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流星雨是怎麼形成的
流星雨(每小時一顆的流量就可以稱為流星雨)是一種有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空中的一點中迸發出來,並附落下來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彗星的破碎。
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歸時,小顆粒會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於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動性為彗星周期。
(1)網路詞流星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流星雨的活動周期:
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周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在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星型流星雨。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
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它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還有寶瓶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流星雨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的不同。
有時在一小時中只出現幾顆流星,但它們看起來都是從同一個輻射點中"流出"的,因此也屬於流星雨的范疇;而有時在很短的時間里在同一個輻射點中能迸發出成千上萬顆流星,就像節日中人們燃放禮花那樣壯觀。當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超過1000顆時,我們稱其為"流星暴"。
⑵ 流星是什麼意思
流星
【詞語】:流星
【注音】:liú xīng
【釋義】:流星1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熱和光,這種現象叫流星.通常所說的流星指這種短時間發光的流星體.俗稱賊星. 流星2 [liúxīng]①古代兵器,在鐵鏈的兩端各系一個鐵錘.②雜技的一種,在長繩的兩端拴上盛著水的碗或火球,用手擺動繩子,使水碗或火球在空中飛舞.
詳解:
流星 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發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當地球穿越它們的軌道時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由於這些微粒與地球相對運動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摩擦而燃燒發光,在夜間天空中表現為一條光跡,這種現象就叫流星,一般發生在距地面高度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別明亮的又稱為火流星.造成流星現象的微粒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流星體的質量一般很小,比如產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體直徑約0.5cm,質量0.06毫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0.1-1cm之間.它們與大氣的相對速度與流星體進入地球的方向有關,如果與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過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體趕上地球或地球趕上流星體而進入大氣,相對速度為每秒10餘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彈出槍膛速度的10倍,足以與大氣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而為我們看到.大部分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後都氣化殆盡,只有少數大而結構堅實的流星體才能因燃燒未盡而有剩餘固體物質降落到地面,這就是隕星.特別小的流星體因與大氣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迅速輻射掉,不足以使之氣化產據觀測資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體,包括汽化物質和微隕星,總質量約有20萬噸之巨! 這是否會使地球不斷變"胖"呢?請看地球質量約為6×1021噸.由於流星體下落使地球"體重"的增加在50億年時間內的總量約為3.3×1017噸,或者說使地球質量增加了兩萬分之一,相當於體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兩.可見其實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現象,而是以塵埃形式飄浮在大氣中並最終落到地面上,稱為微隕星.
流星體是穿行在星際空間的塵埃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圈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燃燒而產生的光跡,劃過天空,叫做流星現象.未燒盡的流星體降落在地面上,叫做隕星.其中石質的叫隕石;鐵質的叫隕鐵.
流星雨
流星雨在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之外,還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體.小天體的體積雖小,但它們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樣,在圍繞太陽公轉.如果它們有機會經過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幾十公里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其上面的物質由於與地球大氣發生劇烈摩擦,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引起物質電離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流星.
流星雨是一種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夜空中的一點迸發出來,並墜落下來的特殊天象.這一點或一小塊天區叫做流星雨的輻射點.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其他流行雨還有寶瓶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
有的流星是單個出現的,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流星雨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於輻射點.
流星雨的規模大不相同.有時在一小時中只出現幾顆流星,但它們看起來都是從同一個輻射點「流出」的,因此也屬於流星雨的范疇;有時在短短的時間里,在同一輻射點中能迸發出成千上萬顆流星,就像節日中人們燃放的禮花那樣壯觀.當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超過1000顆時,稱為「流星暴」.
流星雨的發現和歷史記載
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也是我國最早,《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錄見於《左傳》:「魯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我國古代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大約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有7次.這些記錄,對於研究流星群軌道的演變,也將是重要的資料.
流星雨的出現,場面相當動人.我國古記錄也很精彩.試舉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記錄作例: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宋書·天文志》)這是在公元461年.當然,這里的所謂「數千萬」並非確數,而是「為數極多」的泛稱.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現時的情景,從古記錄上看來,也令人難以忘懷.請看:唐玄宗「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 (《新唐書·天文志》)開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體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石或隕鐵,這一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里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
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在我國現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隕鐵是四川隆川隕鐵,大約是在明代隕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現在保存在成都地質學院.
⑶ 說到流星雨時,"ZHR"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專業名詞。首先說一下HR。HR的專業的解釋,就是「極限星等為6.5等且輻射點在天頂時觀測者每小時看到的流星數」,對於非專業人士大概就是一頭霧水了。別急,一步一步來吧。首先解釋什麼是「極限星等為6.5等」,簡單的說,就是當天空中有3000顆以上的星的時候
,但這好像不好估計,一般而言,離開大城市200公里以上,極限星等就差不多是6.5等。一般城市裡面的極限星等只有1-2等(等數越小,看到的星就越少),距離城市50公里處的極限星等大約3-4等。這個解釋足夠了吧?那麼什麼是「輻射點」?這個下面會解釋。現在在掉過頭來說ZHR,ZHR就是「流星雨極大」時候的HR值。如果你問什麼是極大,那麼就記住流星最多的時候就是流星雨的極大,這個簡單的解釋就足夠了。一般的ZHR很不好說,中等的流星雨一般ZHR是20(想你也會驚叫:「這么少!」),ZHR有50-60算高了。P.S.有時候媒體為了產生爆炸效果,常常把「ZHR多少多少」直接說成了「每小時多少多少顆流星」,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科學的。據我的經驗,即使是最好情況下,每小時所看到的流星數也小於ZHR值,當然特殊情況除
⑷ 一起去看流星雨劇名含義
含義....問得不錯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意思是我們去看流星雨,雖然流星雨很短暫,但是我們可以去欣賞... 流星雨這個詞很美的
⑸ 什麼是流星雨流星雨有多少種它們是怎麼行成的
流星雨是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歸時,小顆粒將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與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我們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
流星雨活動周期:位於彗星軌道的塵埃粒五雲被稱為"流星群體"。
當流星體顆粒剛從彗星噴出時,它們的分布是比較規劃的。由於大行星引力作用,這些顆粒便逐漸散布於整個彗星軌道。目前,這個過程還不是十分清楚。
在地球穿過流星體群時,各種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發生了。每年地球都穿過許多彗星的軌道。如果軌道上存在流星體顆粒,邊會發生周期性流星雨。當只有母彗星運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星流星雨。這說明流星體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幾百年以內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為該類型。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周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在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星型流星雨。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
更具體的,你可以查看 網路 流星雨詞條
http://ke..com/view/5563.html?wtp=tt
⑹ 流星的含義是什麼
詞語】:流星
【注音】:liú xīng
【釋義】:流星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如果沒有燃盡就是隕星)。通常所說的流星指這種短時間發光的流星體。俗稱賊星。 流星2 [liúxīng]①古代兵器,在鐵鏈的兩端各系一個鐵錘。②雜技的一種,在長繩的兩端拴上盛著水的碗或火球,用手擺動繩子,使水碗或火球在空中飛舞。大約92.8% 的流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 是鐵和鎳,其他的流星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
詳解:
流星 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發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當地球穿越它們的軌道時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由於這些微粒與地球相對運動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摩擦而燃燒發光,在夜間天空中表現為一條光跡,這種現象就叫流星,一般發生在距地面高度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別明亮的又稱為火流星。造成流星現象的微粒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流星包括單個流星(偶發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種,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
流星體的質量一般很小,比如產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體直徑約0.5cm,質量0.06毫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0.1-1cm之間。它們與大氣的相對速度與流星體進入地球的方向有關,如果與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過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體趕上地球或地球趕上流星體而進入大氣,相對速度為每秒10餘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彈出槍膛速度的10倍,足以與大氣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而為我們看到。大部分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後都氣化殆盡,只有少數大而結構堅實的流星體才能因燃燒未盡而有剩餘固體物質降落到地面,這就是隕星。特別小的流星體因與大氣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迅速輻射掉,不足以使之氣化產據觀測資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體,包括汽化物質和微隕星,總質量約有20萬噸之巨! 這是否會使地球不斷變"胖"呢?請看地球質量約為6×1021噸。由於流星體下落使地球"體重"的增加在50億年時間內的總量約為3.3×1017噸,或者說使地球質量增加了兩萬分之一,相當於體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兩。可見其實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現象,而是以塵埃的形式飄浮在大氣中並最終落到地面上,稱為微隕星。
流星體是穿行在星際空間的塵埃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其中石質的叫隕石;鐵質的叫隕鐵。
⑺ 星星掉下來更好看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
美麗的流星雨。
⑻ 語文「給「流星雨」下定義
主幹:流星雨是自然現象
產生原因:流星群與地球相遇
特點:發光,如下雨般
發光原因:受大氣摩擦
流星雨是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產生並受大氣摩擦而發出光亮的如下雨般的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