IP等,多種網路體系結構並存,其結果是若採用IBM的結構,只能選用IBM的產品,只能與同種結構的網路互聯。為了促進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在現有網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基於具體機型、操作系統或公司的網路體系結構,稱為開放系統互聯模型。
分層優點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是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