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出家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

出家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07 03:59:52

❶ 網路用語「尼瑪」「仁波切」是什麼意思

1、「尼瑪」是諧音詞,尼通你,瑪通媽。
2、「仁波切」不是網路用語,是藏傳佛教里的活佛。

❷ 剪掉煩惱三個千絲含義!

含義很多,大致有幾個。古時候就是剪掉三千煩惱絲,落發出家。現在早沒有這個意思了,剪掉三千絲,現在度表示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遇到了什麼難心事情,苦悶的心情,為了平復這個心情,去剪個頭發,弄個新發型,讓自己如獲新生,重新開始一類的。現在泛指換個心情,放下負擔,重新開始,轉換心情。


網路用語:

網路語言是指從網路中產生或應用於網路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路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誕生初,網民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詼諧、逗樂等特定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

❸ 出家緣分到了的表現

 
出家緣分到了的表現有哪些
 
出家這個詞語是一個宗教用語,大致意思就是離開家人、事業等這些世俗世界,到一個清凈的地方,一般指的是寺院或者道觀等,去進行修行,以求最終能修成正果。修行的人向來講究與世無爭,所以一個人要想出家同樣也是要講求緣分的,也就是所謂的出家緣。
 

 
 
想出家修行是不挑人的,不分學歷高低,也不論財富多少,也不管時間早晚,只要想出家修行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了出家修行的想法這還只是個前提。具體到某一個人是否能夠真正出家修行,還要看他的出家緣分到沒到,出家前一般都需要到寺院先當義工,感受寺院修行的氛圍,而後再成為凈人,這時候就需要修行者逐漸放下世間俗事的打擾,最後一步才是剃度出家,開始接觸並學習佛法,直到這時候,出家緣分才算是真正到了。
 

 
 
出家人以後老了靠誰
 
如果問一個出家人這個問題,出家人給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必多慮,自然會有佛祖保佑。一般來說,出家人修行一生,很少會遇到老的不能動了還要受很多罪才會去世,似乎很多出家人都是會預見到生命盡頭將至,不給別人添麻煩就走了。當然這些都是比較理想的狀況,也有些出家人老了以後還是需要寺院供養的。

❹ 佛教儀士中的皈依與出家,這兩者到底有何區別

每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如果發誓皈依。那就是真正成為佛陀的弟子。我們一般說成為三寶弟子。所謂三寶,就是佛法僧。佛就是本性佛。不是擺在那裡的裝飾的佛。法就是佛法。僧就是佛法傳承的代表。簡單地說,皈依,歸屬於佛法僧三寶。

出家。他的反義詞就是在家。我們都有自己的家。父母生我們的家。結婚後自己成立的獨立的家。家,就意味著自己,私的象徵。出家,就是為了弘揚佛法,而放棄自己的小家,成為弘法,護法的僧人。

在家修習佛法的人,可以皈依。皈依不意味著一定要出家。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可以結婚。出家,就是離開自己的家,到寺院成為僧人。出家人沒有固定的「家」-寺院。在一個寺院一段時間,根據需要,還會到其他寺院里一段時間。就好比我們說的四海為家。就是為了普度眾生。

❺ 為什麼要出家

民間經常認為人出家是由於受到嚴重的打擊之後看破紅塵,然而此見解因人而異。有些人反而稱出家為真正的「回家」,意思是從宗教中,回到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出家(梵名波吠儞野),佛教用語,指離開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為佛教僧侶,修沙門清凈,追求心靈上的解脫。這樣的人,又被稱為出家人。而所有佛教僧侶的集合名詞,稱出家眾,僧侶共同生活的團體,稱為僧團。-有時,民間會將基督宗教「成為不婚的神職人員」也稱作出家。道教全真道也有不婚的出家制度(歷史上全真道南宗不提倡出家)。道教正一道道士一般蓄妻育子,不出家。

❻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是個什麼梗

「浪潮工作室」在 9 月推出了一篇《第一批 90 後已經禿了》,內容本身本來很嚴肅,但這個標題實在是賺足了眼球。於是繼情感婚姻問題後, 90 後日漸糟糕的身體狀態成了新的焦點。
「新世相」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則是在今年將「第一批 90 後」推向了年底最後的高潮。



在某種程度上,這則留言代表了不少第一批90後的生存狀態。他們曾嚮往外面的世界和遠方的詩意,可奈何對抗不了來自現實的羈絆;最後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想不起曾經的志向,也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固然沒有什麼不好,可穩定的另一面是溫吞和寡淡,當一個還沒有30歲的人已經步入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便輕易感到自己在老去。

❼ 網路用語和尚是什麼意思

和尚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❽ 為什麼有人要出家當和尚

現在是在家修行好還是出家好修行——凈空法師開示
最好在家修行。
凈空老法師開示:什麼是出家?
所以佛講到出家,講四種出家,這四種都是對學佛人講,不學佛那就不說,對學佛的人講的。
第一種:「身出,心沒出」。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裏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沒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乾的事業還是干在家的事業。本來自己那個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現在一出家搞了一個大廟,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煩就大;小家造業少,大家造業就大。所以古德才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身出家心不出家幾乎沒有能夠逃過地獄的,很難逃過,這個我們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那就功德無量。罪福之報就在一念之間,不能不提高警覺。
第二種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們在家學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沒有出家,這個好,他不造業。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們這些年當中所看到聽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沒聽說一個。而且都是在家的女眾,男眾說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少,我們聽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說走就走,女眾,在家的女眾。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很感慨的說:古時候我們修道成就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現在整個顛倒過來,最有成就,人數最多是在家女眾,其次的在家男眾,再其次的出家女眾,最糟糕的出家男眾,現在叫顛倒,我們不能不警覺。但是確實這是事實,事實真相如是不能否認,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
第三種:「身心俱出」,這是真正好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佛真實弟子,能夠擔當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如來家業,要這樣的人。
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這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沒出。雖然學佛,學佛是附帶的,搞世間名聞利養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還是要搞世間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錯、就很好,這就是身心都不出。
追問:
您 覺得我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回答:
現在正法道場少,在家好,不在正法道場,出家更煩惱,人多事多煩惱多。
(此文來自網路)

❾ 出家修行是什麼意思

首先談出家與在家的定義。

所謂的出家,就是經典所說的剃發著染衣的人,也就是出離世間的家,剃除頭發,身上穿著壞色衣,與世俗人有所區別,這樣的人就是出家人,亦名沙門。這樣的出家人可分為五種: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其中比丘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男眾,比丘尼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女眾,沙彌通常是指不滿二十歲受沙彌十戒的出家男眾,沙彌尼通常是指不滿二十歲受沙彌十戒的出家女眾,式叉摩那是指學六法的沙彌尼。然而一般人所認為的出家眾,以比丘、比丘尼為代表。

在家人是指沒有剃發、著染衣的人,通常是指蓄有頭發、身著華麗衣服的人,與穿壞色衣的出家人有明顯的區隔。這樣的在家人可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其中優婆塞是指受五戒的在家男眾,優婆夷是指受五戒的在家女眾。

所以,合此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名為佛門七眾;如果剔除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三種,剩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簡稱為佛門四眾,也是一般學佛人對出家與在家的共同稱唿。

在佛門中,要成為真正的出家人或者在家人,都要受戒,如前面所說。所以,在佛門要成為比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其中比丘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具足戒共要五百戒,這是大概的說法;實際上,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戒左右,比丘尼戒共有三百四十戒左右。然而,比丘、比丘尼都是今世盡形壽受持,如果舍壽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消失了。所以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僅有一世而已,舍壽後其戒體就消失了。

在家人得要受五戒,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就是不殺害眾生、不偷不搶眾生的財物、不與配偶以外的異性邪淫、不講不如實語乃至欺騙眾生的虛妄語以及不喝酒五種。在家人如果受持這五戒,未來世可以保住人身。而且佛也告誡:要得這個人身真的很難得,如同指甲上的泥土一樣那麼少,可是失去人身卻如大地土一樣那麼多。或許有人不相信:「真的是如此嗎?」那麼後學用科學家所舉證的例子來說明好了。

在這地球上,人類大約有七十億人口;以及科學家證明,每一個人身上的細胞大約有四十兆到六十兆那麼多,然而人類身上的細菌,卻是比人類的細胞來得多,有九倍之多,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身上大約有三百六十兆到五百四十兆的細菌在自己的身上活動。依佛法來說,每一個細菌都是有情,而這些有情以前也曾經得到人身,後來造下種種惡業,乃至誹謗佛的正法,或者誹謗善知識等,下墮三惡道,後來在人間得以細菌的型態出現。如果以一個人與其身上的細菌的數量來比較,不正是很清楚告訴大眾:要得到這個人身真的很難得,失去這個人身真的很容易啊!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的細菌有情在人的身上活動。因此,今世能夠得到人身而不持五戒,未來世很容易失去這個人身,猶如爪上土及大地土譬喻一樣,再回頭已經不堪回首,不能不慎啊!

又,比丘、比丘尼受了具足戒,或者優婆夷、優婆塞受了五戒後,應該要受菩薩戒。為什麼?

一者,佛在《梵網經》曾開示,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梵網經》卷二)

也就是說,菩薩戒乃是菩薩未來要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的根本來源,也是菩薩的根本戒,更是佛弟子們的根本;所以佛弟子應該要受持菩薩戒,應該要讀誦菩薩戒,並且要依菩薩戒所說的真實內容如法持戒。

二者,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也開示:「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二)

也就是說,能夠受持菩薩戒的人,其實已經入於諸佛法界中,入於菩薩數中,而且可以超越三劫的生死苦,所以應該要受菩薩戒。由於菩薩戒乃是成佛之戒,不受菩薩戒而能成佛,那是痴人妄想,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也是菩薩戒名為千佛大戒的由來。

三者,菩薩戒乃是三聚凈戒,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所謂的攝律儀戒,就是菩薩要受持一切清凈戒;也就是說,只要是清凈的戒,菩薩沒有不受持的。攝善法戒就是修一切善法;只要是善法,菩薩都要修學。饒益有情戒,只要能夠利益眾生的,舉凡一切財物等以及 佛所說的正法,菩薩都能夠布施出去,讓眾生有所受益。因此,受菩薩戒就是要攝一切律儀,攝持一切善法,乃至盡形壽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既然出家人受了菩薩戒,當然要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以前所受的聲聞戒成為別解脫戒。為什麼?因為聲聞戒乃是菩薩戒所析出來的戒,作為聲聞解脫三界、未來可以入無余涅槃的依歸,或是作為未來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的正解脫戒;所以,菩薩戒含攝了聲聞的別解脫戒,聲聞人受了菩薩戒以後,應該以菩薩戒為依歸,不應該受了菩薩戒以後仍然以聲聞戒為依歸。如果出家比丘、比丘尼受了菩薩戒以後,仍然以聲聞戒為正解脫戒,不以菩薩戒為依歸,認為菩薩戒是別解脫戒,這樣就不如法了。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乃是聲聞的心態,認為聲聞的具足戒遠比菩薩高貴,才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卻不知道,聲聞戒僅有一世而已,舍壽了,聲聞戒體已經失去了;而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盡形壽受之,不會因為舍壽了菩薩戒體就失去了,反而含藏在如來藏里,帶到未來世。然而現見佛門中,許多人以出家表相來認定,所以到處充滿了聲聞的心態。這樣的現象自古以來就有了,不是現在才有。

在《大唐西域記》曾有這樣的記載,可以讓有聲聞心態的佛弟子作為借鏡。在中印度有一秣底補羅國,當時有一論師名為德光,本來是修學大乘法,後來看了《毗婆沙論》,退失大乘法,轉變為小乘行者,專門評破大乘法;後來對佛經義理無法深入理解,所以一直有許多的問題無法得到解答。當時有一阿羅漢名天軍,他有神通,可以往來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聽法及請法。因為這樣的緣故,德光論師遂請天軍阿羅漢幫忙,希望到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以解決目前的疑問。天軍阿羅漢遂以神通接引德光論師到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可是德光論師看見 彌勒菩薩身穿天衣、頭戴天冠,而且享有天福,不具有出家表相,所以不肯禮拜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知道德光論師慢心很重,所以不肯為德光論師說法開示以解決他心中的疑問。如是經過三進三返,到了第四次,德光論師還是想要覲見 彌勒菩薩;天軍阿羅漢認為德光論師慢心很重,所以不肯幫忙德光論師再次覲見 彌勒菩薩。

從上面例子來看,德光論師的心態就是標準的聲聞心態,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一個人是不是有修行的人。這樣的情形自古以來就發生了,不是現在才有。這樣的聲聞心態,就是認為現出家相才是最尊貴的、最崇高的,如果現的是在家相,譬如 彌勒菩薩現天人相、在家相,不是出家相,聲聞人絕對不會禮拜 彌勒菩薩。可是,他們有沒有注意到,觀世音菩薩不是也現在家相嗎?如果以聲聞心態的標准來看,根本不能禮拜 觀世音菩薩的,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是繼續禮拜 觀世音菩薩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由此可知,所謂的出家人,並不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的,而是以他有沒有法可證,他有沒有實證三乘菩提的解脫智慧及般若智慧,乃至道種智、一切種智來認定的;如果他沒有實證三乘菩提之任何一種菩提及智慧,雖然現的是出家相,他仍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誠如 彌勒菩薩在《大寶積經》開示:「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大寶積經》卷八十五)

彌勒菩薩開示:如果僅是剃除著染衣而被稱為出家人,這樣的出家人其實具有出家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所認定的而真正的出家人,那就是菩薩,因為他能夠實證自心如來本來離一切相,了知自心如來本來具足一切法,了知自心如來具足三乘菩提的內涵;並以此正知見在三界中成熟一切有情,能夠這樣說法利樂有情的真實義菩薩,才是真正的出家的人。

所以,彌勒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能夠親證三乘菩提而發起的解脫智慧和般若智慧,並以此智慧以及親證自心如來離一切相的正知見來教化有情,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出家人;如果沒有親證三乘菩提,也無法用三乘菩提的正知見來教化眾生,這樣的人雖然已經出家了,僅是具有出家的表相,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名為假名出家人。

又,禪宗祖師也常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也就是說,在外行腳的參禪僧進得了叢林寺院,就要分辨道場的住持是不是證悟的人,當著面要弄清楚他是黑衣還是白衣。這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只要是親證生命實相的人,不論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他就是黑衣,是出家人;如果他沒有證悟,盡管他現的是出家相,他還是白衣,不是出家人。

此外,達摩祖師也開示:「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鬢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達磨大師血脈論》)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親證自心如來,而不是以他是否剃除須發來認定,就算他現的是在家相,他還是出家人,是黑衣,亦名菩薩僧、勝義僧,已列入僧數中;如果沒有親證自心如來,盡管他現的是出家相,他還是白衣,是在家人,乃至為佛門的外道。

以上述所說的准則來檢視佛門中的佛弟子們:是否就是黑衣菩薩僧,是否就是白衣,乃至佛門中的外道?

譬如,有佛門外道主張:「意識是不生不滅的法。」當你聽到這樣的說法,你一定很清楚,他是常見外道無疑。為什麼?因為 佛在《四阿含》都說,意識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從第八識出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是虛妄法,也是生滅法,一點都不自在,怎麼會是 佛所說的第八識常住法呢?盡管這位外道現的是出家相,以佛門的標准來說,他仍然是外道,仍然不是佛門的出家人,僅具有出家表相而已。

又譬如,佛門有一外道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認為「大乘法不是佛親口說的,是後來佛弟子們加以結集出來的」。當他提出這樣主張,你一定很清楚知道,他對 佛陀的說法根本不信受,所以才會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認為大乘法是佛弟子長期結集出來的。此外,他還是應成派中觀六識論的行者,對於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諸法的根本如來藏加以否定,認為他是不存在的,「一切眾生只有六個識而不是八個識」。這位佛門外道,怕被眾生認為他是斷見外道,所以另外施設一個別於 佛所說的「意識細心」,來彌補眾生各有八個識的說法。可是,他這樣的主張已經將 佛的根本推翻了,在經典都說這樣的行為名為謗佛,未來的果報真的很嚴重。

又譬如「坦特羅佛教」主張,要不斷的保持遍全身快樂的覺觸,然後觀察這快樂的覺觸無形無相,成就他們所謂最高、最究竟的法,再也沒有比這個法更高了。您聽了他們的說法,不僅覺得荒唐,而且還真的很離譜。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所教導的法乃是欲界最重的貪愛,連欲界都離不了,還有可能出三界嗎?既然連三界都出不了,還有可能成就最高無上的法嗎?想也知道,當然不可能!因為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違背佛說。

又譬如有一個坦特羅佛教行者,認為「意識是一切染法與凈法的根本」,也就是認為萬法都是以意識為根本,萬法都是從意識出生的。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世尊在經典開示:萬法都是以第八識為根本,不能外於第八識而有萬法的存在。如果外於第八識而有萬法的存在,這樣法一定是具足斷見與常見。為什麼?因為否定第八識存在,就是斷見外道;又怕被人說成斷見外道,再反執意識心為常住法,成為 佛所說的常見外道,說意識不是一切染凈法的根本。

前面已經說明出家與在家的定義,以及兩者所持的戒律的不同;更說明了出家與在家的真實義理,就是能夠親證三乘菩提,並且能以所親證的智慧來教化眾生,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從上面分析結果證明:佛教是主張出家與在家制度兩軌並行,而且不相違背。所以說佛教不會反對在家制度,其原因有三:

第一點、由於出家人專心弘揚佛的正法,不在日常生活用心,所以才需要在家人提供出家人生活所需的四事供養;不僅讓出家人在生活上無所匱乏,而且還可以培植自己的福德,作為未來見道的資糧。為什麼?因為 佛曾開示:真正的出家人乃是福田,而且是真正的福田,不是毒田,可以累積自己的福田,未來有因緣探究什麼是生命實相時,就有機會明心見性。

第二點、由於在家人提供四事供養,讓出家人生活無所匱乏,可以專心辦道;再由出家人將所證的正法如理說出,讓在家人能夠建立佛法的正知見,乃至未來有因緣可以明心見性。

第三點、由於有出家與在家制度,使得這兩者的制度可以並行及相輔相成。譬如,出家人可以專心辦道,為在家人解說三乘菩提的內涵,在家人則提供出家人四事供養。如果這兩者之任何一方有所偏差時,譬如將 佛所說的正法說成是外道法等等,另一方可以出面將其導正,而不會往外道乃至往邪淫外道偏去。所以說,佛教必須有在家及出家制度兩軌並行,才不會有所偏廢。

——摘自《三乘菩提學佛釋疑》,華嚴妙智網(http://www.hymzw.net/zjdz/xfsy/)
另外學佛釋疑中也有很多關於佛法的疑問解釋,非常詳實,考證細膩,希望能幫到您!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出家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有網卻顯示無網路連接怎麼辦 瀏覽:336
自己的無線網路為什麼不能用 瀏覽:812
車載網路技術要求有哪些 瀏覽:10
小白盒只能連接路由器網路 瀏覽:538
網路購景區票哪裡便宜 瀏覽:812
wifi沒網路是什麼情況 瀏覽:483
什麼叫小學生網路教育 瀏覽:114
網路營銷的工作 瀏覽:9
福建網路通信軟體技術市價 瀏覽:839
如何准備網路主播 瀏覽:252
東芝bios無線網路開關 瀏覽:804
上海手機端網路推廣渠道介紹 瀏覽:968
賓館房間網路使用網吧信號 瀏覽:510
明明蘋果手機網路滿格卻下載不了 瀏覽:226
乙太網絡安全性 瀏覽:105
華為無線投屏需要連接網路嗎 瀏覽:507
網路小說賣了多少錢 瀏覽:438
聯通用移動網路嗎 瀏覽:376
蘋果手機蜂窩網路與無線要不要開 瀏覽:42
網路有信號無法連怎麼了 瀏覽:85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