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網路主要劃分為哪些
計算機網路常見的分類依據是網路覆蓋的地理范圍,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可將計算機網路分為區域網、廣域網和城域網三類。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它是連接近距離計算機的網路,覆蓋范圍從幾米到數公里。例如辦公室或實驗室的網、同一建築物內的網及校園網等。
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簡稱WAN,其覆蓋的地理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覆蓋一個國家、地區或橫跨幾個洲,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例如我國的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 DDN)、電話交換網(PSDN)等。
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簡稱MAN,它是介於廣域網和區域網之間的一種高速網路,覆蓋范圍為幾十公里,大約是一個城市的規模
2. 計算機網路系統由什麼組成
早期的計算機網路是由計算機——通信路線——終端組成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2)信息網路系統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三個階段的演進: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
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是個三級網路,分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代替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政府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會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於是支持地方網路接入,許多公司的紛紛加入,使網路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美國政府就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
這種主幹網也叫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考慮到網際網路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路能夠互通,在1994創建了4個網路接入點NAP分別由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
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使它們相互通信。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3. 一個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指一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所發出的消息、情報、指令中所有的一切可傳遞和交換的知識內容。信息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質和事物的屬性,它是物質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的規律與特點的反映,也是事物相互聯系及作用的反映。不同物質和事物有不同的特徵,不同的特徵就會通過不同的物質形式(如:聲波、電磁波、文字、圖像、顏色、符號等)發出不同的消息。簡單點來講,信息就是各種事物發出的消息中有意義的知識內容。如果一條消息告訴人們原來不知道的新知識和新內容越多,它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那麼這條消息的意義也越大。
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是我們社會的一切知識、學問以及從客觀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各種消息的總和。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的范圍很廣,信息在交流和傳遞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無損耗性和可輸送性。人所共知,不論是網路上的信息庫還是圖書館存儲的各種各樣的圖書資料,誰都可以查詢、檢索和利用,內容不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同一條信息。信息只有在成為權利的情況下才會具有排它性。信息富有滲透性,它要力圖沖破保密的非自然束縛,通過各種渠道和傳輸手段擴大其影響。一條好的有價值的信息不但可以持續不斷地反復使用,而且可以擴散。另外,信息隨著它的被利用而成為了資源。信息可以以光速用各種通信手段高效率、高質量地輸送。信息的本質特性就是信息的非排它性、無損耗性和可輸送性。
信息、物質與能源被稱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信息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源泉。沒有信息,沒有信息交換,生物不能進化,自然界不能諧調。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那麼就不會有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也不能駕馭大自然。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信息利用的水平。早時候,通信系統由電話、電報和廣播組成。隨著,通信技術不斷更新,現在的通信系統除電話、電報、廣播外,還包括電視、雷達、傳真、遙測、遙控、遙感、計算機以及全息照相等。
通信系統一般說來,信源產生消息(包含信息),發射機將消息轉變為能在信道上傳輸的信號,接收機再將接收到的信號解調、解碼,恢復消息供接收者使用。通信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使接收端得到一個與發送端盡可能相同的復現消息。在通信過程中需要研究和重視的是編碼和雜訊問題。
一個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人員、機器、網路和資料庫四個要素。資料庫是信息源。信息的載體形式多樣,可以是書刊紙張,也可以是膠片、磁帶、磁碟、光碟、屏幕等。因此,作為信息源的資料庫可以是數字化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也可以是機讀文本文件、電子系統等。它們為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提供信息。網路主要指各種信息系統所構成的信息網路體系以及必要的網路標准、通信協議、操作規程和傳輸編碼等,網路起著信息傳輸通道的作用。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種大的信息傳輸的通道。目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已經有大量的英語數據在運行,今後應該逐漸加大中文數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流通量。信息系統中的機器是信息設施,主要包括用來獲取、傳輸、處理和利用信息的各種物理設備,例如電子計算機終端、傳真機、掃描機、列印機等。信息系統中的人員是信息主體,應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的開發者、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人(員)、機(器)、網(絡)、數據(庫)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由信息生產部門研製信息產品,建立各種類型的資料庫,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和資料庫相互聯系在一起,信息使用者通過計算機終端查詢信息。
4. 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的計算機網路的特點及組成:
(1)計算機網路是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而成的一個群體,這些系統在地理上是分散的,小到一間辦公室就可容納,如區域網;大到遍布一個國家甚至全球,如網際網路。
(2)進行通信的每台主機都是獨立工作的,他們需要遵循共同的網路協議,才能協同工作。
(3)系統互連需要通過各種有線、無線或衛星等通信線路及相關設備組成的通信設施實現。
(3) 系統通過相互通信,進行信息交換、資源共享、互操作及協作處理 計算機網路是由主機、終端、網路節點、通信鏈路等網路元素組成,
5. 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的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按照地理覆蓋范圍,可以分為區域網和廣域網;按照網路的拓撲結構,又可以分為匯流排型、星型、環型、雙環型和無規則型等;按照協議類型,還可以分為TCP/IP、SPX/IPX、Appletalk、SNA等等。用於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大廈內部通信時,例如公司在日常運作中各部門內部或部門之間極度頻繁的文件傳輸、遠程列印等工作都要求計算機網路能夠提供暢通無阻、高效可靠的通信服務,採用短距離高速度的區域網就是必然的選擇;用於建築物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如遠程登錄、網際網路接入等,利用現成的廣域網就很合適;用於樓宇設備自動化系統,可以使用工業控制網路。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建築中的網路結構與作用,以便得心應手地使用,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設備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按照協議互相通信,達到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可互操作和協作處理的系統。
6. 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什麼
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由計算機硬體、網路和通信設備、計算機軟體、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組成的以處理信息流為目的的人機一體化系統。
主要有五個基本功能,即對信息的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控制。信息系統經歷了簡單的數據處理信息系統、孤立的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的智能信息系統三個發展階段。
信息系統的作用與其他系統有些不同,它不從事某一具體的實物性工作,而是關系全局的協調一致。因而組織越大,改進信息系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就越大。信息系統的運轉情況與整個組織的效率密切相關。
(6)信息網路系統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信息系統的五個基本功能: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控制。
1、輸入功能:信息系統的輸入功能決定於系統所要達到的目的及系統的能力和信息環境的許可。
2、存儲功能:存儲功能指的是系統存儲各種信息資料和數據的能力。
3、處理功能:基於數據倉庫技術的聯機分析處理(OLAP)和數據挖掘(DM)技術。
4、輸出功能: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都是為了保證最終實現最佳的輸出功能。
5、控制功能:對構成系統的各種信息處理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對整個信息加工、處理、傳輸、輸出等環節通過各種程序進行控制。
7. 計算機網路系統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計算機系統、數據通信和網路系統軟體組成的,從硬體來看主要有下列組成部分:(1)終端:用戶進入網路所用的設備,如電傳打字機、鍵盤顯示器、計算機等。在區域網中,終端一般由微機擔任,叫工作站,用戶通過工作站共享網上資源。(2)主機:有於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和網路控制的計算機系統,其中包括外部設備、操作系統及其它軟體。在區域網中,主機一般由較高檔的計算機(如486和586機)擔任,叫伺服器,它應具有豐富的資源,如大容量硬碟、足夠的內存和各種軟體等。3)通信處理機:在接有終端的通信線路和主機之間設置的通信控制處理機器,分擔數據交換和各種通信的控制和管理。在區域網中,一般不設通訊處理機,直接由主機承擔通信的控制和管理任務。(4)本地線路:指把終端與節點蔌主機連接起來的線路,其中包括集中器或多路器等。它是一種低速線路,費用和效率均較低。
8. ins是什麼
INS(全稱:InformationNetworkSystem,信息網路系統),是指應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和行為科學等,由相關設備構成,用以實現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共享,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業務的系統,主要包括計算機網路、應用軟體及網路安全等。
運行部門的安全管理工作
應首先研究確定信息網路安全策略,安全策略確定網路安全保護工作的目標和對象。信息網路安全策略涵蓋面很多,如總體安全策略、網路安全策略、應用系統安全策略、部門安全策略、設備安全策略等。
實體可信:實體指構成信息網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網路基礎設備、軟體系統、用戶和數據。保證構建網路的基礎設備和軟體系統安全可信,沒有預留後門或邏輯炸彈。保證接入網路的用戶是可信的,防止惡意用戶對系統的攻擊破壞。
行為可控:保證用戶行為可控,即保證本地計算機的各種軟硬體資源(例如:內存、中斷、I/O埠、硬碟等硬體設備,文件、目錄、進程、系統調用等軟體資源)不被非授權使用或被用於危害本系統或其它系統的安全。
9. 計算機網路主要由什麼系統構成
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網路硬體和網路軟體組成的。在網路系統中,硬體的選擇對網路起著決定的作用,而網路軟體則是挖掘網路潛力的工具。
網路硬體
網路硬體是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物質基礎。要構成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首先要將計算機及其附屬硬體設備與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實現物理連接。不同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硬體方面是有差別的。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硬體日趨多樣化,且功能更強,更復雜。常見的網路硬體有伺服器、工作站、網路介面卡、集中器、數據機、終端及傳輸介質等。
伺服器
在計算機網路中,分散在不同地點擔負一定數據處理任務和提供資源的計算機被稱為伺服器。伺服器是網路運行、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中樞,它影響著網路的整體性能。一般在大型網路中採用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作為網路伺服器,可以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對於網點不多、網路通信量不大、數據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網路,可以選用高檔微機作網路伺服器。
工作站
在計算機區域網中,網路工作站是通過網卡連接到網路上的一台個人計算機,它仍保持原有計算機的功能,作為獨立的個人計算機為用戶服務,同時它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一定許可權訪問伺服器。工作站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可以共享網路的其他資源。
網路介面卡
網路介面卡也稱為網卡或網板,是計算機與傳輸介質進行數據交互的中間部件,主要進行編碼轉換。在接收傳輸介質上傳送的信息時,網卡把傳來的信息按照網路上信號編碼要求和幀的格式接受並交給主機處理。在主機向網路發送信息時,網卡把發送的信息按照網路傳送的要求裝配成幀的格式,然後採用網路編碼信號向網路發送出去。
數據機
數據機(MODEM)是調制器和解調器的簡稱,是實現計算機通信的外部設備。數據機是一種進行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轉換的設備。計算機處理的是數字信號,而電話線傳輸的是模擬信號,在計算機和電話線之間需要一個連接設備,將計算機輸出的數字信號變換為適合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在接收端再將接收到的模擬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由計算機處理。因此,數據機成對使用。
終端
終端設備是用戶進行網路操作所使用的設備,它的種類很多,可以是具有鍵盤及顯示功能的一般終端,也可以是一台計算機。
傳輸介質
傳輸介質是傳送信號的載體,在計算機網路中通常使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微波及衛星通信等。它們可以支持不同的網路類型,具有不同的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
網路軟體
在網路系統中,網路中的每個用戶都可享用系統中的各種資源,所以系統必須對用戶進行控制,否則就會造成系統混亂,造成信息數據的破壞和丟失。為了協調系統資源,系統需要通過軟體工具對網路資源進行全面的管理,進行合理的調度和分配,並採取一系列的保密安全措施,防止用戶不合理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訪問,防止數據和信息的破壞與丟失。
網路軟體是實現網路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軟環境。通常網路軟體包括網路協議軟體、網路通信軟體和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結構
在不同的網路系統中,網路結構及所選擇使用的網路軟體是有差別的。對於實用的網路系統來說,選擇什麼硬體和軟體是根據系統的規模、系統的結構決定的。比如Novell區域網,如果網路系統所涉及的地理范圍小,同時系統所擁有的數據量和通信數據量不大,那麼只要一台網路伺服器,並具備系統所規定的工作站數,選擇適當的通信介質和相匹配的網路介面卡、網路軟體、網路操作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
在一個遠程網路系統中所需要的設備和技術更為復雜。在遠程通信網中,伺服器與工作站、伺服器通過集中器與工作站直接通信的部分是短程通信;而伺服器與各工作站通信需要經過數據機或前端處理機的通信部分屬於遠程通信。
計算機網路結構通常有星型結構、匯流排型結構、環型結構、樹型結構和網狀結構。
星型結構
星型結構是以一個節點為中心的處理系統,各種類型的入網機器均與該中心處理機有物理鏈路直接相連,與其他節點間不能直接通信,與其他節點通信時需要通過該中心處理機轉發,因此中心節點必須有較強的功能和較高的可靠性。
星型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建網容易、控制相對簡單。其缺點是屬集中控制,主機負載過重,可靠性低,通信線路利用率低。
匯流排結構
將所有的入網計算機均接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上,為防止信號反射,一般在匯流排兩端連有終結器匹配線路阻抗。匯流排結構的優點是信道利用率較高,結構簡單,價格相對便宜。缺點是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網路節點在相互通信,網路延伸距離有限,網路容納節點數有限。在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個節點連接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行。目前在區域網中多採用此種結構。
環型結構
環型結構將各個連網的計算機由通信線路連接成一個閉合的環。在環型結構的網路中,信息按固定方向流動,或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其傳輸控制機制較為簡單,實時性強,但可靠性較差,網路擴充復雜。
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實際上星型結構的一種變形,它將原來用單獨鏈路直接連接的節點通過多級處理主機進行分級連接。這種結構與星型結構相比降低了通信線路的成本,但增加了網路復雜性。網路中除最低層節點及其連線外,任一節點或連線的故障均影響其所在支路網路的正常工作。
網狀結構
網狀結構其優點是節點間路徑多,碰撞和阻塞可大大減少,局部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網路擴充和主機入網比較靈活、簡單。但這種網路關系復雜,建網不易,網路控制機制復雜。廣域網中一般用網狀結構。
網路拓撲結構圖
常用的網路拓撲結構圖如下,在組建區域網時常採用星型、環型、匯流排型和樹型結構。樹型和網狀結構在廣域網中比較常見。但是在一個實際的網路中,可能是上述幾種網路構型的混合。
星型結構圖 匯流排型結構圖
環型結構圖 樹型結構圖
網狀結構圖
http://210.41.4.20/course/53/53/whjc/computer/information/DOC/1-3-2.HTM#
10. 計算機網路包括什麼
計算機網路包括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無線網。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
區域網一般來說只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下面簡要介紹這幾種計算機網路。
(10)信息網路系統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特點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網路硬體和網路軟體組成的。在網路系統中,硬體的選擇對網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網路軟體則是挖掘網路潛力的工具。
1、計算機網路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共享。計算機資源主要是指計算機硬體、軟體與數據。
2、互連的計算機是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台獨立的「自治計算機」。連網的計算機既可以為本地用戶提供服務,也可以為遠程用戶提供網路服務。
3、連網計算機之間遵循共同的網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