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化戰爭有哪些基本特徵
信息化戰爭有以下基本特點:
1、武器系統信息化
武器系統的信息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能化。
2、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
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程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復存在。
2、信息戰場全維化、網路化
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數據鏈連接直至單兵,及時刷新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信息作戰是無縫連接、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
3、作戰方式多樣化
什麼心理戰、太空戰、機動戰、電子戰乃至虛擬世界的網路戰,一開始就全方位的面臨,沒什麼充裕的准備時間。而且要打,就貫穿整個戰爭的始終。非接觸作戰和接觸作戰同等重要。
所以一場這樣的信息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4、毀滅性武器的高技術化
信息作戰不代表傷亡和戰損小,而恰恰比傳統戰爭殘酷。
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
這就是說在戰爭初期就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沖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所以我們對戰爭不斷升級之後才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認識一定要改。雖然誰都不願意改。
5、非接觸的作戰行動樣式
非接觸作戰是美軍首先提出的一種作戰思想並用於戰爭實踐。非接觸作戰的出現,是一體化的遠距離偵查信息系統和遠程作戰武器發展的必然結果。
(1)網路戰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發展趨勢:
1、戰爭空間急劇拓展
信息化戰爭是高度立體化戰爭,即戰爭不僅在地面水面,水下進行,而且,向外層空間擴展。
2、戰爭進程明顯加快
以往戰爭持續時間一般比較長,而信息化戰爭,節奏明顯加快,進程大大縮短。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武器裝備的能量釋放的速度加快,殺傷力在增加;高技術手段的運用,使軍隊的機動能力,打擊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單位時間作戰效能明顯增強;此外高技術武器裝備造價昂貴,迫使進程加快。
3、作戰力量多元一體
作戰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數量的多少,作戰能力的強弱和人員,武器數量決定,高技術的武器裝備只有同高素質的戰斗人員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其次,也需要多兵種的有機結合。
4、精確制導武器的大量使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信息化戰爭具有明顯的精確化趨勢。
5、指揮控制智能化程度高
6、戰爭耗資巨大
高新技術裝備造價昂貴。高技術武器使用空前頻繁。
7、信息優勢成為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發生在信息時代,以信息為基礎並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通過精確打擊、實時監控、信息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和震懾作戰的戰爭形勢。
8、作戰方法靈活多樣
高技術兵器廣泛應用於戰場導致了作戰方式更加多樣化。
9、非軍事因素對戰爭的影響更加直接
戰爭受經濟、政治、外交等非軍事因素的影響更直接。
❷ 信息化戰爭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一、主要作戰兵器———信息支撐。
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型戰爭形態,反映其作戰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則是信息化兵器。
所謂信息化兵器,主要是由信息化彈葯和信息化作戰平台構成的。信息化彈葯主要指各類精確制導武器,而信息化作戰平台主要指利用信息技術使作戰平台的控制、制導、打擊等功能形成自動化、精確化和一體化水平的各種武器裝備系統。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的信息化彈葯在其總彈葯量中雖然只佔8%,但卻完成了80%至90%的戰略戰役目標打擊任務。而伊拉克戰爭中,信息化彈葯已經佔到總彈葯量的80%左右,充分反映了信息化兵器的戰場主導作用。
二、戰場能量釋放———信息主導。
信息化戰爭作為機械化戰爭的高級發展階段,其戰場能量的釋放則不僅是機械能,更主要的是深刻體現人的智能活動的信息能,即各種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戰場探測預警、情報偵察、精確制導、指揮控制、通信聯絡等軟能力。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參戰的大型主戰兵器只有1萬多件,而參戰的「附屬保障兵器」———計算機卻達到4至5萬台。參戰的「附屬保障兵器」超過主戰兵器的4至5倍。這一方面說明多國部隊的主戰兵器信息化含量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信息能已經成為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作戰目標———「三大系統」。
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在戰場較量方式上,改變了機械化戰爭的那種陸海空單元戰場、單一軍兵種、單一作戰領域的單元式戰場較量方式,而是以信息化戰場為依託,以戰場認識系統、通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打擊系統(包括兵力、火力)、支援保障系統等五大分系統構成的作戰體系間的整體較量。
其中,戰場認識系統、戰場通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這三大系統,則是構成信息化戰場的「眼睛」、「耳朵」、「神經」和「大腦」,主導和支配著戰場所有力量和打擊行動。因而,圍繞著破壞、癱瘓敵人的「三大系統」和有效地保護己方的「三大系統」而進行的系統對系統的整體較量,將成為交戰雙方戰場制勝的關鍵。
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結果看,這種不把作戰部隊作為主要的打擊目標,而把「三大系統」作為主要打擊目標的方式,已成為發達國家軍隊的首要選擇。
四、主要作戰形式———信息攻防。
信息戰作為一種新的作戰形式,與以往作戰形式相比,主要有3個方面不同:一是對抗的主要關節點不同。
信息戰作為敵對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對抗活動,一個是決策對抗。就是作戰雙方都是竭盡全力地要遏制敵方決策者和指揮機關,使之難以在戰場認識系統、決策系統輔助下定下正確的決心,從而使戰爭或戰役失去正確的作戰指導,因此,有人也把信息戰稱為決策控制戰。
1、作戰雙方通過各種信息攻擊行動,使敵方已經形成的決策難以實施,不能進行實時、有效地正確指揮,難以形成戰場現實戰鬥力。因而也有人把信息戰稱為指揮控制戰。
2、它不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重兵集團為主,也不是單純的只為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利用而進行的技術較量,而是以破壞、摧毀對方的戰場支柱———「三大系統」,即戰場認識系統、通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為主。
3、信息戰不是以爭奪戰場兵力兵器數量優勢為目的,而是以奪取戰場信息優勢為目的。即爭取實時有效地感知戰場情況的能力、能夠及時有效地使用部隊和打擊兵器的能力、通暢可靠的網路通信能力。
五、戰場爭奪焦點———制信息權。
制信息權是指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戰場認識系統、通聯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等,在能夠有效地阻止敵方了解、掌握己方主要情況的同時,實時准確地掌握敵方情況,具有戰場上信息的獲取權、使用權和控制權。
制信息權作為主導和溝通陸、海、空、天、電戰場的上一層位的戰場主動權,具有制空、制地、制海、制天、制電的系統功能。而深刻體現機械化戰爭特點的制空權、制陸權、制海權等戰場主動權的單一爭奪,將完全融入制信息權的整體爭奪中。
(2)網路戰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以信息中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並以相應的軍事理論為指導的戰爭。信息實力包括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統,精確制導彈葯,太空兵器,智能部隊,以及具有高技術、高知識、高素質的人員。
信息化戰爭所描述的戰爭形態有以下6種表現:
1、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2、以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
3、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4、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5、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6、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信息化戰爭與以往戰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方式,進而改變了作戰制勝機理,無可爭議地成為生成戰鬥力的新的主導資源。
❸ 信息化戰爭有哪些特點
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如下:
1、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完全依託於網路化的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而展開的一種戰爭形態。
2、信息化戰爭形態下交戰雙方都以信息化軍隊為戰斗主力,運用高科技手段開發新型武裝系統和力量用以作戰。
3、信息化戰爭是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以海陸空、電子戰等多元化的戰斗方式進行多場非直接接觸作戰。
信息化戰爭的意義
信息化戰爭的意義在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人類社會技術形態和戰爭形態的重大變化,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的國情和軍情,實行質量建軍、政治固軍、科技強軍、依法治軍、科學管軍。
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逐步把我軍建設成為信息化軍隊,逐步具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更好地為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祖國統一服務,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3)網路戰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在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范圍都開始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軍事變革。我軍也在開展一場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這場變革的戰略目標便是締造一支信息化的部隊,從而能夠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口號解讀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范圍都開始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軍事變革。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人類社會技術形態和戰爭形態的重大變化,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的國情和軍情。
實行質量建軍、政治固軍、科技強軍、依法治軍、科學管軍,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逐步把我軍建設成為信息化軍隊,逐步具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更好地為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祖國統一服務,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信息化"成為《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關鍵詞"之一。在3萬多字的白皮書中,"信息化"出現頻率達到41次。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說,人民解放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積極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信息化戰爭將成為21世紀戰爭的主要形態,我軍必須以信息化建設為主要目標。"參與新國防白皮書撰寫的軍事專家傅岩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從我軍的實際情況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指揮自動化、主戰裝備信息化、軍隊日常業務信息化三個方面。"
20多年來,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組織實施了一批軍事信息系統重點工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各級指揮機關和作戰部隊指揮手段明顯改善,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設備在軍隊日常業務工作中日益普及,作戰信息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戰武器系統信息技術含量不斷增加。
在今日中國的許多軍營,"夾子傳閱"式的傳統作戰指揮手段,正漸漸被野戰指揮自動化系統所取代;"上班先開機,辦公必上網"已成為軍隊大多數機關幹部的工作方式;在區域網上學習和娛樂,成了許多戰士訓練之餘的主要活動方式。
在平時訓練和演練中,電腦搜集傳遞情報、火炮自動搜索目標、雙方實施強電子干擾等,都已成為中國軍隊必不可少的科目。無論首長機關訓練,還是分隊戰術技術訓練,以及單兵單車訓練和對抗演練,都要加入信息化的訓練內容。
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解放軍致力於全面推進以軍事信息系統和信息化主戰武器系統建設為主體、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和保障的軍隊信息化建設。在信息化建設中,堅持戰鬥力標准,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
人民解放軍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立足國情和軍情,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
❹ 軍事概念問題!!!
一、計算機網路戰的概念及特點
(一)計算機網路戰的基本概念
計算機網路戰,是以計算機網路為主要攻擊目標,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在整個網路空間進行的各類計算機網路攻防作戰的總稱。其目的是削弱、破壞敵方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使用效能和保障己方計算機信息系統效能的正常發揮。
(二)計算機網路戰的主要特點
1、指揮許可權高,政治敏感性強
戰略網路戰,將圍繞國家戰略級的軍事指揮控制網路、通信網路、情報網路和各類民用網路系統展開抗爭,直接影響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其作戰行動敏感性特別強,決不可各行其是,隨心所欲地實施攻擊;其指揮決策權必須高度集中,由最高統帥部組織實施,使網路戰行動圍繞統一的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2、攻擊范圍廣,破壞能力強
網路戰可以導致通信阻塞、交通混亂、經濟崩潰,使作戰指揮不暢、武器失靈等。美國防務秘書威廉姆曾說:「不可懷疑,我們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計算機,甚至建立了完備的信息系統,同時也使我們於對網路恐怖主義者的攻擊防不勝防,他們似乎無孔不入,包括我們的軍事設施,能源、銀行系統,金融市場,空間站通信系統等」。美國負責五角大樓信息安全的政府官員阿特·莫尼也說:「美國現在對信息系統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對這些系統的攻擊將對美國的安全構成真正的威脅。」從某種意義上說,網路戰的效果一點也不比核生化武器差。美軍方人士認為,「黑客」分子的攻擊性行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他們甚至還認為「電子計算機中一盎司硅產生的效應比一噸鈾還大」。
3、沒有時空限制,隱蔽性強
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特別是Internet已經遍布世界各地,計算機網路已大大縮短了人們的時間、空間距離,將整個世界聯接成為一個「地球村」,人們可以隨時通過網路到達世界各地,因此以網路為依託的計算機網路戰也就打破了以往戰爭時空距離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向對方發起攻擊。目前,對計算機網路可能的攻擊手段,不僅有傳統的兵力、火力打擊等「硬」的一手,還有諸多「軟」的手段,而且許多手段非常隱蔽,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被攻擊者可能無法判定攻擊者是誰,它來自何方,難以確定攻擊者的真實企圖和實力,甚至可能在受到攻擊後還毫無察覺。美國防部計算機網路安全小組在1995舉行的各種信息戰演習中,故意對它的3000台計算機系統進行了信息「入侵」 ,以了解它們受到的安全保護程度。結果只有5%的被「入侵」目標探測到了這種「入侵」,其餘的則毫無「察覺」。
4、對人員素質要求高,技術性強
計算機網路戰是高技術戰爭,計算機網路戰戰士要求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可以說計算機網路戰戰士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網路戰的勝負。當今世界,博士和科學家也沖到戰爭的最前線,發動「電腦戰」。在計算機網路戰中,網路戰士將使用各種先進的網路戰武器向敵方進行攻擊。防禦性武器如能探明「黑客」闖入的濾波器,可以根據特殊編制的軟體鑒別和標明「黑客」,並對「黑客」進行追蹤,並由防禦轉入進攻。此外,計算機網路戰涉及到的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安全技術、網路互聯技術、資料庫管理技術、系統集成技術、調制解調技術、加(解)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以及信息獲取、傳遞、處理技術等都是當今的高、精、尖技術。
復制後字才能看清
http://www.blog.e.cn/user3/devilcode/archives/2006/1539861.shtml
❺ 信息化戰爭有什麼特點其發展趨勢是什麼
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如下:
1、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完全依託於網路化的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而展開的一種戰爭形態。
2、信息化戰爭形態下交戰雙方都以信息化軍隊為戰斗主力,運用高科技手段開發新型武裝系統和力量用以作戰。
3、信息化戰爭是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以海陸空、電子戰等多元化的戰斗方式進行多場非直接接觸作戰。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如下:
1、信息化戰爭的戰斗場所更加多元化,會從二維、三維逐漸發展為全維空間作戰。
2、信息化戰爭持續時間較傳統戰爭更短,但攻擊力和殺傷力以及毀滅性卻大幅度提升。
3、信息化武裝系統設備加大使用頻次,人工智慧化手段越來越多。
4、戰爭耗費成本高昂,信息資源和優勢成為主導信息化戰爭的主要角色。
(5)網路戰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的意義
信息化戰爭的意義在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人類社會技術形態和戰爭形態的重大變化,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的國情和軍情,實行質量建軍、政治固軍、科技強軍、依法治軍、科學管軍。
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逐步把我軍建設成為信息化軍隊,逐步具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更好地為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祖國統一服務,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❻ 信息化戰爭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信息化戰爭的主要特徵有:
1、作戰由「多吃少、大吃小」變為「快吃慢」。
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高效化,使得作戰更容易達成快速反應和速戰速決,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均需要快速反應,快者勝,慢者敗。若過去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多吃少、大吃小」,那麼現在戰爭的哲學為「快吃慢」。
要堅持以快速反應搶奪戰場先機,壓制對手發揮空間、地形優勢,通過快速性作戰影響和控制對手意志,迫使敵人屈服。
2、信息支援主導用作愈加突出。
在高新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中,作戰行動的節奏越來越快,高新科技裝備越來越多,戰場信息量愈加增加,而作戰的距離會越遠,作戰控制的戰場空間更加廣闊,這使得現代戰爭指揮愈加復雜,若採用傳統的指揮方式和情報搜集系統,遠遠不能滿足現有戰爭的需求。
因此,需要先進的信息支援為聯合作戰創造條件、提供信息感知保障、為協同作戰指揮提供堅持的基礎。
3、精確制導武器對戰局起核心作用。
自海灣戰爭以來,以精確制導打擊武器為主的作戰模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精確制導武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武器的破壞殺傷效果,進而控制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不接觸的遠程精確打擊成為現代戰爭的主導樣式,顛覆了原有的線式作戰,非接觸、非對稱、非線性作戰正式走入戰爭的舞台。
4、作戰與保障不斷融合。
面對如此眾多的高新裝備、如此高強度的作戰節奏,現代戰爭需要的彈葯保障量、油料保障、飲食保障、營房保障等任務加大,使得各國不斷重視作戰保障。
在此基礎上,美軍先後提出了作戰後勤觀、後勤平等論,粗放型的保障觀念轉變為精確保障,保障原則發生質的改變,信息化保障裝備得到廣泛應用以全面提高戰爭的保障效率。
5、心理戰仍是打擊的重要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作戰能力的主要指標是指武器裝備體系作戰效能指數的綜合,而不僅僅是人數的簡單計算和對比,作戰目的集中指向摧毀敵方裝備、設施,解除敵方武裝,而不再是消滅有生力量。
因而,綜合運用陸海空天電等多維力量,以空襲、地面進攻、輿論等多種手段,集中攻擊政治軍事重心目標,強化震懾效果,實現攻心奪志的作戰目的。
(6)網路戰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處於戰爭形態的第五個階段,也是現有戰爭形態的最高階段。信息化戰爭的主要特徵在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
在採用已有多維空間中的各式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基礎上,包括主戰坦克、航空母艦、轟炸機、戰斗機以及航天裝備和導彈等作戰武器,以及偵查遙測系統、通信傳輸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後勤保障系統等其他高新武器裝備,以網路為中心集成各種作戰裝備,快速全面共享戰場信息,使整個作戰系統整體作戰能力呈指數上升。
信息化戰爭起源於21世紀,在美國實施完成海灣戰爭等幾次高新技術戰爭以後,已得到世界各軍事強國的重視,並積極開展信息化戰爭裝備的研究,新一輪以信息化裝備為核心的軍備競賽拉開帷幕。現對信息化戰爭階段的起源與特徵進行介紹。
❼ 什麼是信息化戰爭,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信息化戰爭是指發生在信息時代,以信息為基礎,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綜合集成和信息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通過精確打擊、實時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震懾和整體作戰。信息化戰爭由於聚集了很多高精尖的現代技術,所以,有些國家又將它稱為高技術戰爭。它的主要特徵是:
一、戰爭可控性強。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有的政治家都希望戰爭按自己的設計進行,但以往的戰爭缺乏可控性。往往是戰爭機器一運轉,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戰爭的進程和規模難以控制。而高技術武器裝備則是殺傷破壞力可以被有效控制戰爭手段,使戰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成為實現政治家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高技術戰爭的可控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能有效控制打擊目的:隨著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精確打擊逐漸取代「地毯式」的狂轟濫炸成為戰爭的最主要打擊方式。依靠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以前需要多次轟炸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現在只要一兩次的攻擊就可以達到目的,可以有效的避免波及周邊非軍事目標。
2、能有效控制戰爭的規模:高技術戰爭情況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精度高、威力大、作戰交通倍增,為了完成一個作戰任務無需再像以往那樣投入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可以有效的控制戰爭規模;另一方面,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戰爭中殃及非打擊目標,可以有效避免戰火外延和戰爭升級。
3、能有效控制戰爭的進程:由於作戰兵器偵察范圍廣,打擊距離遠,高技術戰爭不再像以往戰爭那樣,從戰場的前沿到縱深逐次進行,高技術武器已經能夠通過對縱深重要目標的打擊,直接達成戰略目的,這樣也就避免了戰爭久拖不決,縮短了戰爭的進程,使戰爭能按計劃如期結束。
二、戰場空間廣闊
就戰場的空間形態而言,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廣泛使用,極大的擴展了戰場空間,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呈現出高立體、大縱深的特點,作戰空間空前增大。這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從區域戰場向全球戰場延伸: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射程和航程增大,武器裝備的遠距離作戰能力空前提高,洲際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上萬公里,美國的B1、B2,前蘇聯的圖160等型號的戰略轟炸機,稻種都達到一萬公里以上,軍隊了遠程打擊能力。雖然一場局部戰爭交戰雙方的實際接觸面積很小,但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可能成為戰場的一部分。
2、從空中戰場向太空戰場延伸: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打開了空戰的大門。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不造衛星,人類又開始把戰爭的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太空。在數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中,軍事衛星已經發揮了巨大威力。目前,太空已經成為軍事爭奪最激烈的領域,軍事強國都把控制太空看作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必要條件。美國和俄羅斯更是成立了獨立的太空部隊:天軍。
3、從有形戰場向無形戰場延伸:隨著各種電子技術在武器裝備中的應用,電子戰場開始走上戰爭的舞台。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設備進行的電磁領域的斗爭,它以電子偵察和反偵察、電子干擾和反干擾,電子摧毀和反摧毀為基本內容,其目的是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使其通信中斷、指揮癱瘓、武器失擯、雷達致盲、最終推動作戰能力,它是現代戰場上奪取勝利的神經中樞。
三、系統對抗突出
軍事對抗從來就是一種系統對抗。在高技術戰爭中,這種對抗表現得更加突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武器系統「一矛一盾」相互制約的狀況已經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約的新特點所代替。武器戰斗交通的發揮,不僅取決於其戰斗部的殺傷威力,而且還取決於構成點頭體系的情報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動系統、防護系統等各個子系統的共同作用。整個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不再是各個作戰系統效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各的倍增關系,特別表現為幾個關鍵性系統的效能之乘積。從武器裝備方面說,任何一種高技術武器裝備,如果沒有其它武器裝備的配合,無論它技術多先進,都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從作戰方面說,隨著高技術武器在戰場的廣泛應用,各個戰場、軍事力量不現形是單一作戰,以多軍種、多空間一體為特徵的聯合作戰飛躍上戰爭舞台,單兵種決定戰爭勝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頭了,只有依靠各軍兵種和各種武器系統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獲得高技術戰爭的勝利。
四、作戰樣式多樣化
歷史表明,技術決定戰術,有什麼樣的軍事技術,就會有什麼樣的作戰方式,軍事技術的進步和武器裝備的變革必然推動作戰樣式的變化。高技術戰爭中,隨著大批高、新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式:導彈襲擊式的精確戰、外科手術式的點穴戰、破壞結構式的癱瘓戰、非致命式的軟殺戰、指揮控制式的信息戰、陸海空天電一體式的全維戰,此外,還有環境戰、太空戰、心理戰等。
五、指揮控制自動化
二戰後,由於武器裝備構造日益復雜,參戰軍兵種不斷增加,戰場日益擴大,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軍事信息量空前增大,作戰指揮難度不斷增大,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對多種作戰力量、多種作戰方式實施有效指揮,發揮整體威力,沒有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手段,很難完成作戰任務。在這樣的要求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偵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軍隊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建立,把軍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聯為一體,使軍隊自動化得以建立。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C4ISR系統。
六、作戰消耗巨大
從作戰保障角度看,高技術戰爭呈現出消耗巨大的特點,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武器裝備費用上升:由於武器裝備日益向自動化、智能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集中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研製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因此研究生產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費用和購置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投入明顯增加。如M1坦克為200萬美元/輛、「愛國者」導彈為110萬美元/枚、F15戰斗機為5040萬美元/架……
2、人員培訓費用增加: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操縱使用、維護保養、靈活運用和作戰協同等方面日益復雜,需要高素質的軍人來駕馭。正因如此,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軍隊人才的培養,使軍隊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3、戰場物資消耗增多:高技術戰爭也是高能耗戰爭,縱觀二戰後的幾次局部戰爭,隨著戰爭的高技術性日愈明顯,其消耗也日益增多。以單兵每天平均消耗物資為例,二戰時是20公斤,越南戰爭時是90公斤,海灣戰爭時已經達到200公斤。
戰場消耗巨大這一特點說明,高技術戰爭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後盾的。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軍隊的現代化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就難以支撐高技術戰爭。
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技術戰爭,必需從現在開始,在教育、經濟等各方面提升我們的綜合國力,為贏得戰爭作好准備。
❽ 什麼是信息化戰爭它有那些主要特點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並依賴於信息的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以及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依託網路化信息系統,大量地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特點:
1.武器系統信息化
武器系統的信息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能化.這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殺傷--直接殺傷,破壞直至確保摧毀的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遙感武器(不是傳統武器).代表武器:激光等精確制導炸彈(JDAM),軍用無人機,新一代巡航導彈.
II.軟殺傷--對敵方信息化系統滲透,干擾,壓制的手段.旨在破壞敵方的信源.信宿.信道.間隔敵方的通訊和指揮系統.對對方的精確制導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黑客武器和計算機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毀傷機理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為依託設計的不同於傳統武器的全新作戰單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動能電磁武器微機電納米武器和機器人.
2.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
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程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附存在
3.信息戰場全維化,網路化
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數據鏈連接直至單兵,及時刷新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信息作戰是無縫連接,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
4.作戰方式多樣化
什麼心理戰,太空戰,機動戰,電子戰乃至虛擬世界的網路戰,一開始就全方位的面臨,沒什麼充裕的准備時間.而且要打,就貫穿整個戰爭的始終.非接觸作戰和接觸作戰同等重要.
所以一場這樣的信息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5.毀滅性武器的高技術化
信息作戰不代表傷亡和戰損小.而恰恰比傳統戰爭殘酷.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這就是說在戰爭初期就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沖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所以我們對戰爭不斷升級之後才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核武器的認識一定要改,雖然誰都不願意改
❾ 網路戰的特點是易守難攻對嗎
網路戰的特點是網路化,信息化,不是易守難攻。網路戰更多的是通過病毒對相應的系統進行攻擊,讓對方的系統癱瘓。
❿ 什麼是信息化戰爭 它有什麼特點 500字以上 謝謝了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大量的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較有限的戰爭。
可以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角度分析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以達到把握信息化戰爭區別於其他戰爭的本質形態。本節僅從觀察戰爭要素的形態入手簡述信息化戰爭的八大特徵。
一、 信息技術主導武器裝備
冷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金屬武器裝備;熱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以化學能為基礎的火槍火炮;機械化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飛機、坦克、軍艦等機械化武器裝備;而信息化戰爭的主導兵器則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確地說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在信息化戰爭中,對作戰手段、作戰思想和戰爭進程發生主導作用的軍事技術是信息技術。戰場的指揮依賴於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指揮控制系統;偵察、監視、戰場評估需要各種先進的電子、光學感測設備;突擊兵器更離不開各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精確導引技術。信息化戰爭上的幾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術兵器、信息主導的兵器或稱之為信息化兵器。用在各種兵器中的信息技術裝備方面的經費也在兵器總價值中佔有很大的份額,如在坦克中占%,飛機中占%,導彈中占%,衛星中占%,指揮系統中約占%。曾有人把信息化戰爭中的兵器比喻成「裝載電子信息設備的容器」。信息化技術主導武器裝備是信息化戰爭的一大特徵。
二、 信息化軍隊
強大的信息化軍隊出現於戰場是信息化戰爭的特徵之一。何種形態的戰爭需要何種性質的軍隊於之相匹配;反之,軍隊的特性也影響戰爭形態的演變。在信息化戰爭中馳騁疆場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軍隊。信息化軍隊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來的、按照信息化作戰需要編組、裝備和熟練運用信息化武器裝備、以信息化作戰理論指導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戰場上發揮著主導的作用。
三、 資源信息化
物資、能源和信息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在信息化戰爭以前的戰爭中,物資、能源的地位更為突出,是主要的戰略資源。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資源處於首要的位置,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以信息資源為目標開展的爭奪是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內容。信息主導了物資、能源的整合、運作和能量釋放過程。誰佔有信息優勢,誰就可能佔有戰場的主動權並進而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否佔有優勢的信息資源,不僅關繫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聰目明、胸有成竹、軍令通常,還關繫到能否快速反應、精確有效地突擊。信息化戰爭的一個明顯特徵便是資源信息化。
四、 信息戰是戰爭的基本內容
在人類歷史上的冷兵器或熱兵器戰爭中,早已存在許多信息戰的經典案例。在機械化戰爭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戰手段擊敗敵人奪取戰爭勝利的精彩故事。但那個時期的信息戰僅僅表現為零碎的、局部的、短時間的,規模比較小,常常是戰術、戰役層次上的,或服從於火力戰,其後果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戰上升到了戰略的位置,戰爭的全過程、全空間、全方位都充滿了信息戰。
信息戰已成為戰爭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內容。戰略信息戰、戰役信息戰、戰術信息戰、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戰、海洋信息戰、陸地信息戰覆蓋戰場;控制系統信息戰、指揮系統信息戰、情報系統信息戰、火力系統信息戰、物流系統信息戰全方位滲透;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媒體戰深入認知領域;電子戰、網路戰、斬首戰、精確微型手術戰涉及軍事、政治、經濟、金融、能源、環境所有方面。誰奪得信息戰的勝利,誰就可能奪得整個戰爭得勝利。信息戰成為信息化戰爭的基本作戰方式。
在信息化戰場上,戰爭雙方可能動用數十顆電子、照相、預警、海洋偵察和氣象測地衛星,數百上千部相控陣等性能良好的雷達,幾百架有人或者無人偵察飛機,電子對抗飛機,大量的地面電子偵察、監視、對抗分隊,以及進入戰場信息共享網路的所有單個武器平台上和單兵攜帶的偵察監視設備,進行一場空前規模的激烈地信息情報大會戰。通過壓制、摧毀、欺騙、偽裝等途徑限制對方的獲取信息能力,使其成為瞎子、聾子、傻子。同時維護己方獲取信息的能力,為己方突擊力的形成提供正確的決策。雙方還會使用各種先進的電子干擾設備、火力突擊兵器和隱蔽偽裝技術,展開一場以限制和破壞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的正常運作為目的的對抗,一場指揮控制系統即戰爭大腦的保衛戰和破襲戰。目的是使敵方成為戰爭中的「低能兒」。作戰雙方通過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將攻擊信息迅速擴散到眾多的目標,使千百萬人有意無意地介入心理戰戰場,成為心理對抗的主體或客體,心理戰能量或是被擴大或是被淹沒。媒體、政府、軍隊、情報部門及民眾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心理戰。而目的則是使敵方成為瘋子、傻子或喪失戰斗意志。雙方還可組織黑客部隊和其他硬摧毀設備對敵方進行網路信息戰。不僅破壞對方的軍事指揮和獲取軍事情報,而且破壞對方的經濟、金融運行、國家管理和信息環境偵收其科技情報,以達到製造混亂、擾亂經濟,破壞其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的目的。
五、 信息化戰爭的理論處於軍事理論的主流地位
機械化戰爭離不開反映機械化戰爭規律的軍事理論的指導。而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處於主流地位的軍事理論也必須是信息化戰爭的理論。否則,信息化戰爭就不可能實現。
六、 系統對抗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由於信息技術的限制,戰場上的各個作戰單元往往是孤立、分散的。戰場對抗表現為各個戰爭主體在各時空的相對獨立的對抗。即使在機械化戰爭中出現了諸軍兵種的合同作戰,也還是屬於一種鬆散型的戰場聯合行動。而信息化戰爭卻不同了,它是一場典型的系統的對抗。由於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應用,構成了軍事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偵察、監視、情報、通信、信息處理、決策、指揮控制、突擊和戰場評估的無縫化連接,指揮控制體系網路化、自動化、智能化,陸、海、空、天一體化聯合,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相互滲透,所有作戰單元被整合成一個戰爭系統。敵對雙方進行的是一場系統之間的對抗。
七、智能化
機械化戰爭中,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一些機械構件,其自動化水平較低,兵器的運行基本上都離不開人的直接控制。但在信息化戰爭中,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有了大腦、神經、眼睛和耳朵,能夠自主發現目標、識別目標,自行判斷、決策和處理,智能化的水平會達到極高的程度。偵察、控制、攻擊、防禦、工程機器人分布於太空、空中、地面和海洋,大到海洋巨無霸機器人,小到微型偵察機器人。數量眾多的各種類型的戰場機器人將逐步代替人類而步入戰場。從事偵察的無人飛機、體內植有晶元的可控感應機器昆蟲、多功能的戰斗機器人、高性能的導彈機器人、無人駕駛的坦克、戰斗機、潛艇和驅逐艦等等,由陸海空天機器人組成的作戰軍團將主宰人類的戰場。目前,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製造作戰機器人,向戰場智能化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化戰爭的智能化特徵還表現在整個戰爭系統的自動化運行上,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一場無人化戰斗甚至是無人化戰爭的發生也不是沒有可能。
八、目標控制
在信息化戰爭之前的戰爭中,信息技術的落後造成信息資源的匱乏,人們對於戰爭的駕馭能力相當弱,無論是對於戰爭的手段、時空、進程、結局還是對於戰略目標和戰術目標的選定和處置,都失之控制。戰爭的發展往往與參戰者的初衷錯位。戰爭物資和能源的損耗、破壞巨大。但在信息化戰爭中,佔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則具備了相當地目標控制的能力。信息技術使網路化、智能化、透明化、精確化成為現實,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確定對實現政治、經濟目的最有利、最節省資源、又最可能實現的軍事目標,採取最匹配的手段,在最關鍵的時機和空間,進行精確的打擊。對戰略和戰術目標的有效控制,不僅是信息技術運用的結果,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人們不再追求對敵人的肉體、設施、國土的全部摧毀和佔有,而是對資源、信息、環境、市場、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有限目標進行適度地泯滅、改造、調整、重排或影響。目標控制是信息化戰爭地明顯特徵。
第二節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信息化戰爭的演變和快速推進,這已被信息化戰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史所證明。以下對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作一些預測。
一、 信息力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各國將竟相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竭力保持本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黑客部隊、天軍、網軍、機器人軍團、世界艦隊、太空星軍、斬首部隊、媒體部隊、隱身部隊、精細手術刀部隊、機器昆蟲等新型部隊將層出不窮,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隊不斷創新。各國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競爭將白熱化。
二、 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將不斷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和政治戰略需求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戰方法。戰略心理戰、網路系統戰、全元總體戰、太空絞殺戰、掏心戰、癱瘓戰、隱形戰、至盲戰、點穴戰、無人戰、精微戰、間隙戰等等作戰方式接踵而至。同時,新作戰模式相繼登場,信息化戰爭頻繁「變臉」,也使其整體戰爭形態不斷調整和演變。戰爭的規模將趨小,以天、小時和分計算時間的戰爭可能一再發生;物資、能源的消耗戰將逐步讓位給物質、能源的控制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的轉化,以及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的轉換將有新的表現;圍繞信息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將日趨激烈。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演變將是迅速和明顯的。
三、 人類的戰爭能力將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使戰爭體系的效能不斷提高,人類的戰爭能力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一)戰場感知力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發展以來,由於雷達、聲納、地面感測器、偵察飛機、偵察衛星以及裝載在武器平台上的觀瞄儀、測距機、告警機、望遠鏡、夜視儀、火控雷達等大量先進電子偵察監視技術的運用,戰場感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戰場感知力還會持續提升。一個從聲頻、電頻到光頻,從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頻譜、全方位、全時空的偵察監視體系,將出現在戰場上,各種目標的性狀和變化都可能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中。對於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戰場將更加透明。
(二)戰場反應速度持續加快
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和指揮控制技術使戰場的反應速度明顯提高。目前美國預警衛星在對方導彈發射後約3—4分鍾就能將信息傳送到國家指揮中心。火器在跟蹤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氣象修正、偏差修正等方面都達到了一體化、電子化、自動化,射擊准備時間已縮短到約60秒鍾,發射反應時間為5—8秒,如法制「西北風」地空導彈的反應時間為5秒。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火炮控制系統,對同時發現的不同方向的30多個目標,只需90多秒鍾就能將其全部摧毀,這比15年前的戰場反應時間縮短了2個小時。情報、通信、指揮、控制、兵器和信息處理一體化的自動化指揮體系構成了數字化的戰場,戰爭系統整體反應速度也加快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攻擊的過程已縮短到幾分鍾時間。遠距離快速投送技術使戰場能量快速流動,戰略轟炸機的航程和戰略導彈射程均達10000千米以上,許多兵器都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地球的另一面作戰。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不斷發展,戰場的反應速度還會不斷加快,「即時化」可能真正出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網路中心戰將進一步提高戰爭的反映速度。高超音速的飛行器繞地球一圈只需兩個多小時;密布於太空的無數個微型衛星將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實施即時打擊;高速巡航導彈、多國聯合艦隊、激光武器的運用將促進戰場的反應靈敏度速度。在未來,C4ISR系統必將有更大的飛躍,戰爭系統的整體反應速度會不斷提升。
(三)精確打擊能力持續增強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使突擊兵器的命中概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了「指那打那」。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葯成為戰場攻擊武器的主角。二戰時飛機投擲炸彈的誤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這種誤差已縮小到幾米。海灣戰爭中,美軍一枚「斯拉姆」空面導彈從90千米以外攻擊伊拉克一個發電廠時,第一發導彈在發電廠的外牆上打了1個洞,第二發導彈從這個洞口飛入炸毀了內部設施。隨著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中的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增強。目標的識別、選定和摧毀將更加精準,打擊誤差可能縮小到厘米,甚至更小。人們可能對上萬千米外的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名將軍、一隻偵察蒼蠅或者某個士兵的眼睛實施精確打擊。精確打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還將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層面,將可對某個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體實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確地心理突擊和精神手術。
(四)作戰空間和時間持續延伸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戰爭的時空得到了延伸。目前人類的戰場已經擴展到陸、海、空、天以及電磁的空間,作戰時間也得到延伸。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了30多顆衛星、3000多架飛機、500餘枚巡航導彈、3000多輛裝甲車輛、6艘航空母艦、數十艘水面艦船和潛艇、幾百架電子戰飛機、30多個地面監聽站和20餘個偵察營,呈現出的是一幅光、電、磁、聲交織,陸、海、空、天相溶的多維戰場畫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延伸將不斷擴大。人類戰場可能進入浩淼的太空深處或某一細胞之中;海溝、極地、地下處處都可能發生搏殺;電磁戰將滲入更多的空間和貫穿在更多的時間之中。18世紀以前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僅達到1平方千米;海灣戰爭時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已達及70餘萬平方千米的戰場。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化軍隊的作戰能力將達到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戰爭的戰場將在敵對雙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信息、能源、網路等領域全面展開。虛擬戰場與真實戰場結合,軍事戰場與經濟戰場結合,軍事專職人員與普通民眾的軍事行動結合,戰場的起始和終結的時間也可能趨於模糊。
(五)戰場效能持續提高
信息化戰爭發展到今天,已經使戰爭效能成倍地增長。二戰時, 4000多架次飛機才能摧毀一個鐵路樞紐,而現在只需幾枚激光制導炸彈就可。越南戰爭中,美軍先以600架次飛機和普通炸彈200多噸攻擊越南的一座橋梁,但沒有成功。後改用激光制導炸彈,僅出動12架次飛機就炸毀了這座橋梁。阿根廷也曾用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一艘價值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場效能必將持續提高。信息技術將使戰爭要素得到最優化組合,戰爭力量將在最關鍵的地點、時機、方向上,以最佳攻擊手段、攻擊強度和最小損耗,對與政治目標最密切關聯的關鍵目標,實行精確、集中、有效地能量釋放,從而產生了很高的戰場效能。戰爭手段的多元化、空間的多維化和行動的一體化,增加了戰爭能量釋放的通道、針對性和一致性,使戰爭能量的單位時間流通量大幅提升,減少了無效發散,提高了效率,達到了一種戰爭能量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有效地流向最關鍵最重要空間的戰場境界。
人類的戰爭能力的快速提升,使信息化戰爭中的對抗更趨激烈。參戰人員在知識、能力、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強。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
四、 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
信息化戰爭對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依賴性。美國B—2A隱形戰略轟炸機單架飛機的研製費達到了20多億美元;組建一個具有基本信息戰能力的航母編隊需要100多億美元;一枚巡航導彈值百萬美元;一顆「鎖眼-12」衛星的造價達14億美元。42天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消耗物資種類達1.7萬余種、3千多萬噸,花去了1100多億美元。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其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大。信息化武器的研製、生產、維護、使用都離不開科技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支撐。高素質人才培訓、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都需要耗費巨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研究開發投資還要高出5~20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新武器的替換耗費大量資源。信息技術發展越快,信息化戰爭的經濟科技依賴性越強。
五、 戰爭的不對稱表現日趨多樣
在目前發生的信息化戰爭中,作戰雙方往往在戰爭體系、戰爭力量、戰略資源、作戰方式、軍事理論和戰爭結局等方面具有多側面的不對稱性。這與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特點有關,也與戰爭主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差距有關。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將進一步突顯。信息技術將向多個領域推進,新信息技術會層出不窮,技術生命將越來越短,技術的軍事應用方法將越來越多,信息對抗的途徑將越來越多,作戰手段將越來越多,各國在信息技術、軍事理論、政治文化的發展上的差距和差別不會消失。可以預測,在信息化戰爭的發展過程中,不對稱的戰爭表現還會存在,並更具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