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少年網癮怎麼辦
網癮是一個心理學問題,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機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較差,為什麼有人上網會上癮,而大多數人不會上癮?上癮者是否擁有共同的心理特徵?
趨利避害是人類保護自己的一種心理機制
現實世界是以物流為中心的空間,虛擬世界是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空間。這種區別,使得虛擬世界具有三大特徵:實時性、模擬性和交互性。
人們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實現等需要,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滿足後,就會有較高層次的需要有待滿足。絕大多數家長認為,為孩子們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夠了,忽視了孩子們還有著強烈的社會需要。患上網癮的孩子,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其社會需要,但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虛擬世界裡得到滿足。
首先,由於模擬性,虛擬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擬現實生活,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同樣的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還有著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種種優點。例如,在匿名的保護下,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承擔任何後果,觀點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響就越大、回應就越多,使得孩子們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又如,網路自由平等的特性,為孩子們創造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新天地。再如,與現實世界相比較,這種滿足是低成本的,僅僅需要付出一筆上網費。
其次,由於交互性,一個人可以同時與很多人,遠隔重洋進行交流。尤其是平時比較內向、缺少關愛的孩子,深感孤獨和無聊,在網上卻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煩惱,充分滿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難,會有很多人獻計獻策,使他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溫暖。
最後,由於實時性,人們可以在瞬間滿足其社會需要,而在現實世界裡,必須經歷漫長的過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把握角色的命運,一夜之間就成為「蓋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遭到家長的斥責、老師和同學的蔑視。上網打游戲,不斷「練功升級」,成為他們找回自尊、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
綜上所述,網癮問題的症結,在於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網癮問題表面上來自虛擬世界,其根源卻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互聯網沒有過錯,患上網癮的孩子也沒有過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趨利避害、尋求快樂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而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在這種意義上,患上網癮的孩子是聰敏的、充滿智慧的,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去表達自己的個人意願,實現自己的個人追求。很多個案告訴我們,患上網癮的孩子有著一些共同特點:專注、執著、有主見、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識強。
虛擬世界的基本原則值得仿效
要解決網癮問題,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家長和老師的當務之急,不是簡單地譴責網癮,對孩子採取高壓措施,而是要虛心向虛擬世界求教,徹底改造我們的教育體制,使得孩子們的社會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得到滿足,不必去虛擬世界尋找替代物。虛擬世界的強大吸引力,來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則:
(1)獎勵原則。網路游戲可以通過升級和物品,對孩子們極其微小的進步予以獎勵。現實生活中,哪怕是表現再差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點滴進步,我們為什麼不能及時予以肯定,以滿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進步,將會逐步積累起來,漸漸成為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2)娛樂原則。網路游戲以娛樂貫穿始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為什麼不能充斥著快樂?我們為什麼不能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求知過程洋溢著樂趣、充滿著懸念?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學校開設各種興趣小組,讓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滿足,潛能都得到發揮?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有一些主動性,有一些選擇權,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破單一的分數標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這些,我們就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充滿自信,充滿成就感,充分滿足其社會需要。
(3)平等原則。網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這是上網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長和老師應該加強與孩子的交流,這種交流必須是平等的,不能進行簡單說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以過來人的身份,訴說青少年時期的艱難、煩惱和快樂之所在。
㈡ 戒網癮治療中心在哪
在山東臨沂。
楊永信,1962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臨沂市網路成癮戒治中心(簡稱臨沂網戒中心)主任,本科學歷,學士學位,被稱為「全國戒網癮專家」。
2009年起逐漸淡出媒體視野,但是在2016年8月,一篇超過十萬閱讀量的文章在朋友圈傳播,將數年前曾以「電擊療法」戒網癮受到輿論關注的楊永信再次拉回公眾視線。
(2)青少年網路成癮掛什麼科擴展閱讀
人物主要事件(部分):
歪曲事實:
楊永信於2006年1月,成立了由他擔任主任的「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路成癮戒治中心」。2008年7月3日晚8:20,中央電視台開始播出的7集電視紀錄片《戰網魔》第四集《誰把天才變成了魔獸》,內容主要是在對以《魔獸世界》為代表的網路游戲的抨擊時,有污衊歪曲的成分。
該節目不顧事實,誣蔑《魔獸世界》里可以隨意殺人,偷盜,甚至將一段《流星蝴蝶劍》的片斷當做《魔獸世界》的視頻。而《魔獸世界》游戲里從來不具備偷盜玩家物品的功能,並且該游戲裝備是綁定的,殺死玩家根本不會得到任何裝備。
隨即楊永信受到中國內外媒體和網民的廣泛關注並引發廣大網民的聲討,他和中央電視台《第一線》欄目組稱,他們的手機和電話就不斷接聽到辱罵、威脅、誹謗電話,網上網路貼吧於2008年7月4日也多了兩個以「楊永信」「誰把天才變成了魔獸」為吧名的貼吧。
㈢ 怎麼解除網癮
戒除網癮需要勇氣和智慧.老子說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戰勝自己,不能再讓網路束縛自己了.找到現實中有意義的事情,多做,藉此轉移注意力.現實生活可比網路有意思多了.網路可代替不了現實生活. 怎麼戒除網癮 怎麼戒除網癮 怎麼戒除網癮 怎麼戒除網癮 若在從前的時候,網癮這個詞根本還沒有出現,現在卻已經是大行其道的年代。跟流行感冒一樣,並非所有流行的東西都值得追捧,起碼網路成癮也是這樣,越來越多的人沉迷網路,其過度的行為讓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正在遭受巨大的上海。 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網癮」問題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本月1日,臨沂網戒中心做了一份調查,160多位在該中心接受治療的青少年以及在這里陪護的200多位家長寫出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8月1日,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在山東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以下稱「臨沂網戒中心」)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160多位在該中心接受治療的青少年以及在這里陪護的200多位家長寫出了他們的真實想法,這也是國內首次針對網癮青少年進行的集中調查。 56.25%的家長認為網路游戲等造成的網癮是網路給孩子造成的最大威脅。 他們以自身慘痛的經歷呼籲網路游戲開發商減少游戲中的血腥、色情、暴力畫面,通過在游戲中加入一定時間強制下線功能、出資建立國家級網癮預防和救助基金等,承擔起社會責任。 要正視網癮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 針對青少年的這份調查顯示,網癮青少年多集中在13—31歲這個年齡段,其中男性佔了總人數的89.19%;網癮患者中,初中以下學歷的佔45.95%,高中學歷的佔42.57%。大專生佔4.73%,本科生佔4.96%。調查還顯示,這些網癮青少年中有66.80%已經休學或退學;他們中絕大多數有5年以上網齡,經常去網吧上網的佔了74.32%,64.86%的人曾連續上網5小時以上。89.86%的人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為玩網路游戲。46.62%的人最喜歡角色扮演的游戲,《夢幻西遊》是佔用他們游戲時間最長的一款游戲。64.19%的網癮青少年認為上網行為管理軟體並不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上網時間。 這份調查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又一個家庭對網癮的血淚控訴。 在臨沂網戒中心,記者看到幾個來了兩三天的孩子,長發及肩,佝僂著後背,臉色蒼白,說話口齒不清。 「我們把患上網癮叫走偏,這些孩子剛來時性格明顯偏離或扭曲,有的甚至伴有程度不等的精神病性症狀。」臨沂網戒中心主任楊永信說。 一位姓王的家長指著右臂上一條10多厘米長的傷疤告訴記者,那是他在勸阻16歲的兒子別再去網吧玩游戲時,發生爭執,被兒子用刀劃傷的。 還有一位媽媽回憶起自己看到兒子自殺時的那種復雜心態。「我當時真盼著他死掉,自己甚至都動過殺他的念頭。」 「小孫子玩游戲成癮後,幾天幾夜在網吧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位姓劉的爺爺告訴記者,兒子出車禍去世早,是他一手把孫子拉扯大,他曾經想僱人把孫子打一頓,嚇唬嚇唬他。還想過雇三個人,一人8小時,輪番看著他。 「我們白天忙了一天,半夜本該休息了,還得滿城去網吧找孩子,有半年的時間,我們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天天心跟刀絞一樣,孩子走偏對家長是一場災難。」一位媽媽的話,引起了現場很多家長的共鳴。 患上網癮的遠非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在臨沂網戒中心,記者見到了兩個大學生,一位是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小肇,一位是來自西安理工大學的小鞠。小肇在治療,小鞠已經出院,回到原來的大學繼續完成學業,這次來是和這里的孩子們分享他成功脫離網癮後的心得。 「原來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了,哪想到卻染上了網癮。大一下學期就掛了四科,大二下學期根本就沒上課。」小鞠的母親說。 「學校周邊有很多網吧,有時和同學集體去包幾個房間,一玩就是通宵,第二天上課時睡覺。」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的一位大學生網癮患者表示。 「我們已經救治了3000多個孩子,走偏的從小學生到成年人都有,家長們有政府官員、大學老師、企業主,也有個體商販、工人和農民。有很多孩子因為網癮和家裡鬧僵,離家出走,打架斗毆,有的偷竊、搶劫、吸毒、販賣人口,更有甚者掐死或用葯毒死家長,已經走向了犯罪。這些孩子如果不改變,將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安全隱患?」楊永信說,我們要求父母必須至少有一方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療,一般四至五個月為一個療程,這些四五十歲的家長很多正是單位的骨幹,他們長期不在崗,對社會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秘書長郝向宏說:「網癮孩子集中在11-25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長身體、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高峰期和黃金期,把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網路游戲上,得不償失。因此,必須由專業治療機構進行干預,而且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㈣ 網癮治療中心
現在社會中,網癮少年很多,很多新聞都介紹了很多網癮少年的結局。我知道,我知道啊!濟南遠大戒癮中心是很好的哦!可以的話能不能 多加10分!
一、什麼是網癮
網癮為網路成癮症的簡稱,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社會對於網癮的概念和認識以及對網癮的干預和處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且概念並不統一。"網癮"的醫學定義一直未有公認,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把網癮稱之為網路的過度使用,或者網路的濫用,也有人把它稱為網路的病理性使用或過度的使用。
二、表現(也就是後果)
在表現上,正確的使用網路,是在有需求時使用,或者對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況下使用。網路過度使用者主要表現為一種不自主的長期強迫性使用網路的行為。
當過度的使用網路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來了痛苦 ,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會的都受到了影響 ,就是屬於過度使用,應該進行矯正。
有幾種表現形式: 如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系成癮、網路購物成癮、網路游戲成癮等。這些表現多跟人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有關,不要忽視網路背後的心理健康的狀態。
三、原因
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一般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即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路游戲的流行等等;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管理孩子導致他們對網路產生依賴等。但是,這些外因只是被動因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真正的原因是內因,包括網癮患者的滿足感缺失、獨特的生理人格。舉個例子說明,大部分網癮患者的會出現學業失敗,從而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這就是典型的滿足感缺失。
對於網路成癮的判斷要謹慎 ,很多青少年青春期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的逆反心理,有迴避大人監視的意識,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網路是最好的躲避環境 ,所以容易沉浸在網路當中,在虛擬的情況下跟人交往、游戲來躲避父母的監視。所以,父母要重視到網路對孩子的影響 ,包括好處和問題,採取積極的主動的防禦措施 ,給他們提供很好的機會 ,給他們建立更強的一個生活信念和目標,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控制慾望,從而合理地使用網路 ,真正地克服解決掉網路成癮的問題。
四、控制和處理
下面的幾種具體辦法都屬於認知行為療法,也是控制網路過度使用的優選方法。
1.認知療法。家長和網癮的孩子要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網癮的不良影響,比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等,使網癮患者內心對於成癮行為有較為本質的認識,慢慢戒除。
2.系統脫敏療法。家庭成員與網癮患者協商制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
3.代替療法。網癮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可以一起尋找其他的愛好替代網路,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遊等戶外運動。
有一部分人行為難以控制,帶有沖動控制或者強迫色彩,需要考慮要配合葯物 ,在專業醫師的系統的指導下 來控制他的那種強迫和沖突 ,就像治療強迫症一樣,情況比較復雜 ,需要葯物加上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醫學界用於治療網癮的葯物主要為抗抑鬱葯和情緒穩定葯這兩大類。葯物療法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戒除網癮的目的,是因為葯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產生,減少人的興奮度,從而起到戒除網癮的目的。對與已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症狀及人格改變等嚴重的網癮患者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
最後提醒大家,與物質依賴的成癮行為相比,網癮患者沒有受到任何攝入物質的影響,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行為成癮。所以針對網路成癮的問題要未雨綢繆,以預防為主,社會、學校、家長等多方面配合營造好的環境。
㈤ 專家戒除網癮,青少年的
看電視、廣告、論壇,治療方法鋪天蓋地的,可以說有無數種方法。
但是幾乎沒有一種能有效的治療網癮,因為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孩子染上了網癮。
專家們束手無策。
所以也可以說根本沒有方法!
但是絕不是說我們就要絕望了。
一個人養成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
一個人吸毒、喝酒、抽煙,他想要戒掉或者治好是要花很大的代價的。
孩子花了很長時間養成了一個應對生活與現實的習慣——網癮
他不會輕易的放棄。
正如想要戒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戒掉一樣,網癮也不是一次手術就能治療的。
去除一個習慣一樣需要很長的時間。
作為父母,你是否敢於承擔責任,因為染上網癮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原因。
父母只關注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喜好,忽略孩子,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但是也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還有社會同樣有責任。
所以也不要去在意責任在誰。
給他關愛,持續的關愛,不是去責備他,不要去強迫他。
一個假性近視的人,通過注意保護自己的眼睛不至於太疲勞,過了幾個月或者一年之後,
就能恢復正常。
有網癮的孩子不至於無葯可救,父母堅定他們的信心,相信孩子總有一天會覺醒的,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段迷茫的時期。
如果父母親有什麼可以幫助孩子的,那就是愛了。
㈥ 怎麼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
幫您解答青少年網癮問題,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事情,在孩子成長階段對於網路非常的過度依賴,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了網路游戲上,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對生活沒有太大的希望,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孩子本來的自控能力就比較弱,家長要做好模範作用。以身作則就是要家長一些改變,幫助孩子變化,管理孩子上網時間,家長的連續說教效果不是明顯,藉助心理咨詢老師給一些合適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俗話說:【旁觀者清】希望可以幫助到你1
㈦ 青少年網癮用找心裡醫生嗎
找心理醫生對孩子是極大的否定,容易造成雙方的離隙。作為父母,建議認真檢查下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
1)孩子網癮,根源在於缺少感恩之心,缺少孝心。
有孝心,感恩心的孩子,知道父母的難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殷切希望,對一切玩物喪志的東西,就算自己喜歡,也有自我管制能力。所以要從這方面著手,了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
2)停止指責孩子,過度指責只會加深潛意識的反抗意識,導致網癮越來越深。跟他開心的玩一場,敞開胸懷聊一聊,跟孩子做朋友,去理解他,也讓他理解父母;
3)網路色情,暴力,或者網上的一些異性溝通可能是導致孩子上癮的原因,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建立孩子的價值觀,使之有向善之心,有助人之心,比如帶他去幫助困難的孩子,帶他去野外喂養小動物等等,這樣能幫助他和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這種交流對增加孩子正能量非常有利,能改變性格,遠離虛擬的環境。
㈧ 網癮屬於精神類疾病么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至少出現過三個《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2006年8月陶宏開提出的標准;2008年11月北京軍區總醫院由陶然制定的標准;以及隨後由楊永信自己擬定的標准。對於市場而言,誰制定的標准獲得了認可,誰就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誰就獲得了所謂的「power必然在競爭中處於優勢,而「money」只是隨後的題中應有之義。
而近日,美國精神病協會首次將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納入本周末正式出版的「DSM-5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部分中的網路游戲成癮。這標志著中國人制定的標准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診斷領域被國際認可,填補了非物質成癮領域的空白,確立了一個新病種。這次出版是DSM近20年來的第一次重大更新。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是由北京軍區總醫院、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在中央文明辦、團中央、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九部委支持下於2006年正式成立的。成立以來,幫助「問題少年」5500餘人,免費咨詢5.5萬人次,絕大部分學員重返課堂,回歸社會,解決了近萬個家庭的困苦。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在網路游戲成癮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DSM-5中的網路游戲成癮一共九條診斷標准,全部來自陶然教授制定的臨床診斷標准中的八條症狀標准加一條嚴重程度標准。包括:
1.渴求症狀(對網路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沖動感)
2.戒斷症狀(易怒、焦慮和悲傷等)
3.耐受性(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路的時間和投入的程度)
4.難以停止上網
5.因游戲而減少了其他興趣
6.即使知道後果仍過度游戲
7.向他人撒謊玩游戲的時間和費用
8.用游戲來迴避現實或緩解負性情緒
9.玩游戲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
據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佔14.1%,人數約為2404.2萬;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中,約有12.7%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將網路游戲成癮納入DSM-5,將為更多的青少年盡早的提供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㈨ 青少年網路成癮怎麼辦
要解決青少年的網癮問題,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家長和老師的當務之急,不是簡單地譴責網癮,對孩子採取高壓措施,而是要虛心向虛擬世界求教,徹底改造我們的教育體制,使得孩子們的社會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得到滿足,不必去虛擬世界尋找替代物。
(1)獎勵原則。網路游戲可以通過升級和物品,對孩子們極其微小的進步予以獎勵。現實生活中,哪怕是表現再差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點滴進步,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進步,將會逐步積累起來,漸漸成為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2)娛樂原則。網路游戲以娛樂貫穿始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為什麼不能充斥著快樂?我們為什麼不能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求知過程洋溢著樂趣、充滿著懸念?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有一些主動性,有一些選擇權,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破單一的分數標准?如果做到了這些,我們就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充滿自信,充滿成就感。
(3)平等原則。網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這是上網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長和老師應該加強與孩子的交流,這種交流必須是平等的,不能進行簡單說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以過來人的身份,訴說青少年時期的艱難、煩惱和快樂之所在。
以上只是幾點簡單的建議,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戒除網路成癮。如果孩子網路成癮問題嚴重,家長又能力不足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㈩ 什麼是「青少年網路成癮綜合症」(網路沉迷),診斷標準是什麼
網路成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網路成癮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並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億和思念,而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後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後,當遇到挫折,如學業上失敗、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家庭打擊等,為了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路之中,使這種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壓抑得到釋放。
http://ke..com/view/1564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