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抖音王小草什麼梗
抖音梗。搞笑的台詞,配上狂拽炫酷的畫面,華中科技大學2011級種子班學霸們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視頻《萬萬沒想到之王大草傳奇》,十多天在網路上的點播量,已超過7000次,一些網友感嘆道,工科學霸也能寫劇本、當演員、製作音頻特效,真是文武全才炸天,主角王大草的名字也取於團隊中人氣頗高的知名屌絲王思傑綽號王小草,也是由他本人本色出演。
B. 「草」是什麼意思
草,拼音cǎo 。
1、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干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干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謙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飼料的稻麥之類的莖葉:~料。柴~。稻~。
3、粗糙,不細致:~率。~鄙(粗野樸陋)。~具(粗劣的食物)。
4、漢字的一種書體:~書。~字(亦為舊時謙稱自己的別名)。章~(草書的一種,筆畫保存了一些隸書的筆畫勢,因其最初用於奏章,故名「章草」)。狂~。~體(a.指漢字草書;b.拼音文字的手寫體,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為初步的,非正式的:~擬。~詔(為皇帝草擬詔書)。
6、荒野,原野,引申為在野的、民間的:~野。~莽。~寇。~賊。
7、雌性的(用於某些家畜、家禽):~雞。
見http://yedict.com/content.asp?word=8349
C. 爆肚是什麼意思
爆肚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D. 肖月寫的是啥字體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對於《書法中的「草書」是一種什麼字體?有哪些經典作品?》這個問題,垂釣客既非常感興趣與大家討論交流,也有非常靠譜的觀點與大家分享,茲簡要回答如下。
一、草書特質及其分類、草書字法及其結構的基本特徵
1、草書特質及其分類
1)草書的特質
在「篆、隸、楷、行、草」等諸多的書體中,草書是一種特殊的書體,草書是由篆隸省略變化而來,但草書定體以後,又是伴隨楷書與行書而發展的!在筆法和構圖上,它們之間有很多交錯影響。因此學習草書要有楷篆隸的基礎為宜。由楷行學今草,由篆隸學章草,這種學習觀念是符合草書發展和書寫規律的。
許多人以為草書定體在楷書行書之後,這是一種誤解!秦漢時期,書法藝術的成就之一就是草書的形成與發展!
草書構形的特質要素是「使轉」,即主要以盤曲環繞的線條構成此種書體的形體(形質)。(孫過庭《書譜》雲:「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書譜》,由此可見,使轉在草書中的重要作用,所謂「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書譜》)。
2)草書的分類
草書按歷史沿革分章草丶今草(又稱小草)丶大草(又稱狂草)三大類,目前最流行的是今草即小草。
(1)章草:章草是篆隸的赴急之書,用筆簡古,有篆隸的痕跡,字形多呈扁方或者正方,牽連較少。早期的章草風格渾厚古樸,去篆隸不遠。中期的章草,一般是以漢魏六朝以及隋唐時期的文人章草,波磔的筆法上有了更多的講究,有了因人而異的藝術風格。晚期的章草,趙子昂復古,宋克等書家承襲復古之風,使得章草得以中興,此時的章草「今妍」風氣更重,用筆中受行楷書的影響較大。
(2)今草:今草也稱小草,從字體上看,今草多屬字字獨立,雖有牽連,也屬筆鋒帶出,並不影響上下兩字本身的字勢。小草的筆畫雖簡省損益,但仍比較容易辨識,筆畫及字里行間的連綿引帶較少,筆畫交待得較為清晰,法度比較分明。今草脫去了章草的波磔的筆法,結體也因筆畫牽連的因素逐漸由章草的扁方結構演變為長方結構。代表書家有王羲之、王獻之、智永、孫過庭、懷素等。
今草產生的初期並無意分成大草與小草,而是大小草的書寫同時存在,為了有別於章草而稱為今草。到了後來王羲之被尊為書聖,所書草書為後世楷模,特別是懷素、徐渭等純粹大草的出現,為了加以區別,便把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等比較獨立、規范的草書稱為小草或稱為今草(此時今草的內涵縮小了、專指了),而把狂放不羈、佔地較大、字體寬綽的連綿不斷、大開大合、極度誇張的草書稱為大草或狂草。
(3)大草:大草也稱狂草,從結字上看,打破了字字獨立的界限,加長了中途筆的距離,字中的牽連線往往和筆畫並無區別。由於簡便快速,所以往往字勢連綿,並在連綿的過程中加大了節奏的感覺,由章草和小草的單個字字形內部變化發展成為以小組合(幾個字組合,也稱段落節奏)和字與字的關系來完成變化,更加註意與重視整體的效果。也由於字形約束力較小的原因,所以大草的線條變化更為抽象,表現力與震撼力也更為強烈,情緒的宣洩與表達也更為自如,更易於流露激情!大草的代表書家有懷素、黃庭堅、祝允明、徐渭、王鐸、傅山等。
不管是章草還是今草,草書都是利用盤曲的使轉線條、靈動的筆畫,來抒發情感,草書尤其是狂草是最能抒發性情、表達書者情感、情緒和情趣的。
2、草書的字法特點及草書結構的特點。
1)草書的字法,有自身特定的內涵和外延。草書字法中形成的筆畫和部首符號已經約定俗成,草書作品必須符合草法的基本規律,即字法具有「連、省、變、代」的特徵。
(1)「連」:草書之「連」概括的說是將筆畫連起來書寫,更強調多樣的曲線美。 「連」 廣義的、具體的說是「點畫的連帶」或「字與字之間的牽絲或縈帶」。 草書之「連」是草書的
四大特徵 「連」「省」「 代」 「變」第一大特徵,也是「行書」的基本特徵之一,「行楷」書中也常常出現。
(2) 「連」有「虛連」「實連」之分, 「筆斷意連」常常是字與字之間末筆與首筆之間的一種筆勢呼應,「筆畫斷而意相連」,是一種典型的「虛連」;字中點畫的實際連寫與字間的實際連寫就是「實連」,如「一筆書」就是一種典型的「實連」, 「一筆書」可以是「單字一筆書」、「兩字一筆書」、「三字一筆書」,甚至可以是「多字一筆書」。
(3)「連」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筆勢連接」。即前一字的最後一筆與後一字的第一筆書寫。這種連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為連寫至下一字的第一筆,一種是牽引帶。第二種為筆斷意連,就是看似筆畫斷開,但實際上筆勢仍在向下行走,從勢態上來說,近者順勢而遠者響應。
(4)「連」之靈活運用與書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草書書寫的節奏、氣勢、形質與神韻!
2)「省」——對有些筆畫和局部丶偏旁或省略,或變化形態,而又不使字形有太大的影響,省筆中有許多是因筆勢連貫而產生的。草書在最大范圍內省去許多不太重要的部件,有些筆畫甚至濃縮至一點或一線,如四點水和心字底等部件濃縮成一橫,充分顯示了草書的簡約性特徵。
3)「變」——筆畫改成符號,省減筆畫。有的字只作適當的小變化,也有的字變化極大,與原形完全不同,需要學習時了解其演變過程,明白具體的書寫方法,絕不能主觀臆造!
4)「代」——以特有的符號代替一種或多種部件或偏旁的寫法,簡化了用筆和字形,這種「代」是有法度和原則的,不能隨意混雜!。如「須」字以三點連筆代替「頁字」; 「論」與一豎代替「言」字;「思」字下面的心字以一橫畫代替、「照」字下面的四點以一橫畫代替;「絞絲旁」以類似「子」字草寫代替;用一弧彎代替「逸」字的「走之底」、用一弧轉代替「則、到」等字的「立刀旁」等等。
2、草書結構具有四大特點:開合、疏密、圈眼、長短
3、大草與小草(今草)的區別主要是在「連」 和「變」 上有了更加顯著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牽連線與筆畫無明顯區別;
(2)字字牽連丶上下牽連丶多字組合;
(3)書寫速度快於小草;上下字、多字牽連是狂草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4)在單字內部誇張了疏密丶開合丶收放等對比關系,字字之間通過大小丶粗細丶欹側等來進行表現!
二、如何欣賞草書?
草書的審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雖然草書的發展過程中草書的結構也受到楷書的影響,但草書根源上是由篆隸的省減牽連發展而來,因此,草書的結構關系的難點在於因為草書符號的組合與我們現在的楷書基本筆畫的組合不盡相同而造成的認識困難,並且也正因為字法結構與楷書不同,我們就不能用楷書的審美觀念去觀照認識草書的審美,草書的審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草書之美主要體現在幾個個方面——「字法規范、結構合理、線條美、章法美與有神韻。」
1、草書作品字法、點畫與結構、筆法、墨法
1)作品字法與草書結構。
垂釣客認為:草書字法與草書結構是評判一幅草書書法作品水平高低、質量好壞的第一要素與關鍵因素。字法必須正確無誤,草書結構必須體現「開合、疏密、圈眼、長短」等草書結構的四大特點。否則,作品上不了檔次、無法得到行家的認同。
2)作品的筆法、墨法、
(1)筆法:即通常所說的用筆方法,筆法應力求豐富而戒單一。包括方筆、圓筆、藏鋒、露鋒、逆鋒、中鋒,提、按、挫等等,不同的線條與點畫應由不同的用筆方法書寫而成的。
(2)墨法:所謂墨法用墨技巧,即作品中墨的濃、淡、枯、濕等的變化及作者如何運用的。整幅作品皆用濃墨,沒有濃、淡、枯、濕的對比,導致作品墨法單調、缺少變化。垂釣客認為作品的墨法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技法,通常只要按正常的書寫均能出現「濃、淡、枯、濕」的變化,無需刻意為之,只需稍加註意體現就行。
2、線條、章法與神韻
1)線條: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書寫節奏明快、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線條變化無窮丶魅力無限!線條美美在線條靈動丶飄逸瀟灑,給人以「入木三分之感丶龍飛鳳舞之態」。
2)章法:即所謂章法特徵,具體表現在整體效果是如何呈現的?謀篇布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如何?好草書的章法美美在線條的運動感,單字結體的正欹俯仰丶疏密的多變丶或虛或實丶筆斷意連;布局整體中有穿插丶相互相揖丶相互相應;節奏變化丶分布變化、長短變化丶粗細變化丶寬窄變化丶濃枯變化以及對稱丶平衡等書法藝術特徵等等。
3)神韻:即「神采」與「韻味」。有神韻的草書作品,給人以「筆墨酣暢淋漓」「翰逸神飛」之態、「賞心悅目」之感!能引起觀摩者強烈的共鳴。垂釣認為,一幅成功的草書作品,必須有數個讓人「心摹手追」精彩之字與數筆神來之筆!
三、草書臨帖八忌
1、觀察不細,見便下筆。形貌不準,失卻規矩。(指觀察不仔細,下筆沒有規矩,導致字形字貌不準確。)
2、起止不清,鋒面含混。筆畫潦草,終於蹇鈍。(指起、運筆交代不清,用鋒技巧含混,草率書寫,不求甚解。)
3、行筆拖抹,缺乏線性。筆畫扁平,筆上淹留。(指行筆沒有立起來、提起來、走起來,而導致線條拖沓滯留。)
4、轉折無法,使轉不明。翻絞不分,信筆為之。(指使轉筆法不明朗,信馬由韁。沒有寫出草法元素。)
5、直劃無曲,生硬僵板。剛艮燥烈,病韻乏情。(指線條過於劍拔弩張,缺乏韻致,線條要做到直而不直、曲而不曲。)
6、筆畫不挺,軟緩乏力。氣浮墨輕,筆力不逮。(指線條軟弱無力,不夠挺拔。顯得筆力欠缺,墨色輕浮。)
7、分布拘束,矜斂不開。擺放筆畫,擬於專謹。(指筆畫布白拘謹,安排性太強,缺乏打開的自由書寫。)
8、失之嚴肅,輕漫猥瑣。無論乖合,淬於俗格。(指違背書法技法的一般原理,信筆為體,惡俗難改,格調低下,缺少敬重心。)
四、草書經典作品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的發明創造,是華夏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結晶,以漢字的書寫為特徵的書法藝術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藝術,也是最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一門傳統藝術,被譽為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根植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書法藝術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發展、演變、成熟而形成的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歷史悠久、發展有序,內容豐富、意味深長,形態各具、異彩紛呈,名家輩出、源遠流長。書法古賢為後世書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典作品。茲列舉世所公認與推崇的部分經典法帖如下:
1、皇象《急就章》
2、陸機《平復帖》
3、王羲之《十七帖》
4、王獻之《中秋帖》
5、王珣《伯遠帖》
6、智永《真草千字文》
7、孫過庭《書譜》
8、張旭《古詩四帖》
9、懷素《自敘帖》《小草千字文》
10、黃庭堅《諸上座帖》《李白憶舊游詩卷》《廉頗藺相如傳》
11、祝允明《前後赤壁賦》
12、徐渭《草書詩軸》
13、王鐸《唐詩卷》《杜甫秋興詩卷》
14、傅山《草書右軍大醉七言詩軸》
15、《草訣歌》
16、韓道亨《草訣百韻歌》
17、於任右《標准草書千字文》
18、沈尹默、林散之草書作品
說明:部分圖片與文字選自網路與公開資料,如有侵權,通知即刪。特此鳴謝!
歡迎關注、留言交流;敬請賜評!
落月灣中垂釣客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教學研究室教研員 第二屆全國優秀教研員
1.7萬粉絲 · 3萬贊
搜索
練字只需練好8個字
沁園春雪狂草書法
全國書法第一名
練字只需練好20個字
王羲之最美36字
寫字自帶殺氣書法
E. 楷書練到什麼時候可以轉行書
一、楷書和行書無先後關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擁有相對獨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書法基礎,
二、所以本文所講的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思路,當然不只是速度的關系,這裡麵包含了楷書和行書體系間微妙的基本功、筆法架構、布局和行氣等系統性問題。
三、楷書作品在書寫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寫成後,橫看成行豎看成列,斜看也有規則,它的美就是工整劃一、嚴謹有度。
四、那麼,在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由上向下縱向書寫、先右後左橫向換行時,書寫者需要重點考慮縱向諸列之間的氣息貫通,兼顧橫向諸字是否成行、是否氣息流通,這是符合「縱有列橫無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則的。
五、王鐸的書法很有代表性,其書以大草見長,行草也有特色。僅以他的《再芝園詩軸》為例印證之,該作品整幅由三列字加題款構成,行筆的流暢、風格的灑脫自不必談,單看章法布白,它縱看有列、橫觀無行,縱向氣息貫通令人目不暇接,橫向字字關照相處和諧,寫意抒情天然成趣。
(5)大草網路用語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
F. 三昧真參法是什麼意思
三昧真參法
衡量正宗與散流的標準是「三昧真參法」。
「三昧」指什麼?三昧就是精、氣、神。不光是練功、修道,中醫治病人,享盡天年都離不開精氣神。小腹里是元氣、粘,顱腔運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來者為氣。精、氣、神在體內各有各的位置,並相互轉化,所以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但在我們傳統的內容里邊,神傳的修為是「化神為氣」,然後是「煉氣還精」,這個就是說,是人再造精神。
那麼「以形鑒真」是什麼?練功要有一定的指印,用特殊的指印來調節體內的陰陽氣脈的循環,調節精氣神三者的轉化。練功有一定的手印,有一定的姿勢。以形鑒真,就是通過形體來反映你練功的層次。比如大家打的指印,第一個指印是元明印,兩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對,先生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誰這么安排、這么固定的呢?這一切是正宗留下來的痕跡。十個指頭,按照針灸,十個尖叫宣,宣通氣血、宣和氣血,叫十宣。人的氣血如果不能達到末梢,這個人的元氣就已經衰敗了。可是按丹道來講,大指尖的專業用語不叫「宣」,叫「玄英穴」。也就是說,兩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對的瞬間,就使人身體的左、右兩側的陰陽關系發生相互作用,並使之產生結構上的生理變化。這個專修就是「金風吹脈法」。那麼以形鑒真是通過特殊的指印來調整體內的循環,坐式、卧式、站樁,每個姿勢都非常精確,這樣才能使人的精神、血脈、元氣沿順著人身唯一的軌跡,在體內產生完整的循經,這方面是「三昧真參法」的以形鑒真部分。那麼衡定練功人的姿勢就很有必要了。
「以文觀意」。正宗的功夫,不管是什麼一個階段,都有功譜。通過功譜的學習能真正了解正宗的脈絡、每一個修持的階段,這一切都是功譜里邊所要向學人交待的問題。通過功譜閱讀來理解知識,理解功法是為了什麼,進行什麼樣的修為。通過譜文的閱讀,漸漸的,人們在知識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補與功譜相合,相靠近,這就象寫字一樣,通過功譜閱讀,使自己與功譜說的境界相近相合,最後通過背誦功譜,使自己的神與功譜化合,然後在練功的時候,自然就進入到那種境界當中了。這是心領神會的一個過程。那麼這種心領神會是什麼?心領略了譜文里說的內容,而使自己的意、自己的心安定下來,靜下來,漸漸地與功法里邊的層次相對照、相融化。功譜里邊是這么說的「練時情中有,用時形內含」。在練的時候,通過對譜文的閱讀,心領而神會,必須是用自己的心神去領會譜文里所闡述的境界,用自己的神。與功譜交會。這樣就是「古化於我」的過程,就是說自己與古人相化合,通過譜文的閱讀使自己快速的產生飛躍,所以不單純是練功。不是說你告訴我怎麼練就完了,不是這樣的。通過譜文的閱讀,也知道練的時候,有陰有陽的情況,剛的時候自然形體中就包含了里邊的這種特殊的會意。比如說大家都在這兒靜坐,為什麼有的入學會了,有的人還是愚昧頑劣,這是為什麼呢?是個體差異嗎?是!但是首先,心領神會這一步沒有達到。領略怎麼去領呢?我化於古,古化於我,譜文的閱讀是以文觀意。功譜要求閱讀、背誦,這樣的話就是傳統的內容。
「以音弘法」是通過念出聲音使人的身體、顱腔或者某個部位得到振動,比如念「嗡」這個字,「嗡一二嗡——」每個人都有感覺,從里邊向外邊,覺得象有一個鵝卵石從里邊有很多輻射的波一樣達到表,皮。這是一個,可以說,社會上那藏傳佛教的「嗡、啊、哞」含有道理,但是「嗡、啊、哞」太簡單了,嗡啊哞還是梵音。九脈合真以後,梵音已,經完全被翻譯為漢字了,這是永樂年間的事,梵音漢化,已經完全轉化為漢字了。那麼今天,在人們知道的歷史中,並不知道這斷代的文化,還以為梵音足高深莫測。真正的漢化以後,也有很多震動。五千年的文化,大家沒有注意老子的道,「萬物負陰而抱陽」,真正的文化都有這種陰陽兩元的統一,形成一個太極的圖象,形成宇宙全息論。陰陽是什麼?「天對地」天是陽,地是陰。「天對地雨對風」,風抓不到,但雨點能抓到,雨點是陰,風是陽。風有象而雨有形,形象相對。「大陸對長空」也是有形象的對沒有形象的,長空是什麼?是氣象,大陸呢,是實在的。「山花對海樹,暮鼓對晨鍾」已是很對仗了。
除了陰陽二元的統一外,楹聯又有另一方的內容,就是以音弘法。大家看上聯:「三千恆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覺,浩浩密諦,當年法界印傳燈」。在念「三千恆河沙」時,大家注意感覺身體中的氣流到了哪一個位置,是不是到了「承漿」。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文章隨讀的方法不一樣,其效果也不同。「隨讀不同,其意不同」這里邊說了,別有
有洞天,另有特殊的內容,如果不是師傳永遠也不知道。大家再念「三千恆河沙,深源定慧」氣到了膻中,「光超大覺」氣繼續往下去,「浩浩密諦」氣從胃向下走,「當年法界印傳燈」一念「燈」馬上覺得在丹田和腦門同時得到震動。氣從承漿開始到丹田一蹦就到了顱腔得到震動。先是丹田,後是顱腔,非常快,念「燈」的時候,從丹田蹦起來到顱腔里。大家再念一遍「三千恆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覺,浩浩密諦,當年法界印傳燈」。大家覺得這個氣是這么走了,這是以音弘法。為什麼讓大家來念呢?今天才將這個謎底揭開。
再說一段往事,周潛川先生說了:「正宗的東西泛化於俗以後,有的很有意義,有的便於在社會上推廣,比如劉貴珍先生說松靜氣功非常好,說練功的時候念松、松、松。」但是周先生又說了「如果劉貴珍的第三個『松』字念成『送』,就會收回丹田,要不然的話;這『松』還是脈迷前蹤,這氣還在鼻樑上轉悠,如果說念成『松、松、送』氣馬上送下來了。」所以肯定地說,周先生在稱贊劉貴珍這種創新的同時提個建議,把「松」改成「送」就更好了。由此可見,傳統的東西不可更改,改過之後就犯糊塗,把氣就打亂了。
所以真正的這些脈學,儒家的東西,人們揭示得很少。當前就是道家的功,佛家的功,沒聽說儒家還有功,光說是功有「儒釋道醫武」。武」不存在,武是動功,是以武演道,而且佛家、道家、儒家都演武。陸游「十年學劍有成績,騰身一躍三千尺」,陸游是一個儒子,但他都學武,所以武單獨列出來說不存在。王羲之乃武夫習文,可見文武同宗,文人習武和武夫習文,這先例幾千年前就有了,今天大家還沒有跟上,也告訴大家文武同時齊進,才能飛躍。醫,我們現在學醫,上醫學院,過去的醫是怎麼學的?張仲景創造「傷寒論」的時候,他是個太守。他讀的書太多了,他覺得有這樣的基礎,他應該論一論了,他才創造了「傷寒論」。
張三豐的龍行大草,張三豐寫字,他發現了字的脈絡和人的脈絡同宇宙一樣都是一個天垂之象。所以要求大家練功之餘去寫字,讓自己接近天垂之象,人天合一。並不是今天的社會上的所謂練氣功的,學學寫字,故作斯文,練書法的,也練練功,也長壽長壽,於是氣功與書法結合起來了,好多氣功書法就出來了。古人的本意並非這樣。張三豐是繼承了葛洪、抱朴子的學說:「內以養真;外以卻惡」,內以養真,養自己的精神,外以卻惡,使自己元氣飽滿,能使宇宙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和自己的七情六慾不幹擾自身的修為。張三豐把它發展了,指出來「內執丹道,外顯金鋒」,說在內煉的是丹道,在外是外顯金鋒,拿出來是一把寶劍。其實呢,它的套路實際上是將元氣納入了猶如太陽和月亮在宇宙中循環產生的那種軌跡之中,元氣在體內產生的循經現象,正合人體中的脈絡。起於子而終於亥,起於子時一陽初生,終於亥則三陰俱足,這種陰陽的完整性,只有在人體內的元氣沿著經脈產生循環時才能實現。這種循經每一個階段叫做分經流注,分經流注就是單走哪一經,那麼完整的就是「太乙循經」。「太」,古人在創造此字的時候,本來就已經有了大,覺得大還不夠大,比大還大的這個字念太,這個區別就是在大的下面點了一點,說太大了。「乙」是什麼呢?乙就是太極圖中間的這條分界線,陰陽的分界線,乙者陰陽之流變也。宇宙中最大的陰陽的這種關系,和最精微的微觀的這種關系叫做「太乙」。在唐代的詩歌中已經提出來「太乙為表帝」,意思是說太乙指的是宇宙當中生命震動的時候的卦象為東方震為雷。那麼這種太乙循經是人體元氣沿著這些軌跡產生的公轉和自轉的完整體,公轉也好,自轉也好,體內產生太乙循經。如果練功沒有循經現象,那不是內功。張三豐把「文字、丹道、武功」化合一體。這么說起來,我們再看三教的文化。醫武我們都把它們濃縮歸納到儒釋道里邊去了。儒是指文化而言,釋是佛教。在佛教沒有傳人中國之前,中國已經有了東方特有的文化,這樣的話,也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中國文化的根底在於道教」。道是老子闡述的一陰一陽這種道,這種陰陽的統一體就是太極學說。我們練功講太極,文字里邊有太極,陰陽的對仗就是產生出中國特殊的文體——「楹聯」的根源。所以真正的傳統的功夫里邊有很多內容是以楹聯的特殊文體組成的。修真圖是一張大圖,這九個是分解圖,其中文字是修真圖的補充。這樣,是不是已經給大家一個清楚的概念。以音弘法、以文觀意、以形鑒真對我們練功的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就是通過練功,通過功譜的閱讀使自己與古人化合。
這些特殊的文體,它的出現我們要追溯到悠久的歲月之前,也就是說,從黃帝那時候起,有了中華民族。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這個生命搖籃里誕生了,一直到今天,它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那麼我們民族文化,它的凝聚力,它的實際的象徵是什麼?就是黃帝。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這些修真的內容,作為民族文化的實證並不是虛無的,也不是空想,它是有血有肉的,是人天合一的內容。除《黃帝內經》外,黃帝還留下了印、劍、令。那麼黃帝留下了這么多的內容,泛傳於世,它的內在的含意是什麼呢?就是通過修真的所為,發現了人與宇宙,的確有這么一條可以超越茫茫宇宙的這么一種力。這就是在近些年來,傳統文化逐漸被社會各界所接受的原因。和它同時被接受的就是人體科研成果。人體客觀存在的這些特異現象,它畢竟已經在歷史上形成了脈絡,而且形成了傳統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國術暢真篇》概言九脈合真這一段在《翰墨緣》里,希望大家反復讀。這就說出來,什麼是國術?什麼是修真?給大家介紹了這些內容,它的歷史現狀是哪些,大家就清楚了。所以才有這三昧真參法的出現。我們在這里也教大家一個專修的內容。「金風吹脈法」,這是干什麼,讓大家煉氣修脈。為什麼要首先煉氣修脈呢?因為休內的元氣必須沿著脈絡循環,好象天體在宇宙中的循環一樣,是有固定的軌跡的。可是怎麼樣來保證它的陰陽不出偏差,而且讓它非常理順呢?回顧我們以前煉的功,小煉形,抻筋拔骨,使身體得到調整,從而氣機得到運化,得到疏通,宣和氣血。在專修的內容以前,人與人差別很大,每個人對功夫的領略也不同,有的練了很多年了,有的人剛剛接觸,那麼怎麼樣去平衡呢,就是今天的專修,太乙混元訣。
講到了以形鑒真,以特殊的指印來調整自我,「太乙混元訣」就是大指和中指扣起來,左手的虎口向前,右手的虎口向上,然後兩手扣成環,這么做,中指扣起來,大指與中指相接。這個指印大家做好,其它幾個指頭都收回來。靜坐二十分鍾就行了。有的指印要反復的練,例如道家的子午訣,專修道家功要練幾十年。為什麼叫太乙混元訣呢?就是使身體中最大的宏觀和最小的、精微的陰陽氣脈的循環變化,完全平衡在一個基準上,然後好轉人明天的真正的修煉。太乙混元決只打一次,回去以後就不須再練了。什麼時候需要練呢?比如受了特大的驚嚇,人得了疾病,就是說已經把體內的元氣破壞了,然後再煉功打太乙混元訣。希望大家不要隨便打,打一次就可以了。因為就象電燈的開關一樣,本來燈是亮著的,再拉一下就砸了,燈就滅了。就是只須打一次。在關於地支、年月日的計算當中,中指屬火、大指屈金,大指與中指相扣,就是火乘金相,火逼金行。這是一種特殊的鍛煉方法,使體內的脈絡與宇宙、與天體遙遙相應。
G. 大草寶是什麼東西
摘要 您好,
H. 70後可以被叫(網路用語)小學生么
當然不可以啊,我勒個大草
I. 什麼是大草
大草又稱「狂草」,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是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