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虛擬網路群體的表現形式
虛擬網路群體的表現形式分為一是現實群體的網路化,例如班級、支部、小組等現實群體在網路空間的延伸:二是基於網路而誕生的群體,即以網結緣和因網結緣的群體。
不管是那種形式的網路虛擬群體,理性與非理性行為便是兩類主要參與行為。網路理性群體主要是指網路參與者理智地看待問題,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邏輯來分析問題,參與對事件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事件的解決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
網路非理性群體表現為網路參與者在討論中的情緒化、過激性的觀點、意見及行為的表達、流露與實施,如圍攻、謾罵某人等。
網路虛擬群體的特點
網路虛擬群體具有偶發性、狂熱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網路虛擬群體由於發生場域——網路的影響,有著更強的匿名性,更加不受一般的社會規范所約束,因此有著更強的狂熱性。
網路群體因為是通過網路集結而成的數字化的虛擬集體,這也決定了這種群體的成員成分較雜,雖然總的看來, 網路虛擬群體的主體是大學生, 但網路無疆界,沒有實的界線,只有虛的劃分,即使你不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也可能成為大學生網路虛擬群體中的一員,這些都決定了構成的復雜性。
這種群體的復雜性也導致了群體中的個體呈現一種弱聯系的關系,隨時可以加入或退出這一虛擬群體,很少有成員對這一虛擬群體有較強的歸屬感。
② 網路社交的網路社交的興起
互聯網導致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組織和生存模式悄然走進我們,構建了一個超越地球空問之上的、巨大的群體——網路群體,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在逐漸浮現出嶄新的形態與特質,網路全球化時代的個人正在聚合為新的社會群體。
在此新時代中,信息網路將會是未來社會的神經系統,而其對整個社會與個人生活的沖擊,將遠高於傳統溝通設備所帶來的影響。不管你認為Internet聯結起來的是什麼具體事物——電腦、資源,還是說Internet作為一種媒體,我們都不能忽視主體——人的存在。可以說,Internet聯結起來的是電腦,其中流動的是信息,開發出來的是資源,但吸引的是電腦前面的人。在本質上它是一種「人」的網路。如果說Internet是一種媒體,那麼,它的「人文」層面更是不可忽視——有離開人的媒體嗎?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交往,則有可能既是直接的(通過網路技術直接地互動)又是全面地包括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在交往。這意味著,網路時代的人類交往沖破了工業社會交往的限度,一方面是人們通過網路間的混合纖維、同軸線纜、蜂窩系統及通信衛星的信息傳播而及時地進行交往,這種形式無需商品的中介而由網路媒介直接地連通起來;另一方面,這種交往形式又具有一種精神的內在化特質,過去那種「電腦一伺服器」模式正在向「網路一用戶」模式轉切,網路交往實質上是一種聯結不同網路終端的人腦思維的虛擬化、數字化的交流和互動。
可見,新生的網路社會具有著不同以往任何社會形態的兩面性,它是由人類、民族國家、民族社會、個人這些眾多的「網」環環相扣、錯綜復雜地交織而成的。
隨著Friendster.corn、Orkut.corn、Ryze.com、Tribe.net、Linke—din.com等網路社交網站的興起,網路社交蓬勃發展,新的互聯網熱再次升溫,有分析人士甚至說,網路社交將締造人際交往的新模式。以Friendster.com為代表的網路社交網站自2003年3月悄然問世後,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已風靡全美。前段時間,Friendster拒絕了Google的4000萬美元收購計劃,因為據估計Friendster的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對於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網站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據美國互聯網調研公司Com Score最新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使用社交網路的人數越來越多,從2007年的4.64億增長到今年6月的5.8億,增長了25%。目前,在美國有250家網路社交網站或公司。2008年一覺醒來,中國SNS網站(網路社交網站)似乎遍地開花。成立於2005年12月的校內網無疑是國內最早的追隨者之一。海內網、開心網、天際網、51社區……中國瞬間冒出為數眾多的SNS網站、網路社交聲勢極為浩大:700萬人擁有Friendster網站的賬號,另外,每周還有20萬的新用戶加入;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旗下的Orkut網站的用戶正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長著;MySpace網站的使用者達到了200萬;多達1600萬人在Tickle網站注冊。網路真正形成一個社會,而不僅僅是一種新媒體、新商務和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徵就是個人成為互聯網的主體,具體地說,未來每一個人,除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在網路上都有一個自己的代表,在網路上能夠體現你的個性、你的思想、你的各種信息,同時也可以隨時與你溝通交流,每一個人都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
③ 網路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1、將成為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助推器
互聯網正在為全球產業發展構建起全新的發展和運行模式,推動產業組織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全面創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2、將成為世界創新發展的重要新引擎
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互聯網企業正在成為未來全球創新驅動發展中最為廣泛、最為耀眼、最為強勁的創新動能源泉,將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引領者。
3、將成為造福人類的重要新渠道
科技改變未來、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正在因為互聯網發展得到廣泛體驗。互聯網促進了開放共享發展,泛在化的網路信息接入設施、便捷化的「互聯網+」出行信息服務、全天候的指尖網路零售模式、「一站式」旅遊在途體驗、數字化網路空間學習環境、普惠化在線醫療服務、智能化在線。
4、將成為各國治國理政的新平台
「指尖治國」將成為新常態,「互聯網+」政務服務、移動政務、大數據決策、微博、微信、臉譜、推特等的廣泛應用將深刻改變政府傳統運行模式,構建起網路化、在線化、數據化和智能化全天候政府,精準服務、在線監管、預測預判、事中事後處置、網路民意調查等能力全面提升。
5、將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新舞台
互聯網正在開啟一個大連接時代,網路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全球互聯網發展九大趨勢
④ 網路傳播中的社區和群體之間關系如何
社區是網路群體形成的基礎。網路群體的形成,主要基於社區這樣一種人群的聚合形式。
社會是社會共同體,以目的、利益、契約以及距離為基礎;社區則是生活共同體,以地域、意識、行為以及利益為特徵。
網路中出現的社區也被稱為虛擬社區,而今天的網路社區更多的是後來興起的其他應用。
虛擬社區雖然依賴於網路這樣一.種虛擬空間,地域上的共同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徵,但是,意識、行為及利益的共同性仍然是虛擬社區的重要特點,因此,它仍然是一種社區。
有研究者認為,盡管虛擬社區是以網路空間為交流平台的,但是,它的出現,像傳統的社區一樣,仍然源於人類的四種基本需要。
1、興趣: 人們基於共同興趣愛好而進行交流。
2、關系: 人們分享一些相似經歷或經驗而形成某種關系。
3、幻想: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幻想和娛樂的新世界。
4、交易: 人們交換關於產品的信息或進行實質性的商品交換。這四種需要,是社區的維系要素,是社區成員形成牢固關系的基礎。
總結
網路社區與網路中的群體這兩個概念雖然常常被人混用,但是,兩者又是有一定區別時。網路中人群聚集互動的地方都可以被稱為社區,有些社區能形成穩定的群體,有此社區不盡然。但是,將人群偶然匯集的社區建設成具有穩定關系、有群體意識的社區,是很多社努力的一個目標。
⑤ 針對沉浸於網路的群體,你有什麼好的方式方法來幫助他們
幫助他發現其他興趣愛好點,然後給他創造條件發展這個愛好。比如鍛煉,園藝,美食等等。其實很多整天上網的人自己也覺得無聊,只是沒有更好打發無聊的方式。
⑥ 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趨勢介紹
有關專家對近幾年發生的十多起互聯網內外的「群體性事件」分析後發現,這些事件有三種類型,並呈現出網上、網下群體性事件聯動的特點。
一是「現實與虛擬並存型網路群體性事件」。如重慶、三亞等地發生的計程車司機罷運,先是計程車司機小規模群體性抗議,同時一些人把相關情況散布到互聯網上引起更多人關注,隨後形成了兩個更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即現實社會的全城計程車司機罷運,與網上以計程車司機為主要話題的群體性討論。這兩個事件互相「感染」,增加了事件對抗性。
二是「現實誘發型網路群體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直接誘因是南京江寧區房產原局長周久耕在會上,發言反對房地產商降價以及抽名貴煙。他的言行引發了網上持續熱議,主要矛頭集中到官員的職務消費上。現實社會並沒有發生群體性對抗,而網民在網上則形成了強大的「表達對抗」。
三是「現實誘發網內網外變異型群體性事件」。如奧運火炬海外傳遞中,一位青島籍留學生高舉藏獨旗幟遭到網民強烈譴責,引起了網上大規模的群體性抗議,然後逐步升級到「人肉搜索」,當得知這位學生父母在青島的住處後,一些網民聚集到那裡抗議,在各方勸阻下事件才得以逐步平息。
「從說到做」。網民開始對看不順眼的幹部違法違規行為動真格。過去,網民也多次在網上曝光某些黨政幹部的違法違規行為,但多是「說說就罷」。網民呈現出「不處理當官的就絕不罷手」的態度。
政治意識、參與意識萌發。如幹部出國消費清單公開後,對有關幹部作出了處理。隨後,一些網民主動曝光一個個清單,曝光-查處-免職這樣的「定律」,大大增加了網民的主動意識、主體意識。
⑦ 如何運用人際傳播和網路群體傳播
傳播學: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新聞傳播學下屬的二級學科。
自我傳播:自我傳播又稱「內向傳播」,是人際傳播現象的一種。指一個人的內在傳播。即個人自己向自己發出信息,並由自己接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 自我傳播的傳播者和受傳者都是同一個人,二者集於一身,這種傳播通常不使用傳播媒介。
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並共聚一堂,促膝交流,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後者使用的媒體主要有電話、交互電視、計算機網路、書信等,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限制,從而提高了傳播的效率。
群體傳播:群體傳播主要是指群體內部或外部的信息傳播活動。群體傳播在形成群體意識和群體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意識和結構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成為群體活動的框架,對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制約,以保障群體的共同性。因此,群體傳播是群生存和發展的一條基本的生命線。
議程設置: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
沉默的螺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理論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集合行為:又稱"集體行為"或"大眾行為"或"集群行為",指不受現有社會規范控制的人數眾多的自發的無組織行為。集合行為不同於群體行為。群體行為是指在有多人參與的社會互動中,人們的行為由個人行為轉變為群體行為。群體行為產生的事件往往是反復出現的常規事件,各種社會管理機構和制度主要是針對這類常規事件而設立的。
融合新聞:"融合新聞"又稱"多樣化新聞",主要指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不同的媒體例如報紙、電台、電視台和網站及手機等,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台上,統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根據各自媒體和受眾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發揮各自的傳播優勢,有針對性地傳播給特定受眾。
科學互涉:網路版本解釋暫無出現,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互影響走向復雜性科學的道路。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發出的信息,由於信源可信性的影響,其內容本身的說明力不能馬上得以發揮,處於一種"睡眠"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可信性的負面影響減弱或消失,其說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
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路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