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網路用語香格里拉什麼意思

網路用語香格里拉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23 06:42:16

A. 香個里拉是什麼意思

香格里拉的由來
"香格里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凈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是"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據藏經記載,其隱藏在青藏高原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由八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組成,中央聳立的同環雪山,初稱為卡拉巴王宮,宮內居住著香巴拉王國的最高領袖。傳說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聖人,他們身材高大,擁有自然力量,至今仍從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藉助於高度發達的文明通過一種名為"地之肚臍"的隱秘通道與世界進行溝通和聯系,並牢牢地控制著世界。事實上長期以來,這條"地之肚臍"的神秘通道,一直作為到達香格里拉王國的唯一途徑而成為尋找香格里拉的關鍵。
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記敘了康韋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戰時從南亞次大陸一個叫巴司庫(作者虛構的某國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機轉移去白沙瓦時,被一個神秘的東方劫機者劫往香格里拉藍月山谷的神奇經歷。在小說中所描寫的整個香格里拉 ,各種信仰和平共存 ,四處遍布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和儒教祠堂。人們奉行適度的原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種適度的原則,即使對待歡樂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個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財富——那裡富含金礦和純凈空氣的匯萃地,是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知足 、寧靜 、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在這里,其實香格里拉已經是成為了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了,一種和諧、寧靜充斥其間。當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時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到美、日等國。小說出版後,立刻被獨具慧眼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攝製成電影,影片風靡全球,主題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後來,香格里拉一詞被香港—新加坡企業家郭氏家族買斷,成為酒店的商號,進而風靡世界,成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徵之一,這從側面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在人文學上的偉大意義。《消失的地平線》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記》,《消失的地平線》偉大的意義在於,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顛文學家辭典》在評述《消失的地平線》時所指出的:它的功績在於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香格里拉。從此,這片想像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

就這點在東西方上認識是大致一樣的,"世外桃源"、"烏托邦"在中國也同樣是如此,那都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對一種寧靜和諧的嚮往。香格里拉最先興起是在西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消失的地平線》是在一戰過後,二戰待發的時候 ,此時的西方經濟不是很繁榮,人民普遍處在一種心靈迷漫的狀態中,這點可以從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會背景方面的佐證。人們普遍希望富強、繁榮,只是現實中 卻還不能夠得到這種的滿足,這是一種心靈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線》出現並引起轟動的深層次社會背景。一如當今現實的社會中反腐巨片及清宮秘史的熱播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渴望與無奈的心情。話題撤遠了。回歸正題,這當中首先要說的是:A、寧靜和諧是香格里拉的主題,這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可以存在於人們的心靈中,想像中,渴望中。但是不一定需要很真實。因為詹姆斯·希爾頓是個作家,不是歷史學家,不是史官。B、詹姆斯·希爾頓本人沒到過這地方,他的小說的素材來自美國人奧地利血統的洛克的探險照片、日記、記錄。講到這里就不能不提洛克,他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植物學教授,應《國家地理》雜志的稿約而來到中國的西南邊陲地方進行植物學的研究的,在中國的二十年代就深藏中國的麗江古城裡,只是被當地的淳樸人文、厚重歷史、多樣民俗所深深吸引,一獃獃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戀戀不舍的離開。C、還值得一提的是,此篇小說的結尾與中國的桃花源記有異曲同工之秒,同樣是那四個西方人士離開後,想要再次返回的時候,已經無法返回了,無法找到舊時的道路了。D、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小說中提到了道家和儒教、基督教。佛教不足為其,因為藏傳佛教在中國的雪域高原上廣為流傳。其中的道家和儒教可以說是中國所特有的人文靜觀。基督教在中國的西南邊陲中 同樣存在,西方的傳教士在19世紀的時候已經在中國的西南邊陲從事此項活動,現今的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還保存有基督教堂,著名的如:茨中教堂。E、文中提到的香格里拉是藏語中的香巴拉的音譯,文中也提到他的含義是寧靜美好、心中的日月的意思,與藏語香巴拉的意思完全吻合。
綜合以上幾點,現今的學者普遍認為,香格里拉是一種嚮往的地方,是心靈中的理想國度,未必真實存在,一如中國的桃花源一樣。不過其原型在中國西南的橫段山脈中,因此現今人們普遍認為:在雲南、四川、西藏交界的藏區為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概因當年的洛克就在這一地區活動了數十年。此川滇藏地區的范圍大致包括:麗江、瀘沽湖、香格里拉(雲南迪慶中甸)、梅里雪山、虎跳峽、最後的香格里拉(四川稻城亞丁)、四川瀘沽湖、貢嘎山、丹巴美人谷、太陽谷(四川得榮)、鄉城、西藏芒康、昌都、波密、墨脫、雅魯藏布江這一大片域。這一帶的風景與《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的總體一致,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很有特點的東西在這里都能夠找到。如;梅里雪山、稻城亞丁三神山等。但是不是具體提到某個地點。
現在雲南有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州府中甸於2001年批准更名而來的。這倒不是說書中說的香格里拉是在這個地方,而是當地政府出自開發旅遊經濟上的考慮而做出的決策。說起這個香格里拉還有個趣聞:早在七八是年代,就有消息不斷傳出,香格里拉已經被找到了,在印度在尼泊爾等等,但是後來都被認為是旅遊經濟上的需要而進行的炒作,非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認證得來的。雲南可以說是很早就認識到開發旅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比方99年的世博會。他最早提請中央政府批准香格里拉的更名,當四川政府認識到旅遊經濟的重要性的時候,香格里拉的名稱命名已經不可更改了 ,於是四川政府就 在四川境內的稻城亞丁的日瓦鄉更名為香格里拉鄉,這還不夠,還將稻城亞丁加個前綴—最後的香格里拉,這還不夠,還將最原汁原味的香巴拉名稱授予稻城亞丁,因為縣級城市的更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而不好擅自更該,於是就在四川境內以香巴拉的名稱來稱呼稻城亞丁。這是一段國內香格里拉的紛爭的由來及內幕。當然說這么多的香格里拉,將我們本土生產的桃花源給遺忘在一旁很不 應該,當然中國的桃花源更早,只是近代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沒能夠左右世界經濟的時候,古代文化上的先行優勢不一定能夠被世界所充分了解。套用中國一句老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現今的香格里拉的美麗風景已經深入到每個到過該地區的人的心中,在這片雪域高原之中,有舉世聞名的梅里雪山、稻城亞丁三神山、一望無際的高原草甸、風格各異的民族歌舞、獨具魅力的民間傳統藝術、神秘的多宗教文化,眾多獨特民族、多彩的民俗等等將一直激勵著人們尋找自己的香格里拉—不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理想中的
參考資料:大榕樹論壇-社會科學-香格里拉的由來
參考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B. 香格里拉是個什麼地方

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描寫了一個滿神秘色彩的深藏在高山和富饒的「藍月亮」峽谷之間,有一座座使人陶醉的田園式庭院的「世外桃園」。書名叫《消失的地平線》。1937年,義大利裔美籍電影導演費蘭克·卡普拉又把該書拍攝成電影。從此,「香格里拉」成為世人嚮往的「一塊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理想王國。
「香格里拉」在何處?希爾頓聲稱,他的讀者在任何地圖上都無法找到「香格里拉」,但他又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條長長的山谷之中,兩邊是看似寂靜而又令人憂傷的小山,但它的最高處卻是「世界上最美麗可愛的山峰」,「這幾乎是一座潔白無瑕的錐形山峰,簡單的輪廓彷彿出自一個孩童的手筆」。
據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的一份關於香格拉宣傳卡指出,希爾頓和卡普拉都未曾到過這個地區,許多人推測希爾頓寫作《消失的地平線》的靈感來自1924年至1935年間出版的《國家地理雜志》推出的系列文章。
此雜志介紹了約瑟夫· 洛克在雲南省西北地區的探險歷。這個被西方學者譽為「納西學之你父」的美籍奧地利植物探險家和人類學家洛克博士,自1922年5月至1949年7月,在麗江生活了近28年,其間,把麗江為中心的滇西北神奇的風光風情不斷介紹到西方世界。洛克對麗江這片神密的土地充滿了眷戀之情。
這張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宣傳卡用的是洛克在1928年拍攝的一張麗江玉龍雪山照片,在照片上的玉龍山頂位置用英文套寫著「神常駐的高山牧場撫慰了他的心靈……」

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任何虛構的小說都不可能是憑空臆造的,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生活原型的影響。希爾頓沒有到過中國西南地區,而他寫的作品描寫的是架飛機由西向東南飛過西藏地區迫降的地區--香格里拉的故事。令人稱奇的是小說中描寫的香格里拉滇西北地區,特別是麗江的實際十分相吻合:與小說中的雪山、大峽谷、寺廟、庭院等自然環境相吻合;與小說中的天然飛機場等情節相吻合;與小說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傳統文化主題相吻合……甚至與小說的地名也相吻合。
麗江縣的老君山山脈沿金沙江到梓里鐵橋一線廣大山區,清未就稱為香格里拉,其東部稱東香格里,西部稱西香格里。
而希爾頓書中「香格里-拉」(Shangri-la)中的「拉」,也與當地的習慣用語相近,把一個「拉」放在一個名詞之後,就成為親切或客氣的稱呼,或帶有肯定或疑問的語氣。
如此眾多的巧合,希爾頓是不可完全憑空臆造的。結論只有一個,希爾頓小說的創作原型,只能來自洛克等西方學者曾經提供的素材。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C.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國小說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裡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國小說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裡?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出版了一部名為《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小說,書中創作出一個名叫「藍月」的狹長山谷,一個位於山谷高崖處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漢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記的喇嘛寺,以及山谷盡頭一座叫做「卡拉卡爾」(Karakal)的標准金字塔形狀的雪山。書中這個隱秘的小世界後來被人們統稱為「香格里拉」。 小說梗概如下: 大約20世紀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屬印度的某國一個重要城市巴斯庫爾(Baskul)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威、副領事馬林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該地,前往當時英屬印度境內的白沙瓦。 但他們被假冒的飛行員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處。在一個能說英語的中國老人的帶領下,他們翻越險峻的山路來到位於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著有數千居民的「藍月山谷」。當地具有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特點,那裡的人們在「適度」(Moderation)原則下和諧生活著。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長壽,不過他們一旦離開此地,就不再長壽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積聚了東西方文明的眾多珍寶、書卷、器物,寺中人個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養。在與康威多次交談之後,「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將「香格里拉」的領導權交給康威。美國人巴納德和女傳教士出於各自的想法也決定留下來。 唯有堅決不認同「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點,誘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紛亂的世界上輾轉流離一段時間後,決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也不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區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說在懸念中結束。 並非一流作家的希爾頓通過該書留給世人兩大遺產:一是對「香格里拉」的烏托邦想像,一是由於小說中大量看似真實的線索而留下的一個巨大懸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戰期間,有人問羅斯福總統美軍轟炸日本的飛機從哪裡起飛,羅斯福說:從「香格里拉」。這大概就是「無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戰後的幾十年內,一些地方陸續宣稱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遊客認為是「香格里拉」或「最後的香格里拉」,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尼泊爾、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東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亞的某些偏僻地方。 雲南麗江的某位「世界級名人」認為,希爾頓是根據美籍學者兼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繪出香格里拉的,小說中的卡拉卡爾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說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贊林寺。他得出結論: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西北部的一個偏僻的雪域小鎮——中甸,香格里拉原來的藏語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內容引自北京《郵政周報》新聞采訪團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訪報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藏族自治州。2001年國務院批准迪慶州州府所在地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當地官方認為:「香格里拉」是藏語,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寫作「Shangrila」(上述內容引自迪慶州政府網站)。 迪慶州和中甸對「香格里拉」的「搶注」行為,引起了周邊許多地區(如麗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惱、憤怒和質疑,因為與「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它們那裡也有,甚至「更像」。結果2004年第7期的《中國國家地理》在中國西南地圖上劃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個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別鬧了諸位!你們都屬於「大香格里拉」,OK? 對「香格里拉」的專利爭奪戰、對「香格里拉」地區的旅遊開發熱浪,以及當地眾多粗陋建築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這些現象,使遙遠、神秘、脫塵的「香格里拉」墮入塵世,成為有利可圖、利益均沾的商業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線》中,主人公康威曾擔心雪崩或山崩會使「藍月山谷」化為烏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區旅行時,也有一種細微的崩塌聲傳到了我的內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謬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與「香格里拉」有關的炒作中,還出現了許多謬誤,學者、專家、名人們睜著眼睛說瞎話,網路、驢友們則以訛傳訛。對此筆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對謬誤、瞎話而無動於衷,乃至附和、推波助瀾,是我們社會的常見病之一。 圍繞著對「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言說,我以為至少存在以下謬誤: 【謬誤1】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已經被找到了,它就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傳很廣的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化的烏托邦,用一個現實中的地方對應它、鎖定它,將有損它作為人類社會某種理想境界的引領式的價值。這對「香格里拉」來說,是破壞,而不是建設。 其次,退一步說,根據《消失的地平線》原文提供的線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原某個不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論述。再次,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爾頓唯一到過的也自稱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麗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還有藏西、藏北地區,都可能經由外國探險家的記錄而成為希爾頓創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慶州「搶注」「香格里拉」而獨占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說明迪慶州在商業競爭中鞭先一著而已,而要說到自然人文資源的狀況,只能說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但它們離小說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內在氣質上都有距離。 【謬誤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語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慶州官方引述一些「專家」的考證,認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語方言。其中的「香」,藏語意指「心」;「格」相等於漢語助詞「的」;「里拉」則是「日月」的意思。合起來,「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應當讀成:Shan-g-rila。 這是對希爾頓原著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爾頓在小說中明明白白地提到,La在藏語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區及克什米爾一帶,以「La」為後綴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嶇山嶺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個名叫「香格里」(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一個普通的藏語地名罷了,並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在里頭。 筆者並不否認迪慶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實在是沒有必要為了證明迪慶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牽強附會地捏造一些虛假的證據,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與迪慶藏語方言中的某個詞彙的含混讀音相吻合。 【謬誤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關於「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說中,把「香格里拉」與「香巴拉」等同起來,說「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讀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傳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個古老語匯,指一種人神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凈土,是「位於遙遠北方的極樂世界」。對於西藏人來說,「遙遠北方」、「遙遠的香巴拉」究竟在哪裡?是在東南方向的自稱「香格里拉」的迪慶嗎? 藏學研究者張慶有在《香巴拉——藏傳佛教理想凈土》(《西藏藝術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學者阿莽班智達的話說:香巴拉是人類持明的聖地,位於南贍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圓的,狀如八瓣蓮花,中央是王宮。張文還指出:藏傳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們都認為,在岡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個地方,有個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歷代法王掌管著由960萬個城邦所組成的幸福王國。張還引述了藏族學者曼隆古魯、曲傑覺丹扎巴合著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觀點: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處,可能是雪山環繞的一處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個空間(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遙遠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岡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種流行的說法——在每個人的心中。總之沒有線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東邊漢藏交界處的迪慶。 「香巴拉」與希爾頓杜撰出來的「香格里拉」也沒有關系。綜合藏傳佛教對「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與「香格里拉」有許多不同: 1.地貌、幅員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並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圓狀的龐大王國,國王的王宮位於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寬闊大地,香格里拉是狹長山谷。 2.人文狀況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數千,甚至有一些凄清之美;香巴拉:有無數城邦,人口眾多稠密,熱鬧繁華。 3.政治體制不同。香格里拉:鬆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權式的君主體制。 4.文化格局與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漢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惡狠狠地發誓要肅清異教徒而建立純粹的佛教王國。 5.詞彙含義不同。「香格里拉」按迪慶官方的解讀,是藏語「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語中意為「北方極樂世界」。 6.統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烏托邦和對東方的想像,是一個「西體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領導人及其繼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國王」的血統源於印度和西藏。 很明顯,在藏人中世代流傳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爾頓在20世紀30年代杜撰出來的「香格里拉」,根本是兩回事。 【謬誤4】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和中華民國奇女子劉曼卿的游記中已經說了,迪慶的中甸地區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游記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寫游記時,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尚未問世,洛克如何會說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還有人說洛克1931年在美國發表的旅行記已確認亞丁就是「香格里拉」,筆者對此表示懷疑:洛克那時知道有「香格里拉」這個地名嗎?更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景觀的表象,而在於精神、人文方面的純潔與和諧。而在洛克的游記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橫行的地帶,他要全副武裝的納西族人護送並准備許多禮物籠絡當地的軍閥匪盜,這哪裡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慶。許多「迪慶派」還熱衷於引用劉曼卿(20世紀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續》「中甸」條目里對中甸風光的贊嘆——「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等等,用來證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們卻不敢直面「中甸」條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兩條,牛馬雜沓,泥濘不堪,積臭令人掩鼻」的惡劣的公共衛生環境,以及劉曼卿後面的發問:「將謂中甸人民果真長年居於桃源仙境歟?是又不然」。 《康藏招征續》中還如實地敘述了中甸盜匪橫行的情況,在歸化寺(今松贊林寺)內,有槍八九百枝;而「本自衛之本能,中甸遂亦家家購置槍械」。這種家家戶戶乃至松贊林寺都購置槍支的亂象,能讓人有「香格里拉」之感么? 無論是劉曼卿,還是約瑟夫洛克,他們的游記不僅不能證明「香格里拉並不遙遠」,反而只能證明「香格里拉仍在遠方」。 從這一點上看,希爾頓在小說中把他的「香格里拉」安放到遠離人類是非之地的西藏高原深處,是非常明智與符合邏輯的。西方人對中國的美好想像,在全球信息傳播不斷增強的20世紀30年代,在當時中國社會的東方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中國的陰暗、落後面已越來越為外界所知的情況下,已經不可能落腳在中國內地和漢藏邊境了。就像躲避大洪水一樣,西方人關於中國的美好想像的尾聲,只能落腳到西藏高原上的神秘無人處。 【謬誤5】書中金字塔一樣的卡拉卡爾雪山,就是迪慶州的卡瓦格博雪山。 「迪慶派」或「稻城派」還有一個論據,即他們當地有像《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線條筆直的「金字塔形雪山」。如果僅從雪山形狀來說,在西方比洛克名氣更大的斯文赫定同樣也描述了中亞、藏西多座標准金字塔式的雪山,並且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雪山,可能誰也比不過藏西地區的岡仁波齊神山(赫定的游記曾描述過這座神山)。巧的是,按藏傳佛教的一種說法,金字塔形狀的岡仁波齊附近,就是進入世外桃源「香巴拉」的入口。 不少專家都認為迪慶州德欽縣的卡瓦格博雪山就是書中的卡拉卡爾雪山,並把這一點作為「香格里拉」在迪慶州的一個重要證據。他們還挖空心思進行了論證:一,卡瓦格博雪山很像小說中金字塔形狀的卡拉卡爾雪山;二,卡瓦格博在德欽方言中就讀作「卡拉卡爾」。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不同意見: 首先,2003年筆者轉山時曾看到卡瓦格博的清晰輪廓,果然神態不凡,氣質尊貴,但如果說它像金字塔,那一定是立體幾何沒學好。它的山形線展開的角度有120度,像一把倒懸打開的摺扇,根本不像小說中那種方方正正的金字塔。 其次,卡瓦格博雪山和「卡拉卡爾雪山」的山名含義相差甚遠。卡瓦格博在藏語中是「白色雪山」的意思,卡拉卡爾在小說中則是當地藏語方言「藍色月亮」的意思,這一白一藍,如何能扯到一起? 至於當地方言把「卡瓦格博」讀成「卡拉卡爾」,且不說兩者讀音差別極大,當地方言是否真的把「卡瓦格博」讀成「卡拉卡爾」也有待查證。 我倒是覺得,希爾頓創作出的卡拉卡爾雪山,可能借用了包括斯文赫定在內的西方探險家對岡仁波齊神山的描述。這座遺世獨立的金字塔形的神山在西方太有名了,希爾頓不太可能不知道這座雪山。 岡仁波齊可能是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一座雪山,它也是一座世界性的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因此,岡仁波齊確實很符合希爾頓對卡拉卡爾雪山內在精神的描述——它像一座偉大的、神性的燈塔,照耀著「香格里拉」,照耀著世界。 讓香格里拉安身於想像之中 至此筆者小結如下: 希爾頓對「香格里拉」的描述,很可能參考了多位西方探險家的相關記錄,而其在現實中也必有多個原型,但顯然任何一個原型都無法從表象、氣質上呈現完整的「香格里拉」——即便是所有原型加起來也不夠,因為「香格里拉」中還有一些元素是來自希爾頓的文學想像和他獨到的政治觀念。把「香格里拉」鎖定在某個具體的州縣,純屬炒作和誇大。 小說的素材不僅可能包括西方探險家對滇西北和川西的描述,也可能包括西方探險家對藏西、藏東南、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等地的描述,包括他們對喜馬拉雅山區、喀喇昆侖山區和昆侖山地區的描述。 例如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它很早就被西方人看作是「香格里拉」,在北有喀喇昆侖、南有喜馬拉雅的閉鎖環境中,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處的特徵,並且有不少以「La」作為後綴的地名。在希爾頓創作《消失的地平線》之前,拉達克的美麗與寧靜已為許多西方人所熟知。 此外,希爾頓沒到過中國,但未必沒有到過與「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因為僅憑二手資料難以有書中那刻畫入微的描寫。事實上,1931年希爾頓曾來到巴基斯坦北部一個美麗、原始、遙遠的雪山谷地——Hunza,它位於世界上三大山脈——喜馬拉雅、喀喇昆侖、興都庫什的交匯處,風景奇美,居民普遍長壽。關於上述情況,可參看與Hunza Valley有關的英文網站。據此我們可以猜測,Hunza山谷可能給了希爾頓創作「香格里拉」最直接的靈感。從小說中也可看出希爾頓對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比較熟悉,所以他會讓小飛機在那裡著陸加油,還提到當地的帕坦人。在游歷Hunza山谷兩年後,希爾頓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線》。所以,「稻城派」切莫對「迪慶派」不服氣,「Hunza派」才最感不平呢! 盡管有許多地方宣布自己是「香格里拉」,但唯一將原先地名改為「香格里拉」的,只有雲南省迪慶州的中甸,那裡還有世界上唯一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機場。筆者承認迪慶有些「香格里拉」的影子,但通過政府行為命名自己是「香格里拉」似有不妥。「香格里拉」這一藏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無形文化遺產,讓它繼續存在於想像和傳說中,或許更有價值。 在關於「迪慶—中甸」就是「香格里拉」的種種論證中,充滿著強詞奪理、牽強附會和以訛傳訛,充斥著權力運作和商業投機。關於「香格里拉」與「香巴拉」,松贊林寺和「香格里拉」喇嘛寺,卡瓦格博與卡拉卡爾,我們只要細心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它們相差實在太遠。可是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人以訛傳訛,或附和「主流話語」?我們應當對此作出反省。

D. 香格里拉,西雙版納這兩個城市分別在雲南什麼地方它們還有別的含義嗎

香格里拉在雲南北部,接西藏和四川。名字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
西雙版納在雲南南部,與越南接壤,西雙在傣語的意思是十二,西雙版納在古傣語里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E. 香格里拉怎麼

香格里拉(Shangri-la)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下轄市及首府所在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橫斷山區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區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景區所在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香格里拉市轄4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共有6個社區、58個行政村。香格里拉市具體下轄鄉鎮為:建塘鎮、小中甸鎮、虎跳峽鎮、金江鎮、上江鄉、三壩納西族鄉、洛吉鄉、尼西鄉、格咱鄉、東旺鄉、五境鄉。 市政府駐建塘鎮。

地名由來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縣,藏語稱「建塘」,相傳與巴塘、理塘系藏王三個兒子的封地。「甸」,似為彝語,意為「壩子」、「平地」。一說中甸系納西語,為「土地」的音譯,意為「酋長住地」或「飼養氂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

1996年10月,在雲南尋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啟動了。1997年9月,雲南省政府在迪慶州府中甸縣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舉世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慶。2001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02年5月5日,舉行了更名慶典。

氣候

香格里拉市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地帶,氣候隨海拔升高而變化,依次出現六

個氣候帶。屬典型的「立體農業氣候」,其氣候特點為:

1、季風氣候
受西南季風和南支西風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濕季節分明,6~10月陰雨天氣多,雨量佔全年降水量10~80%,形成濕季。11~5月晴天多,光照足,蒸發量大,雨量佔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旱季。

2、立體氣候
縣境內雪山聳立,河谷深遂,氣候隨海拔升高而發生變化,從海拔1503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5309米的哈巴雪山頂,依次有河谷北亞帶、山地暖溫帶、山地溫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和高山寒帶六個氣候帶。縣氣候幅寬、帶窄形成「一山分四季」的典型立體氣候。

3、高原氣候
縣境內處於偏北回歸線3°25′,以大小中甸壩子為主的香格里拉高原,平均海拔3450米,一年四季太陽輻射能充裕,氣溫年較差小,全年無夏,平均溫5.5℃。 但大氣透明度高,太陽輻射強,白天增溫劇烈,夜間降溫快,氣溫日較差大,乾季氣溫日較差可達30℃,可謂「一年無四季,一天有四季」。

4、地形小氣候
香格里拉地勢南低北高,南部迎南來暖濕氣流,降水相對於豐富,氣候濕潤,北部則相對乾燥。香格里拉地形結構復雜,各種氣候類型相嵌交錯,同一氣候垂直帶內又有森林氣候,草原氣候,湖盆氣候等單個小地形氣候,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徵。

F. 漢語中有哪些外來詞彙

現代漢語中充斥著很多英語外來詞彙,像沙發,麥克風等等。可你知不知道,英語里也存在這很多中文外來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英語中的十大中文外來詞,一起來看看,哪些英語帶著中國味兒!
According to accurate statistics drawn by the Europeans, of all words absorbed into English since 1994, Chinese English makes a contribution of 5%-20% and surpasses all other sources.
據歐洲人的精確統計,自94年來自中文的外來詞佔到英語中外來詞總數的5%—20%,比例高於所有其他語種。
Like such unique terms as Confucius, kung fu, mahjong and tofu, we will choose another ten words which carry the temperament of China and influence the contemporary life in the world.
像「孔子」「功夫」「麻將」和「豆腐」一樣,以下選出了具有中國「氣質」並在世界范圍內深深影響了現代生活的10個中國詞:
1. Sichou - silk
China is a major sericulture country and the homeland of silk.
絲綢:silk
中國是一個養蠶大國,也是絲綢之鄉。
2. Cha - tea
The word "tea" is borrowed from southern Fujian dialect.
茶:tea
這個詞來自福建南部的方言。
3. Shi Wai Tao Yuan - Shangrila (Xana)
Shangrila and Xana are near synonyms for the Chinese word "Shi Wai Tao Yuan"
世外桃源:Shangrila or Xana
「香格里拉」和「仙那度」都是世外桃源的同義詞。

G. 為何叫香格里拉峰會

「香格里拉對話」由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於2002年開始舉辦,因首次會議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而得名。諷刺的是,它被有些國家說成是「亞洲最重要的年度安全論壇」,但它的主導者卻不是亞洲國家,而是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英國。美國前幾任國防部長,從拉姆斯菲爾德,到蓋茨,都借這個舞台對華展示過強硬,卻也都在會上說過軟話。所以,首次在會議上露面的帕內塔肯定也准備了兩副面孔,這是我們應該留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對話,也被稱為亞洲安全會議,被認為是所在區域內最重要的年度安全論壇,議題涵蓋了軍事現代化在地區力量平衡中的改變,區域安全結構和聯盟,以及恐怖主義、海盜、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跨境威脅等等。本次對話將設立5項大議題,分別是緊縮時代美國的防務政策、保護航海自由、威懾與地區穩定、戰爭的新形式:網路,無人飛行器和新威脅、全球和亞太安全出現的新風險。同時,本次會議期間也將召開五項特別閉門會議,分別是:如何阻止南中國海爭端、武裝力量和國內緊急事件、東北亞存在的危險和機遇、潛水艇和區域安全、南亞正在增長的安全危險。

閱讀全文

與網路用語香格里拉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為什麼插上卡不顯示網路 瀏覽:14
無線網路的嘆號 瀏覽:788
哪個不是目前網路常用網路類型 瀏覽:909
oppo手機更新系統後網路不穩定 瀏覽:223
網路教育有哪些收費項目費用清單 瀏覽:127
快遞一百收件端網路異常 瀏覽:828
現在哪裡還有網路銀行存款 瀏覽:81
職稱繼續教育網路考試多少算及格 瀏覽:219
e福州網路異常怎麼辦 瀏覽:457
電視網路版和高清哪個好 瀏覽:592
長子百度網路營銷介紹 瀏覽:833
無線網卡網路慢 瀏覽:674
下列哪個不是按網路拓撲結構分類 瀏覽:258
46001是什麼網路制式 瀏覽:460
網路查控申請書在哪個階段申請 瀏覽:969
最近優酷網為什麼沒有網路 瀏覽:594
信號與系統中什麼是全通網路 瀏覽:335
攝像頭換了路由器顯示無網路視頻 瀏覽:149
怎麼查手機支持什麼網路 瀏覽:170
手機下了電梯長時間沒網路咋回事 瀏覽:531

友情鏈接