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議網路新聞評論的優勢和劣勢
調查結果標准化程度高,客觀性強,隱性引導輿論,避免公眾反感。當網路的平等精神融入社會文化范疇之後,似乎每個人都變得那麼有個性,哪容得別人的指手畫腳。因此,媒體的發言方式也似乎越來越隱性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網上調查統計數據准確,標准化程度高,結果的發布方式直觀、易懂,是一種相對客觀公正的體現。如果在議題的設計與結果的分析方面做好文章,恰當地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能夠取得很好的隱性引導作用。 設計方便、靈活,反饋速度快,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成本低,周期短。網上調查的提問設計方便、靈活,回答內容可多可少,許多調查只有一個問題。可以針對當前熱點問題,迅速設計網上調查,在第一時間得到網民的反饋信息,在分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還可以迅速修改或提出新的調查題目,利用其反饋速度快的優勢來進一步形成互動,引導輿論。 在訪問量較高的網頁上進行調查,往往一兩天之內,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反饋,結果的統計也可以即時進行,在數據的收集、整理上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快速,而且完整、准確,而且還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這些都是傳統的調查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此外,網上調查最大的優點是降低了調查實施的附加成本與接觸成本,縮短了調查周期。傳統的調查方式是不可能只為了取得人們對一兩個個別問題的看法而專門進行一次調查的,這樣的相對成本就太高了,而從設計問卷到發放再到最後的結果統計與分析,更是有一個比較長的周期,這些不足網上調查卻都可以克服。 為新聞網站「發言」 選擇合適的題目,注重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說明。由於網上信息交流的平等和自由氛圍,使網上調查的回答者從一開始就是一群志願者。「自願填寫」、「自願回答」,這本身就意味著這些人不是科學隨機抽取的樣本代表,雖然人數眾多,但也無法據此推斷總體。從目前的實際上網情況來看,這一群體有較明顯的特徵,比如城市化、學歷較高的這個群體,他們的意見很難具有人口意義上的真正的代表性,而傳統調查中的抽樣調查,能保證以小部分人的意見代替指目標群體的意見,理論假設就是這小部分人在群體中是隨機產生的,具有數理上的科學性。 因此,在網上調查題目的設計上就尤其要注意,不要去過多地選擇對樣本隨機性要求很高的,例如人均收入之類的題目。最好在每個調查上都標明「僅供參考」的字樣,這樣更能給人一種客觀、正式的感覺。此外對調查結果也應進行科學的分析說明,哪怕只是在最後的一句話點評,也能產生很好的引導輿論的作用,而有時候一兩句詼諧幽默的結語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增強調查數據的准確性,提高公眾對網上調查的信任度。網上調查是在不可見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回答的結果也較難以保證它的真實性。但這並非說網上調查就不能做到方法科學,結果准確、可靠。而要使網上調查這一媒體發言的新方式盡早成熟,就需要現在付出更大的努力,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第一步就是提高調查數據的准確性,依靠其在公眾中的信任度為引導輿論打下基礎。 製作網路調查新聞,擴大網上調查的傳播效果。可能有不少人不一定會注意到網上調查,或者沒有興趣去點擊查看結果,因此,適當地將網上調查結果製作成新聞形式編發,可以進一步擴大網上調查的傳播效果,吸引人們參加到調查中來,而只有讓更多的人參加進來,其結果才越可能接近真實情形,並且更好地引導輿論。 新聞網站憑借其本身所獨有的工具手段的優越性,使調查既省時、省力、省錢,又方便、快捷,並且首先產生了網路調查新聞的報道形式,後來這種以網路調查結果為內容的報道形式在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網路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中也紛紛出現,其中就有不少是關於民情、民意和社會輿論的內容。 從反映輿情到引導輿論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路由於其強大的互動功能,在反映輿情方面具備了許多傳統媒體所沒有的優勢。新浪網等網站在每條新聞之後,網友都可點擊「發表評論」鏈接,而進入這一事件主題的論壇,這已經改變了一般的BBS議題分散的狀態。以「中性傳播平台」面貌出現的這些網站,在提供公眾言論空間方面採取的這一方式,已在許多新聞事件上集中反映了民意和社會輿論。 文章整理人論文網: www.bfblw.com
❷ 網路論壇的利弊情況
優點
網友的發帖中,能得到有益的教誨和啟發。網友關於國家,社會的有益的觀點,能被有關部門採納,而不是網友空自評論,自艾自嘆,自喜自悲。一些論點能做到各方觀點正確公平的顯示,具有參考價值。論壇應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公平性,和諧性等優點。論壇給天下的網民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為網路的互動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論壇,網民們得以更方便的交流,更便捷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發布信息都是通過有記錄的文字來進行,所以這樣也避免了精華內容的流失。通過論壇來徵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更高的效率和時效性。也最節約成本和資源,在論壇的交流過程中,無論喜怒哀樂都是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也避免的正面的尷尬和沖突等,在論壇中,可以演變成任何角色,變換多種身份,因為網路的特徵,使得人民更加依賴於論壇中的交流。
弊端
論壇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首先WEB2.0時代的到來,博客等功能性的網站也在普及,論壇逐漸失去了固有的地位,在慢慢的走下滑路,這個時候,論壇的很多缺點也都暴露出來,首先依託於網路的特性,論壇也具備網路的弊端。如誠信危機,虛擬世界是否安全等,另外全民草根文化形成的論壇型知識,不一定是准確和正確的,甚至有的存在嚴重錯誤,在論壇中學習雖然便捷經濟,但是知識的真實准確性很值得推敲。
網路論壇
另外,依賴上論壇中的交流,也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減少,這樣又淡化了整個社會化的親情和人際。而且論壇的站長擁有很大的權力,因為是由純文字組合而成,有許可權的人甚至不用任何基礎就能輕易查看他人的個人資料。這樣也對個人的隱私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這也暴露出草根文化中同樣需要規則的約束,通常版主不能夠像警察政府那樣公道和專業全面的進行論壇的管理,所以論壇中也會常常爆發出論壇管理人員與普通會員之間的沖突。衍生文化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新人類的出現,同時也使得論壇成為新型詞語或一些不正規的詞語飛速蔓延。例如:斑竹(版主)、罐水(灌水)因此,在交流的時候請注意,同時避免不正規的詞語蔓延,在論壇第一個跟帖的人稱為「坐沙發」。據說沙發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一個成人論壇,基本上沙發的由來是:有人發了美女圖,回帖的人說好正點,要坐沙發XXX。然後,凡是發了好圖得到支持的都說坐沙發。後來,許多思想高尚的人不理解沙發這個詞然後就認為沙發指的是第一個回帖的人,現在很多人第一個回帖就說坐是沙發。 不過還有一個解釋是:「一群人在看貼,突然很新的一個資源出來,第一個回帖的感嘆了一句:so fast,之後所有的新資源都有人上去感嘆so fast..沙發就是so fast的諧音」,然後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無論是那種說法,現在在論壇上這個詞都已經被濫用了,而且也成為灌水的一種方式,估計今後論壇也要封掉這個詞。而且現在還引申出了第三樓的是坐板凳,使用第一個說法很容易解釋,搶不到沙發坐,板凳也將就。灌水一族許多人與迷戀IM工具一樣,迷戀上了論壇,每天都要去灌水,回復。如果哪天不見了幾位老朋友,就如同失去了什麼一樣。他們上論壇可能是為了幫助別人,解答問題,可能是為了釋放工作的壓力,更可能純粹為了好玩。一個好的論壇,比如天涯,網路知道,CSDN等如果出現問題,會引起整個網民的震動和關注。
❸ 為什麼抖音看不到評論 需要怎麼判斷什麼出了問題
1、一般情況下是網路出了問題,打開控制中心,將WiFi或移動數據打開,重新點擊評論圖標,即可查看評論了,有時候可能是抖音官方出了問題,打開幫助與反饋,點擊意見反饋,輸入遇到的問題,提交之後就會有專員處理。
2、打開手機,打開下滑菜單,關閉無線網路,打開4G,接著重新打開抖音APP,再次查看評論,若出現評論,則說明是網路原因導致。
3、可以刪除抖音,打開應用商店,重新下載抖音APP,再次觀察評論是否可以顯示。
❹ 為什麼網路的評論越來越過分
網路的評論越來越過分是因為他們覺得網上屬於法外之地,自己說了什麼,不管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和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總是覺得無所謂,又不能把自己怎麼樣,他們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管事情到底跟自己有沒有關系,為了噴而噴,為了杠而杠,其根本就是缺少相應的管制,沒有辦法全部的進行法律管教!
❺ 為什麼網上評論很多人的評論很狹隘
凡事都有正反面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說你怪其實也不怪。不要懷疑自己。很多事情你相信就是真的,不相信就是假的。評論只是相對的。
地震,對理智的人來說,是好事,可以減輕地球的負擔。但是在理智跟感情之間,我覺得還是感情比較重要。地球早晚地面臨毀滅,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悲劇,大家為何不好好相處。
如果他們真的恨日本,可能是因為上一輩基因遺傳,不然傳言看太多了。現在的孩子有時愛小事化大,可能是電視看太多了。想尋找刺激吧。
現在的人,我們都喜歡自由,說自己的觀點,只是有的人不太了解,迷茫跟著別人而已,有的人卻看好這點,存心挑撥,幼稚的人。
人為什麼活著,短暫的一生,我們是要尋找自己的意義。不要像他們一樣被時間推著走,每天碌碌無為。要好好把握今天。當然,人活著的本質是為了快樂。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有3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外一種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應該是自己的理想吧)。他強調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准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如,一個只鍛煉身體的人所過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動腦不動手的人一樣不平衡。
別郁悶,人怕寂寞,還是有感情好。那些人,不要去了解他們,不如直接問他們好了,其實沒什麼的。。。我問過幾個,他們大概就說,當年誰誰誰怎麼對待我們的,不可恨嗎?都過去了,記在心理就好了。我們現在還不是用錢買他們的東西,用他們的東西。這算什麼呢,何必浪費時間。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還是兄弟呢。又不是六千五百萬年前的那顆隕石,我們人類只是只在地上爬來爬去的動物。歷史不能忘,但現在時代不同,也得有新的計劃,不要留念過去,大家都得勇往直前。有心了行動了,還能怕不可能?
❻ 我們在利用網路發表評論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我們在利用網路發表評論時應該注意一下這些:
積極向上且正面的言辭
不允許侮辱或者變向辱罵國家
尊重他人隱私,不得謾罵他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❼ 網路輿情如何應對
第一階段: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擠壓謠言的輿論空間。
輿情發生、發酵初期,各種信息爆料會不斷地出現在輿論場上,有的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乾脆全是假的。事實上,這個時期因受真實信息還在調查的客觀條件限制,使得權威信息在這個窗口期處於缺位狀態,不能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度,導致這個時期內公眾更容易接受謠言的灌輸。可以想像,一旦假信息占據了輿論主流,真實信息就會不斷的被邊緣化,輿情處置陷入被動。那麼在這個時期,除了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擊謠言、積擠壓其輿論空間,以確保後續真實信息能夠順利地佔據輿論主流。
第二階段:官方權威發布,搶占輿論話語權。
進入第二階段意味著輿情將進入傳播擴散期,這個時候傳播「誰」的信息就成了輿情處置能否成功的關鍵,選擇傳播官方權威聲音還是選擇傳播所謂「網帖」、「網曝」就會對輿情後續走向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這個時期,官方權威聲音缺位或失聲,很容易使得媒體、自媒體賬號採用「網帖」、「網曝」的內容,從而使得輿情信息傳播充滿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具有政務屬性的政務官微理應扮演好自身權威發布的職責定位,及時發聲,將輿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三階段:針對性地邀請媒體、時評人一起見證事件真相,開展評論解讀。
不在具體事件所屬地的媒體發表涉事評論,往往會因信息溝通不足、事實了解不全而發表偏向性評論。這時候,輿情處置應力邀本地媒體、有意向采訪的媒體、部分秉持理性觀念的時評人參與,撰寫基於真實情況的客觀評論,將事情「講清楚」、「講明白」。
第四階段:對營銷、利益相關者要進行干預。
如果輿情發展到這個階段,事實上對本地的負面影響已基本無可挽回,但這並不是說,可以任其發展,因為在這個時期若對一些無底線的輿情營銷干預不力,就會在各地不斷出現與此輿情相關的 「輿情搭車」現象。這個時期,就需要對其中利用輿情熱點進行惡意營銷的賬號及維護者進行有效干預,干預手段也有很多,例如舉報、打擊、管控等。
輿情是一門課,在當下這種互聯網越來越深入社會管理的形勢下,輿情媒介課該提到該有的重要高度了。
❽ 網路輿論監督的局限性與問題主要是什麼
答案如下:
這是一道多選題,其答案是監督主體的局限、虛假信息、容易發展成為網路輿論暴力。意思就是輿論監督的局限和問題包括以上幾個方面。
網路輿論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相對於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提供的用於輿論監督的媒介資源不僅廉價易得,平台廣闊暢通,而且幾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速發展,這就為廣大普通民眾參與輿論監督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簡介:
輿論監督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應當對網路輿論監督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不斷地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其規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於網路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使「互聯網」成為實現建設文明的最佳手段。
❾ 為什麼網路上評論很多都是一種聲音另一種聲音是不是屏蔽掉了
網路評論往往會出現壓倒性優勢的一方,顯得另一方的聲音似乎不存在或者很微弱(比如要向下滑很久才能看到),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沉默的螺旋效應。當周圍人都持某種觀點和態度時,出於害怕被排擠(網路上有時候表現為被群體攻擊)的恐懼,持不同意見或相反意見的人就會趨向於保持沉默。
二是對輿論的人為操控。比如網路輿論中經常會出現的「控評」。
❿ 關於的網路評論問題
我想網路還是具有導向性的好
畢竟網路是政府對人民思想進行控制的工具
而其目的是為國家利益著想
具有指向性的網路引導可以化解國家矛盾和民族矛盾
統一思想加深民族團結
如果過於自由化將導致民族分歧性和偏激性的加劇
不過我只是一名高一學生
思想具有較大的片面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希望您多聽取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的回答後再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