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層網路結構的簡介
核心層:核心層是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對整個網路的連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層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餘性、容錯性、可管理性、適應性、低延時性等。在核心層中,應該採用高帶寬的千兆以上交換機。因為核心層是網路的樞紐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層設備採用雙機冗餘熱備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負載均衡功能,來改善網路性能。
匯聚層: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設備的負荷。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在匯聚層中,應該選用支持三層交換技術和VLAN的交換機,以達到網路隔離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層:接入層向本地網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層中,減少同一網段的工作站數量,能夠向工作組提供高速帶寬。接入層可以選擇不支持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的普通交換機。
一般講到三層架構,其實就是將整個業務應用劃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等。
數據訪問層DAL,業務邏輯層BLL。表現層UI (界面類的)【 model(數據模型層,主要放的我就不用說了。一般都是資料庫中的。) ,】model是貫穿的。所有的都引用它,bll引用dal ui引用dal 和bll 然後就是調用
三層體系結構,是在客戶端與資料庫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層」,也叫組件層。這里所說的三層體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層,不是簡單地放置三台機器就是三層體系結構,也不僅僅有B/S應用才是三層體系結構,三層是指邏輯上的三層,即使這三個層放置到一台機器上。
普通三層:數據訪問層DAL:用於實現與資料庫的交互和訪問,從資料庫獲取數據或保存數據到資料庫的部分。 業務邏輯層BLL:業務邏輯層承上啟下,用於對上下交互的數據進行邏輯處理,實現業務目標。 表示層UI:主要實現和用戶的交互,接收用戶請求或返回用戶請求的數據結果的展現,而具體的數據處理則交給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去處理。業務實體Model:用於封裝實體類數據結構,一般用於映射資料庫的數據表或視圖,用以描述業務中客觀存在的對象。Model分離出來是為了更好地解耦,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的作用,更好地進行復用和擴展,增強靈活性。 通用類庫Common:通用的輔助工具類
工程模式:簡單工廠模式又稱為靜態工廠方法(Static Factory Method)模式,屬於類的創建型模式,通常根據一個條件(參數)來返回不同的類的實例。
工廠角色(Creator)
是簡單工廠模式的核心,它負責實現創建所有具體產品類的實例。工廠類可以被外界直接調用,創建所需的產品對象。
抽象產品角色(Proct)
是所有具體產品角色的父類,它負責描述所有實例所共有的公共介面。
具體產品角色(Concrete Proct)
繼承自抽象產品角色,一般為多個,是簡單工廠模式的創建目標。工廠類返回的都是該角色的某一具體產品。
通常情況下,客戶端不直接與資料庫進行交互,而是通過COM/DCOM通 訊與中間層建立連接,再經由中間層與資料庫進行交換.
完善的三層結構的要求是:修改表現層而不用修改邏輯層,修改邏輯層而不用修改數據層 否則你的應用是不是多層結構,或者說是層結構的劃分和組織上是不是有問題就很難說. 不同的應用有不同的理解,這是一個概念的問題.
MVC系統中的模型從概念上可以分為兩類――系統的內部狀態和改變系統狀態的動作。模型是你所有的商業邏輯代碼片段所在。本文為模型提供了業務實體對象和業務處理對象:所有的業務處理對象都是從ProcessBase類派生的子類。業務處理對象封裝了具體的處理邏輯,調用業務邏輯模型,並且把響應提交到合適的視圖組件以產生響應。業務實體對象可以通過定義屬性描述客戶端表單數據。所有業務實體對象都EntityBase派生子類對象,業務處理對象可以直接對它進行讀寫,而不再需要和request、response對象進行數據交互。通過業務實體對象實現了對視圖和模型之間交互的支持。實現時把"做什麼"(業務處理)和"如何做"(業務實體)分離。這樣可以實現業務邏輯的重用。由於各個應用的具體業務是不同的,這里不再列舉其具體代碼實例。
MVC(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是一種設計模式,我們可以用它來創建在域對象和UI表示層對象之間的區分。 同樣是架構級別的,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有一個表現層,但是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的兩個層。 在三層架構中沒有定義Controller的概念。這是我認為最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沒有把業務的邏輯訪問看成兩個層,這是採用三層架構或MVC搭建程序最主要的區別。當然了。在三層中也提到了Model,但是三層架構中Model的概念與MVC中Model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三層」中典型的Model層是以實體類構成的,而MVC里,則是由業務邏輯與訪問數據組成的。
在ASP NET中的MVC架構編寫的,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它可以輕松實現以下功能: ①實現一個模型的多個視圖;②採用多個控制器;③當模型改變時,所有視圖將自動刷新;④所有的控制器將相互獨立工作。這就是MVC架構的好處,只需在以前的程序上稍作修改或增加新的類,即可輕松增加許多程序功能。以前開發的許多類可以重用,而程序結構根本不再需要改變,各類之間相互獨立,便於團體開發,提高開發效率。下面討論如何實現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一個控制器的程序。其中模型類及視圖類根本不需要改變,與前面的完全一樣,這就是面向對象編程的好處。對於控制器中的類,只需要增加另一個視圖,並與模型發生關聯即可。該模式下視圖、控制器、模型三者之間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同樣也可以實現其它形式的MVC例如: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兩個控制器。從上面可以看出,通過MVC架構實現的應用程序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是ASP NET面向對象編程的未來方向。
MVC的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增加了系統結構和實現的復雜性。對於簡單的界面,嚴格遵循MVC,使模型、視圖與控制器分離,會增加結構的復雜性,並可能產生過多的更新操作,降低運行效率。(2)視圖與控制器間的過於緊密的連接。視圖與控制器是相互分離,但確實聯系緊密的部件,視圖沒有控制器的存在,其應用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這樣就妨礙了他們的獨立重用。3)視圖對模型數據的低效率訪問。依據模型操作介面的不同,視圖可能需要多次調用才能獲得足夠的顯示數據。對未變化數據的不必要的頻繁訪問,也將損害操作性能。(4)目前,一般高級的界面工具或構造器不支持MVC架構。改造這些工具以適應MVC需要和建立分離的部件的代價是很高的,從而造成使用MVC的困難。
三層架構是將代碼按其作用分成三部分,每部分解決自己負責的流程. 三層架構的功用之處,在於駕馭大型web程序的結構,使之便於管理和擴展.
在設計UI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關心其中的邏輯和數據問題,只需要空出對應的位置,用於放置數據. 在設計和修改的時候,要解決的只是HTML的結構,代碼看起來干凈利落,做起來也是干凈利落.
UI直接將程序邏輯的任務丟給BLL,BLL就開始構建具體的實現細節.BLL的創建依賴於業務. 例如一個文章系統,BLL_Aticle就表示它是用於對文章的處理的.BLL_Aticle可以提供給UI一個文章列表的recordset,顯示在UI的預留位置. 當BLL_Aticle需要從資料庫中獲取數據的時候,就將任務丟給DAL層
DAL層專門負責和資料庫打交道,它從BLL獲取參數,組織一個有效的SQL,建立資料庫連接,執行SQL進行更新或獲取,將返回的數據交給BLL.
每一部分的業務都集中於一個UI-BLL-DAL的鏈中,上下清晰瞭然. 至於是怎樣的便於管理和擴展,將在後面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復雜的生命形式必有復雜的生存法則,若想在自己的項目中應用好三層架構,需要多用點心體會其中的應用法則.
我對三層架構的理解還不夠深,這些文章能算是拋磚引玉就不錯了.大家在閱讀當中不要局限於我所構思的法則,要多向具體的應用中去實踐,根據具體情況,尋出自己的法則. 有所感悟,就記得寫下來,這種感悟是進步的契機,但必然不是最終的結果.有了感悟就拿去應用,可以發現它的優劣,繼續完善
三層架構比雙層或單層結構都有更大的優勢。三層結構適合群體開發,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協同工作使效率倍增。開發雙層或單層應用時,每個開發人員都應對系統有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開發三層應用時,則可以結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數人對系統全面了解,從一定程度工降低了開發的難度。
三層架構屬於瘦客戶的模式,用戶端只需一個較小的硬碟、較小的內存、較慢的CPU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性能。相比之下,單層或胖客戶對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層架構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計算環境。邏輯層的應用程序可以有多個機器上運行,充分利用網路的計算功能。分布式計算的潛力巨大,遠比升級CPU有效。
三層架構的最大優點是它的安全性。用戶端只能通過邏輯層來訪問數據層,減少了入口點,把很多危險的系統功能都屏蔽了。
㈢ 企業區域網的三層架構是怎樣的
應該是接入層(提供到桌面的連接)匯聚層(提供鏈路的集合和備份)核心層(提供路由選擇和與外部連接)
㈣ 什麼是三層網
三層網是指網路架構採用層次化模型設計,即將復雜的網路設計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著重於某些特定的功能,這樣就能夠使一個復雜的大問題變成許多簡單的小問題。三層網的網路架構設計的網路有三個層次:核心層(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匯聚層(提供基於策略的連接)、接入層 (將工作站接入網路)。
㈤ 什麼是三層構架
三層構架 一般來說就是mvc編程模式,這三層分別是:顯示層(View)、業務層(Controller)和數據操作層(DAO)。顯示層是前台用戶操作界面;業務層是業務邏輯(既功能)方法實現體;數據操作層是對資料庫操作的方法實現體。業務層和數據操作層都是後台管理。你可以在網路的知道上搜一下mvc編程模式。
以下是從網上拷貝的:
OSI七層模型
OSI 七層模型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 七層模型是一種框架性的設計方法
OSI 七層模型通過七個層次化的結構模型使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網路之間實現可靠的通訊,因此其最主
要的功能使就是幫助不同類型的主機實現數據傳輸
應用層:提供了文件
(支持協議:http smtp pop ftp telnet 等)
表示層:提供了數據的表示 壓縮和數據轉換等服務
(支持數據格式:ASCII EBCDIC JPEG等)
會話層:維持不同應用程序所產生的會話連接和分隔不同應用程序產生的會話
(操作系統以及應用程序讀
傳輸層:提供可靠或者不可靠的數據傳輸,在重傳之前執行糾錯和維持端到端的連接
(TCP UDP SPX等)傳遞數據段或報文
網路層:提供邏輯定址以及路由選擇
(IP IPX)傳遞數據包
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包合成位元組,並將位元組合成幀 MAC 地址提供對介質的訪問,以及平面的
定址執行錯誤檢測和流量控制
其中 LLC 子層負責識別上層數據,MAC 子層負責和物理層進行聯系
(802.3 802.2 HDLC等)傳遞數據幀
物理層:在設備之間傳輸原始比特流,並且指定電壓大小
(EIA/TIA-232 V.35 等)傳遞原始比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