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課程
高等數學、英語、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基礎、C語言、VB程序設計、電子CAD、高頻電子技術、電視技術、電子測量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網路與辦公自動化技術、多媒體技術、單片機技術、電子系統設計工藝、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技術、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等課程。
課程分類介紹:
①數學:
高等數學 ----(數學系的數學分析+空間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講的主要是微積分,對學電路的人來說,微積分(一元、多元)、曲線曲面積分、級數、常微分方程在後續理論課中經常遇到。
概率統計 ---- 凡是跟通信、信號處理有關的課程都要用到概率論。
數學物理方法 ---- 有些學校研究生才學,有些學校分成復變函數(+積分變換)和數學物理方程(就是偏微分方程)。學習電磁場、微波的數學基礎。
還可能會開設隨機過程(需要概率作基礎)乃至泛函分析。
②理論:
電路原理 ---- 基礎的課程。
信號與系統 ---- 連續與離散信號的時域、頻域分析,很重要但也很難
數字信號處理 ---- 離散信號與系統的分析、信號的數字變換、數字濾波器之類。
基本上這兩門都需要大量的演算法和編程。
通信原理 ---- 通信的數學理論。
資訊理論 ---- 資訊理論的應用范圍很廣,但電子工程專業常把這門課講成編碼理論。
電磁場與電磁波 ---- 天書般的課程,基本上是物理系的電動力學的翻版,用數學去研究磁場(恆定電磁場、時變電磁場)。
③電路:
模擬電路 ---- 晶體管、運放、電源、A/D、D/A。
數字電路 ---- 門電路、觸發器、組合電路、時序電路、可編程器件,數字電子系統的基礎(包括計算機)。
高頻電路 ---- 無線電電路,放大、調制、解調、混頻,比模擬電路難
微波技術 ---- 處理方法跟前面幾種電路完全不同,需要電磁場理論作基礎。
④計算機:
微機原理 ---- 80x86硬體工作原理。
匯編語言 ---- 直接對應CPU指令的程序設計語言。
單片機 ---- CPU和控制電路做成一塊集成電路,各種電器中都少不了,一般講解51系列。
C c++語言 ----(現在只講c語言的學校可能不多了)寫系統程序用的語言,與硬體相關的開發經常用到。
軟體基礎 ----(計算機專業的數據結構+演算法+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編譯方法+軟體工程)也可能是幾門課,講軟體的原理和怎麼寫軟體。
詳細課程介紹:
①c語言
c語言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計算機語言,是計算機應用人員應掌握的一種程序設計工具。
c語言功能豐富,表達能力強,使用靈活方便,應用面廣,目標程序效率高,可移至性好,既具有高級語言的有點,有具有低級語言的許多特點。因此,c語言特別適合於編寫系統軟體。
c語言誕生後,許多原來用匯編語言編寫的軟體,現在可以用c語言編寫了。
初學是切忌過早的濫用c的某些容易引起錯誤的細節,如不適當的使用++和--的副作用。學習程序設計,一定要學活用活,不要死學不會用,要舉一反三,在以後的需要時能很快的掌握一種新語言。
②高等數學
高等數學是理、工科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作為一一門科學,高等數學有其固有的特點,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抽象性是數學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有了高度抽象和統一,我們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質規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嚴密的邏輯性是指在數學理論的歸納和整理中,無論是概念和表述,還是判斷和推理,都要運用邏輯的規則,遵循思維的規律。所以說,數學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數學這門科學的廣泛應用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到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數學的應用領域更加拓寬,現代數學正成為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了社會科學領域。因此,學好高等數學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然而,很多學生對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感到困惑。要想學好高等數學,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首先,理解概念。數學中有很多概念。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弄清楚了它是如何定義的、有什麼性質,才能真正地理解一個概念。
其次,掌握定理。定理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分為條件和結論兩部分。對於定理除了要掌握它的條件和結論以外,還要搞清它的適用范圍,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在弄懂例題的基礎上作適量的習題。要特別提醒學習者的是,課本上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有助於理解概念和掌握定理,要注意不同例題的特點和解法法在理解例題的基礎上作適量的習題。作題時要善於總結---- 不僅總結方法,也要總結錯誤。這樣,作完之後才會有所收獲,才能舉一反三。
第四,理清脈絡。要對所學的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及時總結知識體系,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會對進一步的學習有所幫助。
③信號與系統
信號與系統是通信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廣泛應用於通信、自動控制、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等領域。
本課程針對網路課程的特點,採用了圖、文、聲、像、動畫等多媒體技術,使內容生動活潑,易於理解。課程以網路技術為支持,以學生自學為主,結合教師答疑,學生討論等形式使該課程體現出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協作性等特點。
本課程從概念上可以區分為信號分解和系統分析兩部分,但二者又是密切相關的,根據連續信號分解為不同的基本信號,對應推導出線性系統的分析方法分別為:時域分析、頻域 分析和復頻域分析;離散信號分解和系統分析也是類似的過程。
本課程採用先連續後離散的布局安排知識,可先集中精力學好連續信號與系統分析的內容,再通過類比理解離散信號與系統分析的概念。狀態分析方法也結合兩大塊給出,從而建立完整的信號與系統的概念。
本課程除了大綱要求的主要內容外,還給出了隨機信號通過線性系統分析,離散傅立葉變換、FFT等內容以擴展知識面。
④電路分析
電路分析是高等工科院校電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礎課,該課程不僅為後續專業課的學習打基礎,而且對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有: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定律、電阻電路的等效變換、線性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定理、含有理想運放的電路分析、正弦交流電路的穩態分析、含有互感的電路、三相電路、周期性非正弦電流電路、雙口網路、一階電路的時域分析、二階電路的時域分析、拉普拉斯變換及其應用、狀態變數法、非線性電阻電路等。
⑤微機原理
微機原理的側重點是介紹指令系統和介面,它對於了解微機的硬體原理非常重要,如果需要利用微機進行控制、通信,則微機原理是必修的課程。因此,絕大多數專業都將微機原理列為主幹課程之一。
C語言被認為是介於高級語言與匯編之間的一種編程語言,也稱為中級語言,很多操作系統就是用C實現的,如Unix、Linux、minix等,很多底層的通信程序、驅動程序、加密程序等也都是用C編寫的,其重要原因就在於C語言非常接近匯編語言,換句話說,C語言離計算機的硬體很近,但同時C語言編程又要比匯編方便得多,故很多人喜歡C語言。
一般來說,學習微機原理並不需要C語言的基礎,而要真正學懂、學通C語言,微機原理是必須具備的基礎,如C中的指針操作,就需要對微機的存儲器的結構有所了解。
不幸的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等學校都是先修C,再修微機原理,筆者認為這實在是誤人子弟,不利於高水平人才的培養。
另外,有些人認為,微機原理作為一門聯系硬體與軟體的一門重要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是與該門課程地位不相稱的。
⑥通信原理
通信作為一個實際系統,是為了滿足社會與個人的需求而產生的,目的是傳送消息(數據、語音和圖像)。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30年來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論體系,即編碼理論、調制理論與檢測理論。
在通信原理的課程中,有多處要用到資訊理論的結論或定理。資訊理論已成為設計通信系統與進行通信技術研究的指南,尤其是它能告訴工程師們關於通信系統的性能極限。
信道中存在雜訊。在通信過程中雜訊與干擾是無法避免的。隨著對雜訊與干擾的研究產生了隨機過程理論。對信號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對隨機過程的分析。
在通信工程領域,編碼是一種技術,是要能用硬體或軟體實現的。在數學上可以存在很多碼,可以映射到不同空間,但只有在通信系統中能生成和識別的碼才能應用。編碼理論與通信結合形成了兩個方向: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
調制理論可劃分為線性調制與非線性調制,它們的區別在於線性調制不改變調制信號的頻譜結構,非線性調制要改變調制信號的頻譜結構,並且往往佔有更寬的頻帶,因而非線性調制通常比線性調制有更好的抗雜訊性能。
接收端將調制信號與載波信號分開,還原調制信號的過程稱之為解調或檢測。
作為通信原理課程,還包含系統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同步和信道復用。在數字通信系統中,只有接收信號與發送信號同步或者信號間建立相同的時間關系,接收端才能解調和識別信號。信道復用是為了提高通信效率,是安排很多信號同時通過同一信道的一種約定或者規范,使得多個用戶的話音、圖像等消息能同時通過同一電纜或者其他信道傳輸。
在通信原理之上是專業課程,可以進一步講述通信系統的設計或深化某一方面的理論或技術。要設計製造通信系統,了解原理是必要的,但只知道原理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硬體(電路、微波)與軟體(系統軟體與嵌入式軟體),這是專業課程計劃中的另一分支的課程體系結構。
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從內容上主要分為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兩部分。重點是數字通信的調制、編碼、同步等內容。
配合完成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必要的習題作業。期間開設一些驗證性實驗,同時使用SystemView實驗教學,使學生可以比較深刻地理解通信系統實際工作的情況。
由於學生通信原理的認識難度,教師加強了該課程的多媒體CAI教學,形象直觀的圖示輔助教學。利用課程組研製成功的電子教案的演示文稿與以難點模擬為主的圖示輔助教學軟體開展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正在研究與開發成功網上實驗教學軟體,把教學儀器的使用、重要實驗儀器的模擬模擬實驗上網,以進一步適應教學信息化、網路化的要求。 總之,本課程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CAI課件、綜合設計和網路教學的手段,使學生在理解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⑦數字電路
數字電路基礎教程從最基本的門電路講起,直到各類常見的觸發器、編碼器、解碼器、存儲器、時序電路等等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教程耐心的闡述了各類數字邏輯電路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方法,比如什麼真值表、什麼是競爭冒險現象、各種進制中為什麼計算機要採用2進制,為什麼我們常用的是16進制等等基礎的知識,直到讓我們可以海闊天空,看了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數字電路的由來,發現它並不神秘,甚至要比模擬電路更簡單!有了這些基礎性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自學和分析其他高深的復雜數字電路知識。
⑧模擬電子電路
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
模擬電子電路是中央電大理工科開放專科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該課程不僅具有自身的理論體系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解決電子技術入門的問題,使學生掌握模擬電子電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為深入學習後續課程和從事有關電子技術方面的實際工作打下基礎。
二、與其它課程的關系
先修課程為電路分析基礎,本課程為學習後續課程(如「現代電子電路與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與應用」等 )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課程特點
1.知識理論系統性較強。學習本課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作鋪墊且又是學習有關後續專業課程的基礎。
2.基礎理論比較成熟。雖然電子技術發展很快,新的器件、電路日新月異,但其基本理論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系。有限的學校教學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要把學習重點放在學習、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設計方法上。
3.實踐應用綜合性較強。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討論的許多電子電路都是實用電路,均可做成實際的裝置。
⑵ 網路圖與橫道圖比較具有哪些優缺點
網路圖和橫道圖從本質上講是一樣的,都是將整個項目分成若干個工序,然後按前後邏輯關系,將這些工作聯在一起,來計算整個項目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兩者之間的優缺點。
優點
網路圖邏輯關系清楚,並且排版容易。在交流過程中,哪怕是不懂工程的人,也可以很明確的看懂哪個工序在前,哪個工序在後。
橫道圖在顯示工作間邏輯關繫上很不直觀了。在邏輯關系更復雜的時候,幾乎是沒有辦法看清楚。
缺點
橫道圖編制簡單,對於工序間邏輯關系要求不高的項目,可以很方便的編制。但是後期修改工作量大。
網路圖在編制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工序間的邏輯關系,所以編制過程中會比較麻煩。但後期修改簡單。
(2)網路控制圖能學到什麼擴展閱讀
進度計劃編制主要工具是網路計劃圖和橫道圖,通過繪制網路計劃圖,確定關鍵路線和關鍵工作。根據總進度計劃,制定出項目資源總計劃,費用總計劃,把這些總計劃分解到每年、每季度、每月、每旬等各階段,從而進行項目實施過程的依據與控制。
⑶ 我們能夠在網路拓撲圖中學到什麼東西
1、與該設備直連的設備是什麼,鏈接方式,多少鏈路等。
2、它在網路中所在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3、全網的組網方式,信令和話務的原則
……
很多東西都能看出來的。
我想一目了覽講的就是這吧。
這樣吧,如果可以的話,你把圖給我,我把我能看明白的告訴你。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⑷ 自動化(網路控制和控制技術)這個專業是學什麼的
專業特點:
非常鮮明的跨學科特徵;
基礎知識面寬、應用領域廣闊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專業,涉及到工業、國防、交通運輸、信息產業等各個應用領域;
要求學生知識面寬,尤其對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等領域的基礎知識有很高的要求;
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能夠進行機器智能化、計算機網路測控、感測器檢測、系統模擬與優化、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綜合自動化等方面的系統分析與設計。
專業方向:自動控制技術;機械電子工程。
自動控制技術專業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各種自動控制裝置涉及的自動控制理論研究;信息的自動獲取方法研究;連續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理論方法研究;人工智慧理論方法研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研究;導航與飛行器控制;模式識別與智能機器人;系統設計與優化等。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研究的內容是在微電子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機械技術、傳動技術、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感測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介面技術、軟體編程技術,根據系統工程和優化組織結構目標,合理配置機械本體、執行機構、動力驅動單元、感測測試元件、控制元件及微電子信息接受、分析、加工、處理、生產、傳輸單元和線路銜接元件的硬體元素,並使之在程序和微電子電路邏輯的有目的的信息流導向下,相互協調,有機地融合和集成,形成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現代高新技術支持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或機電一體化產品。
就業方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寬、適應性強。該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電力行業就業,可從事電力設計、建設、調試、生產、運行、市場運營、科技開發和技術培訓等工作,也可從事其他行業中的電氣技術工作。主要就業單位有電力公司、電力設計院、電力規劃院、電力建設部門、電力生產單位、電氣工程研究開發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電氣相關專業的院校。
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製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工作。
⑸ 網路的七層各自的作用是什麼要簡單的解釋,有例子最好
申請一下,來自COPY
OSI七層模型介紹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7層及其功能。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既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既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7層的功能:
(1)應用層: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它是對應應用程序的通信服務的。例如,一個沒有通信功能的字處理程序就不能執行通信的代碼,從事字處理工作的程序員也不關心OSI的第7層。但是,如果添加了一個傳輸文件的選項,那麼字處理器的程序員就需要實現OSI的第7層。示例:telnet, 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層:這一層的主要功能是定義數據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許你選擇以二進制或ASII格式傳輸。如果選擇二進制,那麼發送方和接收方不改變文件的內容。如果選擇ASII格式,發送方將把文本從發送方的字元集轉換成標準的ASII後發送數據。在接收方將標準的ASII轉換成接收方計算機的字元集。示例:加密,ASII等。
(3)會話層:他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小時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消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數據是連續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表示層收到了所有的數據,則用數據代表表示層。示例:RPC,SQL等。
(4)傳輸層:這層的功能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數據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數據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網路層:這層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他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網路層還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數據鏈路層:他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歌種介質有關。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層:OSI的物理層規范是有關傳輸介質的特性標准,這些規范通常也參考了其他組織制定的標准。連接頭、針、針的使用、電流、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物理層規范中的內容。物理層常用多個規范完成對所有細節的定義。示例:Rj45,802.3等。
OSI分層的優點: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網路中的計算機與終端間要想正確的傳送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及內容等方面有一個約定或規則,這種約定或規則稱做協議。網路協議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
1、語義:
是對協議元素的含義進行解釋,不同類型的協議元素所規定的語義是不同的。例如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及得到的響應等。
2、語法:
將若干個協議元素和數據組合在一起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所應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對信息的數據結構做一種規定。例如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等。
3、時序:
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例如在雙方進行通信時,發送點發出一個數據報文,如果目標點正確收到,則回答源點接收正確;若接收到錯誤的信息,則要求源點重發一次。
7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主要計算機生產廠家先後推出了各自的網路體系結構,但它們都屬於專用的。
為使不同計算機廠家的計算機能夠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計算機網路,有必要建立一個國際范圍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於1981年正式推薦了一個網路系統結構----七層參考模型,叫做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於這個標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種計算機網路向它靠攏, 大大推動了網路通信的發展。
OSI 參考模型將整個網路通信的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見圖1。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會議層(S)、表示層(P)、應用層(A)。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層到第七層主要負責互操作性,而一層到三層則用於創造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
1.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1.1媒體和互連設備
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通信用的互連設備指DTE和DCE間的互連設備。DTE既數據終端設備,又稱物理設備,如計算機、終端等都包括在內。而DCE則是數據通信設備或電路連接設備,如數據機等。數據傳輸通常是經過DTE——DCE,再經過DCE——DTE的路徑。互連設備指將DTE、DCE連接起來的裝置,如各種插頭、插座。LAN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型接、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1.2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1.2.1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1.2.2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1.3物理層的一些重要標准
物理層的一些標准和協議早在OSI/TC97/C16 分技術委員會成立之前就已制定並在應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標准並採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下面將一些重要的標准列出,以便讀者查閱.ISO2110:稱為"數據通信----25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它與EIA(美國電子工
業協會)的"RS-232-C"基本兼容。ISO2593:稱為"數據通信----34芯DTE/DCE----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 ISO4092:稱為"數據通信----37芯DTE/DEC----介面連接器和插針分配".與EIARS-449兼容。CCITT V.24:稱為"數據終端設備(DTE)和數據電路終接設備之間的介面電路定義表".其功能與EIARS-232-C及RS-449兼容於100序列線上.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通道。物理層要為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接.媒體是長期的,連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連接生存期內,收發兩端可以進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數據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經過建立通信聯絡和拆除通信聯絡兩過程.這種建立起來的數據收發關系就叫作數據鏈路.而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數據難免受到各種不可靠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差錯,為了彌補物理層上的不足,為上層提供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就要能對數據進行檢錯和糾錯.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2.1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2.1.1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2.1.2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2.1.3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2.1.4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2.2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為發對等實體間保持一致而制定的,也為了順利完成對網路層的服務。主要協議如下:
2.2.1ISO1745--1975:"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型控制規程".這是一種面向字元的標准,利用10個控制字元完成鏈路的建立,拆除及數據交換.對幀的收發情況及差錯恢復也是靠這些字元來完成.ISO1155, ISO1177, ISO2626, ISO2629等標準的配合使用可形成多種鏈路控制和數據傳輸方式.
2.2.2ISO3309--1984:稱為"HDLC 幀結構".ISO4335--1984:稱為"HDLC 規程要素 ".ISO7809--1984:稱為"HDLC 規程類型匯編".這3個標准都是為面向比特的數據傳輸控制而制定的.有人習慣上把這3個標准組合稱為高級鏈路控制規程.
2.2.3ISO7776:稱為"DTE數據鏈路層規程".與CCITT X.25LAB"平衡型鏈路訪問規程"相兼容.
2.3鏈路層產品
獨立的鏈路產品中最常見的當屬網卡,網橋也是鏈路產品。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認為屬於鏈路層,對些還有爭議.數據鏈路層將本質上不可靠的傳輸媒體變成可靠的傳輸通路提供給網路層。在IEEE802.3情況下,數據鏈路層分成了兩個子層,一個是邏輯鏈路控制,另一個是媒體訪問控制。下圖所示為 IEEE802.3LAN體系結構。
AUI=連接單元介面 PMA=物理媒體連接
MAU=媒體連接單元 PLS=物理信令
MDI=媒體相關介面
3.網路層
網路層的產生也是網路發展的結果.在聯機系統和線路交換的環境中,網路層的功能沒有太大意義.當數據終端增多時.它們之間有中繼設備相連.此時會出現一台終端要求不只是與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終端通信的情況,這就是產生了把任意兩台數據終端設備的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尋徑.另外,當一條物理信道建立之後,被一對用戶使用,往往有許多空閑時間被浪費掉.人們自然會希望讓多對用戶共用一條鏈路,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出現了邏輯信道技術和虛擬電路技術.
3.1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3.1.1路由選擇和中繼.
3.1.2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3.1.3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
3.1.4差錯檢測與恢復.
3.1.5排序,流量控制.
3.1.6服務選擇.
3.1.7網路管理.
3.2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的一些主要標准如下:
3.2.1 ISO.DIS8208:稱為"DTE用的X.25分組級協議"
3.2.2 ISO.DIS8348:稱為"CO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連接)
3.2.3 ISO.DIS8349:稱為"CL 網路服務定義"(面向無連接)
3.2.4 ISO.DIS8473:稱為"CL 網路協議"
3.2.5 ISO.DIS8348:稱為"網路層定址"
3.2.6 除上述標准外,還有許多標准。這些標准都只是解決網路層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網路層中同時使用幾個標准才能完成整個網路層的功能.由於面對的網路不同,網路層將會採用不同的標准組合.
在具有開放特性的網路中的數據終端設備,都要配置網路層的功能.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網路硬設備主要有網關和路由器.
4.傳輸層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傳輸層的協議標准有以下幾種:
4.1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服務定義"
4.2 ISO8072:稱為"面向連接的傳輸協議規范"
5.會話層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
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5.1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5.1.1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5.1.2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5.1.3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5.1.3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5.1.4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5.2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5.3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6.表示層
表示層的作用之一是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以便能進行互操作。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機使用EBCDIC編碼,而大部分PC機使用的是ASCII碼。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會話層來完成這種轉換。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會話層以下5層完成了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並且是可靠,無差錯的傳送.但是數據傳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是要實現對數據的使用.由於各種系統對數據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鍵盤,其上的某些鍵的含義在許多系統中都有差異.這自然給利用其它系統的數據造成了障礙.表示層和應用層就擔負了消除這種障礙的任務.
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表示層設計了3類15種功能單位,其中上下文管理功能單位就是溝通用戶間的數據編碼規則,以便雙方有一致的數據形式,能夠互相認識. ISO表示層為服務,協議,文本通信符制定了DP8822,DP8823,DIS6937/2等一系列標准.
7.應用層
應用層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按其向應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組,並稱為服務元素。有些可為多種應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則為較少的一類應用程序使用。應用層是開放系統的最高層,是直接為應用進程提供服務的。其作用是在實現多個系統應用進程相互通信的同時,完成一系列業務處理所需的服務.其服務元素分為兩類: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和特定應用服務元素SASE.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它成為應用層中任何用戶和任何服務元素的用戶,主要為應用進程通信,分布系統實現提供基本的控制機制.特定服務SASE則要滿足一些特定服務,如文卷傳送,訪問管理,作業傳送,銀行事務,訂單輸入等.
這些將涉及到虛擬終端,作業傳送與操作,文卷傳送及訪問管理,遠程資料庫訪問,圖形核心系統,開放系統互連管理等等.應用層的標准有DP8649"公共應用服務元素",DP8650"公共應用服務元素用協議",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服務及協議.
討論:OSI七層模型是一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因此更多把它作為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對大多數應用來說,只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
這樣分層的好處有:
1.使人們容易探討和理解協議的許多細節。
2.在各層間標准化介面,允許不同的產品只提供各層功能的一部分,(如路由器在一到三層),或者只提供協議功能的一部分。(如Win95中的Microsoft TCP/IP)
3. 創建更好集成的環境。
4. 減少復雜性,允許更容易編程改變或快速評估。
5. 用各層的headers和trailers排錯。
6.較低的層為較高的層提供服務。
7. 把復雜的網路劃分成為更容易管理的層。
⑹ 計算機網路技術到底學的是什麼
核心課程:組網技術與網路管理、網路操作系統、網路資料庫、網頁製作、計算機網路與應用、網路通信技術、網路應用軟體、JAVA編程基礎、伺服器配置與調試、網路硬體的配置與調試、計算機網路軟體實訓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6)網路控制圖能學到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網路人才缺口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機關上網工程的實施,造就了對網路人才的巨大需求。
2、現代社會處於全球信息化時代,企業上網需求量猛增。企業網路工程的建設、網路設備的配置、網路安全維護等方面都增加了對網路方面的相關人才的需求。
3、現有的媒體網站、商業網站和專業性質的網站對專業人才的渴求迫不及待,網站今後的長遠發展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來開拓。
⑺ 網路工程專業主要做什麼
網路工程專業主要講授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計算機軟硬體系統及應用知識、網路工程的專業知識及應用知識。
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有本專業領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並具有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的高級研究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包括,電路與電子學、數字邏輯電路、數據結構、編譯原理、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與介面技術、通信原理、通信系統、計算機網路、現代交換原理、TCP/IP原理與技術、計算機網路安全、計算機網路組網原理、網路編程技術、計算機網路管理、網路操作系統、Internet技術及應用、軟體工程與方法學、數字信號處理、網格計算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等。
一、崗位職責:
1、負責機房內的網路聯接及網路間的系統配置。
2、負責系統網路的拓撲圖的建立和完善,並做好系統路由的解析和資料的整理。
3、負責機房線路的布置和協議的規范工作。
4、負責計算機間的網路聯接及網路共享,並負責網路間安全性的設置。
5、負責對網路障礙的分析,及時處理和解決網路中出現的問題。
6、利用網路測試分析儀,定期對現有的網路進行優化工作。
7、負責網路平台框架的布局和設置。如java軟體工程師和java網路工程師。
8、負責網路平台信息的採集和錄入支持。如:信息技術工程師。
9、負責網路平台的推廣方向和推廣模式,如:網路推廣大師。
10、負責網路平台的運作方向以及平台維護管理等工作,如:網路運營工程師。
11、負責網路平台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向。如:網站商務工程師,電子商務工程師。
12、負責網路產品的定位和封裝。如:項目工程師。
二、發展前景
以5G設施基礎支撐、互聯網+技術賦能的應用場景得到強化,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行業的發展空間被快速打開。
這就是網路工程師的新的發展機遇。廣大的物聯網領域、大數據領域和雲計算領域,正是產業互聯網賦能傳統行業的關鍵。
網路工程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把控網路的全局。前期這些技術能夠明顯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
有了扎實的基礎,後期發展潛力無窮。專注於某個領域發展,加上持續的經驗積累,就會越來越吃香。這就是四五十歲的網工很常見,四五十歲的軟體工程師卻不常見的原因。
⑻ 網路工程主要學什麼
介面技術、操作系統原理、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網路、現代通信技術、資料庫系統原理、計算機圖形學、編譯原理、科技英語、網路設備、綜合布線技術、網路的組建與設計、計算機安全技術等 。
網路工程專業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滿足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基礎知識厚實、工程實踐能力強、有組織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計算機通信與網路領域創新型人才。
堅持「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復合型」的人才培養觀,培養掌握工科公共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計算機、通信與網路的基本理論、工程技術原理和方法;具備從事計算機網路研究、網路工程規劃設計及實施、網路系統管理與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⑼ 計算機網路技術學什麼
主要課程
資料庫原理與SQLSERVER,Oracle資料庫管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路安全管理與維護技術,HTML與JavaScript,網路後期維護與運營,網路規劃、設計方向:Linux系統及網路管理、網路伺服器配置與管理、路由器交換機配置與管理、構建企業網路、網路綜合布線技術;
網路測試與故障診斷、網路入侵的檢測與防範;網站設計方向:ASP動態網站建設、JAVA網路程序開發,php伺服器端腳本語言,Dreamwearver firework Flash網頁設計,div+css網頁布局。
(9)網路控制圖能學到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指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知識,培養具有一定計算機網路基本理論和開發技術,具備從事程序設計、Web的軟體開發、計算機網路的組建、網路設備配置、網路管理和安全維護能力的網路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相關院校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唐山市對外經濟貿易學校、太原計算機學校、廣東工業學校、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廣州大學、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