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易筋經十二式怎麼練習
(1)搗桿舂糧;(2)扁擔挑糧;(3)揚風凈糧;(4)換肩扛糧;(5)推袋垛糧;(6)牽牛拉糧;(7)背牽運糧,(8)盤籮卸糧;(9)圍穴囤糧;(10)撲地護糧;(11)屈體撿糧;(12)弓身收糧。
現代健身項目「反常行為」被稱之為一種特殊健身法,近年來推廣得很快。
(一)光腳行走足底有很多個敏感點,與人體各器官關系密切,當光腳行走時,足底各敏感區直接與地面接觸而受到刺激,該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為信息迅速傳入相應的內臟器官與大腦皮層,經過皮層綜合分析後形成新的反應信息傳至相關效應器官,發揮協調作用,從而起到消除疲勞、治療疾病、健身強體的作用。
可適時領著孩子光腳在走廊、過道、操場行走和慢跑,以達到健身目的。許多工廠專門為職工鋪一條長長的碎石路,每天在班前、班間、班後光腳行走、慢跑,達到防治疾病、消除不適感之奇效。建議回到家裡堅持光腳走路,睡前洗腳。
(二)爬行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在地毯上爬行百餘米,促使體重分散,改變腰椎負荷,改善上半身血液供應,使周身血液、淋巴有機會得到一次一改常態的循環機會。結果對心腦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脊柱疾病、胃腸道及內臟各器官的疾病有奇特的療效。爬行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恆必然受益。
(三)倒走倒走是有意識地讓處於休息狀態的肌肉群得到鍛煉,前行的肌肉群得以休息,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觀點來看這種倒走健身對人體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對慢性肌勞損、腰腿疼、關節炎、肌萎縮等都有防治作用。倒走健身以每天做2~3次,每次100~200步,往復3~5次。謹防摔倒,預防相撞,最好在操場中進行,可兩人面對倒行,互相觀察身後障礙物。
(四)倒立倒立又名「倒掛」。以改變人體血液、內臟位置,肌肉弛張狀態得到重新調整,使身體短時間處於一次種反常狀態,有利於防治內臟下垂,痔,腦供血不良,肩、腰、背痛等疾病。本法可在每天晚飯後3小時、睡前l小時進行,開始要有人幫忙,每次以幾分鍾到半小時,逐漸加長,最長不要超過半小時。有些疾病需在醫生准許時才可進行。要特別注意安全,謹防意外。
B. 易筋經怎麼練……
不知道 知道也不告訴你.
C. 易筋經十二式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疏導人體的經筋為抓手,舒展肢體筋骨,調和臟腑氣血,降低人體重心,從而使精力充沛,提高自身免疫機能。
《易筋經·總論》認為,人的日常行為和身心健康,都與人體的經筋息息相關。如論曰: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易筋經·膜論》是《易筋經》的三論之一,《膜論》認為,人體內包著骨頭襯著肉的這層骨膜,是導引的主要對象。導引動作的伸筋拔骨,其實就是為了刺激骨膜,通過導引經筋的同時刺激骨膜,當骨膜不斷重復得到鍛煉後,筋骨就會強壯。
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也表明,骨膜確實對運動系統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認為,《易筋經》是一部旨在通過系統化針對性鍛煉,來改變我們自身身心狀態的導引養生學經典,是一套人人都可以學會的導引方法,也是自我認知的一條途徑。
(3)易筋經健身功法線上網路怎麼推廣擴展閱讀:
十二經絡為人們熟知,經筋系統則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勢導引法」與人體十二經筋逐一相應。通過疏導經筋,影響經絡,促進氣血循行,從而濡養臟腑,達到固本內壯、扶正祛邪的效果。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將人體的生命基本形態——「升」「降」「出」「入」貫穿始終,通過分筋導引來逐步調節人體十二經筋,上舉、下蹲、伸展、開合、屈伸呼吸,其基本作用是伸筋拔骨、吐故納新,以達到舒筋活絡的功效。
「伸筋拔骨」可使肌肉、骨骼、關節、經筋在松緊交替的導引中得到有意識的拉伸、收縮,緩解和調節經筋和神經。「吐故納新」則是排濁留清的過程,通過此法迅速將體內濁氣排出,同時吸入清新的空氣。如此則氣血和暢、頭腦清醒,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
「伸筋拔骨」可使肌肉、骨骼、關節、經筋在松緊交替的導引中得到有意識的拉伸、收縮,緩解和調節經筋和神經。「吐故納新」則是排濁留清的過程,通過此法迅速將體內濁氣排出,同時吸入清新的空氣。如此則氣血和暢、頭腦清醒,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力。
D. 急求!!!健身氣功市場化推廣模式相關文章
速提升體能1;韌帶.
韌帶如同武術家生命一樣重要的東西.沒有韌帶你就無法使用武技.沒有韌帶你就更容易受傷.這很有用.很多的初學者希望用較短的時間來提高自己身體的柔韌性,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往往不得其法,使得自己的韌帶拉傷,不公耽誤了練功時間,反而還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我結合自己的練習過程,把我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一、每次練習之前做好熱身運動,這一點是很必要的,其中跳繩是很有效的辦法,大概十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二、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壓腿,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對以後腿法的定型還是蠻有用的,但是對於在短時間里提高腿的柔韌性還是沒有多大的功效的,這個在熱身運動後適當的壓一壓,沒有必要把它作為提高柔韌性的主要方法。
三,這個是重點了,大家可以找一個很堅固的物體,比如足球門架,電線桿、小樹,用手扶住,當然可以側扶,也可以正面扶著,正面扶著的時候,上身不動,大腿左右擺動,高度達到你自己所能達到的極限;側面扶著的時候(就是用一隻手扶著就可以了),這時候大腿前後擺動,也是盡可能的高,整個過程中,注意左右交換進行。
四、每天都練,不要太多,每天也就100次到200次,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多做幾組。
五、每次練完後,接下來就是正式的踢腿了,這個不用說了,就是正踢,側踢,里合,外擺之類的了!
六、全部練習完後,然後再壓一壓腿(側壓,正壓,反壓),活動一下手腕,腳腕。
以上是最基本的.有些人妄想不拉就學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說的不對請大家補充或更改.
快速提升體能2;內壯(這個是是轉載袋鼠101大師的)本人原來也在練.
揉腹功
一、姿勢要求
1 .仰卧,兩腿平伸。
或站立,兩腳與肩同寬,自自然,然全身放鬆。
2 .左手掌按於上腹正中,右手掌按於左手背。
3 .男人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人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手沿順時針方向上→左→下→右揉動。不是在皮膚上摩擦轉動,而是粘著皮膚轉。按力由輕而重,逐漸增加。轉速要慢而勻,手要穩而沉,范圍要由小而大。
二、意念活動
神隨手轉,不即不離,意注腹中,隨動環轉。
三、功效
此法能培益中氣,是少林派 ( 易筋經 ) 練氣入膜之要法,是「神勇餘力」十二月功法的第一步,是武功內壯法之一。少林易筋經為少林寺經典功法, 相傳為達摩大師所創。所謂「易筋」, 就是改變勁力之方法。人身體的骨髓之處, 皮肉之內, 四肢百骸之中,無處沒有筋的存在。沒有筋就沒有勁力。如果想人為地變弱為強、變柔為剛、變衰為康,就得藉助於「易筋」之力。易筋經分為兩種:當前社會上流傳的少林易筋十二式屬偏於外壯的功夫, 而摩腹功、凝神氣穴等屬內壯功。內壯功流傳范圍不廣,功效卻較明顯。內壯功若能練成,不僅能使習者脫胎換骨,轉弱為壯,而且能斂氣入骨,練就金剛之軀,真可謂受
益無窮。內壯功中摩腹功為主體功法,
練一周左右可感覺腹內氣隨手轉呈恍惚盪漾之象。練 1 - 3 個月,中氣倍增,自覺氣力足、有精神,說話聲音洪亮 ( 有膛音 ) ,上腹部豐滿,腹直肌腱劃部分豐滿,以及腹中線之凹消失,這是「筋膜騰起」之徵驗。
此法不僅適用於中氣不足者及胃腸病患者鍛煉,而且以前是江湖習武功內壯之秘訣。
注意事項
1,如能在三個月內禁絕房事,效果會非常明顯。
2,丹田真氣如下行時,會有性YU感,此時千萬不要有妄想之念,否則會從前陽泄氣,如出現遺精等行為,切忌。
2,有的人的身體可能會產生一些真氣運轉,或者冷,熱,酸,麻等感覺,亦屬正常,不必大驚小怪,也不用去管。
3,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健身功法而已,切忌胡思亂想,胡亂發揮,以平常心對待。
快速提升體能3;外壯.我相信大家心目中的武功高手都是瘦子吧.沒有胖子.其實這是對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強健有力的肌肉.而肌肉體積的大並不是必須的.我教大家家的是不明顯改變體格而又增大力氣的辦法.
一.首先是靜力練習. 還是熱身,拉韌帶有說.開始.雙腿半屈雙肩90C`平放.手部拿些重物.例如2.5L的礦泉水.1手1瓶.別太重(什麼都行)腳步用腳尖用力支撐身體(目的是減小對膝蓋的傷害)這姿勢如果能堅持5~15分鍾就已經很牛了.
二.腹肌和背肌的訓練.這方法比較苛刻.首先把自己雙腳綁住.(綁腳跟的部位.)然後找1根鐵棍之類的(要很堅硬就行了)正從雙腳中間穿過調起自己.類似的.放在高空.做法和仰卧起做一樣.(但幅度更大更有效)
三.慢跑.這不用我說了吧.跑是動物的本能.開始先跑800米.(距離隔天加遠100米)先這樣了
我說的這是一種.方法.先練習下嘛效果還可以...
E. 網上有少林寺易筋經 但是怎麼練啊
易筋經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煉方法,「易」有變易的意思,「筋」指筋脈。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合,內靜以收心調息,外動以強筋壯骨。
易筋經健身之法,首見於《易筋經》,該書據近人考證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於天啟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內容和方法】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一)易筋經內功
1.預備姿勢並步,頭端平,目向前平視,下頦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並攏微屈,中指貼近褲縫;兩腿伸直,兩腳相靠,足尖並攏;口微並,舌抵上齶,定心息氣,神情安詳。
2.韋馱獻杵勢(第1勢到第3勢)。
(1)第1勢「定心息氣,身體立定,兩手如拱,心存靜極」。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雙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勢,松肩,略垂肘,兩掌心內凹,五指向內微屈,指端相對,約距4~5寸。或取合掌勢:松肩,平肘,掌心相合,兩手環拱,手指對胸,中指平喉結,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2勢「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兩足分開,其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開,掌心向地;頭如頂物,兩目前視。�
(3)第3勢「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兩足分開,其距約當肩寬,足尖著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兩掌上舉高過頭頂,掌心朝天,四指並攏伸直,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約成直角,兩中指之距約為1寸;沉肩,肘微曲;仰頭,目觀掌背,舌抵上齶,鼻息調勻。收勢時,兩掌變拳,旋動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後上肢用勁,緩緩將兩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時,足跟隨勢緩緩下落,兩拳至腰時,兩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換斗勢「單手高舉,掌須下復,目注兩掌,吸氣不呼;鼻息調勻,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與左足弓相對,相距約一拳),隨勢身向左微側。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虛步;兩上肢同時動作,左手握空拳置於腰後,右手指掌握如鉤狀下垂於襠前。
(3)右鉤手上提,使肘略高於肩,前臂與上臂近乎直角,鉤手置於頭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鉤尖向右;頭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齶;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緊吸慢呼,使氣下沉;兩腿前虛後實,前腿虛中帶實,後腿實中求虛。左右兩側交替鍛煉,姿勢及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勢「小腹運氣空松,前跪後腿伸直,二目觀拳,兩膀用力。」「兩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較兩肩為寬),兩足尖內扣,屈膝下蹲成馬襠勢;兩手握拳由身後劃弧線形向襠前,拳背相對,拳面近地;隨勢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頭,目前視。
(2)兩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勢,隨勢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於肩;頭端平,目前視。
(3)旋動兩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並攏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應挺緊),隨勢運勁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體向右轉側,成右弓左箭勢(面向左方)。兩上肢同時動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約成半圓狀,拳心對面,雙目觀拳,拳高約與肩平,肘不過膝,膝不過足尖;左上肢內旋向後伸,拳背離臀,肩松,肘微屈,兩上肢一前(外旋)一後(內旋)作螺旋勁,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調勻。左右兩側交替鍛煉,姿勢相同。
5.出爪亮翅勢「掌向上分,足趾拄地,兩脅用力,並腿立直;鼻息調勻,目觀天門,牙咬;舌抵上齶,十指用力,腿直;兩拳收回,如挾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1)兩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過頂,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中、食指(左與右)相接;仰頭,目觀中指、食指交接之處,隨勢足跟提起,離地約3~4寸,以兩足尖支持體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兩掌緩緩分開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並舉(掌心向下),隨勢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開,目向前平視,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馬刀勢「單膀用力,夾抱頸項,自頭收回,鼻息調均,兩膝立直,左右同之。」「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1)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腰實腿堅,膝直足霸。同時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
(2)運動兩臂,左臂經上往後,成鉤手置於身後(松肩,直肘,鉤尖向上);右臂向上經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內凹,虎口朝上),掌根著實,蓄勁於指。
(3)右臂上舉過頭,由頭之右側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於頸項。左手鉤手化掌,使左掌心貼於背,並在許可范圍內盡可能上移。
(4)頭用力上抬,使頭後仰;上肢著力,掌用勁下按,使頭前俯,手、項爭力。挺胸直腰,腿堅腳實,使勁由上貫下至踵。鼻息均勻,目微左視。
(5)運動兩臂,左掌由後經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環,左右兩掌相叉立於胸前。左右交換,要領相同。
7.三盤落地勢「目注牙呲,舌抵上齶,睛瞪口裂,兩腿分跪;兩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兩腿收直。」
「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兩掌翻齊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較肩為寬,足尖內扣,屈膝下蹲成馬襠勢,兩手叉腰,腰直胸挺,後背如弓,頭端平,目前視。
(2)兩手由後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兩上肢似一圓盤處於上胸。
(3)由上勢,旋腕轉掌,兩掌心朝前。運動上肢,使兩掌向左右(劃弧線)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運勁上托,高不過眉,掌距不大於兩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兩掌(虎口朝內)運勁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虛掌置於膝蓋上部。兩肩松開,肘微屈曲,兩臂略向內旋;前胸微挺,後背如弓,頭如頂物,雙目前視。
8.青龍探爪勢「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圍收,兩目注平。」「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當肩寬,兩手成仰拳護腰勢。身立正直,頭端平,目前視。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過頂,隨勢身略向右轉側,面向右前方,目視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護腰勢。兩足踏實勿移。
(3)由上勢,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雙目視大拇指。
(4)左臂內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隨勢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離地,昂首,目前視。
(5)左掌離地,圍左膝上收至腰,成兩仰掌護腰勢,如本勢(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領相同。
9.卧虎撲食勢「膀背十指用力,兩足蹲開,前跪後直,十指拄地,腰平頭昂,胸向前探,鼻息調勻,左右同之。」
「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勢(左腿伸直,足底不離地,足尖內扣)。兩掌相疊,扶於右膝上。直腰挺胸,兩目微向左視。
(2)身體向左轉側,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勢,扶於膝上之兩掌分向身體兩側,屈肘上舉於耳後之兩旁,然後運勁使兩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勢,俯腰,兩掌下按,掌或指著地,按於左足前方之兩側(指端向前,兩掌之距約當肩寬),掌實,肘直,兩足底勿離地,昂首,目前視。
(4)右足跟提起,足尖著地,同時在前之左腿離地後伸,使左足背放於右足跟上,以兩掌及右足尖支撐身體。再屈膝(膝不可接觸地面),身體緩緩向後收,重心後移,蓄勁待發。足尖發勁,屈曲之膝緩緩伸直。兩掌使勁,使身體徐徐向前,身應盡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後直肘,昂起頭胸,兩掌撐實。如此三者連貫進行,後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進行,猶如卧虎撲食。左右交換,要領同左側。
10.打躬勢「兩肘用力夾抱後腦,頭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齶,躬身低頭至腿;兩耳掩緊,鼻息調勻。」「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比肩寬,足尖內扣。兩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舉勢。頭如頂物,目向前視,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勢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後腦。勿挺胸凸臀。
(3)由上勢,屈膝下蹲成馬襠勢。
(4)直膝彎腰前俯,兩手用力使頭盡向胯下,兩膝不得屈曲,足跟勿離地。
11.工尾勢(掉尾勢)。「膝直膀伸躬鞠,兩手交推至地,頭昂目注,鼻息調勻。「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
(1)兩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過頂,雙目視掌,隨掌上舉而漸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勢,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兩肘欲直,目向前平視。
(3)由上勢,仰身,腰向後彎,上肢隨之而往,目上視。
(4)由上勢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離地。
(二)易筋經外功
練功時,早晨面向東立,消除雜念,聚精會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氣」貫於兩手。邊作邊默念數字。練熟一式後再做下一式,熟練後連貫練習。各式鍛煉方法如下。
(1)第1式:兩腳分開,距離同肩寬;兩眼向前看,兩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數一字,手指向上一翹,手掌向下一按;一翹一按為1次,共默數49次。
(2)第2式:兩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兩拇指端相對;每默數一字,拇指向上一翹,四指一緊,一翹一緊,共默數49次。
(3)第3式:兩手拇指先屈於掌內,然後四指握拳;兩臂垂於體側,拳孔向前;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4)第4式:兩臂從下向前緩緩舉起,高與肩平,兩肘稍曲,拳心向對(1尺左右);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默數49次。
(5)第5式:兩臂緩緩向上舉,拳心推對,兩臂稍屈;兩臂不可緊靠頭部,上舉時兩腳跟提起;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兩腳跟一起一落,默數49次。
(6)第6式:兩臂左右平舉,屈肘,兩拳對兩耳(距離1寸),虎口對兩肩;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7)第7式:兩臂左右側平舉,高與肩平,虎口向上,兩肩略向後仰,胸部略向前,兩臂上舉同時腳趾離地,腳掌著地;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8)第8式:兩臂向前平舉,高與肩平,兩肘不屈,兩拳距離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9)第9式:兩臂左右分開,屈肘至胸部,然後翻兩拳向外至鼻前,兩拳距離約2寸,拳心向外;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10)第10式:兩上臂左右平舉,兩前臂向上直豎,虎口對兩耳;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11)第11式:兩臂落下,兩掌翻轉至臍下兩旁,兩拇指離臍1~2分;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松為1次,默數49次。
(12)第12式:兩手鬆開,兩臂下垂,然後兩臂前平舉,手心向上,腳跟同時提起,腳跟落下時,兩手還原,重復3次。
【自我保健應用】
易筋經內功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亦較高,一般全套鍛煉只適用於體力較好的青壯年或慢性病患者。可顯著地改善體質,祛病強身。易筋經外功因其主要運動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過上肢運動而運氣壯力、活血舒筋,影響全身。
【注意事項】
體質虛弱者慎用內功練法,特別是其中的「卧虎撲食勢」,運動量及難度都較大,心臟病及哮喘發作期忌用。上述患者採用外功練法時,亦宜減少每式操作次數,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本法注重動靜結合,一方面在練功方式上強調動功與靜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時要「動中靜」,即保持精神寧靜的狀態,全神貫注,呼吸自然;練靜功時要「靜中動」,即在形體外表安靜的姿勢狀態下,保持氣息運動的和諧。只有動靜結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氣生神,內養臟腑氣血,外壯筋骨皮肉。易筋經外功採用默念法可促使機體寧靜和機能的調整。
易筋經內功是近人據易筋經十二勢而改編的,因其有顯著的強身壯力之效,故現代普遍採用作為推拿醫生的基本功訓練方法之一。
F. 網路上那些武功心法有用嗎,求真心回答!例如少林寺的易筋經,馬老師的四十八小時超級自衛術。拜託各位大
樓主您好62反真功夫運動,文哥後,傳統武術基本就算完了,現在搞傳統武術的,十個里邊八個不能打,剩下兩個能打的還有個歲數大了,這也導致網路普及後,成群結隊的騙子忽悠些神功大法賺錢。因為懂行的少,沒認出來撐場面。 易筋經版本太多,我所知道的就有十幾個,真本易筋經以白玉峰的上好,可惜晦澀難懂,熊氏據說不錯,其餘的簡化版居多,還有些就是瞎編的。 至於48小時,不評論,老馬的幾個教學視頻看過,有水平,只能這么講。 剩下的什麼心法,十個里邊五個假,有的純粹抄一些丹道和武術典籍術語胡亂拼湊。還有些就徹底吹得沒譜了,比如內力這個詞概念,傳統武術不講氣功,道家才講,傳統武術講內力,也就是科學合理的發力技巧,現代搏擊也說,一般人打一拳只能動用十幾塊肌肉,職業運動員可以動用上百塊,那都是經年累月復合爆發力訓練練出來的。內力不是什麼「氣」,傳統武術不講?氣「這個東西,內力通俗上說,指的是你操控,調動身體力量的速度和協調性。 但到很多大神手裡,內力就是可以凌空一巴掌甩飛一輛坦克的水平了。
記得採納啊
G. 練習易筋經後,對身體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易筋經」是產生於秦漢時期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寺,成為僧人們的健身功法。
「易」為改變、變換、增強之意,「筋」指經絡、筋骨、肌肉等軟組織,易筋經即為改變和增強經絡、筋骨、肌肉等軟組織的訓練方法。 「
扎個馬步,然後把雙臂放到和肩平行,再慢慢舉過頭頂」,這兩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上海市不少社區正在推廣的「易筋經」中的招式。這套不到二十分鍾的操,對改善老年人腿部無力,腰膝酸軟很有幫助。
「易筋經」相傳為禪宗初祖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創,原來是上海中醫學院學生自己鍛煉的方法之一,後來經過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龔利醫生的改編,動作更適合中老年人,從而作為第三批上海市「中醫社區適宜技術」之一,開始在社區推廣起來。
據教授此操的上海楊浦區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師胡偉民介紹,從練習「易筋經」的實際效果看,能夠明顯改善老年人走路容易累,腿部沒勁的情況。
由於年齡的增長,人體骨骼肌數量自25歲開始,以每10年4%的速度遞減直至50歲。肌肉數量不斷減少,肌肉力量逐漸下降,會造成腿部運動功能下降,表現為行動緩慢、步履蹣跚、平衡障礙、極易摔倒。而這套保健操有不少動作是弓步和馬步,能夠鍛煉腿部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
和太極拳相比,這套操只有12個動作,每個動作難度系數也不大,只要「伸伸胳膊,扎個馬步」就可以了,做一套操大約二十分鍾左右,身體能微微出汗,不受場地限制,活動地盤不大,看電視、聽廣播時就能練,很適合老年人學。
H. 我是怎樣練易筋經並收到健身效果的
易筋經保健作用
易筋經內功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亦較高,一般全套鍛煉只適用於體力較好的青壯年或慢性病患者。可顯著地改善體質,祛病強身。易筋經外功因其主要運動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過上肢運動而運氣壯力、活血舒筋,影響全身。
易筋經 注意事項
體質虛弱者慎用內功練法,特別是其中的「卧虎撲食勢」,運動量及難度都較大,心臟病及哮喘發作期忌用。上述患者採用外功練法時,亦宜減少每式操作次數,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功法注重動靜結合,一方面在練功方式上強調動功與靜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時要「動中靜」,即保持精神寧靜的狀態,全神貫注,呼吸自然;練靜功時要「靜中動」,即在形體外表安靜的姿勢狀態下,保持氣息運動的和諧。只有動靜結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氣生神,內養臟腑氣血,外壯筋骨皮肉。易筋經外功採用默念法可促使機體寧靜和機能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