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辯經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

辯經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16 23:35:47

『壹』 什麼叫辯經

說起藏傳佛教的辯經制度,首先不得不講「因明學」,因為「因明學」是「打開佛學辯經寶庫的金鑰匙」,它是開發人的智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辯論技巧的有力武器。那麼什麼是「因明學」呢?「因明」 的梵文含義是「新知」,藏文譯作「測碼」,即「真知」或「正確的認識」。 藏傳佛教因明學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間的傳承與實踐從未間斷過。自11世紀末俄大譯師(公元1059-1096年)在桑普寺設置因明學科以來便成了寺院傳統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元1096年俄大譯師擔任桑普寺堪布,創辦五部經學院(五部經是因明學、般若、中觀論、俱舍論和律學),這一時期又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俄大譯師和恰巴曲桑論師為代表,後期以薩班(公元1182-1251年)為代表。前期有兩件重要的事情對因明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俄大譯師仿照印度中古時期的最大經學院那蘭陀的體制創辦了五部經學院,使因明和佛學的研習走向了正規化的道路。這一時期桑普寺辯經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因明學和佛學方面的人才,其中專講《正理徹悟論》的有255人,專講《正理庄嚴論》和《大合理論》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論師(1109-1169年)開創了《集學》最初理論綱要。這是通過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去認識、辯別各種概念、內涵、外延和事物之間的關系,來提高分析、思辯能力的一種學科。它為後期的《集辯》奠定了基礎,為因明辯論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後來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對恰巴曲桑創立的辯經理論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捨去了一些、增補了一些適合格魯派學僧學習的新內容,逐步形成了格魯派的辯經制度。

『貳』 西藏喇嘛辯經為什麼擊掌

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即出家人學習佛經後,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們的學術討論。它是喇嘛學習佛經的一個方式。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學經內容和步驟基本相同,先學顯宗,然後學習密宗,顯宗主要以格魯派規定的五部經典(因明、般若、中觀、戒律、俱舍)為主,學完這些經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大量深奧的佛學典籍僅靠自己修習恐怕很難將它們完全記住,所以辯經這種相互問答促進的方法非常有利於修習,同時也是除轉世靈童之外,學經僧依次升級為高僧的途徑。按格魯派的規定,「格西」是格魯派最高學位,相當於博士學位,是經由一年一度的拉薩傳昭大法會上通過公開答辯確定的。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答辯者則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現自己口才和學識,除機智回應外,還得試圖駁倒對方,答辯者如果應對得體的話,即引起圍觀喇嘛的喝采;若詞不達意或義理不通的話,即遭滿堂鬨笑。
在辯經中,其他動作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再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熱巴雜拉底」,「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二手相擊,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趨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僧侶在寺廟里接受的佛學教育類似於我們的普通學校,從小學、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讀到碩士、博士。教徒7歲時出家受戒成為沙彌,然後經過兩年的學習,到十歲時才正式開始學習五部大論,逐次學完十三個班級到出立格西名號時,大約已經二十三歲。年輕喇嘛經過辯經,由「日瓊」(相當於初中)升為「日慶」(高中),獲得「日慶「(佛學學位為中級)學位,再經過數年的學經,將可參加「格西「(佛學博士)考試。凡是獲得「日慶」學位的僧人才有資格參加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試和辯經活動。辯經升位佛學學位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佛學升位方式。甚至,有喇嘛考到北大清華作研究生,博士。
考取格西學位的制度伴隨著辯經考試制度的出現而產生。所授學銜的高低,視寺院的規模大小,地位高低、所設學院的多少及課程設置而定。為使考辯制度趨於完善和正規化,規定了一些各寺院普遍實用的條例和遵循的具體原則。如辯經內容,辯經儀式,辯經者所具備的條件,辯經雙方注意的事項等等。辯經內容主要根據立宗者的立論而定。辯經時需具備辯證三方,即立宗者、對辯者和裁判三方人士。辯論者雙方的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機熟練、經籍通曉。辯論四根本:主張、見解、戒禁和我論。辯論三過失:內容過失、思維過失和語言過失。為了防止驕傲自滿、辯論過失,特規定辯論七美德:即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語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舍正理以行狡詐愛惡、成就自他兩利鄭重從事等。各寺視自己的實際也相應制定出了考辯細則,要求僧人參照執行。
辯經有形式和層次上的區分,有平時在學院內同班級學僧相互學習辯論(屬平時練習階段的辯經)、每一學期結束或法會上全寺性的辯論(屬中層次辯經活動)、考取某一種格西學位時的辯經(較高階段的辯經)幾種。寺院把辯經活動作為衡量一個學僧或喇嘛學識水平、辯論才能和思路遲鈍敏銳的重要手段。要求以邏輯學的法則為主要內容,結合佛教的基本理論進行辯論,作為入門,然後逐步深入,推廣到其餘的幾部論典。在雙方辯論時,有論(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論典的內容立一種見地,並為維護這種見地的正確性而進行辯論。其特點是立辯者(立宗者)為1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對方提出的主題和各種問題有理有據,引經據典地認真答辯。答辯時要言簡意賅,既不能任意發揮,也不能反詰。另一方是對辯者,即是向立論者圍繞立論主題進行發難的一方。問難者可能是一人,或幾個人,總是站在立論者前面問難,發問的內容巨細、高深莫測,就看答辯者的知識面和應辯能力。對辯一方有時擊掌發問,有時揮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論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體,場面氣氛熱烈而緊張。如果立論者精通經典,且循循善辯,使問難者理盡詞窮,這時觀眾鼓掌稱善,辯論得勝。如果對所立之論不甚通達,或不善言辯,被問得張口結舌,問難者乘一時高興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動語言過失而作出各種奚落和揶揄的姿態,場外眾僧隨之起鬨,使立論者十分難堪。所以為了在大廳廣眾面前不失面子,學僧在平時學經、辯經時,在經師的指導下十分刻苦,爭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一種格西學位或晉升高一級班次,在眾僧中出人頭地,受人尊敬。

『叄』 什麼是---辯經

辯經是僧人的日常功課,就是對佛教問題進行辯論。

辯經時,一般是兩個人一組,一人站著一人坐著。坐著的人提高觀點看法,站著的人進行辯駁。互相進行問答,探求事物的真相。在西藏拉薩的色拉寺,下午3:30經常可以看到辯經。

辯經在藏語中被稱為「村尼作巴」,意為「法相」,被大眾視為藏傳佛教極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在拉薩三大寺廟里,色拉寺並不算大,也稱不上恢弘多彩。

但色拉寺的辯經卻是相對比較有特色的,定時定點並可以對遊客開放,這讓到去色拉寺看辯經已成為眾多拉薩遊人的必選項目之一。由於語言不通,遊人們坐在辯經場更多的是「看辯經」。

(3)辯經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僧侶們飽滿的情緒、看似誇張的動作,都成為遊人們觀察、體會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多一些對「辯經」這項宗教活動的歷史背景的了解,「看辯經」的體驗往往會更加深刻和特別。

辯經這種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寂護(就是建桑耶寺的那兩個人)等高僧,入藏弘法。當時在西藏也有不少漢僧,領頭的叫大乘和尚。這兩派本著「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則,擺開了一場論戰擂台,誓要一見高低。

結果漢僧不敵印僧,敗下陣來。落敗的原因,倒不是因為漢傳佛教就一定比印度佛教差,而是因為兩家修煉的重點各有不同。漢僧習煉禪宗,最重頓悟,講究心領神會,而印度佛教更重邏輯思維。這次打擂,史稱「拉薩論爭」,並由此開創了藏傳佛教辯經的先河。

『肆』 辯禪與辯經一樣嗎

辯經這種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寂護(就是建桑耶寺的那兩個人)等高僧,入藏宏法。當時在西藏也有不少漢僧,領頭的叫大乘和尚。這兩派本著「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則,擺開了一場論戰擂台,誓要一見高低。結果漢僧不敵印僧,十分丟臉地敗下陣來。落敗的原因,倒不是因為漢傳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勁,而是因為兩家修煉的重點各有不同。漢僧習煉禪宗,講究的是頓悟,是心領神會,還有什麼「幡動」、「心動」、「風動」、「當頭棒喝」之類。這種注重性靈和感性思維的方法,一旦與人辯論起來,頓時變成鋸了嘴的葫蘆,敵不過擅長邏輯思維,強調正誤推判----其實說白了也就是辯論和演說----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認栽走人。這次打擂,史稱「拉薩論爭」,並由此開創了藏傳佛教辯經的先河。 辯經是學經僧人學習經典的重要方法之一。僧人學經時,規定了五部大論等必修的課程。五部大論即《因明》(哲學)、《現觀庄嚴論》、《中觀》、《俱舍論》和《律經》。凡學經僧人都必須學習這五部著作。學習時要經過四個環節,即拜師聽講、背誦大論、閱讀參考書、參加辯經。辯經是指學經僧人就五部大論有關內容與其他僧人進行問難稱辯式辯論,形式是多樣的。有學經僧人三三兩兩隨時隨地提問答辯式的自由形式,更有寺院或扎倉(寺院下的一級組織)組織的正規答辯,還有寺院與寺院之間進行的寺際辯經。藏傳佛教魯派級別最高的辯經是拉薩祈願大法會期間進行拉讓巴格西名次考試的辯經。辯經不僅是促進學業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寺院考取學位的主要考核辦法。 辯經是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最早源於赤松德贊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辯經為西藏三大寺佛學的最大特色,辯經者由較優秀僧人擔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於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問難者稱達賽當堪,即「試問真意者」,不斷提出問題,有時一人提問,有時數人提問,被提問者無反問機會。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機鋒辯禪是漢傳佛教獨特的辯禪模式,現代首創的禪宗討論方法與體悟驗證,引經據典,即席反應,包容頓漸,直指心性。是中國古代佛教界里的一個傳統,禪宗參學,很多情況下都是在機鋒辨論的情況下完成的,很多祖師也是通過機鋒論辯之後開悟的。 我認為這兩者之間的區別,辯經更注重理性思維,禪辯更注重感性思維;辯經是一種學習研討方式,禪辯是一種智慧和悟性的對抗。

閱讀全文

與辯經網路用語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在蘋果手機有沒有五g網路 瀏覽:607
四川網路選哪個頻段好 瀏覽:946
網路辯護律師哪個好 瀏覽:385
自動網路機頂盒怎麼下軟體 瀏覽:867
網路軟體共享是指 瀏覽:315
vivo手機網路顯示不見了 瀏覽:502
我想買55寸哪個網路電視多錢 瀏覽:450
高級共享設置中網路發現總被關閉 瀏覽:943
連接網路抖音 瀏覽:881
信號好的為什麼網路卡 瀏覽:689
易語言用哪個網路資料庫好 瀏覽:290
強化公安信息網路安全工作 瀏覽:847
電腦網路狀態進不去 瀏覽:512
如何收集網路連接的信息 瀏覽:944
廣電網路wifi接上了顯示上不了網 瀏覽:17
布線過長提示網路異常 瀏覽:436
4g網路不穩定和手機有關系嗎 瀏覽:394
如何測試家用無線網路 瀏覽:790
哪些網路平台有健康會員服務 瀏覽:241
網路電視的設置密碼怎麼修改 瀏覽:3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