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暴力是什麼
什麼是網路暴力:
目前,對於網路暴力學術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有人稱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有人稱網路暴力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網路事件發表網路言論。這些言論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圍,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僅在虛擬空間上對當事人給予道德的審判和批判,而且也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它往往是匿名的、群體性的攻擊行為,雖然攻擊者的身份是虛擬的,但給當事人所帶來的傷害卻是真實的。
網路暴力的形式:
網路暴力除了語言暴力以外,還表現出了行為上的暴力。在網路中,人們往往無視法律責任的存在,事先並不徵求當事人同意,就隨意在網上公布屬於當事人隱私的信息,造成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侵犯。有的網路事件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網路暴力中這種暴戾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是與文明社會直接相違背的。
網路暴力的特點:
1.傳播活動自發形成
網路暴力事件的始終,不存在任何強迫行為。無論是首次傳播,還是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都是網民的自發使然。無論是出於道德使命感還是情緒宣洩需要,網路暴力事件的傳播都是在自發狀態下進行的,縱使存在一些背後別有用心的事件操控者的主觀行為,也是在不被發現的隱性狀態下進行的,大多數參與者並沒有意識到其行為的被操控性,所以說網路暴力傳播活動基本上都是自發的,至少是在參與者自認為自發狀態下進行的。
傳播內容的社會敏感性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話題是敏感的,一提起就能引起軒然大波。縱觀網路暴力事件的傳播內容往往就是這樣的一些話題:虐待、第三者、極度自私等等,不是違法的,就是悖逆公德的,或者是人們的情感較難接受的。這些話題都是社會極為敏感的話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些現象尚且嗤之以鼻,在虛擬的網路空間里就更難怪要群起聲討了。
2.信息結構的開放性
在網上,誰都有說話的權利和自由。只要你注冊了一個論壇,就有在這個論壇里說話的權利和自由。在整個網路暴力的傳播過程中,只要你的言論於論壇無害,一般版主就不會刪除你的發言。你可以補充任何信息,只要它是真實的,甚至只要是網民希望真實的,都可以造成新一輪的傳播活動。總之,網路暴力的傳播處於一個極度開放的傳播結構中,這就為傳播影響的不可控制性埋下了伏筆。誰都可以發言的情況下,因為不能保證發言的公正和客觀,就不能保證傳播影響總是積極的,也才導致走向了網路暴力的歪路。
3.惡劣影響的虛擬促成
在虛擬的網路自由世界裡,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並擁有同等的受到尊重的機會,這種特徵使網路成為人們靈魂最自由的地方。網路還由於天然的虛擬性,而使得很多在現實中不好做的事情,或者不好說的話在網路上便可以旁若無人地做,肆無忌憚地說。在這種虛擬環境下,因為多了虛擬性的保護,人們往往容易產生「這里很安全」的意識,又因為少了很多現實世界的懲罰機制,在網路的顧忌就顯得純屬多慮。
在網路世界裡,人們做出一定的行為根本就用不著深思熟慮、謹慎再三,完全實現了「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的願望,以至於有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Ⅱ 什麼是網路暴力如何看待網路暴力
1、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路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網民的匿名性,網路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二有一些網民的素質原因,三有社會的不公,四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滯後等等。「網路暴力」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違法的侵權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2、表現形式: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Ⅲ 什麼是網路暴力
當「老鷹抓小雞」、「捉迷藏」等傳統游戲離青少年學生越來越遠,現代科技憑著自身的優勢賦予了更刺激的網路游戲。然而,這種通過網路進行傳播的游戲早已超出了它所能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它正在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課堂拉向游戲的「深淵」,而且無法自拔。
小案例
愛好不多的小強對網路游戲情有獨鍾,經常沉迷在虛擬世界的江湖較量中不能自拔,當他在網路游戲中形成的心理慣性實施到現實生活中時,悲劇便發生了。因為去上網問媽媽要錢,媽媽沒給,反而把小強給數落了一番,這便讓小強產生了為了拿到錢不擇手段的心理。小強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媽媽,然後拿光家裡所有的錢去上網。
16歲的小聰在網吧里玩「用刀捅人」的游戲,由於剛玩沒掌握好技巧,小聰每次都捅不中別人,反而老被別人捅中。坐在鄰邊的一同齡少年忍不住對小聰冷嘲熱諷,在網路上捅紅了眼的小聰當即怒發沖冠,去商店買了把水果刀,回來將刀捅向嘲諷自己的少年,致使少年當場死亡。而事後,小聰依舊深迷於游戲中。
當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網路游戲也成為青少年手中的新寵。網路游戲令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游戲中的暴力行為也讓青少年在模仿和沖動下導致犯罪或有暴力傾向,網路中監控不力的網路游戲直接成為一些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對象,成為網路中的犯罪行為人,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勢必會從虛擬的網路中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一種專門教孩子在公路上開車撞人取樂的網路游戲,該網站提示:本游戲以調刺的意味告訴大家在開車時一定不要分心,以免發生交通事故。但游戲在介紹中卻充滿了戲謔的意味:「空曠的公路上發生了連環的殺人案件,知道兇手是誰嗎?……嘿嘿,就是你啦,你看,你開車那麼不小心,老是撞到人……」
游戲規則,一輛亮著燈的車,在公路到每撞死一個人,就會在虛擬的路面上留下一攤刺眼的血跡,游戲者的積分就會隨著撞死的人數而逐漸增加。該游戲把開車連環撞死人的這種極端殘暴的行為稱為「做掉」,這不能不讓玩游戲者產生暴力傾向。
這並非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網路游戲中的故事。在網路游戲中的歷史傳奇、英雄情結、神話元素與暴力在游戲中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暴力卻依然在娛樂之中存在,所謂的「做掉」與其說是罪惡的象徵,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作者所營造的娛樂氣氛無非是為暴力行為做鋪墊,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青少年而獲得暴利。為了達到吸引游戲者的目的,游戲設計者不僅把暴力主題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復活了與現代行為觀相反的等級主義。
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同時,操作的動作只發生在網路上,展現在電腦屏幕中,但相應的動作卻會在青少年的精神系統中被重現和復制。站在這個角度看,迷戀網路游戲的人絕不是置身於游戲之外的,而是真正的參與者。經常玩暴力游戲的青少年,其精神活動也都會以暴力為主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控制的,因此,當青少年的精神以暴力為主題時,其行動出現暴力傾向也是必然的。
Ⅳ 網路暴力的由來
網路暴力是近年來,人們詬病的現象。想要告訴各位網路暴力的范圍遠不止於平日所解。
它雖是網路出現才有,發展卻由來已久。
第一層次的網路暴力是網民自發的行為。面對某違背大眾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行為,人們
出於各種情緒的嘲諷、謾罵、甚至是人肉搜索......。特點是網民們自發的損人而不利己行
為,當然大多游離於法律和道德之間。某人的出格言論、明星的出軌等等多可以引起這樣
的網路暴力,但他的作用有限,只傷害少數幾個人;這也是我們說得最多的網路暴力。
第二層次是個人(或組織)有計劃地製造、利用網路事件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通過操縱
網路的聲音,控制民意,實現自己的目標。特點是製造某個網路熱點,利用人們的情緒和
言論,吸引眼球,實現特定的目標。「你媽叫你回家吃飯」、芙蓉、鳳姐,還有許多「明
星」的。
XX門事件無不隱藏著一個個黑手。這些現象逐漸吞噬著人民的道德、敗壞著社會風氣。
師傳於當年的小報記者。
第三層次是亂人國度、顛覆政權!近十年來,最大的創業神話是,西方某毛頭小子因「臉
X網」,成就富豪的經歷;打開此社交網,撲面而來的是對西方「敵對國家」的一邊倒式
的負面言論;難怪他這樣暴富,且被吹捧。港台的青年社交普遍上臉X網,難怪他們眼中
的我們。
只有負面;一個婦女因一起與政府的糾紛而亡,網上一邊倒式地指責政府,並把問題擴
大,最終政府倒台,周邊國家一個接一個出事,恐怖組織獲利,這就是「XXX春」......。
第三層次網路暴力的特點是,利用自己的話語霸權,抹黑別國政府、搞亂人心,師傳於納
粹。宣傳方法「謠言說上一萬遍就成了箴言」。
網路是個陣地,正義不去佔領,丑惡就上去了。習總強調的網路安全含義深刻。網路暴力
形成的原因
(一)網路媒體的原因
1.網路的匿名、虛擬性等特徵為網路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在網路傳播中,人們所處
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
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路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
擔責任,風險趨近於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
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於一種非理性
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
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路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2.「人肉搜索」是網路暴力形成的內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發揮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隱私權、影響當事人
正常學習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問人、人尋人的人際傳播模式,不斷地更新當事人的息,
為網路輿論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鮮材料,促使網路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使得事態發展
到難以控制的局面,最終導致網路暴力的形成。
(二)網民的原因
1.網民的年輕化及從眾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我國網民中10~29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
為66.7%,且網民中初、高中學歷者所佔的比重達到了67.4%。網民的年輕化使得他們容
易沖動、激怒,而且年齡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從眾心理又
使大多數網民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 多數網民對網路上的言論採取盲從的態度,這樣一
來,很快就形成一種滾雪球效應,當某些「意見領袖」的聲音成為主流意見並形成強大的
輿論合力時,網路暴力事件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2.網民的自我表達及狂歡心理使其易於宣洩惡搞
網路媒體的迅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輿論表達的嶄新渠道,在網路傳播中沒有身份、等級
的差別,普通民眾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擁有的話語權、表達權,他們把對現狀的不滿
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盡情地宣洩排解,很容易出現一些極端言論,從而形成網路暴力。另
一方面,網路傳媒又具有強大的消費娛樂導向,網民極易從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
缺乏深刻思考,網路逐漸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秀場,大眾以娛樂的邏輯解讀生活,以玩笑的
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他們追求「突破尺度」的開放,由於缺乏自我節制,容易忽視當事人
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娛樂的快感,極易挑戰道德底線,沖破法律禁區。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
1.網路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由於網路的參與主體「網路人」在現實和虛擬社會都存在,其具有的現實和虛擬的雙重身
份使得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而網路傳播中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
點,使網路法律在制定和實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助長了某些網民「法不責眾」的僥
幸心理,致使互聯網信息發布者濫用自由表達權。截至目前,我國頒行的網路法規共有數
十部,但這些法規無論是從效力等級還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網路「把關人」的相對缺失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從傳統的單向、被動的線性傳播中解脫出來,對「把關人」的特權
形成了顛覆性的沖擊,隨著傳播權利的廣泛分布,原有的信息→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
的分層傳播關系正在改變,昔日的「把關人」不再擁有傳播話語的霸權,「把關人」失去了
其存在的技術基礎、受眾基礎,把關的任務便落到了網路中形形色色的傳播媒介身上,原
有「職業把關人」的把關難度進一步加大。
網路暴力的應對措施
(一)加快網路立法建設,加強網路技術管理
目前,我國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明顯還不夠完善,亟需制定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規,以
實現對網路開放性的法律控制,使網路傳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由於網路的高度
開放性、技術性,僅僅藉助於法律一種手段進行輿論管理已難以適應網路的發展,對網路言
論的管理還要依靠高新科技。在法規層面、技術層面同時著手,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應
對網路暴力。
(二)聯合傳統媒體監管,強化網上輿論引導
在面對網路暴力事件時,傳統媒體要強化自律意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並迅速做出反
應,調查事件真相,完整、全面地展示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消除一些流言、謠言,把握
議題的主動權,對網民的非理性、盲從情緒給予理性及時的引導。另外,在網路暴力發生
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網站的管理者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對錯誤、過激
的言論加以引導,牢牢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控制正確、健康、理性的輿論導向。
(三)加大網站監管力度,規范網上傳播內容
一方面,網路傳播者應自覺承擔起信息傳播過程中 「把關人」的角色,做好網路信息
的搜集、取捨、過濾、整合、發布全過程的把關工作。另一方面,要推行網路實名制,實
名制的推行,可以准確地查詢到網民的真實身份,在責任主體明確的情況下,網民發表言
論便會有所顧慮,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環境。
(四)推進社會民主進程,提升網民媒介素養
推進社會民主進程,就要創造更多的言論渠道,讓民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並對這些
意見和言論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網民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加強自律意識和道德素
養, 強化網路社會倫理道德建設, 倡導文明上網。一方面,網民應該掌握基本的對於網路信
息的瀏覽、獲取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提高公民使用網路以及識別網路信息真
偽的鑒別力,以及正確、公正理解網路報道的事實的能力,從而減少網路暴力事件的發生。
Ⅳ 什麼是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 是一種在網上發表具有誹謗、污衊、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路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網路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藉助網路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這些惡語相向的言論、圖片、視頻的發表者,往往是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因網路上發布的一些違背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觸及人類道德底線的事件所發的言論。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Ⅵ 網路暴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情緒和行為在許多方面都會表現出偏極性。而青春期又是一個變化不定、爆發性和沖動性都很容易走極端的特殊時期。其情緒會容易興奮、意志容易動搖,他們內在的不滿情緒讓他們對周圍的人總想反抗,總有一種胡鬧的慾望。在行動方面,雖比小學生有目的性和自覺性,但由於其心理和經驗以及意志力等品質方面的不成熟,仍會表現出有頭無尾、心無定性等不良情緒,自我控制能力欠缺。
1.成功的快感體驗。現今的網路游戲多半以暴力為主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除了少數情感類或益智類的類型外,大多數游戲都是槍聲、砍聲不絕於耳,甚者震耳欲聾。大多數青少年熱衷於網路游戲,喜歡沉溺在虛幻的世界裡打打殺殺,盡情地揮霍暴力,多是因為對此感覺有趣又好奇,網路游戲新鮮刺激,其中的暴力場面和個人英雄主義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位青少年說,在游戲中,想方設法戰勝無數的對手取得勝利,看著敵人一個個在我的槍口躺下,看到我掙的分越來越多,那份成功的感覺真痛快。
2.暴力的渲染。青少年由於長期沉溺於網路游戲暴力的渲染下,其心理和精神也會發生嚴重的扭曲,逐漸傾向於用網路中慣用的暴力手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他們的願望一旦受到打擊時,潛移默化受到暴力影響的成分就會爆發出來,做出讓人驚詫的舉動。隨著網路游戲的受歡迎程度,青少年犯罪的趨勢也在上升。
3.新鮮、刺激。尋求刺激是人的一種本能,刺激性的活動可以讓人忘乎所以、沉迷不已,也可以讓人失去理智。網路游戲的新鮮與刺激就是在虛擬世界裡可以任意的取他人和動物的性命,事實上也是在修煉一個人打擊其他生命的技能,這是所有網路游戲者都知道的最基本的事實。
青少年正處於精力旺盛時期,其學習能力和接受親事物的能力都很強,好奇心和表現欲是青少年共有的特徵。滑鼠一點就有生命死於自己手中,可謂是網路游戲的刺激之處,也是沉溺於游戲中的青少年喜歡玩的最直接的原因。網路是虛偽的,取了他人的性命也是假的,是不用付法律責任的,但現實中若是如此,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雖然在游戲中消滅的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但對其思想的毒害是不能小看的。
4.情緒的易激性。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讓青少年產生激情。當激情爆發時,其往往會不顧後果放縱自己。如青少年在斗毆時,他們的虛榮、逞強、英雄心理讓其動刀動槍,瘋狂不已,不把對方打敗或打死決不停手。一旦激情過後冷靜下來,一般都會對當時的行為感到後悔,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也會產生恐懼心理。
5.情緒的外露性。青少年的情緒極不穩定,常會表現出喜怒無常,高興時會手舞足蹈、得意洋洋;憤怒時則十分殘暴。如果有人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反面評論或是做出制止行為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輕者頂嘴打罵,重則要人性命。
6.青少年的冒險性。例如,有青少年說:「我知道偷竊是犯罪行為,但要享受快樂,就不能怕擔風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為了弄到錢,冒點風險還是值得的。驚險過後的快感是很爽的。」在青少年談到自己的違法行為時,都會提到冒險心理。他們認為,在冒險前有著不同程度的擔憂,但為了享受,便會下狠心,沒什麼大不了的,豁出去了,擺不定就聽天由命。青少年的冒險心理,雖然有時會得逞一時,但最終還是逃不出法律的制裁。
Ⅶ 什麼是網路暴力造成網路暴力猖狂的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網路暴力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這是指網路方法發表的謠言,在傷害中間,惡性侮辱等網路暴力可能導致他人的評估減少,給予別人的正常生活,有些人受到影響甚至自殺。但是,對於公眾人物,一些負面評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他們不屬於謠言,則沒有使用惡性術語,無需識別和負面評估,公開數據應該具有一定的寬容。當然,但真正的網路暴力並不軟。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在線暴力普遍普遍的原因,大部分網路暴力都沒有受到懲罰。對於明顯的謠言,線圈和其他行為,如果每個人都積極採取,我相信這一現象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