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持戒
「持戒」即持守戒律。
1.解釋
持戒是相對於受戒來說的。在佛門中,有居士受了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有具足戒,還有在家出家的菩薩戒。學佛後,如果經過了受戒這個儀式,受完戒後就要持守戒律。
受了戒,戒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初受戒的時候它是完整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把它持守住,持守住有很大的功德和作用,即是「持戒」。
如果沒有持守住,即是「破戒」。所以,持戒是相對於受戒而言的,受戒才有持戒,如果沒有受戒,就沒有持戒、破戒、犯戒的說法。
2.【四種持戒】
出自《雜阿毗曇心論》。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謂求生天及余善處。堅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謂畏墮惡趣。畏惡名稱。堅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順覺支戒謂隨順七覺支。庄嚴其心。堅持禁戒。是名順覺支戒。(七覺支。即七覺分。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也。)
四清凈戒謂無漏戒。能離煩惱染垢。是名清凈戒。(無漏戒者。即聲聞緣覺無漏道品所發之戒也。)
㈡ 持戒是什麼----
持戒
是六波羅密之一,釋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誡弟子:以戒為師。就是要佛家弟子用神聖的戒律來規范行者的行、坐、住、卧。來達到走向彼岸的目的。「維摩詰經/佛國品」中提到:「持戒是菩薩凈土。」清凈的持戒,當下進入靈性的清凈,能夠當下抓住靈性的清凈,不影響靈性的清凈,這就是持戒。不同修持層次的行者有不同的戒律需要遵守。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戒」最初也是舍利弗(十大弟子之一)向佛陀所提議,起初佛陀仍不願過度約束,但在舍利弗與其他弟子的堅持下
[來源請求]
,才開始設立戒規,且初期僅有少數幾項,之後才逐漸擴展成更多的戒規。
「戒」也是三無漏學之一,三無漏學簡單而言即是「持戒」、「禪定」、「般若」。
「持戒」為前述的六波羅密之一,此也稱為六度萬行,除了持戒外的另外五項為: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中的六項即有含括到三無漏學中的三項。
㈢ 什麼是持戒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為上以戒律為標准,在思想上以經論為標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3)持戒是什麼意思網路擴展閱讀: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
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㈣ 持戒是指什麼意思
持戒是指可以約束我們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以一顆 嚴以律己之心、寧靜無為之心、持之以恆之心不斷精進。這戒律,就如同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在修行的初期,我們會因為戒律的束縛感到不適,渴望去掙脫枷鎖,回歸自由。
但是沒有了戒律,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失去保護的嬰兒,妖魔隨時會侵入你的內心,擾亂你的修行,又如何能修持正法、成仙得道呢?孫悟空在經受沒有戒律帶來的痛苦之後,主動的戴上了緊箍,肩負起西天取經的使命,終於得道成佛。修行人,敢於放下一切,勇敢的持戒,即是回歸大道,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持戒均可以《太上感應篇》為根本,《太上感應篇》以行仁、行義、守禮、守法為旨要,告誡眾生要防心如城,守念如門。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持戒之根本在於從內心根除人性中的劣根,破除「殺、盜、淫、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綺語、貪婪、嗔恚、邪見」這十惡。日行三善——語善、視善、行善,懺悔從前作所惡事,以戒為師,一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