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洗地的網路用語
洗地,又叫:洗太平地。在網路上引申為替別人(尤指做壞事的)處理後續收尾工作。原見於周星馳的《功夫》開場中,斧頭幫大哥殺人濺得四地皆血後,其一頭目高喊了一聲「警察,快來洗地了」後,方才施施然離去。現多由網民流傳使用,如網路文學,網路聊天等。
另有意思為地毯式轟炸。
❷ 網路用語「洗地黨」是什麼意思
1、「洗地」一詞的原意就是把土地清洗干凈 0
2.引申為替別人(尤指做壞事的)處理後續手尾工作。
00原見於周星馳的《功夫》開場中,斧頭幫頭目殺人濺得四地皆血時,頭目高喊了一聲「**,快來洗地了」後,方才施施然離去。現多由「新新人類」流傳使用,如網路文學,網路聊天等。 0
3.一個房地產業種的新名字。是指某些人通過一系列程序轉移非土地資源,以便掩蓋土地的來源、擁有者的身份,或是使用土地的最終目的。
❸ 什麼是洗地賬號
摘要 洗地,網路流行詞,本義是用水以及去污用品清洗地面。引申為替別人(尤指做壞事的)處理後續收尾工作
❹ 「洗地」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洗地,又叫:洗太平地。在網路上引申為替別人(尤指做壞事的)處理後續收尾工作。原見於周星馳的《功夫》開場中,斧頭幫大哥殺人濺得四地皆血後,其一頭目高喊了一聲「警察,快來洗地了」後,方才離去。
現多由網民流傳使用,如網路文學,網路聊天等。網上基本上洗地黨就是類似於腦殘粉之類的。有的人有的事有的機構你黑不得。你一黑便觸到了洗地黨的G點。他們就要出來討伐你。洗地黨覺得自己所擁護的事絕對正義的。
洗地是一個房地產行業名詞。它是指某些人通過一系列程序轉移非土地資源,以便掩蓋土地的來源、擁有者的身份,或是使用土地的最終目的。
相關事件
2009年重慶商報和中央電視台報道我國某地區出現了「樓裂裂」,屬於國家無償劃撥的三峽移民遷建安置用地。屬於三峽移民用地。
但對此,有關部門表示,此地不屬於移民用地,是一塊征佔地。「當時,我縣永安鎮搞新城建設時,成了新城指揮部,而新城指揮部佔用了永安鎮十里村村委會辦公室,因此新城指揮部在新縣城找了一塊地還給十里村修辦公樓,後來十里村村委會建制撤銷,永安鎮政府申請重新選址。
縣建委同意將原十里村辦公樓用途變更為綜合樓並選址在現建設地塊。」負責人說,從這塊地來源的流程看,並沒進入移民大盤子,和移民用地無關,是一塊征地。
如此一來,國家提供的無償劃撥的土地資源被佔用變成了商業性質的住宅樓。非法土地被披上合法的外衣。
❺ 洗地是什麼意思
網路用語,為他人辯解。常見的比如明星被爆出負面消息後,大量粉絲在網上辯駁。
❻ 雲無心:爭論如何變成「洗地」
「洗地」本來是一個不嚴肅的網路詞語,最近登上了國家級媒體而越加流行。「洗地」其實應該算做評論的一種,但用它來形容爭論的時候,它與正常的「爭論」有了區別。目前媒體大肆批判的「洗地」事件比較復雜,這里無意評論。不過探討一下「爭論」如何變成「洗地」,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正常的爭論是圍繞一個事件,針對一個觀點,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觀點可以是批駁對方的論據不實,也可以是批駁對方的邏輯漏洞,但底線是圍繞一個觀點進行交鋒。 舉個例子來說,一起小販和城管發生沖突導致受傷的事件,一方認為城管粗暴執法打傷小販;另一方認為小販暴力抗拒執法,導致城管強制執行。如果雙方都在提供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那麼就是「爭論」。 再舉一個科學傳播的例子。某科普人士寫了一篇文章講解「美國為何全民強補葉酸」,批評者指出「全民強補葉酸」這個事情根本不存在。文章作者拿出所謂的「權威資料」,批評者指出「全民強補」是法律規范,而作者所謂的「權威機構」無權制定法規,有權制定法規的機構FDA的文件是規定「強化穀物製品需要添加葉酸」——只要不宣稱「強化」就不用添加,而不添加的「非強化」產品在市場上自由銷售,所以不存在「強補」之說。 不管是城管的例子還是科普的例子,至此都是正常的「爭論」——即使科普作者拿出的證據沒有說服力,畢竟還是守住了「拿證據證明自己」的底線。這樣的爭論有助於公眾了解事實真相,應該肯定和鼓勵。 而「洗地」則是另一種情況。洗地的目標是「洗掉」對當事人的批評或反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往往就偏離所爭論的問題。轉移話題,是「洗地人才」們最核心的「技術」。 比如在城管爭端中,為城管洗地的人會大談城管工作對保持城市整潔和維護公眾健康有如何重要的作用、城管工作如何艱辛、城管人員如何委屈等等。而為小販洗地的人,則往往大談小販為居民帶來的生活便利、下層人民的無助與善良、城管人員的素質低下等等。洗地人才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寫得慷慨激昂、自圓其說,經常讓讀者覺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不管這些文章「看起來多麼有理」,都跟具體的城管爭端中誰是誰非沒有多大關系——這樣的言論,就是「洗地」。 「強補葉酸」的例子在拿出FDA的文件之後,應該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事情的實質就是該科普人士沒有看過或者沒有看懂FDA的文件,從而曲解出一個「美國全民強補」的法規,然後進行了一番「科普」。但是,「洗地人才」為了證明該科普人士「沒有錯」,也還是能找到亮麗的拖把。比如說,有人收集整理了美國強化穀物的市場佔有率,宣稱「人民會吃那麼多添加了葉酸的食品,就可以說是全民強補」——卻忘了「強補」是法律規定,市場佔有率是消費者自由選擇的結果,二者風牛馬不相及。如果按照洗地者這種「公眾吃得人多就是全民強補」的邏輯,就該得出中國「全民強補」大米和包子了。這種邏輯雖然很可笑,但當讀者看到洗地者辛辛苦苦收集的資料,差不多也就忘了洗地者想要證明什麼,而覺得他「說得有理」了——洗地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動機陰謀」是另一種常見的「洗地」技術——對於很多圍觀者而言,「動機」經常有比事實更具有八卦吸引力。比如,指責「為小販說話」的人是拿錢炒作鼓動鬧事,指責「為城管說話」的人是拿錢發帖等等。而在為「強補葉酸」洗地中,指責批評者「中國有那麼多問題不關心,卻去關心美國人吃什麼」、「揪住別人的錯誤不放,別有用心」、「批評該說法是為了反對補充葉酸」等等。 此外,「高級洗地人才」有時候還會創造新概念或者新邏輯,比如「(該科普作者說)強制要求糧食製品添加,又不是全部添加」。按照這種邏輯,也就可以說「法律強制要求學齡兒童上學,又不是全部上學」——這就不是「洗地」,而是把地板拆了重裝了。 專欄作者簡介—— 雲無心:清華大學生化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現在在美國食品行業從事研發工作。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出版過個人科普文集《吃的真相(1-3)》,以及《寶貝別怕》(四人合集)。往期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