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網路效應啊
四、網路效應
信息產品存在著互聯的內在需要,因為人們生產和使用它們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這種需求的滿足程度與網路的規模密切相關。只有一名用戶的網路是毫無價值的。如果網路中只有少數用戶,他們不僅要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而且只能與數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經驗。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這種不利於規模經濟的情況將不斷得到改善,每名用戶承擔的成本將持續下降,同時信息和經驗交流的范圍得到擴大,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路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此時,網路的價值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情況,即某種產品對一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在經濟學中稱為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稱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可以分為「直接網路效應」和「間接網路效應」兩種。前者即上述的由互聯需求帶來的網路效應,而後者則與互補產品有關。例如,某個用戶購買的DVD對其他用戶的DVD機的價值沒有直接影響,然而擁有DVD機的人越多,娛樂業製造的DVD介質產品也會越多,結果所有用戶都將從中獲益。因此從經濟聯系的角度來看,該用戶購買的DVD機將給其他用戶帶來額外價值。與直接網路效應不同,間接網路效應是信息產業所特有的。當前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寬頻網路和在網路上提供的服務內容,以及3G能訊標准和為該標准設計的服務內容。在這兩個例子中,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取決於在其上面運行的程序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規模更大的基礎設施將吸引更多的企業來開發運行於其上的服務內容。當前寬頻網和新一代無線通訊標准發展速度都沒有人們預料得那麼快,其關鍵就在於要出現一個運行在上面有市場規模的基本應用偏好。視頻點播、互動式電視、移動商務等等都是候選方案,不過這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當某種產品的直接網路效應充分體現時,用戶可以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這種規模經濟被稱為買方規模經濟,它和前面所討論的賣方規模經濟相對應。在賣方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平均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加而降低,而在買方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平均收入(用戶獲得的價值)隨著規模的增加而增加。
網路效應(買方規模經濟)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正反饋。當某種具有網路效應的產品剛剛投入市場時,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由於要面對前述不利因素,所以用戶群必定很小。初期的用戶大多數是技術愛好者和高收入者等對價格不敏感的人。此時市場容量的增長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然而,隨著用戶數的增多,上述障礙將被逐步消滅,越來越多的人會從效益,利益示範中發現該產品是值得購買的。當用戶數量達到某個臨界容量後,該產品將正式進入大眾市場,開始超常發展階段,可見,能否在早期獲得更多用戶的支持,進入向上的正反饋,對於廠商具有重要的意義。
㈡ 網路效應原理是什麼意思,有哪些網路效應原理
網路效應,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一個產品使用的人越多,它就越有價值。比如,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有電話,那麼電 話一點用處也沒有。而擁有電話和使用電話的人越多,電話的用處就越大。
㈢ IoT和IoE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在哪裡
一、IoT,IoE分別是什麼意思?
1、IoT
物聯網(英語: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而由於每個人周圍的設備可以達到一千至五千個,所以物聯網可能要包含500兆至一千兆個物體。
二、IoT和IoE的區別在哪裡
1、從IoT和IoE對象的不同區分
萬物聯網(IoE)包含了四個重要要素,是人、流程、數據和對象,
然而物聯網(IoT)只注重於對象這項元素。
2、IoT和IoE之間的關系作用區分
萬物聯網對物聯網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功能以改善商業和產業的成果,最終將透過促進物聯網的進步來使人們有更美好的生活型態。
(3)什麼是網路效應擴展閱讀
1、物聯網的提出
Peter T. Lewis 在1985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比爾·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及物互聯。
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
1999年,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其中指出「物聯網」時代的來臨。
2、萬物互聯的提出
IoE由科技先驅和3Com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羅伯特·梅特卡夫認為,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呈正比。從本質上講,網路的力量大於部分之和,使得萬物互聯,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
參考資料
網路-萬物互聯
網路-物聯網
㈣ 無法進行安全網址效應是什麼意思騰訊王卡收到的簡訊都沒有經過安全網路效應到底有沒有問題該怎麼解決啊
如果之前有群發信息可能會造成簡訊功能攔截,建議聯系客服刷新簡訊功能,如沒有群發信息可重新設置簡訊中心號測試(可聯系當地客服咨詢簡訊中心號),或換機測試操作
㈤ 平台模式的價值邏輯是什麼
前文中講述的平台是指「產品平台」,這里我所要講述的是「商業平台」,或者說是「平台產品」。平台的存在是廣泛的,它們在現代經濟系統中具有越來越大的重要性,成為引領新經濟時代的重要經濟體。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商業平台」的例子,比如購物中心(萬達購物廣場)、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金融服務平台(陸金所)、生活服務平台(美團)、打車共享平台(滴滴)等等。平台的消費關系具體表現為:平台上賣方越多,對買方的吸引力越大;同樣,賣方在考慮是否使用這個平台的時候,平台上買方越多,對賣方的吸引力也越大。平台的經濟功能實質上就是提供或實體、或虛擬的交易環境,從而降低消費市場中各方尋找交易夥伴的成本。
平台連接了供應商和消費者,彎曲了原本垂直的價值鏈條,如圖9-3所示。多樣化的供給正巧與多元化的需求匹配起來。許多平台企業本質都是一個輕資產公司,無須進行自我研發和囤積產品。他們不需要拓展自己的生產力,僅需將多邊不同群體的供給和需求拉攏起來並對其進行投資,建立一個相當於互動媒介的體系,以達成贏利的目標。
圖9-3 平台模式的價值邏輯
平台模式是一種基於價值創造、價值傳遞與價值實現的商業邏輯。這種價值邏輯具體體現為:首先,平台企業為平台的兩邊即供應商和終端顧客提供各種形式的服務的過程,就是平台模式價值創造的過程;其次,平台企業還擔負著為供應商傳遞產品/服務給終端顧客,這一過程就是價值傳遞過程,也是平台模式的重要功能;此外,平台企業對來自終端顧客的貨幣支付以某種契約形式與供應商進行分成,這一過程就是價值分配與價值實現過程。這與商業模式研究領域內達成的為數不多的共識是相吻合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邏輯。正如一些學者所言,過去十多年商業模式研究領域取得的最大貢獻,在於構建了商業模式與價值邏輯之間的聯系。
以蘋果為例來說明平台模式的這種商業價值邏輯。在蘋果的平台上,存在著三種類型的角色:作為中介平台的蘋果公司,終端顧客主要包括iPod用戶、iMac用戶、iPhone用戶及iPad用戶,以及各種內容提供商主要包括數字媒體(音頻和視頻)提供商、手機和電腦應用軟體開發商以及為數不多的廣告商。蘋果公司為終端顧客提供電子設備和部分軟體的過程,就是其創造價值過程;同時,蘋果公司還為軟體開發商和廣告商提供各種形式的服務,這也是一種創造價值過程。大量數字媒體和通訊電子設備的應用軟體,通過蘋果這一平台向終端顧客傳輸的過程,就是蘋果完成媒體供應商、軟體開發商與終端顧客之間價值傳遞的過程;蘋果公司對來自終端顧客的貨幣支付與媒體供應商、軟體開發商之間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成(如與軟體開發商就顧客的付費下載以3:7比例進行分成)的過程,就是價值分配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實現過程。
盡管平台模式本質上也是一種商業價值邏輯,但研究同時發現,這種價值邏輯同傳統企業商業模式的價值邏輯存在著較大差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 平台模式的價值邏輯比傳統商業模式更復雜
傳統商業模式下,價值邏輯表現為「企業——顧客」,企業為顧客提供產品/服務,顧客為獲取產品/服務而支付貨幣。價值創造源於焦點企業為顧客提供的產品/服務;企業將產品/服務提供給顧客的過程也就是價值傳遞過程,顧客的貨幣支付轉化為企業的價值實現。顯然,這是一種簡單的自上而下的線性價值邏輯。
相比之下,平台模式下的價值邏輯則要復雜得多。首先,就價值邏輯主體的身份和功能來說,平台模式下價值邏輯的主體至少包含平台企業、內容供應商和終端顧客三類性質不同的角色,且這些角色的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內容供應商為終端顧客提供產品/服務,而平台企業則是為廠促成內容供應商與終端顧客之間的交易而提供服務.其次,這些角色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復雜。內容供應商與終端顧客之間是買賣關系,但通常幾者之間不能直接進行交易,即使能夠交易這種交易效率通常也會表現得非常低下,因而需要藉助平台企業才一能提高交易的效率和范圍;同時,對於平台企業而言,平台兩邊的內容供應商和終端顧客是兩類性質不同的顧客,且這兩類顧客之間存在交叉網路效應,任何一邊的強大會吸引另一邊的膨脹,而任何一邊的缺失都會導致平台的癱瘓,三者之間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閉環系統。在這一閉環系統中,存在著兩套價值邏輯體系,即一套是供應商與終端顧客之間的價值邏輯,另一套是供應商、平台企業和終端顧客三者之間的價值邏輯,第一套價值邏輯即供應商與終端顧客之間的價值邏輯是平台模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具有主導性;而第二套價值邏輯的存在是為第一套價值邏輯的實現而服務的,具有從屬性;但是,若第二套價值邏輯缺失或低效,第一套價值邏輯將受損甚至不復存在。
2. 價值傳遞在平台模式中居於核心位置
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企業為顧客提供產品/服務的過程,就是價值向下游顧客傳遞的過程。企業能力和竟爭的核心體現在如何通過產品/服務的創新來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即使沒有中間商渠道,企業自身也可以把產品/服務傳遞給顧客,只是這種傳遞效率通常不怎麼高。
但在平台模式下,價值傳遞卻成了平台模式的關鍵與核心。這可從平台模式的發展、演變歷史得到推斷。從最初的集市、拍賣等開始算起,平台模式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之久,但發展緩慢一直未能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角色。直到人類社會進人網路時代,平台模式才得以爆發。而網路對於平台模式的最大作用,正是在於其根本改變了供應商與顧客之間的價值傳遞模式和效率。傳統模式下,供應商既是價值創造者又是價值傳遞者,這種功能的重疊不符合社會分工趨勢,價值傳遞從中獨立出來就成為一種內在要求。平台企業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供應商與顧客之間關於產品/服務的流通模式,使價值傳遞效率得到了本質的提升。現實經濟中,平台企業與傳統企業(如電商與實體店)之間的競爭、平台企業與平台企業之間竟爭的核心,無不圍繞產品/服務傳遞的效率。蘋果iPod播放器之所以能一舉打敗當時市場老大的先鋒Music[張樂飛1],根本原因並不在於蘋果播放器具有獨特外形與高貴音質,而在於蘋果搭建了一個有效地把數字音樂傳遞給音樂愛好者的iTune平台,大大提高了價值傳遞效率。可以說,高效的價值傳遞功能,是平台模式崛起的關鍵所在。當今網路社會,誰能把產品/服務更加有效地傳遞給顧客,誰就最終能在市場竟爭中掌握控制權。
3. 平台模式價值邏輯的各環節出現分離
傳統商業模式下價值邏輯的各階段中,價值由焦點企業以產品/服務的形式創造出來;企業同時還承擔將產品/服務傳遞給顧客,這一過程就是價位傳遞過程;顧客以貨幣支付形式購買產品/服務的過程,就是企業價值實現的過程。可見,在傳統企業商業模式價值邏輯的各階段中,企業是唯一主體,主體角色的一致性,保證了傳統商業模式價值邏輯的各階段不存在分離現象。
但平台模式下價值邏輯各階段出現了分離。首先,價值創造主體與價值傳遞主體之間相互分離。平台模式中,終端顧客的需求來自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服務,因而供應商是價值的創造者但是,由於條件或資源限制,供應商通常無法完成對產品/服務向顧客的傳遞,供應商喪失了價值傳遞功能,這種價值傳遞職能轉由平台企業來完成。因此平台模式下,價值創造主體與價值傳遞主體出現了分離。其次,是價值創造過程與價值實現過程的分離。傳統模式下,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是一體的:企業為顧客提供產品/服務,顧客為此支付貨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自己獲取了利潤,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同步完成。但在平台模式下,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之間不再具有必然聯系。很多平台企業(如網站)為顧客(如網民)提供各種服務如信息搜索、電子郵件往來等服務,但卻無法從中獲取利潤,顧客價值的創造與提高並不必然為企業帶來利潤,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出現了分離。這種分離,需要管理者在設計和創新平台模式時引起足夠重視。
建立平台企業的第一步,便是確定這些不同的用戶群體是誰,以及他們的原始需要是什麼。因此,平台企業需要同時制定能夠納入多邊群體的策略,討好每一方使用者,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壯大其市場規模。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平台企業對某一群體採取策略性開放措施,這一群體就將成為生態圈中的一個獨立的邊;反之,若該群體的個體完全由平台企業私有,則不能算作獨立的邊。多數平台企業不僅能夠拓展單一群體之間的關系規模,還能夠連接雙邊(或數邊)的使用群體,讓不同的群體也能通過平台相連而達到為彼此增值的目的。每個人在使用這些平台的產品或服務時,或許並非懷著為他人創造價值的心態,但實際結果卻是整體價值的提升。
在人們接觸平台態圈的瞬間,他們便被多種精心策劃的配套機制團團包圍,這些機制吸引他們入住到平台內,與其他用戶互動,讓他們久留而不想離去。如何設計適合自己的產業與服務群體的整套機制是門艱深的藝術,而我們必須再次強調,這其中的成敗關鍵便是如何運用網路效應。網路效應在平台商業模式中可以發回極大的效應,而平台商業模式也需要利用網路效應持續增強競爭力。網路效應可分為同邊網路效應和跨邊網路效應。同邊網路效應指的是,當某一邊市場群體的用戶規模增長時,將會影響同一邊群體內的其他使用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如微信用戶,一個人的加入會帶動其親朋好友的加入;而跨邊的網路效應指的是,一邊用戶的規模將影響另外一邊群體使用該平台所得到的的效用,比如淘寶的賣家和買家,任何一邊的增加,都會吸引另一邊的增加。由此可見,平台若能同時激發同邊網路效應和跨邊網路效應,將能大大增家用戶的使用意願和滿足感,進而推動盈利。
初創平台,首先必須決定要連接哪兩個市場群體,即搭建起雙邊模式。而後定義誰是付費方,誰是被補貼方,即制定補貼模式。設定補貼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市場群體之間形成一種刻意的不平衡,像傾斜的蹺蹺板一樣印發第一股推動力,進而激發網路效應。平台企業在連接兩邊以上的群體後,必須決定核心的補貼策略。然後通過一系列的系統化機制,引發網路效應,促進生態圈的成長,凝聚各方成員的互動,並使其產生歸屬感,載通過用戶過濾機制維持整個生態圈的質量。如果上述目標全部都順利達成,那麼平台生態圈將迅速成長,其規模也將成倍激增。
若要盈利,平台生態圈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有些人甚至相信,只要平台做大,人氣劇增,盈利模式自然就會浮現。這樣的說法僅對了一部分。因商業變現而死亡的平台企業數不勝數,大量的互聯網金融P2P平台、租房平台、O2O平台等死亡無不是因為商業變現問題,即開始時沒有做產品精算評估,商業價值邏輯不通,或不成立。再如某個社交平台想在自己壯大後,通過吸引廣告商的入住來實現贏利,那麼需要注意的是,當今的關高上所看重的不再是盲目的曝光,而是更精準,更有市場連接性營銷模式。運用不斷增長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向更多的優質企業推廣自己的平台營銷方案,達到良好的雙邊正向循環。必須通過數據的搜集分析,精確創造出多層級的價值。因此,搜集信息的機制,理應在平台初創初期就被納入計劃。
設計平台盈利模式的兩大准則
Ø 平台商業模式的根基來自於多邊群體的互補需求所激發出來的網路效應。因此,贏利必須找到雙方需求引力之間的關鍵環節,設置獲利關卡。
Ø 平台模式與傳統企業運營模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僅是直線型、單項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平台企業是價值的整合者、多邊群體的連接者,更是價值生態圈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