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腦問題!」MCI」是什麼的簡稱和什麼意思
MCI(Media Control Interface,媒體控制介面)向Windows程序提供了在高層次上控制媒體設備介面的能力。程序不必關心具體設備,就可以對激光唱機(CD)、視盤機、波形音頻設備、視頻播放設備和MIDI設備等媒體設備進行控制。對於程序員來說,可以把MCI理解為設備面板上的一排按鍵,通過選擇不同的按鍵(發送不同的MCI命令)可以讓設備完成各種功能,而不必關心設備內部實現。比如,對於play,視盤機和CD機有不同的反應(一個是播放視頻,一個播放音頻),而對用戶來說卻只需要按同一按鈕。
應用程序通過向MCI發送命令來控制媒體設備。MCI命令介面分命令字元串和命令消息兩種,兩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命令字元串具有使用簡單的特點,但是它的執行效率不如命令消息
㈡ 誰了解管控一體化系統MCI
Management-Control Integration System管控一體化系統,簡稱MCI,MCI是處於ERP與現場控制層的中間層。MCI採用計算機、網路、資料庫、自動控制和介面通信等諸多先進技術,以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為基礎,通過對企業生產管理、過程式控制制等信息的處理、分析、優化、整合、存儲、發布,運用現代化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建立覆蓋企業生產管理與基礎自動化的綜合系統。將企業生產全過程的實時數據和生產管理信息有機集成並優化,實現企業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實現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整體優化。
管控一體化系統MCI是一個數字化「大」系統,它不僅包含了企業底層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產品質量控制、設備運行狀態監控、能源檢測與監控等大量工業現場信息,而且覆蓋了企業內部生產管理全過程,通過流程整體優化、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實現對企業生產資源的計劃、調度和控制,增加產品產量,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消耗和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整個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能力。
相對離散型企業而言,流程型企業的管、控信息化一直面對著艱難的集成化難題,再加上不同流程型企業控制對象和生產工藝的特殊性,同一管控信息系統很難在不同行業中應用推廣。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甚至不少流程型企業越來越面臨著「信息孤島、數據成災、知識缺乏」的尷尬境地。北京華恆信遠在十餘年在流程型企業信息化工程實踐經驗基礎上,採用模塊化、安全隔離技術和基本系統層級化構建模式,突破了傳統控制系統和管理系統的層次概念,通過管控一體化系統MCI來統一數據管理、統一通信、統一平台,有機地整合、優化各種獨立、分離的產品與技術,發揮其產品、技術體系的最大功能,徹底解決了流程型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同一企業內「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的脫節問題、以及同一管控信息系統在不同流程型企業中的應用推廣問題,為電力、冶金、水泥、石油、化工等流程型企業提供管控一體化的完整解決方案。
㈢ MCI是那個公司的簡稱
美國微波通信公司
1963年12月年方31歲的戈肯和他的三個夥伴合夥創辦了MCI公司(Microwave Communicatioms,Inc),1968年開始進入電信運營市場.對壟斷市場的電話公司提出挑戰。在隨後的十年中.MCI一直針對AT&T進行反壟斷訴訟.直到1980年才最終獲得勝利。這給MCI帶來了巨大利益.同時也直接導致了1984年AT&T的拆分。20世紀80年代末.MCI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並在短短幾年之後躍居美國第二大電信公司.擁有最大的IP骨幹網和全球數據MCI.從而使得MCI擁有11個不同的IT部門和1000多個不同的IT系統。
http://www.mci.com/
另,在中輸入的關鍵詞為:美國Mci通訊公司
因為mci還有媒體控制介面的意思
㈣ 什麼是mci設備我的電腦播放聲音出了問題
MCI全稱是Media control interface即多媒體控制介面。說明白點就是程序與多媒體解碼器通訊的一個界面。可利用這個介面跳過硬體訪問並調用本地的符合MCI規格的多媒體解碼驅動。完成對多媒體的回放錄制與控制。
如果聲音出了問題。重裝音效卡驅動,裝入系統盤提取音頻文件
進入到"設備管理器",音效卡那裡肯定在"未知設備"那一欄,按"更新驅動程序"讓WINDOWS自動安裝就可以了,如果你的機器帶有驅動盤,就讓WINDOWS搜索光碟,裝自帶的驅動
㈤ 什麼是mci
MCI(Media Control Interface,媒體控制介面)向Windows程序提供了在高層次上控制媒體設備介面的能力。程序不必關心具體設備,就可以對激光唱機(CD)、視盤機、波形音頻設備、視頻播放設備和MIDI設備等媒體設備進行控制。對於程序員來說,可以把MCI理解為設備面板上的一排按鍵,通過選擇不同的按鍵(發送不同的MCI命令)可以讓設備完成各種功能,而不必關心設備內部實現。比如,對於play,視盤機和CD機有不同的反應(一個是播放視頻,一個播放音頻),而對用戶來說卻只需要按同一按鈕。
應用程序通過向MCI發送命令來控制媒體設備。MCI命令介面分命令字元串和命令消息兩種,兩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命令字元串具有使用簡單的特點,但是它的執行效率不如命令消息。
所有的MCI命令字元串都是通過多媒體API函數mciSendString傳遞給MCI的,該函數的聲明為:
MCIERROR mciSendString(
LPCTSTR lpszCommand, //MCI命令字元串
LPTSTR lpszReturnString, //存放反饋信息的緩沖區
UINT cchReturn, //緩沖區的長度
HANDLE hwndCallback //回調窗口的句柄,一般為NULL
); //若成功則返回0,否則返回錯誤碼。
該函數返回的錯誤碼可以用mciGetErrorString函數進行分析,該函數的聲明為:
BOOL mciGetErrorString(
DWORD fdwError, //函數mciSendString或mciSendCommand返回的錯誤碼
LPTSTR lpszErrorText, //接收描述錯誤的字元串的緩沖區
UINT cchErrorText //緩沖區的長度
);
下面是使用mciSendString函數的一個簡單例子:
char buf[50];
MCIERROR mciError;
mciError=mciSendString(「open cdaudio」,buf,strlen(buf),NULL);
if(mciError)
{
mciGetErrorString(mciError,buf,strlen(buf));
AfxMessageBox(buf);
return;
}
open cdaudio命令打開CD播放器,如果出錯(如驅動器內沒有CD)則返回錯誤碼,此時可以用mciGetErrorString函數取得錯誤信息字元串。open是MCI打開設備的命令,cdaudio是MCI設備名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96376.html
㈥ 請問美國通訊公司MCI的全名是什麼,謝謝!
美國通訊公司MCI的全名是: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Inc.
美國世界通信公司(MCI WorldCom)
美國世界通信公司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wcom.com/
㈦ MCI的意思是什麼
MCI全稱是Media control interface即多媒體控制介面。說明白點就是程序與多媒體解碼器通訊的一個界面。可利用這個介面跳過硬體訪問並調用本地的符合MCI規格的多媒體解碼驅動。完成對多媒體的回放錄制與控制。
㈧ 網際網路是什麼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一組全球信息資源的總匯。有一種粗略的說法,認為INTERNET是由於許多小的網路(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乾颱計算機(主機)。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目錄
簡介基本介紹
英文介紹
溯源TCP/IP
發展
層次
發展迅速
特點
網際網路基本服務WWW服務
電子郵件服務
Usenet網路新聞組服務
文件傳輸服務
遠程登錄服務
電子公告牌服務
其他Internet服務
協議最底層
上一層
最頂層
現狀發展
現狀
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奇特的功能
網際之差別簡介 基本介紹
英文介紹
溯源 TCP/IP
發展
層次
發展迅速
特點
網際網路基本服務 WWW服務
電子郵件服務
Usenet網路新聞組服務
文件傳輸服務
遠程登錄服務
電子公告牌服務
其他Internet服務
協議 最底層
上一層
最頂層
現狀 發展
現狀
未來 發展潛力巨大
奇特的功能
網際之差別
展開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S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S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S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SNSnet則是S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網際網路的產生 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 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 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 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 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 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包交換理論 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④美國 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 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 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 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 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1982年, 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⑥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碑。⑦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路委員會(FNC )通過了 一項決議,對網際網路作出了這樣的界定:「網際網路」是全球性信息系統,(1)在邏輯上由一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3 )藉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⑧這也許是迄今對網際網路作出的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