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突發事件網路媒體該怎麼報道

突發事件網路媒體該怎麼報道

發布時間:2022-08-12 16:32:58

A. 處理新聞媒體突發事件的基本工作原則有哪些

1、堅持黨性原則,樹立大局意識

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原則。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堅持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自覺宣傳黨的主張,這在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中顯得尤為重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6月20日視察《人民日報》時提出了「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的輿論引導「利誤觀」。總書記的講話再次提醒我們,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一定要堅持黨性原則和大局意識。

2、堅持「第一時間」的及時報道原則

及時快捷、先入為主是掌握話語主動權的關鍵。突發事件面前媒體的沉默就意味著把引導權拱手讓出。只有在第一時間內的及時發布信息,才能搶占輿論制高點。

突然發生意味著常規狀態的被打破,人們難免焦躁並產生極強的信息需求。如果此時媒體報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各種流言、謠言就可能滋生、傳播。

輿論引導應堅持「3T」原則,即Tellyourowntale(主動提供情況);Tellit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itall(提供全部情況),及時說明事實真相,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又贏得了輿論的主導權。

3、堅持「用真實說話」的真實性原則

實事求是、准確真實,是取信公眾的根本保證。新聞媒介的主要工作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這就決定了它引導輿論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實說話。

4、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客觀平衡原則

災後的新聞報道,首要任務就是穩定人心,使社會輿論有利於救災和災後重建,這就決定了應以正面報道為主。正面報道,主要是指在報道內容上,要抓住具有沖擊力和感動力的場面、細節,堅定救災信心,呼籲社會各界團結一致進行救援和捐助。

(1)突發事件網路媒體該怎麼報道擴展閱讀

處理新聞媒體突發事件時應注意

1、以人為本,宏觀報道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輿論引導策略

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這是對新時期新聞宣傳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對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中,從人性角度把握報道的內容和角度以及人們的需求和願望,以關注生命作為最核心的內容,注重有人情味的細節。

2、搭建公共論壇平台,形成主流社會輿論

突發事件發生後,各種意見必然激烈碰撞,公眾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而對一切意見,都應在自由討論的氣氛中鑒別是非。把問題交給廣大群眾討論,在討論中除掉「雜見」,使主流意見得以彰顯。這是輿論活動轉化為現實普遍意識和現實生活推動力的必備因素。

對此,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在人民內部,允許先進的人們和落後的人們自由利用我們的報紙、講壇等等競賽,以期由先進的人們以民主說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後的人們,克服落後的思想和制度。

3、注重輿論引導形式的多樣性,尤其注重藉助網路媒體優勢

在突發事件中,要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媒體要摒棄單純敘事的文本模式,通過多樣化的體裁和深度化的思想充分展現其輿論引導的力量。

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不能停留於一事一報上,如果只揭示事件表層意義,缺乏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則無法滿足受眾深層次的需求,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也難以得到充分體現。

B. 面對突發事件,如何處理網路輿情

首先分清楚業務主體是政府還是公司,是教育機構還是個人,然後針對不同的主體,輿情應對的措施各不相同。比如天津港「8·12」事故為例,進行分析:天津港「8·12」事故一聲巨響,瞬間集合了人們對當下中國各種問題的猜疑要素。當官方回應尚在各層級中踱步跨欄時,虛假猜測信息已經向公眾發動沖鋒,而受眾先入為主的心理,令當地政府陷入被輿論拖著走的尷尬境地。 輿情應對,考驗的是官方應對主體在網路時代與眾多自媒體的競爭中,預見與把控紛繁信息的能力。對政府來說,能夠解開問題的關鍵是,公眾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質疑前面,權威媒體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引導自媒體。官方權威信息只有搶在網路謠言前面,才能佔領輿論制高點,爭奪話語主動權,主導輿論的演變進程,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好的主觀路徑和客觀環境。輿情應對是整個突發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處置工作的另一個戰場,關系著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災難發生後,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損失非常重要。在突發事件中,牽扯到的部門眾多,所屬管理結構又不盡相同,只有高度統一的權力統攬,才能協調各方,確認事實,迅速回應關切。
同時,要在日常工作中把應對機制落到實處,把紙上談兵變成現實演練,避免因協調不力、信息不暢導致出面發布的單位和個人一邊承受公眾的指責,一邊在信息發布中無能為力,最終陷於被動拆台中。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對於輿情應對失職的部門和個人,一定要堅決追責。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發布必須反應快速、准確權威,在第一時間主動說、盡快說、如實說。在社會質疑出現前,先把答案公之於眾,協調官方媒體把政府的聲音放大,同時引領自媒體理性盡責。

C. 如何應對突發事件輿情

隨著網路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手機客戶端和網路電視為代表的 新媒體已經成為公眾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場域。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 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 網民規模為8. 54億,全年新增網民259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手機網民規 模達8. 4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2984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8年年 底的98.6%提升至99. 1%0③這些數據表明,在網路新媒體技術的驅動下,網路信 息的不斷泛化與擴散,促使以校園突發事件為焦點的網路輿情在人與信息不斷交融 的環境中,可能產生遠超突發事件本身的社會漣漪效應。
網民的行為和情緒導向對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的走向會產生較強的連鎖反應。網民依據通過媒體報道和新媒體平台獲取有關校園突發事件的信息,經過個體 認知將事件信息進行加工,再藉助新媒體平台進行情緒和訴求表達,情緒表達往往 表現出非理性的特徵,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產生群體極化效應。網民群體中存 在不同身份、地位的利益相關者,如網路謠言製造者、虛假信息傳播者等,他們會 散播大量不實信息,使網民對事件本身的認知發生偏移。
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對行為風險要素
對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進行有效處置的主導部門主要是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校園突發事件燃點低、爆點多,網民代入感強,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在輿情應 對過程中極易形成輿論「槽點」。教育主管部門的行為往往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在應對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時,其行為失當或應對態度不積 極,會快速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並攻擊的焦點,出現「對抗式解讀官方信息」的情況,容易引發次生輿情,增加輿情處置難度。

新媒體為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的演化提供了社會環境,同時促進了校園 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應對主體和公眾行為的改變。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認為,風險事件經過「信息傳播、制度結構和個體行為共同塑造了風險的社會感知,進而形成風險結果」①,風險的社會放大過程包括風險的信息擴散機制和風險的社會放大機制兩個方面的內容。②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演化過程較為復雜,依據生命周期理論, 可將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演化過程分為「醞釀階段一擴散階段一升級階段一衰退 階段」四個階段。③由於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演化的復雜性,結合基於生命周期理論的網路輿情演化的四個階段,在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的基礎上,可將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 情風險演化過程細分為四個推進機制,即輿情風險的生成機制、輿情風險的擴散機制、輿情風險的放大機制和輿情風險的效應機制。同時,基於風險識別的角度可將 校園突發事件輿情風險的演化分為兩個維度,即以校園突發事件本身為焦點的輿情 風險放大維度、由於公眾與網路輿情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風險效應維度。

校園突發事件爆發後,包括學校、媒體、政府在內的多元利益主體,通過對輿情風險的感知,把握校園突發事件的發展態勢°學校對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的態勢感知和應對行為,在整個輿情風險應對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對網路輿情回應不及時,容易錯失治理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的最佳時機。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 情風險擴散的過程,也是多元利益主體互動的過程,釐清利益主體間的互動關系, 防止風險信息在非理性因素的驅動下不斷擴散,演變為新的輿情風險,需要構建校 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協同應對體系,實現信息共享,達成相互信任的默契,控 制謠言、虛假信息和負面信息的肆意傳播,阻斷風險放大的渠道。同時,應健全風 險溝通機制建設,引導公眾表達理性訴求,在新媒體的環境中,開拓多樣化的風險 溝通渠道,形成「家庭一學校一社會」多元協作的校園輿情協同應對體系。

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因素的聚集導致了輿情危機的產生,此時,如果不 釆取有效的輿情風險治理措施,將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輿情危機。將彈性治理的 思維運用到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風險治理過程中,採取適當的風險干預措施,將 輿情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有助於快速化解階段性的輿情危機。彈性治理能夠 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突發事件網路輿情中利益相關者的沖突,有效遏制輿情危機。 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在校園突發事件輿情風險應對過程中,應主動與受害者及其家 人進行互動溝通,及時了解利益訴求,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將公眾所關心的真 相還原,修復信任機制。另外,注重培養學校輿情風險的意識,善於在輿情危機應 對中總結經驗教訓,也是彈性治理思維的核心體現。學校及政府部門應注重事後的 評估和學習,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修訂並完善校園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高自己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和風險處置的能力。

D. 面對突發事件如何處理網路輿情

按照社會政治態度性質不同, 可以把網路輿情分為正面網路輿情和負面網路輿情。 負面網路輿情會引發群體性事件, 弱化政府公信力, 造成社會認同危機, 影響社會穩定。 要想緩解網路輿論造成的巨大沖擊, 有效管理網路公共空間, 正確引導網路輿情發展,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增強網路監管和網路執法隊伍建設
應建立一支網路監管隊伍。 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 有統一嚴格的規章制度, 明確的責任落實制度。 隊伍中的輿情監測員運用簡訊、 電子郵件、 在線輸入等方式上報輿情信息, 經輿情技術人員整理, 利用輿情智能分析技術對網路輿情做整體分析, 及時掌握有關輿情動態和危機徵兆, 以輿情專報的形式向部門主管反饋, 進而上報領導。當網路輿情突發事件發生時, 網路監管隊伍可迅速轉成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指揮中心。 這樣可以提高事件響應速度, 盡快採取有效措施, 沉穩應對網路輿情突發事件。
2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應對和防範機制
首先, 不斷運用網路技術收集、 篩選、 分析、 研判、 過濾網路上的負面網路輿情。 通過網路信息分析研判系統, 實時監控網路信息發生和發展動態, 提高負面網路輿情的預警預防機制。 其次, 繼續發揮內部網路作用, 建立信息預警機制, 使網情動態等涉及群體性事件方面的情報能夠達到實時共享, 一方預警, 多方聯動。 最後建立快速有效的聯動機制。
3 改進網路技術方法
面對網路海量的輿情信息,不可能手工操作,必須依賴於先進的網路技術, 才能有效提取網路輿情發展信息, 從而實現對網路輿情的管理。根據自己的工作領域和行業需求,選擇一個合適而且穩定的輿情監測系統,輔助輿情監測工作。(當前提供輿情監測,大數據等服務的公司規模不一,各有特點,小公司也越來越多,市場宣傳活躍但日後發展方向不確定等,挑選一個合適的輿情監測軟體很重要。)
4 利用政府網路媒體積極引導網路輿情
依託政府網路媒體, 就網上的焦點問題, 及時披露消息, 並且組織有說服力、 有深度的文章在網上刊發, 解釋疑惑, 維護網上正確的輿論向導, 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 「網風」。 只有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 充分發揮網路媒體的監督功能, 才能實現對網路輿情的管理。
5 注重研究應對網路輿情危機的方法和技巧
在應對網路輿情危機時,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第一時間介入事件, 爭取主動, 並積極做出回應。 任何聲音當第一時間進入人的腦海後, 再想用其他聲音去覆蓋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因此, 處理網路輿情危機必學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時間介入, 爭取主動, 搶占話語權, 最大程度地爭取得到網民和媒體的支持。 危機事件發生後, 網路監管辦公室要在第一時間了解、 掌握危機的情況, 研究應對策略, 及時與領導溝通, 並通過新聞發言人迅速將與危機相關的內容用統一的口徑、 統一的聲音傳達給媒體, 滿足網民和媒體的知情權, 切不可封殺。
(2)注意用語, 不迴避矛盾和問題。 輿情危機發生時, 要遵循 「統一口徑、 不說假話」 的原則, 保證在危機處理中盡量留有迴旋的餘地, 做到實事求是。
(3) 態度誠懇, 沉著冷靜。 在網路輿情危機處理中, 負責處置工作的相關人員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態度, 做到有禮有節, 沉著冷靜, 理性面對, 還要做到有人情味、 親和力和影響力。
(4) 領導要以身作則。 領導在網路輿情危機處理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網路輿情危機發生後, 領導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 適時向媒體作出解釋、 承諾和道歉, 回答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問題, 努力挽救聲譽, 減少網路輿情危機對形象的損害和破壞。
6. 妥善解決網路輿情危機善後事宜
網路輿情危機發生後, 要認真受理公眾和媒體的投訴, 安撫群眾, 並對受害方給予慰問和補償。 同時,對網路輿情危機處理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和評估, 並將檢查結果寫成相關書面報告。 網路輿情危機過後, 還應當認真回顧處理網路輿情危機的整個過程, 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不斷完善相關機制。 並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 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有針對性地開展形象修復工作, 以正面輿論向導來宣傳形象借機沖淡網路輿情危機影響。

E. 面對突發事件 如何處理網路輿情

首先分清楚業務主體是政府還是公司,是教育機構還是個人,然後針對不同的主體,輿情應對的措施各不相同。

以天津港「8·12」事故為例,進行分析:

天津港「8·12」事故一聲巨響,瞬間集合了人們對當下中國各種問題的猜疑要素。當官方回應尚在各層級中踱步跨欄時,虛假猜測信息已經向公眾發動沖鋒,而受眾先入為主的心理,令當地政府陷入被輿論拖著走的尷尬境地。
輿情應對,考驗的是官方應對主體在網路時代與眾多自媒體的競爭中,預見與把控紛繁信息的能力。對政府來說,能夠解開問題的關鍵是,公眾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質疑前面,權威媒體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引導自媒體。官方權威信息只有搶在網路謠言前面,才能佔領輿論制高點,爭奪話語主動權,主導輿論的演變進程,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好的主觀路徑和客觀環境。

輿情應對是整個突發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處置工作的另一個戰場,關系著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災難發生後,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損失非常重要。在突發事件中,牽扯到的部門眾多,所屬管理結構又不盡相同,只有高度統一的權力統攬,才能協調各方,確認事實,迅速回應關切。

同時,要在日常工作中把應對機制落到實處,把紙上談兵變成現實演練,避免因協調不力、信息不暢導致出面發布的單位和個人一邊承受公眾的指責,一邊在信息發布中無能為力,最終陷於被動拆台中。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對於輿情應對失職的部門和個人,一定要堅決追責。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發布必須反應快速、准確權威,在第一時間主動說、盡快說、如實說。在社會質疑出現前,先把答案公之於眾,協調官方媒體把政府的聲音放大,同時引領自媒體理性盡責。

閱讀全文

與突發事件網路媒體該怎麼報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電視信號弱無法載入 瀏覽:900
廣州永泰的網路信號 瀏覽:707
計算機網路工程專業監理工程師 瀏覽:650
老式電視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583
boss直聘網路異常 瀏覽:263
1536dnf列印機網路設置 瀏覽:827
岳陽網路安全特訓營東塔特訓營 瀏覽:871
在網路上下載的軟體怎麼卸載 瀏覽:162
志高網路電視設置投屏 瀏覽:855
網路怎麼恢復出廠設置 瀏覽:453
小米智能電視怎麼接收無線網路 瀏覽:815
計算機網路基礎考點中職 瀏覽:456
玩吃雞網路延遲多少算好 瀏覽:975
無線網路醫生 瀏覽:866
網路營銷論文選題 瀏覽:131
k20雙卡電信卡無網路連接 瀏覽:295
電視可用網路wifi卡頓 瀏覽:69
中國網路安全閥圖片 瀏覽:520
win10設置網路位置 瀏覽:116
計算機網路與軟體技術哪個好 瀏覽:33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