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中國的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的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9 14:11:47

⑴ 求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 --- 5年目標 --- 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 工程 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2001 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1)中國的網路發展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互聯網的作用:

互聯網是一個世界規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務資源。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簡單而且快捷的通信與信息檢索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

通過使用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獲得各個方面的知識、經驗和信息。互聯網也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社會性組織。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互聯網反映了人類所共賞的無私精神,互聯網也使人們學會如何更好地和平共處。互聯網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任何人,無論來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時候,他(她)都可以參加,互聯網永遠不會關閉。

⑵ 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網路發展史簡介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⑶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北京時間11點11分,由當時任高能物理所ALEPH組(ALEPH是在西歐核子中心高能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一個國際合作組,我國科學家參加了ALEPH組,高能物理所是該國際合作組的成員單位。)組長的吳為民,從北京發給ALEPH的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西歐核子中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電子郵件(E-mail)是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1]
1989年8月,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國家計委立項的「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CFC)——中國科技網(CSTNET)前身的建設
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 --- 5年目標 --- 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 工程 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中國互聯網
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2001 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占整體網民比例為69.3%,較上年底增長5285萬人。

家庭電腦上網寬頻網民規模為3.92億,占家庭電腦上網網民比例為98.9%。
農村網民規模為1.36億,比2010年增加1113萬,占整體網民比例為26.5%。
網民中30-39歲人群佔比明顯提升,較2010年底上升了2.3個百分點,達到25.7%。
網民中初中學歷人群佔比繼續保持增長,由32.8%上升至35.7%。
使用台式電腦上網的網民比例為73.4%,比2010年底降低5個百分點;手機則上升至69.3%,其使用率正不斷逼近傳統台式電腦。
2011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18.7個小時,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時。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域名總數為775萬個,其中.CN域名總數為353萬個。中國網站總數為230萬個。

⑷ 詳細網路發展史(中國的)

中國網路新聞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報》電子版。年底,我國成立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統一領導中國的信息化建設,但真正拉開序幕的是1995年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開通。

1995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國際節點,完成了與Internet的互聯和與國內公用數據網(ChinaDDN)的互聯。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志開中國出版刊物上網之先河後,5月17日郵電部宣布將ChinaNet向國內社會開放,提供所有Internet服務,這標志著中國的網際網路進入商業化階段。同年12月20日,《中國貿易報》首先開通網路版,成為新聞上網的先行者。到1995年底,中國第一批網路新聞媒體的總數達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國計算機報》。

1996年是中國互聯網商業化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中國網路媒體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的一年。1月2日,《廣州日報·電子版》和《中國證券報·電子版》在網上正式發行。1月13日,《人民日報》綜合資料庫國際平台經過3個月的調試,開始正常運行,讀者可以在互聯網上閱讀當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市場報》的全文和部分圖片。到1996年底,有30多家報紙在互聯網上發行了電子版,另外,有20多家雜志也上了網。在廣播、電視以及通訊社方面,1996年10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建立自己的網站,1996年12月中央電視台建立自己的網站,同時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也上了網。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開通了在互聯網上的網站,定名為《人民日報·網路版》。中國新聞社的《華聲月報》社於1997年4月申請了自己的獨立域名,隨即製作了五個專欄共10多萬字的網路版,正式定名為「《華聲報》電子版」,於5月25日亮相互聯網。新華社於1997年11月7日正式開通自己的網站。

1998年,報紙上網掀起了新的熱潮。據中國記協報紙電子網路版調研會統計,到1998年底,全國電子報刊總數為127家。到1999年底,全國上網報紙近1000多家,上網的廣播電視機構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國總共一萬多家傳播媒體中,共有2000多家媒體上了網。

此外,還有一些非傳統媒體興辦的網路媒體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門戶網站「網易」與「搜狐」在1998年開通了新聞頻道,與國內的多家著名媒體建立了合作。新浪網於1998年12月成立後,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聞中心。這些網站在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每天發布並隨時更新國際、國內、社會、體育、娛樂、財經等各種新聞信息,頁面瀏覽量迅速增長。此類網路媒體還有FM365、263首都在線等。

2000年5月,還誕生了兩家由某一地方的各傳統媒體聯合而成並試圖進入資本市場運作的網路新聞媒體:北京的千龍新聞網和上海東方網。它們至今雖僅運作了7個多月,但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業績,新聞頁面的瀏覽量直線上升。據悉,還有不少類似的網路新聞媒體正在組建之中(如北方網等)。

自1995年以後,互聯網信息傳播業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運作規模也迅速擴大,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日益加深。自1997年下半年起,網路新聞傳播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到1999年的兩年時間內,中國新聞媒體的上網數量急劇增長、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各種新聞媒體已經在互聯網上全面「開花」。這時,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日漸提高,1998年底,網路用戶為210萬。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近公布的《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0年6月,我國網路用戶數已達到1690萬。

我國網路新聞媒體由此進入到一個穩定發展的歷史階段。統計數字顯示,截至1999年6月,網上中國報紙的數量為273種,佔1998年全國報紙種數的13.2%。而到1999年底,中國上網報紙已經接近1000家,上網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超過100家。與此同時,網上新聞傳播在讀者中的影響也大大提高。《人民日報》網路版(www.peopledaily.com.cn)在網站開通初期,其訪問人數為每天5000人次,到1998年年底已經達到50萬人次。1995年5月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事件發生後,最高日訪問量達到124萬人次。這意味著《人民日報》網路版創辦兩年半,訪問量增長了200倍。其他網路媒體如新華社網站(www.xinhua.org)等也顯示出幾何型發展和增長態勢。

在傳統媒體上網之外,一些非傳統媒體興辦的網路媒體格外引人注目,如國內著名門戶網站「新浪」。目前,新浪已經成為網民們最喜歡的新聞網站之一。還有「網易新聞頻道」,另外搜狐新聞頻道也吸引了大量網民。2000年,千龍、東方、中青在線、YNET等新聞網站預示著中國媒體業內合縱連橫進入全面整合期間,比如千龍網的集團作戰方式,就調動了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合作與競爭成為如今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千龍新聞網與東方網的出現,意味著網路新聞網站進一步確立了獨立地位。由於傳統媒體具有的巨大優勢,而且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網路新聞由傳統媒體來經營,所以千龍新聞網創立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模式,即由傳統媒體整合以後,以一個獨立的公司的身份進行運作。面對機遇與挑戰,不管是傳統媒體上網還是商業網站,都將遇到不少問題,不過網路新聞也將在進一步磨合與滲透中發展前進,創造更新的網路新聞歷史。

從以上描述中可以見出,中國網路新聞媒體經過短短6年的發展,已初成規模,雖然不能說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但是它在整個中國媒體形態格局中,占據了重要一席。中國政府對網路媒體管理,也在短短的6年中,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為了很好地對我國的網路媒體進行管理,國務院新聞辦專門成立了網路新聞管理局,負責對網路新聞傳播相關事宜的管理。2000年10以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從而初步實現了對我國網路媒體的規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業性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搜狐網、263首都在線等取得了登載新聞業務的許可證。這標志著我國政府對網路新聞及網路媒體的管理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現狀和趨勢 據CNNIC的統計表明,有57.97%的用戶上網首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各方面的信息,而排在首位的信息需求就是各類新聞。

關於網路新聞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互聯網上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各類專業性網站所發布的各種有傳播價值的新信息,狹義則專指互聯網上新聞類的信息,包括傳統媒體所設網站、其他網站和個人主頁、站點所發布的新聞信息。據2006年CNNIC報道,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230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4%,其中寬頻上網網民人數為7700萬人,在所有網民中的比例接近2/3,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都可以發表真知灼見。隨著有「第四媒體」之稱的互聯網的成熟和迅速擴展,網上新聞信息也以漲潮般的速度發展,僅以WWW方式提供的信息平均每過53天就翻一番。

網路新聞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贏得如此多的受眾,主要具有以下這些優勢:首先,網路新聞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綜合性。時效性是新聞價值評判的重要標准之一。網路新聞克服傳統媒體需要經過排版、印刷等諸多繁瑣環節,新聞記者直接在電腦上製作,運用最新的網路信息傳送和接收設備,突破時空限制,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對隨時隨地發生的各類重大事件做出同步的現場報道,極大地縮短了新聞製作、發布的周期,大大提高了各類綜合新聞的時效性。互聯網提供新聞的數量之大、速度之快,已使眾多傳統媒體及其網站望塵莫及,尤其是當國內外發生突發事件時,這些商業網站搶新聞的意識就令傳統媒體相形見絀。

其次,網路新聞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網路新聞融合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有聲有色、圖文並茂的表現手段,集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的優點於一身,以超文本、超媒體方式組織、表現新聞信息,用戶閱讀新聞內容時可方便地進行跳轉,更加符合人們的閱讀和思維規律;尤其在靜態視覺信息中增加了動畫和視頻圖像、文字等大量的動態信息,從而更具視覺效果。因此網路新聞使新聞的報道手段更具綜合性、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再次,網路新聞具有很強的!擇性和交互性。網路新聞有很強的!擇性,人們只要輸入新聞標題,就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新聞內容,這種方便性和及時性,是其他新聞媒介所不能比擬的。而且還可以通過E-mail、BBS和討論組等方式,讀者和網站之間可以進行實時溝通和交流。受眾可以在接受信息傳播的同時,在媒體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達自身的見解、情感和需求,甚至可以直接參與新聞信息的傳播。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受眾往往也從各自的渠道得到相關信息,他們也會把這些來自不同媒體的信息在一個媒體的交互平台(諸如聊天室、論壇)上進行發布。由於有了群眾的全面參與,網路新聞傳播就能有效地與受眾溝通,從而有效地調整傳播策略。

但迅猛發展的網路新聞給信息傳播製造了新的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網路新聞質量良莠不齊,真實度難以判斷。網際網路上既有品位很高、內容豐富的資源,又有黃色的東西。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製造假新聞照片易如反掌。麻省理工學院新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安德魯·里普曼說:「人們分辨是非的出發點不能再是『眼見為實』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能按照過去的一般法律觀點來輕易相信一張照片。」假新聞、假照片通過網際網路,傳播范圍更廣,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就更大。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的發展,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更大的考驗。新聞工作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對於把關人——編輯來說,更應提高警惕,防止假新聞、假照片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

網路新聞中缺乏深度報道信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目前上網的信息大多為動態新聞。根據對中國五大專業新聞媒體網上信息的調查分析,一般動態新聞佔到90%以上,相比之下,背景性報道、分析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的數量十分有限。這無疑制約著中國網路新聞媒體對於全球受眾的深層影響力。特別是在諸多ISP/ICP全方位經營動態新聞信息的情況下,中國新聞媒體在網路信息傳播領域受到了強勁的挑戰。

最後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網路傳播中的安全問題。網際網路上每時每刻都存在潛在的威脅,這威脅不僅存在於機器設備等的不可靠性,而且還有許多人為的因素。比如「黑客」行為,一旦攻擊成功,將會給用戶造成很大的損失,小至文件受損,大至國家機密泄露。更為嚴重的是,它危害著國家安全。另一棘手的問題是計算機病毒問題。只要上網,用戶都可能受到侵害。所以上網的報刊與用戶在瀏覽網路新聞時都要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以免慘遭毒手。

分析近幾年網路新聞的發展,我們大膽預測其今後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雖然網路新聞勢頭強勁,但在長時間內必將與傳統媒體並存,以期優勢互補。網路新聞的發展是離不開傳統媒體的,但是今後網路新聞將不是對傳統媒體的翻版,也不是對傳統媒體內容的簡單堆積,而是對從傳統媒體獲取的新聞進行深加工,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進一步深度挖掘。互聯網的優勢不僅僅能夠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重要的是對信息資源的深度發掘。如果誰能提供深層的、專業化的服務,誰就能夠贏得網民青睞,網站應當根據網民日益專業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對新聞信息進行整理、分類等,為讀者度身定做新聞。由於網路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新興媒體,每個人只要有上網條件都可以發表意見,往往一些真知灼見,由於BBS或者聊天室影響有限,傳播范圍有限,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時如果能夠把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優勢結合起來,比如把一些網路新聞在傳統媒體上發表,共同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傳播環境,一定會擴大影響,發揮其應有作用。

網路新聞在借鑒傳統媒體優點的同時,必將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網路新聞的專業化與網民需求的多樣化是今後網路媒體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以前網路新聞媒體處於綜合門戶時代,伴隨Internet市場的無限細分,網路新聞由無差異、大規模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成為必然趨勢,網路新聞的個性化與網民需求的多樣化是今後網路媒體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崇尚個性的信息時代,只有為那些愛好興趣各不相同的網民提供以其個人需求為出發點的個性化信息,才能最終贏得注意力,這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一批專業新聞網站由此走上網路舞台。它能夠集中精力從從業人員素質、新聞來源渠道的拓展等各方面加大投入,以求不斷提高網路新聞的數量和質量,為愛好興趣各不相同的網民提供各個領域比較全面、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擇閱讀所需的網路新聞。

網路新聞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網路信息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假新聞和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侵犯知識產權等等,使網路新聞的復雜性日趨加深。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信息產業部發布《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這樣既有利於保持網路新聞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又有利於加強網路新聞的管理,從而結束了國內互聯網站新聞傳播和內容管理無章可循的狀態,使之開始從無序向有序過渡,這對於促進網路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網路新聞是一個新生事物,有其長期漸進的發展過程,如何用好、管好是今後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網路新聞的發展必然帶來新聞體制的變革。網路新聞是新時代的產物,網路新聞的獲取、處理與儲存、發布、成本核算、反饋、技術的提高與更新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傳統新聞的運作、管理等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網路新聞的體制面臨嚴重挑戰。為了使網路新聞在知識經濟時代充任更合適的角色,發揮更好的功能,就要在尊重網路新聞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加快網路新聞的運作、管理等體制改革,特別是網路新聞的經營許可權、經營模式、成本核算,使我國的網路新聞與國際接軌,逐步走商業化的國際軌道,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斷激發我國網路新聞經營的自主性、靈活性、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競爭力,實現網路新聞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我國的網路新聞才能經受住考驗,在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網路新聞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許多問題擺在新聞工作者的面前,各個方面需要大量研究,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因為在中美簽訂的雙邊協議里中國承諾開放ICP領域,網路新聞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的網路新聞媒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傳播氛圍,強化自身的新聞傳播能力,不斷拓展自己的信息服務內容和各類網路服務項目,開掘有特色的信息服務,從而能在將來的網路新聞大戰中處於不敗之地。目前,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局面,雙方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同時又相互競爭,這種合作與競爭將不斷升級與演變,在融合與碰撞中到達另一個發展層次,那時,網路讀者將能夠讀到更高品質的網路新聞。

⑸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1.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時間:20世紀60年代早期,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 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 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 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實現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4.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⑹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6)中國的網路發展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⑺ 請問有誰知道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在當今社會,隨著網路的發展,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中國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互聯網的呢?,今天我就在大家來了解一下!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6月,我國國際出口帶寬為8,826,302Mbps,半年增長率為20.6%,IPv6地址數量為23555塊/32,半年增長0.53%。2018年第二季度,我國固定寬頻網路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1.31Mbit/s,較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1.0%,我國移動寬頻用戶使用4G網路訪問互聯網時的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0.22Mbit/s,同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0.2%。截至2018年6月,我國固定寬頻和4G網路用戶下載速率雙雙超越20Mbit/s,網路視頻下載速率也取得較大幅度的提升。與此同期,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8.3%,較2017年底提升了0.8個百分點。

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而人們的生活也將會和互聯網緊密聯系在一起。

來自:雲南畫眉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網路發展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網路延時特別高怎麼辦 瀏覽:537
日本蘋果4網路設置 瀏覽:720
天童美語網路上課軟體 瀏覽:251
網路合夥人如何找 瀏覽:166
帶無線路由器網路信號弱 瀏覽:379
如何用電話知道對方網路密碼 瀏覽:114
九江公安局網路安全支隊 瀏覽:989
無線網路連接密碼錯誤 瀏覽:427
隨身wifi沒有網路怎麼用 瀏覽:35
如何切換至廣電網路信號 瀏覽:311
網路收款助手在哪裡 瀏覽:299
移動網路設置接哪個位置 瀏覽:19
網路安全宣傳語錄簡短 瀏覽:307
網路上虛擬視頻用哪一個軟體 瀏覽:462
蘋果xsmax網路天線在哪裡 瀏覽:691
移動網路無法使用電信dns解析 瀏覽:662
4g網路如何解析信號 瀏覽:136
移動的網路台式電腦掉線 瀏覽:951
注冊微信網路打不開什麼原因 瀏覽:542
王者榮耀手機網路模式怎麼設置 瀏覽:36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