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沒有互聯網,詩人是怎樣宣傳自己的詩的
相比較於現代咨詢的傳遞速度,古代可是真叫一個慢啊。現在互聯網的發達,讓信息可以在瞬間就被千萬人看到,明星的一條生活中尋常的微博就可以引得幾百萬甚至數千萬粉絲點贊或者評論。而古代信息的傳遞靠口耳相傳,交通的速度就決定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交通以車馬為主,若是以換馬來實現騎馬不停歇的狂奔倒也不用多久就能傳遞信息,但是那多半是軍令。
古代詩人也經常進行交流,他們覺得詩人之間的交流有利於自己水平的進步。所以大家相互賞讀詩作變成了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若是在聚會中一鳴驚人則更是扶搖直上。
② 諸葛亮在沒有網路的古代,是怎麼做到閉門不出知天下事的
答案可想而知,諸葛亮雖然是謀士,但是還沒有出神入化到這種地步。諸葛亮之所以清楚的知道天下事就要得益於他廣闊的人脈,他雖然遠離朝堂之上,卻與司馬徽等達官貴族都有私交,可以從他們口中了解到很多一手的信息;再一個就是當時的民謠之多,而這些民謠都是商人或者讀書人根據當地的情況編寫的,朗朗上口,一個傳給一個,長此以往一個地方就會輕易地了解到另一個地方;除此之外古時候還會經常張貼告示,喊一些響亮的口號,來說明或者號召民眾多了解多參與這些事情。
這些了解信息的方法,或許不同於飛鴿傳書,對於無心理會朝政的平常老百姓來說就只是個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但是對於有心人來說,把消息進行整理,再經過周密的謀劃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也就是諸葛亮可以精準的判斷時事的原因!
③ 中國古代不乏"謠言" 古時防控有哪些手段
近來,謠言話題很熱。各類謠言藉助網路平台迅速傳播,對社會秩序構成極大的危害。因此,以打擊網路謠言為主的網路「嚴打」行動可謂意義重大。關於「謠言」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名詞,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如散布謠言,不要輕信謠言。」對於「造謠」一詞,其解釋則為:「動詞,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眾。如造謠生事,造謠中傷」。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古代同樣不乏謠言。但與現在利用網路造謠、傳謠不同的是,古代謠言相對成熟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最常用的是童謠、讖緯等形式。 科考舉子 為中狀元解元大造「謠言」 「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 「三人兩小,太陽離島」 現代謠言好多都是所謂的「文化人」製造的,在古代也是這樣。一些學子出於考取功名、擴大影響等目的,於是有意利用造謠形式進行炒作。 明代彭時的《彭文憲公筆記》里,記錄了不少當時的科舉逸聞,其中有一則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事發正統年間,彭時參加會試,就在考試結束後、公布名次之前,傳出了一則民謠:「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發榜後,彭時真是第一名,成了狀元。對此,連彭時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所謂的民謠不過是一種謠言。 彭時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說不知道,但聯系當時科舉考場上的腐敗現象,彭時應該是造謠者,至少參與了造謠。 當時主考官常與考生進行權力交換,接受學生的賄賂,一些成績不太好的考生,最後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為了掩飾這裡面的貓膩,他們便會以讖語、童謠等形式,散布謠言,擴大該考生的影響。 無獨有偶,萬曆年間也曾有一則事關科舉成績的童謠傳出,而且驚人相似的是,童謠最後也應驗了。這起造謠嫌疑人叫徐海曙,字日升,據《池北偶談》所記,徐海曙參加萬曆年間在山東舉行的一次鄉試,不久濟南市面上便傳出了這么一則童謠,只有短短的八個字: 「三人兩小,太陽離島。」 發榜後,時人才知道,這童謠說的是新晉解元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童謠就是將他的姓名拆開來形成的。「三人兩小」就是「徐」字;「太陽離」,不就是「日升」嗎。現代研究者分析,這則謠言也應該是徐海曙與主考官的交易結果,是有意製造出來的,以亂真相。 後來的清朝學子也喜歡造謠。清褚人獲《堅瓠集》里記述了一名叫翟永齡的考生故事。當時翟海槎欲赴南京趕考。但由於沒有盤纏,他買棗數十斛出售,籌集費用。如何將棗兒賣了,又能擴大自己的影響?他便想到造謠。 翟海槎每次經過街市,便會喊來成群的孩子,給他們每個人分一捧棗兒。但是有條件的,要在沿街唱喊童謠:「不要輕,不要輕,今年解元翟永齡。」 當時聽到這童謠的勢利者,還真相信了,急著往翟的居所來拜訪未來的解元。為了拉近關系,紛紛買翟的棗兒,翟靠賣棗兒大賺了一把。 陳勝韓山童揭竿而起 廣傳民謠 「大楚興,陳勝王」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縱觀歷史,古代的「謠言」可以說滲透到當時社會的各個角落。不過,有時並無「正面」「負面」之說,民間也常借造謠、傳言來表達情緒,釋放不滿,東漢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民間造時權臣董卓的謠,咒罵他將不得好死。 歷史上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所謂謠言,如果後來能成功地變成現實也就不再是謠言,而變成了偉大的預言,從史料上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大多都是利用「謠言」先製造輿論。《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先是用硃砂在一塊白綢布上寫下「陳勝王」三字,然後塞進魚肚裡,並有意讓士兵買去宰殺。未出意料,看到從魚腹中剖出的「丹書」,士兵都感到十分驚奇。這還不夠,陳勝又安排吳廣半夜跑到附近的荒廟里,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叫喊「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些小當兵的,半夜聽到這鬼聲音,都十分驚恐,第二天便傳開了。 此後,不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農民起義軍都跟著學起來,只要是農民起義,就會出現「謠言」——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唐末曹州王仙芝起義:「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元末韓山童紅巾軍起義:「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 楊堅趙匡胤朱元璋 欲得天下先造「謠言」 「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 在古代,最擅長「造謠」的,並不是喝過墨水的學子,應該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其「造謠」手法相當老到,很輕松便通過「謠言」搞定了個人崇拜,讓大家迷信自己。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能順利代周建隋,便是借讖語這種形式,讓大家知道,他當皇帝是天意。當時社會上出現了這么一則謠言:「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據《隋書·五行志上》記載,當時楊堅故作不解,讓同僚給他分析,同僚稱,白楊是指楊堅,金雞代表皇冠,「白楊樹頭金雞鳴」連起來理解就是,皇冠將戴在楊堅的頭上;下面一句「只有阿舅無外甥」,是說周家天下的氣數盡矣。 楊堅聽罷大喜,遂下定決心代周稱帝。可以肯定,這則謠言是楊堅方面散布的,為避嫌,將這童謠出現時間提前到了北周初。公元581年,楊堅終於廢黜他的外孫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 值得一提的是,楊堅從「謠言」里獲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天下。在他當了皇帝以後,擔心他人再利用「謠言」來推翻隋朝政權,便開始禁謠了。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一位利用「謠言」的高手,也是靠「造謠」坐上了皇帝寶座的。公元960年,趙匡胤統率大軍剛離開不久,便讓部下在東京城內散布了一則「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等到大軍行至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又在將士中散布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如此這般,趙匡胤手下將士的情緒,很快 就被煽動起來,喝醉酒的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披上黃袍後,趙匡胤還裝出一副不情願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朱元璋同樣精於利用「造謠」。據《元史·五行志二》記載,在他的起義規模越來越大、勝利在望之時,河北一帶突然出現了一則童謠:「塔兒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 好在朱元璋最後真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朱姓明朝。這樣,這童謠便不再是謠言了,而成了神奇的預言。 朱元璋「造謠」並非上述一起,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北京街頭出現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 這里的「三眼和尚」,便是指非同尋常的朱元璋,朱元璋曾當過和尚;蒙古人自稱馬上民族,這里的「瞎馬」自然是代指已快不行了的元朝廷。 古代防控「謠言」有哪些手段? 在古代,對於封建帝王而言,謠言的害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歷朝歷代均視謠言為禍。那麼,古代官方是如何防控謠言的? 一是開展嚴打,重者滿門抄斬。當權者通常會以嚴刑峻法,嚴厲打擊製造和散布謠言者,穩定社會秩序。秦滅六國後,推崇法家的秦朝廷明文立法用嚴刑峻法防控謠言。《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謠言誹謗者族誅。 二是鼓勵舉報,這種做法一般用於社會相對安定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期,都曾一度廢除「妖言誹謗罪」和「誹謗告發罪」,給予民眾充分的言論自由。但鼓勵舉報也有負作用,有的人為得朝廷獎賞,有時會製造新謠言冤枉無辜。 三是以謠制謠,即製造新的謠言,給對手造成壓力和混亂。「秦始皇出身問題」謠言的出現和控制行動,是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出於政治目的,趙國製造謠言,稱「嬴政不姓嬴,他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么說等於指責嬴政王位繼承的合法性。而當時其他六國,在蘇秦的游說下呈「合縱」之勢決定對抗秦國,秦國面臨內外危機。秦國於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以緋聞血統問題對「合縱」的領軍人物春申君製造謠言,進行定點打擊,稱「當今楚國太子,並非楚王之血脈,而是春申君之骨肉」。為了讓大家相信,還公開了相應的證據。 春申君一聽這么說,坐不住了,匆忙辭別趙國,日夜兼程回楚國處理自己的謠言危機,「合縱」策略也因此流產,秦國度過了危機。
④ 古代沒有現在的媒體,也沒有網路,那些詩人詞人的作品在當時是如何流傳開來廣為人知的
每個時期都有那時盛行的文學,流派。
西晉的時候,造紙術(西漢)已經發明了,並在魏晉時期有所發展,到了南北朝,紙寫本達到了繁榮,寫抄本盛行,書籍量大增。
比如靠自己宣傳啊,這是唐人慣用的手法呢~ 比如歸隱,來給自己增加好名氣。你歸隱了,名氣就大了,知道你的人就多了。 比如行卷。把自己得意的詩抄下來【唐代貌似也有傳奇行卷的】,抄好多份送給別人。老師說當時的詩名有有官位的人家都不用燒柴火,直接燒人家的卷軸都燒不完。【行卷是科舉的一個基礎。通過這種宣傳來在科舉上獲得優勢。比如現在說的什麼門什麼門的稱老師稱弟子的,不是真的教過你,而是你的詩詞被他看過 比如出遊,到處走來走去遊山玩水看誰賞識你。 其實圈子也不是很大,所以流傳下來的,比起他們寫的,真的只有一丟丟~
⑤ 古代隱士足不出戶,沒有網路的他們是如何知道天下局勢的
古代隱士隱居山林,而且那時候也沒有現在社會這樣信息爆炸,但是他們能夠通過一些渠道來了解天下大事。古代隱士了解天下事情的主要渠道就是結交朋友,這些隱士自命清高不願意踏足塵世,但是他們對於國家對於人民有很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利用自己的才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所以他們在一直關注著天下大事。他們在等待著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用自己一鳴驚人的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前期充足的准備,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
諸葛亮的岳母就是荊州蔡氏的族人。荊州蔡氏那是荊州地區最大的士族,劉表都要聽從荊州蔡氏的命令,所以諸葛亮對於荊州盤根錯節的勢力了如指掌。
⑥ 沒有網路和手機的古人,他們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下一個烽火台看見以後馬上點燃自己的烽火台,以此類推,一級一級往下傳,很快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會傳到國都,或重要軍事機構。都被束縛到土地之上,統治者的目的是讓他們經營農業,農業是立國之本。但也有比例不少的人服勞役或者干一些工程,這些人是如何得知遠方親朋的消息吶?真的有敵人入侵,厲王擊鼓發出警報,老百姓以為又是國王喝醉酒鬧著玩的,沒有趕去守城,於是厲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報警信號,老百姓才相信他。
⑦ 古人在打仗時,沒有網路的他們是如何傳達命令的
現代戰爭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現代通訊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戰場上傳輸信息也是一件讓人非常頭疼的事情。但是古代通訊科技不發達,傳達命令所依靠的方式就比較原始了。首先就是騎著快馬的傳令兵,通過快速移動,在兩個集團之間傳輸命令。其次就是採用煙霧,火光燈信號,對命令進行傳達。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
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飛鴿傳書這種方式我們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經常能夠看到,但是實際上,這類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漏洞的。如果信鴿迷路或者被敵人截獲,那麼很大程度上是會出現軍事情報泄密或者無法收到的事情發生的。而且說實話,飛鴿傳書的可靠性並不算高,在實際歷史中很少有人使用,只是作為了一個傳說加以記載。
其實古人在打仗的時候,是深刻明白兵貴神速這個道理。所以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傳遞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即使是放在現在,信息戰也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