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接入層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
網路一般來說分三層,分別是接入,會聚,核心,接入層就是用來將用戶接入網路的設備,一般來說就是接電腦。
⑵ 請問什麼叫接入層的交換機 匯聚層的交換機核心層的交換機
接入層交換機:接入層目的是允許終端用戶連接到網路,因此接入層交換機具有低成本和高埠密度特性。接入交換機是最常見的交換機,它直接與外網聯系,使用最廣泛,尤其是在一般辦公室、小型機房和業務受理較為集中的業務部門、多媒體製作中心、網站管理中心等部門。
匯聚層交換機:是多台接入層交換機的匯聚點,它必須能夠處理來自接入層設備的所有通信量,並提供到核心層的上行鏈路,因此匯聚層交換機與接入層交換機比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介面和更高的交換速率。
核心層交換機:一般都是三層交換機或者三層以上的交換機,採用機箱式的外觀,具有很多冗餘的部件。核心層交換機也可以說是交換機的網關。 在進行網路規劃設計時核心層的設備通常要佔大部分投資,因為核心層設備對於冗餘能力、可靠性和傳輸速度方面要求較高。
⑶ 接入層交換機的什麼是接入層交換機
通常將網路中直接面向用戶連接或訪問網路的部分稱為接入層,將位於接入層和核心層之間的部分稱為分布層或匯聚層。接入交換機一般用於直接連接電腦,匯聚交換機一般用於樓宇間。匯聚相當於一個局部或重要的中轉站,核心相當於一個出口或總匯總。原來定義的匯聚層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核心的負擔,將本地數據交換機流量在本地的匯聚交換機上交換,減少核心層的工作負擔,使核心層只處理到本地區域外的數據交換。邊界設備的input是指進入該網路的數據,output為離開該網路的數據。而邊界設備下面的交換機(或稱接入層交換機)的input與output的數據流向與邊界設備剛好相反接入層交換機埠的input 指伺服器向交換機埠發送的數據,即是伺服器發送出去的數據接入層交換機埠的output 指交換機埠向伺服器傳輸的數據,即是伺服器收到的數據接入層:網路中直接面向用戶連接或訪問網路的部分稱為接入層,接入層目的是允許終端用戶連接到網路,因此接入層交換機具有低成本和高埠密度特性。邊界設備:邊界設備是一個在不同類型網路間(如Ethernet和ATM)傳送數據的物理設備。邊界設備不負責收集網路路由信息,它只是使用在網路層獲得的路由信息。邊界路由器就是一種邊界設備。
⑷ 5G承載網中用於接入層存在的設備叫
光模塊。光模塊是5G承載網中用於接入層承載的設備,這些年以來隨著速率的提升,光模塊在系統設備中的成本佔比在不斷的提高,已成為5G低成本、廣覆蓋的關鍵部分。
⑸ 簡要說明TCP/IP參考模型五個層次的名稱,各層的傳輸格式和使用的設備是什麼
TCP/IP參考模型是ARPANET及其後繼的網際網路使用的參考模型。其將協議分為:網路接入層、網際互連層、傳輸層以及應用層。
1.應用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上層,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各種服務,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通信功能,確保數據包的順序傳輸和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不可靠的無連接數據傳輸服務。
3.互聯網互聯層:互聯網互聯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從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包含通過網路邏輯傳輸的協議設計數據包。重點是重新給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在各種網路中路由數據包。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Internet協議(IP),Internet組管理協議(IGMP)和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ICMP)。 IP協議是Internetworking層中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可靠的無連接數據報傳送服務。
4.網路接入層:網路接入層(即主機 - 網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它負責監視主機和網路之間的數據交換。
實際上,TCP / IP本身並沒有定義該層的協議,但參與互連的每個網路都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 / IP的網路接入層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在此層(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上工作。
(5)網路中接入層屬於什麼設備擴展閱讀: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異同點:
1. OSI參考模型和TCP / IP參考模型都使用分層結構,但OSI使用的七層模型和TCP / IP是四層結構。
2. TCP / IP參考模型的網路介面層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定義,但是是概念性描述。 OSI參考模型不僅分為兩層,而且每層的功能都非常詳細。即使在數據鏈路層,也分離媒體訪問子層以解決區域網中共享媒體的問題。
3. TCP / IP的網路互連層等同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中的無連接網路服務。
4. OSI參考模型基本上類似於TCP / 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功能。它負責為用戶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通信服務,並且還從高層屏蔽底層網路的實現細節。
不同之處在於TCP / 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基於網路互連層,網路互連層僅提供無連接網路服務,因此面向連接的功能完全在TCP協議中實現,當然, TCP / IP的傳輸層還提供UDP等無連接服務;
相反,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基於網路層,它提供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但傳輸層僅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
5.在TCP / 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事實證明,這兩層的功能可以完全包含在應用層中。
6. OSI參考模型具有高抽象能力,適用於描述各種網路。 TCP / IP是首先開發TCP / IP模型的協議。
7.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明顯不同,但它過於復雜;雖然TCP / IP參考模型在服務,介面和協議之間的區別中不清楚,但功能描述和實現細節是混合的。
8. TCP / IP參考模型的網路介面層不是真實層; OSI參考模型的缺點是層數太多,劃分意義不大但增加了復雜性。
9.盡管OSI參考模型是樂觀的,但由於缺乏時間安排,該技術尚不成熟且難以實施;相反,雖然TCP / IP參考模型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但它非常成功。
⑹ 核心層交換機、匯聚層交換機和接入層交換機
核心層交換機、匯聚層交換機和接入層交換機只是指他在這個網路中起到的作用層次,這並不是死的。具體要根據網路帶寬的需要去配置。
一層交換機 只支持物理層協議 如電話程式控制交換機可以算一個(普通)
二層交換機 支持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如乙太網交換機 (智能)
三層交換機 支持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及網路層協議,如某些帶路由功能的交換機(智能)
⑺ OSI參考模型各層使用的網路設備是什麼
第一層:物理層,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後四層依次為: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後四層主要是計算機軟體控制。
⑻ 什麼是通信網路的接入層,以及接入層的發展歷程
接入層通常指網路中直接面向用戶連接或訪問的部分。接入層目的是允許終端用戶連接到網路。對於公眾用戶,接入技術從電話撥號到ADSL和LAN接入,再發展到現在的PON接入。
⑼ 什麼是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
核心層: 核心層的功能主要是實現骨幹網路之間的優化傳輸,骨幹層設計任務的重點通常是冗餘能力、可靠性和高速的傳輸。網路的控制功能最好盡量少在骨幹層上實施。
核心層一直被認為是所有流量的最終承受者和匯聚者,所以對核心層的設計以及網路設備的要求十分嚴格。核心層設備將占投資的主要部分。 核心層需要考慮冗餘設計。核心層可以使網路的拓展性更強。
匯聚層:將位於接入層和核心層之間的部分,是樓群或小區的信息匯聚點,是連接接入層和核心層的網路設備,為接入層提供數據的匯聚傳輸管理分發處理;提供基於策略的連接,如地址合並,協議過濾,路由服務,認證管理等。
接入層:通常將網路中直接面向用戶連接或訪問網路的部分。
接入層是最終用戶(教師、學生)與網路的介面,它應該提供即插即用的特性,同時應該非常易於使用和維護。當然我們也應該考慮埠密度的問題。目的是允許終端用戶連接到網路,因此接入層交換機具有低成本和高埠密度特性;一般用來實施埠的MAC地址綁定。
(9)網路中接入層屬於什麼設備擴展閱讀:
匯聚層設備一般採用可管理的三層交換機或堆疊式交換機以達到帶寬和傳輸性能的要求。其設備性能較好,但價格高於接入層設備,而且對環境的要求也較高,對電磁輻射、溫度、濕度和空氣潔凈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匯聚層設備之間以及匯聚層設備與核心層設備之間多採用光纖互聯,以提高系統的傳輸性能和吞吐量。
一般來說,用戶訪問控制會安排在接入層,但這並非絕對,也可以安排在匯聚層進行。在匯聚層實現安全控制和身份認證時,採用的是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當網路規模較大時,可以設計綜合安全管理策略,例如在接入層實現身份認證和MAC地址綁定,在匯聚層實現流量控制和訪問許可權約束。
⑽ 移動網路分接入層,匯聚層,核心層,其中各層的主要設備是什麼啊
核心層:核心層是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對整個網路的連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層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餘性、容錯性、可管理性、適應性、低延時性等。在核心層中,應該採用高帶寬的千兆以上交換機。
因為核心層是網路的樞紐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層設備採用雙機冗餘熱備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負載均衡功能,來改善網路性能。
匯聚層: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設備的負荷。
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在匯聚層中,應該選用支持三層交換技術和VLAN的交換機,以達到網路隔離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層:接入層向本地網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層中,減少同一網段的工作站數量,能夠向工作組提供高速帶寬。接入層可以選擇不支持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的普通交換機。
(10)網路中接入層屬於什麼設備擴展閱讀
三層網路結構基於性能瓶頸和網路利用率等等的原因,資深的網路設計師都在探索新的數據中心的拓撲結構。
三層網路結構數據中心網路傳輸模式是不斷地改變的。大多數網路都是縱向(north-south)的傳輸模式---主機與網路中的其它非相同網段的主機通信都是設備-交換機-路由到達目的地。同時,三層網路結構在同一個網段的主機通常連接到同一個交換機,可以直接相互通訊。
然而,三層網路結構現代數據中心的計算和存儲基礎設施,主要網路流量模式從已經不止是單純的不同網段之間通訊。三層網路結構內外網的通訊、網路段分布在多個接入交換機,要求主機通過網路互連等這些環境。這些三層網路結構網路環境的變化催生了兩種技術趨勢:網路收斂和虛擬化。
網路收斂:三層網路結構中,儲存網路和通信網路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主機和陣列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過儲存網路來傳輸,在邏輯拓撲上就像是直接連接的一樣。如ISCSI等。
虛擬化:將物理客戶端向虛擬客戶端轉化。虛擬化伺服器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它將使三層網路結構的網路節點的移動變得非常簡單。
橫向網路(east-west)在縱向設計的三層網路結構中傳輸數據會帶有傳輸的瓶頸,因為數據經過了許多不必要的節點(如路由和交換機等設備)。如果三層網路結構上主機需要通過高速帶寬相互訪問,但通過層層的uplink口,會導致潛在的、而且非常明顯的性能衰減。
三層網路結構的原始設計更會加劇這種性能衰減,由於生成樹協議會防止冗餘鏈路存在環路,雙上行鏈路接入交換機只能使用一個指定的網路介面鏈接。
雖然增大內部交換層的帶寬有助於改善三層網路結構的傳輸阻塞,但這樣受益的只是一個節點。E-W模式中主機之間的的數據傳輸並非同一時間只是存在兩個節點之間。相反,三層網路結構數據中心中的主機之間在任何時間都有數據傳輸的。因此,三層網路結構增加帶寬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投資只是治標不治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層網路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聚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入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