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敘事的口吻一般有3種,即第一人稱是什麼第二人稱是什麼和第三人稱是什麼
那是寫作視角,
2. 代言體是什麼(劇本中的)
影視創作和戲劇文學中:
一、指劇作家「代」人物立「言」;即所謂的代言敘述,通過敘述口吻的轉移和替代,用人物語言推動情節(情感)的發展,完成故事的敘述,第三者(或他者)的敘述功能被大量弱化。是劇本創作的主要表現方式。
二、表演者扮演人物「現身說法」 ,「代」人物「言」。指戲劇文學演繹的一種體裁,是相對敘事體而言的,指由一個或幾個藝人相互配合,或說或唱進行演出表演,主要表演者同時承擔說唱的任務,既作為第三者敘述人敘述故事情節、描繪人物形象,構建故事脈絡,自己或者其他藝人代言作品中人物語言,用人物聲口來演說角色。
敘事體由表演者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敘事體可以由表演者一人或數人敘述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言行,而代言體,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來扮演。因而代言體比敘事體更加生活化,是戲劇文學的主要表達方式。
網路文體
該代言體名為陳歐體,2012年10月12日,聚美優品發布2012年新版廣告。廣告由其CEO陳歐主演,廣告詞如下:
「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
2013年2月,各類改編版「陳歐體」突然走紅。「我是學生,我為自己代言」、「我是單身,我為自己代言」,網友們在發揮想像力的同時,玩了一把自嘲式的幽默。
3. 敘事誦讀是搞什麼的
就是以敘事的口吻朗誦。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4. 我願意去讀懂你本文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敘述,有什麼作用
在文中用第一人陳的敘述,使文章更具說服力,真實性,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語言更生動,不僵硬。
1、第一人稱,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
2、作文使用第一人稱記敘,可以直接向讀者傾訴自己的見聞、經歷和感受。
3、它的好處是,真切自然,便於寫「我」的心理活動,還可直接表達「我」的思想感情。
4、第一人稱敘述,即敘述者以當事人口吻來進行敘述。敘述者敘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
5. 什麼是小說的敘事視角可以分為幾類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了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及講述者與故事之關系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6. 敘述六要素是什麼
敘述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
敘述與時間關系最為密切。無論是人物活動的過程,還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都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與持續性,即是「過程」在一定時間條件下進行。語句一般按時間順序排列。如果敘述有兩個以上的頭緒,也可以按並列順序排列語句。敘述一般不用中心句。
(6)敘事口吻是什麼意思網路擴展閱讀
傳統的敘事作品中主要採用旁觀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稱敘述。較晚近的敘事作品中第一人稱的敘述多了起來。還有一類較為罕見的敘述視角是第二人稱敘述。除了上述三種視角之外,另一類較重要的特殊情況是變換人稱和視角的敘述。總起來說就是四種情形: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
1、第三人稱
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的敘述。由於敘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確定的旁觀者,因而造成這類敘述的傳統特點是無視角限制。
2、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敘述的作品中敘述者同時又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敘述視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內部,成為內在式焦點敘述。這種敘述角度有兩個特點:首先,這個人物作為敘述者兼角色,他不僅可以參與事件過程,又可以離開作品環境而向讀者進行描述和評價。這雙重身份使這個角色不同於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於理解。
其次,他作為敘述者的視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敘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內容。這種限製造成了敘述的主觀性,如同繪畫中的焦點透視畫法,因為投影關系的限制而有遠近大小之別和前後遮蔽的情況,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產生身昨其境般的逼真感覺。近現代側重於主觀心理描寫的敘事作品往往採用這種方法。
3、第二人稱
這是一種很少見的敘述視角。因為這里似乎強制性地把讀者拉進了故事中,盡管這只是個虛擬的讀者,但總歸會使現實中的讀者覺得有點奇怪。
7. 什麼是對話體,敘事體,語錄體
對話體
以人物對話為基本結構方式和表現形式而寫成的一種類型。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敘述事件、展開情節、交代環境和刻畫人物性格。對話的內容可以是對話人親身經歷的敘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轉述別人的生活見聞,可以兩人對話,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和評價。
敘事體
曲藝的文學體式之一.具體為用第三人稱的口吻進行故事說唱.這種文學體裁為曲藝文學的主體.一般也不完全是純粹的第三人稱表達,其間往往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為主,夾雜第一人稱的對話或心理表白,以及評論、說明等語言
語錄體
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不重文彩,不講求篇章結構,也不講求段落、內容間的聯系,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
8. 第一人稱口吻是什麼意思
第一人稱(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
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第一人稱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
在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現,以「我」自稱的即「第一人稱」。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發生種種關系,並對人物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這種敘述方式常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但筆觸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芸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
《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
由於採用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親切的,因而也為作者直接表達(或宣洩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9. 敘事是什麼意思
所謂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1、 如果你在文章當中要強調一個人的變化過程,你可以寫「他變了」、「張小寶新記」、「浪子回頭金不換」等。 2、 如果你強調兩者的關系和交往,可以寫「一起走過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遠難忘的情誼」等。 3.記敘的人稱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來敘述的是第一人稱,如《小桔燈》《孔乙己》等。採用第一人稱來寫,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 敘性語言准確、生動的特點。 4.記敘文雖然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但常常藉助議論、抒情、說明來開拓意境,深化主題。
1.記敘文的6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記敘文的人稱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3.記敘文的線索:1以時間轉移為線索 2以一人為線索 3以一事為線索 4以一物為線索 4.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5.記敘文的劃分 按事件的發展過程、空間轉換、內容變化、人物、場景變化、感情變化、表達方式的變換來劃分 6.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神態,環境等或正面,側面)、議論、抒情、說明等 7.記敘文的語言的特點:准確,生動 8.記敘文的表現手法:白描、襯托、渲染、對比、伏筆、鋪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