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受疫情影響,網課成為一種新的上課方式,你覺得網課以後會成為主流嗎
由於疫情的原因有很多地區學生們都開始學習網課,可以說學習網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上課方式,我個人覺得網課會成為主流。畢竟網課可以讓學生們實時的學習,如果沒有網課的話,那麼在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學業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那麼有網課可能對於孩子們來說就會有所補救。
現在孩子社交和運動的能力越來越少了,普及的孩子們經常在家學習,可能會用手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會受到視力影響,那麼經常在網路上面學習也有好處也有弊端。經常不運動可能會導致孩子在身體發育上不會更加健康,那麼網課會讓孩子們多學習知識,但是也要適當的運動,增加孩子的抵抗力。
『貳』 網路教育越來越受歡迎,網路教育存在哪些利弊
網路教育越來越受大眾的歡迎,但是網路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孩子在接受網路教育時也要明辨是非。例如網路教育能夠讓大家隨時隨地的學習,不會出現逃課的行為;而網路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孩子很難能夠完全的接受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容易跑神。
三、結束語
科技在進步,網路教育也會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所以父母在讓孩子上網路課程時,一定要監督孩子要讓他們去做其他的事情,專心致志才能夠掌握全部的知識內容,不要讓自己的錢白花。
『叄』 「互聯網+教育」時代來了,教育和老師將會迎來哪些顛覆
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新技術、新理念短時間內撲面而來,教師們猶應接不暇。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又將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呢?
「互聯網+教育」在於其包容性更強。它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網路技術於一體,強調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聚合起來,為教育創建新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形態。而「互聯網+』』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教師線上成長渠道再造和重組,加的是在實踐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創新。
教師發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組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型教師發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已有優秀理念、方法基礎上,對適合自身教學發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組,也可以體現「互聯網+」的創新特色。這種創新因為有互聯網的參與,有多種混合技術的幫助,給教學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體驗。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教師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成長渠道,是一個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學習。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界定,混合學習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國內論述混合學習時間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概念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混合學習的,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近十年來,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混合式專業發展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微課、MOOC、移動公開課等形式都成為其渠道再造和重組的表現形式。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彌,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拔千斤的巧妙。教師通過混合式的專業發展渠道,用社交網路、在線平台、移動工具為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建立起以個人成長目標為中心的專業發展圈。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成長圈才是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專業成長圈呢?虛擬教研也好,區域博客也罷,微信企業號、伴行3618智慧校園平台移動社群也行,都可歸結為專業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出發點,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混合,能夠以較小的成本,伴隨著較高的效率,產出有創新性的優秀成果,帶來較大的領域影響力。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來說,就是要把線上的成長圈與線上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用線上交流所獲得的新思考、新體驗,來改善線上的實際教學,更新舊理念,解決新問題,創建新環境。前幾年博客盛行,曾出現了「李克東難題」(為什麼教師博客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動的思想碰撞?為什麼教師博客發表了近萬篇博文,卻不能夠說出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究其原因,那就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因為技術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會追逐流行的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難走得深人。只有回歸到教育理念驅動的專業發展,用線上的交流思路來優化教學理念,改善教學實踐,那麼線上的交流活動就會自然地融人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個叫做「羅輯思維」。除了每天早上六點半准時的六十秒「語音早報」以外,「羅輯思維」發起了一系列的線上、實體的活動來建立媒體圈。他們舉行全國巡迴講座,招募同行,在公眾號上做圖書首發、微商等。訂閱數量超過五百萬的這個公眾號,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成為特定人群中頗具影響的傳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領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備「互聯網+」時代意識和能力的團隊,再配合各級行政部門的推廣舉措,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圈會得到新的重組和再造的機遇。資深教師可以在這個渠道中推廣自己的特色課,新手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渠道里訂閱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課程,教育類的優秀圖書、資源、工具、活動、社群都可以在這種線上渠道進行發布,那麼這樣的渠道就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流通之道,優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與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除了要有線上專業成長圈的融合,更要有線下教學實踐的創新。與以教師教學能力、個人經驗、主觀感受、教學傳承為主的傳統教學實踐方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實踐要更多地體現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1、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
21世紀初,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項目,就把中國多個省份的中小學帶人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在已聯網的機房裡,學生們可以登錄網路學習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學生們可以使用掌上學習機、平板電腦等教學類軟體;在戶外真實情境下,學生們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或穿戴式設備進行探究式學習等。越來越多的學習情境是有技術參與其中的,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前「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掌握技術,學習如何實現技術與課程整合,來輔助講授、促進協作、幫助探究,創設技術型的學習環境;而進人「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讓技術無縫地「編織」進教學,利用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過程性數據、學習痕跡等數據進行再利用,來實現教學優化。
2、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
在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即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數的學習路線是單迴路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後再去努力糾正。例如,學校只有在期末考試結束後,才發現哪些課程對於學生來說太難或太簡單,然後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進行調整。雙迴路學習則不然。它會隨時用數據糾正自身的錯誤,同時利用反饋迴路中獲得的大量數據來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學院為例,不僅有超過5000個多學科的視頻課程,它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積累學生如何學習的數據,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例如,基於每位學生做題的准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以判斷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幫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步調;還會給教師提供整個班級和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圖,根據回答問題的數量、准確率等指標顯示學習實時狀況。
雙迴路學習把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與干預結合在一起,為教學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因此,處於專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新手教師們,可以做到用技術獲得數據,用圖示工具來理解數據,處於專業發展高級階段的資深教師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分析工具來解讀數據,用研究工具來預測、干預、優化教學。也就是說,研究型教師,依然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而且有.數據支持的實證分析,會給中小學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3、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師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因為教師不是小販,不能把別人的知識直接搬過來販賣給學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別人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直接拿過來進行教學,而不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適當改造,或者很少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提出有獨創性的教學方法等,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這樣的教師很難有進步,學生就更難有突破和創新了。
那麼教師如何做研究呢?記得今年年初,《彎頂之下》紀錄片的發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不僅因為選題直擊時弊,切合每個人生命健康,更是由於該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調查分析能力,目標明確,資料翔實,層次遞進,自成邏輯。其實教育研究與新聞調查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找准方向,提出問題,實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驗證,深人分析,發布結論。有影響力的新聞節目與有價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頗多共同點:選題針貶時弊,聚焦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簡潔但直擊要害;實地探查不遺餘力,長時間地紮根生活,得到鮮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證;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真實、大量、多角度來源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互聯網+」能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過程性數據,讓他們更方便地使用數據分析的工具,也帶來了開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機會。如果說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數據來源多是需要主動收集,來支持小規模的常規化研究,而進人「互聯網+」時代,由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數據尾氣(dataexhaust ),即指學生與網路進行互動時衍生的副產品,如登錄信息、學習痕跡、交互對象、評價習慣等。這些數據存留於網路平台上,手機終端等智能設備里,教師可以與學校同事、線上成長圈的夥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數據進行深人的、大規模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實證研究,從大數據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實證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然而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
我曾經參加過美國密歇根州LATT工CE國際教師教研組織。記得有一次來LATTICE演講的是該州年度優秀教師瑪婷娜,一所高中的社會課教師。這位「當地名師」沒花很多時間去介紹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更多的是從國家的教育機制、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當前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方法等與大家進行對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帶領所有與會者思考:
「學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麼,學生應該從一所理想的學校里獲得什麼,如何成長,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師們圍坐在一起,結合這個切人點寫關鍵詞,畫流程圖,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動給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不等於一言堂的名師講座或示範性樣板課,教學交流其實就是一場場不用達成共識的思想碰撞。
經驗分享或學習榜樣帶來的多是模仿,數據收集實證分析多是規范,而自由思考和滿懷熱情,才有可能帶來創造。齊白石寄語學畫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項充滿了變數的馬拉松長跑,它需要教師持續的熱情,發自內心的渴望,以及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成就感,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創造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滲透,融合,重組,質變。教師專業成長是個永恆的話題,唯願保持獨立的個性和思考,共適應,共成長。
『肆』 現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會給教師帶來哪些新機會
網上授課等。
因為我覺得現在互聯網越來越發達,那麼給教師帶來最大的沖擊也就是對傳統教師崗位的沖擊。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好的機會,所以我覺得以後可能會給教師帶來一些網路上的授課這種現象,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有網上授課這樣的機會。
一、互聯網發達會給教師帶來什麼樣的機會?我覺得現在的互聯網越來越發達,那麼對於軟體的這種操作能力,可能教師也要有所涉及,並且可能以後的教師職位會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一些新的機遇,比如說可能有的教師他的授課方式比較的幽默,能得到很多學生的愛戴,那麼可能會通過一些互聯網上的這種網上授課的這種形式,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發揚。
總結:我們通過如果互聯網發達會給教師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和會給傳統教師和現代教師有什麼沖突進行了深度的探討,那麼我們又通過這樣的式進行發現什麼樣的本質現象進行了深度的分析,那麼大家有什麼好的想法,好的建議在下方留言。
『伍』 有人認為網路課讓學習,工作更有效率,有人卻認為網路讓青少年沉迷,影響學習,你有何看法(用英文寫)
關於遠程網路課堂利弊的英語作文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 visit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i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 question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AD From Joozone.com Website.」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逐漸增加,遠程網路教育越來越成為流行趨勢。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遠程網路教育相比於傳統教育模式已經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於是,一些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網路教育將會取代傳統教育模式?」。
As to this question, the opinions vary from one to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it quite possible for network classrooms to take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First, network classrooms needn't hav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are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place, which facilitie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econdly, network classrooms release teachers from repeating the same contents. Since the video or audio material can be played time and again.
針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網路遠程教育替代傳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網路教室(Joozone Note:網路教育模式或網路課堂)設備無需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並且人與人之間也不受時間和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其次,網路課堂可以把老師從單一重復的教授中解放出來。因為錄音和錄像(影音)設備可以重復的播放同一個課程。
However, many people have opposite stand points. They say that with online courses students like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and their confusion can not be solved instantly. In addition, the computer system can not be guaranty to work Stable(staidly) all the time. Joozone.com.
然而,絕大部分人都持反對的觀點。他們說在線教學看起來是學生與老師之間可以交流,可是他們如果有了疑問的話,就不能很及時的得到解決了。另外,電腦也並不能保證總是很穩定的運轉。
Personally, both network classrooms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re necessary for students. If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 and motor ones like network classrooms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more fruitful ecation is sure to be realized.
在我看來,網路課堂與傳統教學對於學生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網路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那麼他們的教育價值將會得到更為卓有成效的體現。
Joozone Word:
vary:不同的;
fruitful:卓有成效;
『陸』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校教授「走紅」網路,更受年輕人喜愛
平時刷視頻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有很多的高校教授在網上特別火,他們的特性是長得很帥很漂亮,很多人就覺得這種現象是不好的,老師不應該在網路走紅,應該安心做學問,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這種現象反而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為現在是網路化的時代,很多人和事都會展現在網路上,那麼優秀的教師為什麼不可以呢?
所以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走紅”的教師以後,不要去抨擊別人,你詆毀的話語對對方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一個教師到底如何,有學校專業的領導去評判,而不是由我們這些看到視頻的人去肆意指責。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會喜歡這樣的高效教授,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想要活成這個樣子,在自己的領域行業里有一席之地,同時還能保持著自己的精緻,這是一種好的指引和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分解讀這個事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因為自己的嫉妒毀了別人。
『柒』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校教授「走紅」網路,更受年輕人喜愛
我認為高校教師開始在網路上走紅,這一現象是非常好的一個改變,同時也讓大家接受知識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用到大學裡面去聽專業課,就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接受一些新鮮和專業性比較強的知識,這對於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視野的改變具有非常好的學習作用就拿我個人舉例子,自己就非常喜歡從網上去關注這些高校教授的視頻以及相關課程。
因為年輕人通過網路了解國家大事,雖然改變不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大局觀和以後的生活軌跡,我們並非生活在一成不變的時代里,我們生活是一個隨時變化的世界。只有把握國家大事,了解社會變化,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前進方向。
『捌』 近幾年開始在國內高校流行的一種網路課程
MOOC:更好和更時髦的教育系統
你是不是想問問這個?
2012年10月,Time雜志發表名為《大學已死。大學永存!》的深度報道,探討MOOC給現有大學帶來的沖擊。 「MOOC就像一口超越現實的深呼吸。絕望的父母祈禱應驗,免費網上大學終於可以緩解學費重擔。而對學校官員來說,變化帶來的恐慌隨處可見。哈佛大學和MIT花6000萬美元成立非營利性的MOOC機構edX。明天將要發生什麼?這很可能是非常有選擇性的——實體大學將繼續蓬勃發展,最棒的大學繼續提供網上教育無法覆蓋的服務,而中等的、昂貴的贏利大學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TIME雜志毫不吝嗇地把2012年稱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這場從矽谷、MIT發端的在線學習浪潮,理想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免費獲得全球頂尖高校明星教師的課程,甚至取得學位,並非不可能。
2012年聖誕節,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正在和父親逛街,父親忽然說:「到點了,我得回去做作業了!」於是把吳恩達一個人扔在了街上。他是去吳恩達創辦的在線學習平台Coursera,完成杜克大學的「思維與推理」課程作業。
Coursera誕生於2012年,目前擁有來自全世界62所大學的337門課程,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比Facebook還快」。在這所體量龐大的虛擬學校里,有來自220個國家的300多萬名「同學」。
Coursera與Udacity和edX一起,被視作MOOC三大巨頭。它們集結了哈佛大學、MIT、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等全美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優質大學的資源,為每一位學習者免費提供優質課程。
視頻公開課並不新鮮,而MOOC有什麼不同,何以具有顛覆的能量?
MOOC式學習之魅
果殼網目前擁有全中國最大的MOOC線上社區,「MOOC自習教室」。創始人、CEO姬十三認為,中國內地接受的網路課程經歷了3個階段:文字翻譯最早出現,網友們把MIT教材翻譯成中文放在網上;2003年出現網易公開課等一批視頻公開課,涌現了以《正義》、《幸福課》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教授課程;第三階段,也就是2012年MOOC出現,區別於以往的最大特點是「力求真實模擬課堂,用技術作為根本手段,最大程度符合網路使用習慣」。
編輯的話:果殼網MOOC自習教室是當前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討論區,組員已經超過20000人。你還在寂寞地自學嘛?或者對MOOC感興趣?都歡迎你來看一下~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崢在2012年成為了Coursera的一名學生,最讓他上癮的是,視頻課程被切割成兩三分鍾的更小視頻,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鍾都不能」——MOOC深諳大腦的學習特點與反應機制,這和游戲通關的設置異曲同工。
Coursera另一位創始人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斯坦福大學教授,這樣描述MOOC給她帶來的空前滿足:「在傳統課堂上,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大概有75%的孩子還停留在對上一個問題的困惑里;15%的孩子沉浸在Facebook里;剩下10%的聰明蛋們喊出了正確答案。而我把課程放上網,上萬名學生必須在同一個思考節奏上給我反饋。」【了解更多:在Coursera,隨時都是學習的好時候】
張崢所選的3門課分別由斯坦福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授課,其中多倫多大學的喬夫利·新頓(Geoffrey Hinton)教授,是神經網路的頂級大師。「雖說我讀博士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也算個名校,可這些課單還是讓我心裡癢癢的。」張崢介紹說,喬夫利·新頓跟神經網路這一支死磕了40多年,是業界公認的一桿大旗。
在MOOC上課,你需要回答問題、做作業、參加考試,每結完一門課,你可以拿到一張證書。
張崢上的許多課程,作業都由機器打分,這為教師們分擔了大量工作,也大大擴大了這門課程的「教室座位」,萬人大課在MOOC的世界裡再正常不過。龐大的數據開始顯現魔力,「在傳統課堂里,如果有兩個學生的答案錯得一樣,老師根本無法發現。而機器批改後,2000人得出了同樣的錯誤答案很容易凸顯,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向這2000人發送一條具體指點,這就是新型的『開小灶』」,Coursera的兩位創始人都是人工智慧專家,他們擅長通過追蹤數百萬學生在線學習的過程,實現個性化服務。
挺進中國
果殼網「MOOC自習教室」,目前已擁有16449名學習者。在果殼自習教室管理員的號召下,組員們相繼在23個城市舉辦了見面會。16449這個數字,對人口數量驚人的中國來說極其微小。但這同時預示著,對MOOC來說,中國潛力巨大。
在線教育公司都將目光瞄準了中國—這里在擁有極深教育傳統的同時,還擁有極不均衡的教育資源。
吳恩達正在中國努力尋找合作夥伴,他將目標鎖定在第一流大學。他掏出手機,為記者展示他記在記事本上的8個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下面還有每個字的拼音。這位華裔青年努力地念出每個字,他說,孔子的這句話是他的座右銘,「每個人的教育」是他的目標。「好的中文課程也會使歐美國家的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今年,他已經與台灣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合作,設立中國歷史、詩歌和崑曲等課程。目前,他正積極在北京和上海游說談判。他表示,未來可能會在香港建立分支機構,為Coursera拓展中文世界的疆域。
許多大學和教育機構都聞到了「海嘯」到來之前空氣中彌漫的海腥味。
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在卸任前曾表達過自己的夢想:「希望所有想做北大學生的人都能成為北大的學生。」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方洋同時也是Coursera的學生,他說,他正在參與北大老師的一個在線學習平台項目。「北大許多老師都意識到了MOOC的沖擊力,他們都很想早早採取行動。但具體的做法還不能公布。」吳恩達曾在2012年年底拜訪北京大學並做了以在線教育為題的演講,並於2013年年初拜訪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現場座無虛席。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黨委書記、教授孫茂松表示,學校會從戰略層面考慮在線教育課程。在學校的層面,國內高校極有可能自己牽頭來做,而非選擇與國外已有品牌合作。與此同時,在教師個人層面,與Coursera等課程合作相對容易,可操作性也較強。
大學之外,更多機構虎視眈眈這塊大蛋糕。
三人行網路教育聯席CEO邱無言在網站36氪上撰文,認為中國復制的MOOC網站都是橘生淮北。「善於山寨的中國當然不甘落後,2011年和2012年,數家以 MOOC 方式進行在線教育的公司相繼問世,基本都有風險資本介入。」他總結它們共同的特點:基本以美國的教育「平台」模式為主,打造一個基於視頻教學的網路互動平台。其「平台」概念在於:網站本身不產生內容,而依靠用戶產生內容,並吸引其他用戶學習。「這種低水平山寨忽視了中美商業環境的不同。」他毫不客氣地評論道。
他認為,MOOC 以教育「平台」方式在美國爆發,緣於其「平台」的兩端—教育內容的供給和需求都有保障,而中國MOOC網站的希望在於優質內容的自給自足。
未來MOOC
「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會消失一半。」American Interest雜志在2013年初發出預測。MOOC預示了顛覆現有教育的可能性,它將取代大學教育的預測為時尚早,但確實向那些收費5萬美元的大學發出挑戰:如果知識可以從互聯網免費獲得,你得提供什麼才值這5萬美元?
與「大學消失論」相比,更多人對MOOC帶來的震盪有著更為溫和的判斷:傳統學位制度退居二線,個體學習變成一個連續性、終身式的過程。
傳統教育與MOOC的交融已經開始出現。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門網路課程的學分獲得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官方認可——在授予學生學分和學位時,美國有超過2000所大學參考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推薦。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開始在兩種教育的轉換間獲益:一位17歲的印度男孩阿莫爾·巴韋(Amol Bhave)因為在 edX 電路與電子學課程中的考試得分在前3%之列,被 MIT 錄取。
「現實課堂教育將不會被取代。」悉尼大學校長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老師的作用、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課堂氛圍將不能被取代。」與很多傳統教育人士一樣,斯賓塞非常期待「翻轉課堂」發揮作用——「我們已經開始嘗試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讓老師充當輔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共同探討。這一嘗試非常有效。」
由於長期與中國合作,斯賓塞非常了解中國的大學。此外,他曾在牛津大學待過20年,擔任過牛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法律並主管牛津大學四大分支之一的社會科學部13個學院。他認為,美國一流大學的教育資源流入中國後,會對一些學校造成影響,但中國的大學有自己的生命力,這一沖擊將會有多大的影響仍未可知。
MOOC鐵桿粉絲、果殼網心理學編輯 0.618 認為,盡管MOOC在過去的網路課程基礎上已經有重大飛躍,但「想像力仍然極其有限」。「這就像是剛剛從廣播轉做電視的時候,人們以為電視就是對著鏡頭念廣播。其實電視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孫茂松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現在的網路技術僅僅為MOOC提供了人與人在線交流的平台,卻沒有真正實現人與機器的互動。機器暫時難以理解人類的所有提問,但這一壁壘可以逐漸通過群體智慧來打通:用戶提問和回答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機器可以幫助匹配和刪選回答,從而提供有效答案。
另一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贏利。
很多人建議課程收費,但這似乎不是吳恩達想要的方案。「對我而言,學生是最重要的,『免費』是我們的承諾。」吳恩達說,「即使只收5美元,也會讓許多人上不起課。我們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來上課。」他表示,未來Coursera會增加「智能獵頭」的角色。「在學生允許的情況下,向僱主推薦學生,並向僱主收費;或者印發有大學標志的結課證書。」
但這些方案,並不是正在觀望的投資人想要的。帶著理想主義的光環,吳恩達正在試圖拉平世界教育。
「看起來,我們確實有可能建立一個改善全球教育的學習平台,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這種教育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學生。」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支持MOOC項目發展的同時,提出了一些疑問:如何將MOOC與學校聯系起來?如何確保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有動力?科技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樣的?
「但是,這種努力仍然很有必要。因為高等教育的成本很高,人們持續學習的需求也很強烈,同時,教育質量也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高度。」蓋茨對這一新生事物持樂觀態度,「我認為,10年之後,我們會真正理解如何利用它們,並且讓全世界擁有更好的教育系統。」
『玖』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校教授「走紅」網路,並且更受年輕人喜愛
越來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紅”網路,並且更受年輕人喜愛,主要原因是:
1.教授講的知識都是干貨,讓大家受益很多;
2.這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大家感到親切;
3.大家喜歡完全是因為他知識淵博,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認知。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很多老師或者教授也開始在網路上講課,他們知識淵博,干貨滿滿,深受學生的喜歡。網路上講課也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這樣讓大家感受到更加的親切,教授淵博的知識總是能夠刷新我們全新的認知,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有頓悟的感覺,這讓我們對教授也更加的崇拜,這也是很多教授走紅網路的真正原因。
三、教授的觀點讓我們耳目一新顛覆我們的認知
很多教授因為知識非常淵博,對於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發表的見解和觀點總能夠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認知,這些知識讓我們對他們非常敬佩,這也是教授網上走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