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上交往的特點及其影響
網上交往一般情況下就是比較陌生嘛,然後非常的不懂得怎麼樣去表達自己的慾望,這種影響也是很大的。
『貳』 網路交往和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網路交往。通過p圖,看不清對方真實的臉,也不知道對方真實的想法,只看到鍵盤打出來的字體。網路交往,可以說是虛擬的,不現實的。人跟人面對面。有感情可以看得到面目表情。肢體動作語言。人與人一旦發生沖突,就會有肢體接觸。前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美好。後者是實打實的,好壞無法避免。
『叄』 網上交往具有哪些特點
1、網路社交具有虛擬特性
網路社交是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間接交往為主,以符號化為其表現形式,現實社會中的諸多特徵,如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和社會關系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為也因此具有了「虛擬實在」的特徵。
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網路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導致了網路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現象。
廣東團省委謝宗寶的一份調查報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並不認為「網上聊天時撒謊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認為「偶爾在網上說說粗話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24.9%的人認為「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青少年網路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為網路的高度隱蔽性。
每個人在網路上的存在都是虛擬的、數字化的、以符號形式出現的,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快樂原則」支配著個人慾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洩。這種網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響和反作用於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
2、網路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網路信息的全球交流與共享,使時間和空間失去了意義。人們可以不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們之間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等的沖突與融合變得可能。這種價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給每一個網路青少年創造了空前寬松的道德生活空間。
而對於沒有主體意識、沒有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和自信、沒有道德選擇的權利感和責任感的他們來說,此空間所給予的「自由」與其說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寧說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當一部分主體則會淹沒在這「陷阱」中迷失自我。
而其人格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機,具體表現為「三失」,即傳統人格的「失效」、現實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構主體性道德人格,是解決當前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現實性要求。
3、網路社交具有創新特性
網路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離社會正常行為規范約束的各種奇觀異念。
中央電視台《社會經緯》播報了一個關於17歲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電腦網路技術設計了一個黑客網站,使登錄這個網站的上萬台計算機陷入癱瘓,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的故事。
而面對警察的詢問,這個少年竟然輕松地說,我只不過是在網路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證明一下自己的價值,這難道也犯法嗎?況且網路世界是虛擬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損失呢?
當前國際輿論對於網路犯罪案件的宣傳,使不少人覺得網路犯罪是個人智慧、能力與膽識的體現,它既不傷天害理,也不兇狠殘暴,只是一種「孤膽英雄」式的「壯舉」。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國家,許多人並不以其為可恥,反而羨慕和欽佩這種行為,這種善惡不分、是非顛倒的輿論導向對網路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術盜竊金錢、獲取情報、傳播不健康內容、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德育工作者警覺的信號。
4、網路社交具有自由特性
「網路社會」分散式的網路結構,使其沒有中心、沒有階層、沒有等級關系,與現實社會中人的交往相比,「網路社會」具有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傳統的監督和控制方式已無法適應它的發展。
一些學者在青少年網民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令人擔憂:承認自己「曾經」瀏覽過色情網站的佔34.6%,承認「經常」去看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廢學業,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對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
而在對接受調查的人的統計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缺少外界的有力約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而頻繁地去訪問色情站點……
武漢市公安部門調查顯示,進入網吧的以大中小學生為主,約佔70%,大專院校周邊可達90%,熱衷聊天室的佔76%,選擇玩游戲的佔35%,只有不到20%的學生上網是搜索信息或下載軟體。因此,網路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的道德法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5、網路社交具有異化特性
「網路社會」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趨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容易導致人性本身的喪失和異化。
「網路社會」開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統提供的是一種嶄新的,動態的和超文本式的傳播模式,這種人機系統高度自動化、精確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導致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和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容易使人產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問題,並失去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力;
嚴重時會導致人性的喪失和異化,出現一些反人類的極端事件。據調查,大學里有不少學生上網的大部分時間里不是在學習而是在玩網路游戲,精於此道的人也不少。當前大部分網上游戲充斥著戰爭、暴力、兇殺等血腥內容,痴迷於此的學生容易養成冷漠、無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關心集體,也不關心他人。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1998年7月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提醒人們對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新納粹等極右翼勢力利用網際網路加強宣傳的事態予以關注。這份報告認為,盡管這種趨勢尚「不至於使新納粹勢力的行動能力得到增強」,但右翼勢力的宣傳材料在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已引起人們的擔憂。
『肆』 基本的網路交往規范是什麼
網路交往規范:
一、利用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應用開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網路平台,需持有《信息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等相關資質,並按照管理要求在業務范圍開展業務。
二、傳播電影、電視劇,相關影視劇應當具有《電影片公映許可證》或《電視劇發行許可證》。
三、傳播網路劇、網路電影、新聞節目等視聽節目,應符合相關管理規定,不得轉發網民上傳的自製時政類視聽新聞節目。
四、相關行政部門應依法對轄區內利用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應用開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行為加強管理。
(4)什麼是網路交往擴展閱讀:
中學生在網路交往中要學會保護自己,必須提高自己的安全防範意識,不輕易泄露個人資料,不隨意答應網友的要求。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師長幫助解決。
不要僅僅依賴網友來滿足自己的情緒要求,以免受騙上當。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辨別察覺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誘惑能力,才能保護自己。
『伍』 政治問題:網路交往的特點是什麼
網路交往的特點是自由自律。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交往,則有可能既是直接的(通過網路技術直接地互動)又是全面地包括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在交往。
這意味著,網路時代的人類交往沖破了工業社會交往的限度,一方面是人們通過網路間的混合纖維、同軸線纜、蜂窩系統及通信衛星的信息傳播而及時地進行交往,這種形式無需商品的中介而由網路媒介直接地連通起來;
另一方面,這種交往形式又具有一種精神的內在化特質,過去那種「電腦一伺服器」模式正在向「網路一用戶」模式轉切,網路交往實質上是一種聯結不同網路終端的人腦思維的虛擬化、數字化的交流和互動。
可見,新生的網路社會具有著不同以往任何社會形態的兩面性,它是由人類、民族國家、民族社會、個人這些眾多的「網」環環相扣、錯綜復雜地交織而成的。
(5)什麼是網路交往擴展閱讀:
網路交往注意事項:
1、要正確認識網路的兩面性,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揮網路交往對生活的積極作用。
2、提高安全防範意識。網路交往對象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必須提高自己的安全防範意識,不輕意泄漏個人資料,不隨意答應網友的要求。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盡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師長解決,不要僅僅依賴網友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免上當受騙。
3、提高辨別覺察能力。網路信息良莠不齊,個別不法分子利用網路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作為網路遊客,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辨別覺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誘惑能力,才能保護自己。
『陸』 網路交往具有什麼特點
1.
網路交往具有虛擬特性,網路社交是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間接交往為主,以符號化為其表現形式;
2.
網路交往具有多元特性,網路信息的全球交流與共享,使時間和空間失去了意義,人們可以不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自由交往;
3.
網路交往具有創新特性,網路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
4.
網路交往具有自由特性,網路社會分散式的網路結構,使其沒有中心、沒有階層、沒有等級關系,網路社會具有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5.
網路交往具有異化特性,網路社會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趨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容易導致人性本身的喪失和異化 一是開放性與多元性。網路化的交往超越了時空限制,消除了「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拓展了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更具開放性。「電子社區」的誕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娛樂。同時,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必然會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向多元化和復雜化方向發展。
二是自主性與隨意性。網路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製造和傳播,這就使網路成員幾乎沒有外在約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時,網路是基於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網民有權利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網民必須「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會在網上放縱自己、任意說謊、傷害他人,有的人甚至會扮演多種角色,在網上與他人進行虛假的交往,從而造成網上交往極大的隨意性。
三是間接性與廣泛性。網路改變人際交往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使人與人面對面、互動式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帶有明顯的間接性。這種間接性也決定了網路交流的廣泛性。過去,時空局限一直是人們進行更廣泛交往的主要障礙,而在網路社會,這一障礙已不復存在,只要你願意,在網上可以與任何人直接「對話」。
四是非現實性與匿名性。網路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內涵。在網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一般不發生面對面的直接接觸,這就使得網路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相貌、健康狀況、社會地位、身份、背景等傳統因素的制約。部分網民在網上交際時,經常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點相差十分懸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虛擬角色。比如,五尺壯漢可以將自己偽裝成妙齡少女,與其他網民共演愛情悲喜劇;一旦「壞了名聲」,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換姓,以新的面目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會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極易出現心理危機,甚至產生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柒』 什麼是指通過網路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誰都不能否認網路帶給我們便利。一件新生事物的產生必然有他的原因。網路出現於我們的生活中也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網路讓我們多了與親人朋友的聯系方式,讓我們即使相隔天涯也能見到面,說上話。同樣,網路也讓我們有了更多機會認識陌生人。
反方的觀點無非是網路的接觸不真實,而且無法代替現實生活中交往的溫暖。並且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在網路上聊兩句甜言蜜語能跟你男朋友抱你親你一樣嗎?
其實正方強調的觀點是網路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平台。現實生活中,你依然可以跟你的男朋友摟摟抱抱,但當你們偶遇生活中的小分離,你們的感情依然可以通過網路延續和傳遞,當你男朋友去外出差,通過網路,你們是不是還像在一起一樣呢?
去了遙遠的城市工作,父母都不在身邊,無論是對牽掛年邁身體不好的老母老母的你,還是對擔心還不夠成熟的你的爸爸媽媽一個聯系方式都太重要了。這是網路顯得尤為重要。
有人說網路上交不到真朋友。這話我信!但是現實生活中就一定能交到真朋友嗎?現實的交往中同樣存在著謊言和欺騙。其實我們不用把現實的交往和網路的交往分開。我們擁有現實中的朋友,也可以擁有網路上的朋友,這樣你就不必去要求網路上過多的真實。你可以從網路上的朋友那獲得很多的信息,這些你可能從現實中得不到。
其實現在的情況很有趣。可能一個小集體里的人最開始也是從聊QQ開始。剛到一個陌生的集體,誰也不熟,加上與多人都挺內向放不開,往往沒什麼交流。於是大家從聊QQ開始慢慢變得熟悉,有一些共同的話題,然後慢慢在現實生活中也熟起來。
我更願意相信網路是我們交往如虎添翼的工具,而非阻隔人們的溝壑。
再次申明我的觀點,網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捌』 什麼叫網路交往
通過網路工具進行的交流溝通甚至網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